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唐岛湾畔

<h3>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于海龟科的一种海龟,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瑇瑁、蝳蝐、瑇玳、文甲、鹰嘴海龟、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产于黄海、南海、东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卵可食;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亚洲的海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h3><br /></h3><div>中文名 玳瑁</div><div>外文名 Hawksbill Turtle</div><div>分布区域 主要来自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尼、西印度群岛和巴西、中南美海域。</div><div>界 动物界</div><div>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div><div>纲 爬行纲 Reptilia</div><div>目 龟鳖目 Testudines</div><div>科 海龟科 Cheloniidae</div><div>属 玳瑁属 Eretmochelys Fitzinger, 1843</div><div>种 玳瑁 E. imbricata</div><div>别称 十三鳞、瑁、文甲、瑇玳、瑇瑁、鹰嘴海龟</div><div>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div><div>英文名称 Hawksbill Turtle</div><div>别名 瑇琩、瑇琩甲、明玳瑁、文甲、瑇玳、瑇瑁、蝳蝐</div><div>亚种 2亚种</div><div>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主神昏谵语抽搐;眩晕;心烦失眠</div><h3><br /></h3><h3>现列为禁卖品。</h3> <h3>外形特征</h3><div></div><div> 玳瑁体型较大,背甲曲线长度65 - 85厘米,体重45 - 75千克。背甲棕红色,有光泽,有浅黄色云斑;腹甲黄色,有褐斑。头及四肢背面的盾片均为黑色,盾缘色淡。吻长,侧扁;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下颚骨纤细,下颚联合长,仅略短于眼的纵径;颚缘无锯齿,但具纤细的斜直条纹。头背具对称大鳞,前额鳞2对;颈前部、喉、颏部具若干小鳞。背甲较平扁,呈心形;盾片呈明显的覆瓦状排列,老年个体渐趋平铺;颈盾宽短,与第一对缘盾平列向前凸出;椎盾5枚;肋盾4对,第一对肋盾不与颈盾相接切;一条明显的脊棱自第一椎盾贯穿至最后一枚椎盾;侧棱极弱(幼体时十分明显);缘盾每侧11枚,在体后三分之二处形成明显的强锯齿状;2枚臀盾略大于相邻的缘盾,两臀盾隙,呈凹缺。腹甲前后缘弧形,前端具一扇形间喉盾;肛盾中缝最长,其余盾片中缝约略相等;自肱盾至肛盾中央隆起,形成腹甲两侧的棱嵴,棱嵴之间形成凹陷;两侧具4枚一列的下缘盾;在腋区具4枚或数目更多的鳞片;在胯区有1或2枚鳞片;盾片均具辐射线。四肢桨状,前肢长于后肢,覆有并列大鳞和盾片,每肢外侧具2爪。尾短。</div> <h3>品种分类</h3><div></div><div>玳瑁最初在1766年被卡尔·林奈描述为Testudoimbricata,之后由奥地利动物学家利奥波德·费孜格(LeopoldFitzinger)于1843年将其移至玳瑁属(Eretmochelys);在1857年,此物种被重新描述为Eretmochelysimbricatasquamata(Agassiz,1857),不过这一名称现在已经不被采用。</div><div><br /></div><div>玳瑁的分类单元中有两个公认的亚种,Eretmochelysimbricatabissa(Rüppell,1835)代表所有生活在太平洋中的已知种群,而另一个亚种名Eretmochelysimbricataimbricata(Linnaeus,1766)则用来表示生活在大西洋中的种群。大西洋玳瑁之所以为指名亚种,原因是林奈最初用于描述物种的模式标本取自大西洋。</div><div><br /></div><div>费孜格命名的属名Eretmochelys源自希腊语词根eretmo(ὲρετμό)和chelys(χέλυς),两者的意思分别是“桨”和“龟”,意在形容玳瑁桨橹般的鳍足。种加词imbricata是拉丁语,意为“覆瓦状重叠的”,诠释出玳瑁背甲形态的特征。太平洋玳瑁的亚种名bissa源自拉丁语,意为“双重的”。此亚种曾经被描述为Carettabissa,这使玳瑁成为蠵龟属(Caretta)中除蠵龟外的唯一物种。</div> <h3>真伪鉴别</h3><h3><br /></h3><div>玳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甲片,全年均可捕获。