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

树梢在耳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诉衷情. 祭古筝演奏家王宜平】 </span></p><p class="ql-block">惊悉表兄离人世,心中倍感伤。两岁双目失明,少时学筝忙。中南区,获金奖,俄名扬。一代筝师,仙乐犹在,人间天上。 </p><p class="ql-block"> 2014.9.26.写作·树梢在耳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表兄王宜平,出生于1954年1月,两岁时因煤气中毒,导致双目失明。十一岁开始学习古筝,先后拜师在河南省古筝名家曹东扶、任清芝的门下。他天资聪明,学艺进步很快,十六岁就开始登台演出。在八十年代,由民政部、文化部、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艺术调演”中,他以一曲《渔舟唱晚》精湛的演艺,征服了所有评委,荣获了器乐演奏一等奖。赛后,残联主席邓朴方握着他的手说“你不简单啊,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块金牌被你拿走了”为此,河南日报特别刊登了这条为河南人民争了光的好消息。郑州晚报社记者谢晓勤专门去家里进行了采访,写出了题目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文章,刊登在郑州晚报,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宜平轻抚琴弦,先奏一曲《高山流水》,又奏一曲《渔舟唱晚》,果真是清音绕梁,动人心魄,诗情画意,尽在其中”1987年王宜平被河南省中州古筝学会聘任为理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9年8月初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到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十四天的行程,十二场的演出,场场爆满。在演出大厅,当盲人古筝演奏家王宜平把《喀秋莎》这首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乐曲,重新奉献给诞生它的土地和人民时,全场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观众随着节拍吟唱起来,台上台下交融在一起。一曲终了,他三次谢幕都未能平息热情的欢呼和掌声,以至于不得不把乐曲重新弹奏一遍…… 访问结束回到祖国后,受到了国内多家新闻媒体的高度赞扬。郑州晚报社刘春兰、袁春龙两位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并写出了题目为“古筝悠悠传友谊”的纪实报道,刊登在1989年8月20日的郑州晚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也赶制了一档广播音乐剧,颂扬他在苏联演出时的盛况。在和海外同行进行艺术交流时,香港古筝艺术团团长马会清女士,远东艺术学院院长陈治国先生,新加坡古筝名家欧阳教授,都给于他很高的评价。行家称赞他的古筝“把人们带到了遥远神奇的古国”他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筝曲“鹃声泪”,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2013年他不幸患上了膀胱癌,在与疾病抗争一年多后,于2014年9月病逝于郑州,享年60岁。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为这个世界带来的美妙乐曲,永远拨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p><p class="ql-block"> 2014.9.26.写作·树梢在耳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诉衷情. 祭古筝演奏家王宜平】 惊闻表兄离人世,倍惜太匆匆。两岁双目失明,遇良师学筝。中南区,获金奖,俄誉声。一代筝师,音弦虽断,琴艺永生。回想当年:琴弦在他手下翻飞变换,让人数不清究竟有几根弦;那琴声时而如涓涓的小溪从他指间滑出,时而像奔腾的巨浪从琴板上涌来;让听者忘了时间,忘了空间,仿佛置身仙乐飘飘的仙境一般;满耳只留下如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一曲终了,才发现原来只有一个人,一双手,一座琴。</p><p class="ql-block"> 2014.9.26.写作·树梢在耳语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轻轻的他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枫叶…… 只把动人心魄的美妙乐曲带到了天上,飘荡在浩瀚无垠的星汉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