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江西走来,血火是你的风采。在人民共和国即将喷薄而出的血与火的拼搏中,江西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彪炳千秋的卓越功勋。<div>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应萍乡好友农夫20的邀请,2007年6月19至26日,我经由南昌到萍乡,访问了这片红色的土地。</div> 南昌,八一广场。<div> 旗座下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刻在汉白玉石上,沉入地下,上面是玻璃,形成了广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div> 军旗座的正面,是江泽民同志题刻“军旗升起的地方”;背面,是毛泽东同志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耸立在广场中心的纪念塔,被誉为南昌的城徽。<div> 纪念塔塔身高44.5米,正面镌刻着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塔身基座有27个台阶,意指一九二七年;顶部是一只汉阳造步枪,一面迎风飘扬的八一军旗;正面有南昌起义简介花岗石碑,其它立面是“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浮雕,塔身两侧各有一片翼墙,嵌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浮雕。<div>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于一九七七年八一起义五十周年时破土兴建,一九七九年一月八日落成。</div></div> 八一起义纪念塔于上个世纪70年代建成,当时高于周边所有建筑物,塔身气势雄伟,成为南昌标志性建筑。经几十年风雨的侵蚀,用花岗岩构筑的纪念碑已显斑驳;同时,南昌市建的发展,纪念塔在周边高大的建筑物映衬下显得有些矮小。<div> 改建后的纪念塔,形状与原来一致,只是东移6米至新广场的中轴线上,同时增高到53.8米,显得更加挺拔、庄重,从广场的每个角度都能看到这一标志性建筑。</div> 纪念塔雕塑正面是南昌起义简介花岗石碑,其它立面是“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浮雕。<div> 南昌起义简介:</div><div> 一九二七年夏,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遭遇到了失败。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在我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二万余人,向南昌守敌发起猛烈攻击,歼灭国民党反动军队三千多人,胜利地占领了南昌。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div><div>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之际兴建此塔。</div><div> 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四年重修永志纪念。</div>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即原江西大旅社,建于1924年,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96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包租下这个旅社,江西大旅社即成为领导起义的指挥中心。<div> 拍摄时间是2007年6月21日,纪念馆闭馆装修...</div>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原为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建于1923年。1927年,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王钧的住宅。 根据毛泽东同志“军部第一步设南昌”的指示,1938年1月6日,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张勋公馆设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军部,指导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同年4月4日,军部迁往安徽歙县岩寺。之后,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移驻于此,直到1939年3月南昌沦陷。<div> 解放后,这里先后被南昌大学、武汉商检局、江西印刷公司等使用。1988年成立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陈丕显同志题写馆名。</div> 这是一楼展厅内的大型电脑喷绘图,新四军前期领导人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叶挺同志,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广东惠阳县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25年9月,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1926年,率领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领导南昌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与张太雷,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1941年1月,与国民党交涉皖南事件时被强行扣押;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营救下获释;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赴延安出席全军整编会议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 新四军军部的建设经历了酝酿、筹建、初具规模到逐渐健全的历史过程。军部领导人从军长的提出,到政治部主任的任命,前后相隔半年有余。1937年,毛泽东同志批准新四军编制和干部配备方案,国民党方面直到1938年才正式核定编制、薪饷和干部配备。1938年3月军部主要领导人配齐,司令部设有参谋处、军法处、副官处、军需处、军医处和秘书处;政治部设有组织部、敌工部和民运部。 新四军南昌军部的主要任务是,组建新四军并开赴华中敌后抗战。南昌也因此成为新四军这支抗日军队的发祥地。 新四军军部驻南昌期间,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领导各群众团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大大激发了人民的抗日热情,扩大了我党的政治影响,使沉寂的南昌变成了南方的延安。 