<div> </div><div> </div><div> 我们往往以为,大凡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是何等的聪明啊,自古以来聪明的人又是何其多!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大伟人的料!”下面我就给你讲述一个老师、校长都认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div><div><br></div><div><br></div><div> 这个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div><div><br></div><div>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 “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div><div><br></div><div>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div><div><br></div><div>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div><div><br></div><div>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div><div><br></div><div>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div><div><br></div><div><br></div><div>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着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爱因斯坦是世界历史上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矗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变为巨人的。</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b>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气。只要你肯为你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并配合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劳。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并不一定能显出锋芒毕露的优势,相反,他们却太平凡,甚至显出迟钝、愚笨的样子,常常要被周围的人嘲笑、讥讽。如果因为自己笨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中了吗?</b><b><br></b><b><br></b><b> 老子说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后来苏东波也说过:“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他们所说"大智若愚"者都是指: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的人。以此类推,"大勇若怯"的意思是: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大方无隅”则表示很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 "大象无形"则可以理解为: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局限于一定的形象和格调,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貌。 可见“大智若愚”等成语的内涵是十分深刻的。</b><b><br></b><b><br></b><b> 20世纪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的少年时代,表现并不聪慧也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看医生。检查的结果说小爱因斯坦并不是哑巴,只是有些迟钝。可是直到九岁时他讲话还很不流利,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而认真的考虑,很像弱智儿童。到了念小学和中学时,他的功课成绩也很平常。特别是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大都不喜欢他。当时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话说不清楚,成不了才。”读中学时,教导主任给他下了个结论:“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一事无成。”尤其他的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的骂他,说他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大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把他赶出教室,因此他常在走廊里闲呆1到2小时。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成绩不佳而没有考取。他只好接受工业大学校长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继续念中学课程,取得中学毕业的学历后,到1896年10月,爱因斯坦第二次报考才考取了苏黎世工业大学。在整个读大学期间,他也十分平庸,大学毕业后,也未能在科技学术界找到职位,面临失业的威胁,后来在同学的父亲的帮助下才在专利局当上一名小职员。也就是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整个求学的过程中表现平平,直到大学毕业都被人视为庸人,甚至被视为愚钝的人。这个时期的爱因斯坦真是大智若愚的典型!</b><b><br></b><b><br></b></h1><div><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div> <h1><b> 无独有偶,17到18世纪伟大的科学巨人牛顿的少年时期,也表现不佳。牛顿生于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他出生的三个月前他父亲便去世了。他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娘家同牛顿一起生活。所以牛顿自幼感受父母之爱不多,他沉默寡言,性格倔强。他童年时身体很瘦弱,资质表现平庸。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又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由于他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可以这样说:牛顿十六岁以前也被人看作愚钝平庸的人,他的少年也是“大智若愚”的典型。</b><b><br></b><b> 应该注意的是,大智若愚者在某些方面表现“愚钝”,但在某些时候他们却一定有另方面的特殊表现。例如:爱因斯坦就有个特点,热爱真理,喜欢沉思,爱问究竟,爱读科普读物。五岁时,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都玩着和思考着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了爱因斯坦的一生。爱读科普读物,使他能从一些卓越的读物中认知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而且进一步地拨动了他的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许多问题的深思。同样的,牛顿也有相似的特点:对自然现象十分好奇,酷爱读书,对诸如颜色、日光、四季、几何学定理等等都很感兴趣。并随着年岁的增大,对读书的兴趣也增大。也很喜欢沉思,还能做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这些“愚钝”之外的特点,正是他们后来开发“大智”的基础。</b><b><br></b><b><br></b><b> “大智若愚者”的“愚钝”,不一定只表现在少年时期。有的大智者,成年或成名以后,也常常会做些貌似愚钝的傻事。这也可举例说明:成名后的爱因斯坦,有一次在乘坐汽车时被挤掉了眼镜,一位女孩子帮他把眼镜捡了起来,他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呀?”那女孩子说:“爸爸,我叫克拉拉.爱因斯坦呀,是您给我起的名字。”原来爱因斯坦因为潜心思索,竟“傻”到忘记了自己女儿的名字;牛顿也做过一些的傻事。他喂养了两只猫,一只大猫和一只很小的猫,于是他在自己住房的墙上开了两个猫洞,一大一小。客人问他为什么开两个猫洞时,他竟回答说:大洞给大猫过,小洞给小猫过。这真的“傻”得可爱呀!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大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是存在阅读障碍的“大智若愚”者!像达芬奇、毕加索、法拉第和爱迪生,都存在“愚钝”的阅读障碍。他们都不善言谈,其“愚钝”之处表现在无法将文字图形与读音联系起来,很难将书本上的词字转化为口语。从传统的意义上说,确是一种典型的愚钝。可是,他们却是艺术大师、大画家、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都是货真价实的大智者。这说明某方面的愚钝,也许并非坏事!</b><b><br></b><b><br></b><b>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如果你觉得自己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寻找到你自己的星座。正如爱因斯坦对别的事物迟钝,却对物理和数学特别喜爱一样,当你找到自己的星座时,你定会放射出与众不同的异彩。朋友们,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当你暂时表现平庸、考试失败、困难重重之际,你必须反躬自问:我有不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你真该考虑一下,“我是否属于大智若愚?”没有理由自暴自弃!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在乎一时的风光,切莫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勇敢地去开发自己的“大智”吧!</b><b><br></b><b><br></b><b><br></b></h1><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