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站练兵园的中国近代军史馆里,介绍了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盛字军小站初练兵,得知纪念他们的周公祠也在小站。地图上搜了一下,就在附近黄营村,于是驱车而去,结果地图标识位置有误,寻寻觅觅寻不到。恰遇一位老人,借问祠堂何处有,老人遥指会馆村。</h3> <h3> 周公祠坐落在会馆村的一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一条土路通至祠堂北门,进院后正对着的是大殿前一大片空旷荒芜之地,杂草丛生。听值守人说原先南面有戏楼和正门,文革期间被毁,下一步要扩建重修。左右分别有三座大殿,中殿"新农寺",与以往见过的大殿不同的是,大殿有两条屋脊,从侧面看是"M"型,前脊略低。在大殿的背面山墙最高处,也嵌有"新农寺"石碑。殿内供奉炎帝——神农氏、夏禹和关帝。东殿是"周武壮公祠",供奉周盛传。西殿"周刚敏公祠",供奉周盛波。</h3> <h3>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1871年,将驻陕西的淮军一部,周盛传统领的盛字军调到天津青县的马厂驻防,并在津南的新城(今属塘沽)修筑炮台。后盛字军于马厂至新城修筑了一条长约70公里的公路。沿途每5公里设一小站,10公里设一大站,共设驿站15个。1875年,周盛传将盛字军移师至新城附近的潘永安坟地的小站,即大沽以西第五个小站,修筑营盘18个,与新城炮台遥相呼应,南扼歧口,东控大沽,形成军事要地。周在营盘南侧筑"新农镇"(兴农镇)和买卖街,由此成为后来小站镇的雏形。由于军士还是习惯以小站称,后新农镇也就直接叫小站镇了。</h3> <h3> 盛字军驻扎小站时,正是李鸿章大兴洋务运动时期,李积极筹办北洋水师,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营务处并在大沽建立船坞。周盛传一改旧式练兵之法,购洋枪,习洋操洋典,并制订《操枪程式十二条》,后李鸿章下令刊发北洋各军统一执行。这就是盛字军小站初练兵。1885年,周盛传回家侍母,母亲去世后周也病故,其兄周盛波接统盛字军。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盛字军奉调丹东,在战争中全军覆没。</h3> <h3> 周盛传驻扎小站,一面练兵,一面大举垦荒屯田。他往来勘察天津、静海地势,总结前代屯田兴废教训,开挖马厂减河,引南运河水(即御河水),引淡涤碱,使滨海数百里斥卤尽成膏腴。垦荒种稻。拓植出现今驰名中外的"小站稻"。开垦出盛军稻田6万亩,民田13万亩。一时间万亩良田如画,"地处津东入画堪,此间曾谓小江南。"(清末苏之銮诗《小江南》)</h3> <h3> 周公祠中大殿供奉三神,亦因周氏兄弟功绩而设。供奉炎帝——神农氏系因拓荒种稻;供奉夏禹系因开河引水;供奉关帝系因其为武圣。 </h3><h3>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周氏兄弟身后极尽哀荣,光绪帝钦賜祭文碑文, 李鸿章撰挽联曰:</h3><h3> "勋业亚凉州,璘玠齐名,一代将才推伯仲;</h3><h3> 澄清望渤海,关张无命,几时神笔会风云。"</h3><h3> 上联把周氏兄弟比作宋代抗金名将镇守凉州吴璘吴玠兄弟。下联比作三国时期关张兄弟,评价之高,堪谓国之股肱。</h3><h3> 相对于朝廷的嘉奖,天津、河间,十七州县的人民也请人代他们写了挽联:</h3><h3> "三十年王事勤劳,征于南,戍于北,臣忠可告,更兼恩周众士,泽及穷人,种种积功多遗爱,应留青史纪;</h3><h3> 数千里亲丧奔赴,形不见,声不闻,子孝难供,乃竟痛切杯棬,悲深风木,奄奄泣血尽真魂,想附白云游。"</h3><h3> 长联泣挽,老百姓真正敬仰和纪念的,是他们把万亩海滨沮泽变为沃土良田,造福后世,泽被今朝。</h3><h3> 听值守的老人说,历史上,逢农历三月二十八和七月二十八,小站群众于小站稻下种和收割前,都会在周公祠内举行庙会,开锣演戏,商旅云集。但愿随着遗迹的修复,应堪回首,周公祠下,往日盛景再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