铁的新四军,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在八年抗战中,以有限的兵力深入华中敌后,在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夹击中浴血奋战,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次,歼灭日伪军31万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次,歼灭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4万人。 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人,地方武装9.7万人,另有民兵96万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个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1月,新四军完成了历史使命,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div> 图为叶挺军长在南昌军部的办公室。<br></div><div><div><br></div></div> 南昌八一大桥建于1936年,原名中正桥。1949年重建,改名八一大桥,以纪念八一南昌起义。<div> 1995年11月5日动工,在原桥上游50米处,兴建新的全长3000米的八一大桥,1997年9月29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江西省第一座斜拉桥,也是南昌最长的一条斜拉索桥。</div><div> 大桥南岸桥头石雕黑白双猫,寓意深刻。</div> 八一桥引桥下。 滕王阁。<div> 滕王阁坐落在赣江东岸,南昌西北,仿宋风格,临江而立,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div><div> 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已经屡毁屡建28次。现在的滕王阁,建于1985年,高达57.5米,占地47000平方米。</div> 滕王阁一楼,序厅。<div> 这是汉白玉石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是根据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创作的。它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物和故事集中于一个画面,描述了王勃作《滕王阁序》之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展示了滕王阁的历史厚重。</div> 滕王阁二楼,人杰厅。<div> 厅内描绘的是从先秦以来的江西名人,80位。</div> 滕王阁三楼,中厅壁画《临川梦》。<div> 1599年,汤显祖在滕王阁排练《牡丹亭》。壁画以灰蓝为基调,所有人物的眼睛都是闭上的,以烘托梦的意境。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的内容都和梦有关,所以也称《临川四梦》。</div> 滕王阁四楼,地灵厅。<div> 壁画是江西著名的七山一水(大庾岭梅关、龟峰、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庐山、石钟山和鄱阳湖)。</div> 滕王阁五楼,中厅。<div> 苏老先生手书《滕王阁序》及王勃的七言诗。</div> 滕王阁六楼,九重天。<div> 图左,为天棚中间的旋藻,寓意天圆地方;24根曲线寓意一年24节气,一天24小时。图右为壁画《大唐舞乐》。</div> 滕王阁,主体七层,第七层为设备层,谢绝参观。<div> 六楼的表演厅,每天都有定时歌舞表演或者古乐演奏。</div> 摄于南昌象山公园,这里栖息着大约15万羽白鹭。 编发此片,是向萍乡高速大巴公司的员工致敬!<div> 6月20和24日,本人往返南昌至萍乡,乘坐萍乡高速客运公司的大巴,深为公司的人性化管理和员工的敬业精神感动。发车前,乘务员向乘客问好,介绍公司概况、本次行车安排和服务项目,简要介绍萍乡和南昌的社会经济发展简况及主要旅游景点,还给每位乘客赠送矿泉水。大巴一路平安、快捷、舒适。到站前,乘务员温馨提示下车准备,并致词欢送。</div><div> 江西,不愧是革命摇篮,军旗升起的地方。</div> 车行昌萍高速,沿途生机勃勃~ 萍乡因楚昭王渡江获萍实而得名,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div> 萍乡是中国革命圣地之一。1905年,指挥部设在萍乡、由黄兴组织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预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路矿成为我党活动的重点地区,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在这里成功地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使安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来到安源部署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又使萍乡成为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主峰1918.24米,是江西的最高峰,有南方罕见的十万亩高山草甸和众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原始次森林,国家一二级珍稀的动植物资源。</div> 雕塑,毛主席来安源。<div> 安源是萍乡市的一个建制区。1906年,安源工人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首开中国工人阶级大规模武装反抗的先河。</div><div> 在中国革命史、党建史、工运史上记录着安源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最早的支部;全国人数最多、组织最严密的革命工会___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绝无仅有的最成功范例___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地方党校;共青团最大的和产业工人成份最多的地方组织;毛泽东同志最早组织、领导和指挥的军队;中共党史上最早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等均在此产生。20世纪20年代的安源被誉为“中国的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现在的安源成了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div><div> 安源,是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早在十九世纪末,安源就引进了西方资金和先进技术采煤炼焦,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之一,后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的汉冶萍公司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这里,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实体——股份合作制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这里,发行了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股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股票。20世纪20年代的安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div><div> 不论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奠基者盛宣怀还是戊戌维新志士文廷式、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先烈黄钟杰;不论是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还是矿工出身的将军吴烈;不论是抗日名将姚纯还是穿将军服的学者郭洪祥;不论是著名采煤专家刘天泉还是名曲《赛马》、《江河水》的作者黄海怀,都是中华民族骄傲的儿女。</div> 总平巷是安源煤矿一个总的井口,里面有东平巷和西平巷,矿井是平巷,故称总平巷。井口上方的徽帜是由斧头和铁锤组成,斧头代表井下工人,铁锤代表机械工人。井口两旁的亭子是当年监工用来专门检查工人的。 安源煤矿创办于1898年。<div> 清末邮传大臣、官商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引进外资和西方先进采矿技术开发安源煤田,开凿总平巷,修建株萍铁路。1906年路、矿相继完工投产,成为中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时为中国十大厂矿之一。<div> 1939年因日寇入侵,安源煤矿被迫停产关闭。</div><div> 抗战胜利后,安源煤矿与高坑煤矿局合组为赣西煤矿局。1949年后,改称萍乡矿务局。通过改扩建工程,总平巷现在的生产能力达到年产90万吨,成为萍乡矿务局七座矿井中最大的生产单位,至今仍在萍矿集团中发挥巨大作用。</div><div> 总平巷是安源煤矿的主入口。</div></div>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安源作为工人运动的基地,先后有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同志来安源开展革命活动,成功组织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家里、井巷全问遍,还问那下井补贴涨没有涨。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div> 本馆建于1968年,馆址择地巍峨,建筑雄伟,在苍松翠柏、芳草花卉衬托点缀之下,宛如公园,是一个典型的革命文物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游览地。</div> 纪念馆前的毛泽东同志塑像。 纪念馆内的刘少奇同志塑像。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八个展室共分六个单元:苦难和早期斗争;组织起来;路矿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后的坚持和发展;工农联合,支援北伐;秋收起义、武装割据。 纪念馆内以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史料,系统介绍了1921~1930年安源工人运动的历史,反映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优秀代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陈潭秋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安源工人运动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党、团、工会组织,领导工人罢工,开展农民运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参加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过程。 萍乡秋收起义广场。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主轴上,高30.9米,其中碑柱高27米,象征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基座高3.9米。纪念碑由“9”字(代表秋收起义爆发的时间为9月9日)、浮雕、长城、原安源煤矿徽标、碑柱、火炬、五星、碑文、红旗、山川、稻穗等图案协调配置,有机结合。 秋收起义纪念碑于一九九八年六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萍乡新建。<div> 一九九八年九月经萍乡市委常委会讨论并通过将“秋收起义广场纪念碑”建在原萍乡“昭萍广场”,同时将“昭萍广场”更名为“秋收起义广场”。</div> 纪念碑碑柱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碑名“秋收起义纪念碑”和毛泽东同志《西江月.秋收起义》全词。<div> 碑身有线刻的猎猎战旗和崇山峻岭,表示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工农兵联合的武装斗争,第一次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并转战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div> 秋收起义广场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萍乡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娱乐文化中心。 入夜,萍乡世纪广场独具特色的灯火,是小城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安源宾馆”由王光美同志题写。<div> 某曾下榻此处。</div> 武功山位于萍乡市东约50公里处的芦溪县境内,地处罗霄山脉北段,横亘湘赣两省,绵延起伏120余公里,主峰金顶白鹤峰海拔1918.3米,为江西省境内第一高峰。<div> 明代铲平王运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都在武功山留下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与活动遗迹。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辖范围,毛泽东、方志敏、任弼时、彭德怀、陈毅、王震、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div> 武功山的高山草甸海拔之高,面积之广在世界同纬度名山中都是绝无仅有的。10万亩草甸绵绵于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之巅,穿云入雾,真可谓“天上草原、人间仙境、北国风光、绿色家园”。 武功山是江南最后一座正在开发的处女山,她以神奇的江南高山大草原闻名于世。在崇尚自然,渴求反璞的今天,她又以其自然景观之神奇和原始生态环境之完好而独具魅力。 《军旗升起的地方》,拍摄于2007年6月20日至26日,行走南昌、萍乡两地,谨从中选出50幅,编成这个专题,以回报农夫20、好兆头、老雷头、老王头和小钟、小曾、老刘、欧阳等朋友;感谢我在新摄影的各位好友支持和分享,感谢本版工作人员的热情协助。<div> 特别感谢萍乡市秋收起义广场两位保安朋友和南昌、萍乡高速客运公司的司乘人员提供的热情服务和拍摄支持!</div><div> (《军旗升起的地方》发布于《新摄影》山魂海魄的blog,2007:08:22,相机Nikon Coolpix 8800)</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