主产于台湾、福建沿海及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即可入药。玳瑁性寒,味甘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惊狂、神昏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疮痈肿毒等症。《本草纲目》载:“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由于玳瑁产于海洋深处,不易捕获,属贵重药材,故有人以海龟背甲的盾片冒充玳瑁,使用时注意鉴别。</div><div><br /></div><div>真品玳瑁</div><div><br /></div><div>外观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断面角质,不易折断。</div><div><br /></div><div>伪品海龟背甲的盾片</div><div><br /></div><div>外观呈长方形、扇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长8~35厘米,宽9~19厘米,盾片较大而薄,边缘无斜面和平行层纹;表面乳黄色,具棕褐色或黑色斑点,略呈放射状排列,一般比玳瑁色浅而透明。</div><div><br /></div><div>海龟虽与玳瑁为同科动物,但《本草纲目》记载,玳瑁“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日华子本草》亦载其“消痈毒,止惊痫”,治急风中恶、不省人识、四肢厥冷,以玳瑁为主药,制成丸剂服用;治中风不语、痘疮黑陷均以玳瑁为主药,而海龟的背甲盾片不具有玳瑁这些功效,故不可代替玳瑁使用,以免服用伪品贻误治疗。</div> <h3>生活习性</h3><div><br /></div><div>生活在亚洲东南部和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主要栖息于沿海的珊瑚礁,海湾,河口和清澈的泻湖,相对较浅的水域。筑巢通常发生在偏远,孤立的沙滩。</div><div><br /></div><div>玳瑁是海洋中较大而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经常出没于珊瑚礁中,主要捕食鱼类、虾、蟹和软体动物,也吃海藻。它的活动能力较强,游泳速度较快。玳瑁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虽然玳瑁是杂食性动物,但最主要的食物是海绵。海绵占据了加勒比玳瑁种群膳食总量的70-95%。玳瑁只觅食几个特定的海绵物种,如海绵纲(Demospongiae),特别是星骨海绵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绵目(Spirophorida)和韧海绵目(Hadromerida)海绵。除海绵外,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海藻以及水母和海葵等刺胞动物。也捕食极为危险的水螅纲动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玳瑁在捕食这些刺胞动物时会闭上没有保护结构的眼睛,而且诸如僧帽水母这样的剧毒动物的刺细胞并不能透过玳瑁生有鳞甲的头部,这样玳瑁就不会受到威胁。玳瑁有时也会捕食虾蟹和贝类,它们的双颚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壳甚至是极为坚硬厚实的贝壳,如双壳类贝类。玳瑁的嘴为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鹰喙般钩曲的嘴可以轻易的将它们钩出。</div><div><br /></div><div>玳瑁对于其猎物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它们觅食的一些海绵对于其他生物体来说是剧毒且往往是致命的。此外,玳瑁还会选择一些富含硅质骨针的海绵为食。</div><div><br /></div> <h3>起源进化</h3><h3><br /></h3><div>在所有的海龟中,玳瑁在身体构造和生态习性上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特征中包括玳瑁是已知唯一一种主要以海绵为食的爬行动物。正由于玳瑁过于独特,其进化地位有些不明确。</div><div><br /></div><div>分子分析支持了玳瑁是从肉食祖先而不是草食祖先进化而来的观点,因此玳瑁很可能是由肉食性物种(如蠵龟)组成的蠵龟族(Carettini)进化而来,而不是由草食性物种(如绿蠵龟)组成的海龟族(Chelonini)进化而来。</div><div><br /></div><div>血清学研究也表明,玳瑁与蠵龟属(Caretta)和丽龟属(Lepidochelys)的亲缘关系较海龟属(Chelonia)近。</div> <h3>生长繁殖</h3><div></div><div>雌玳瑁每2-3年交配一次,它们会回到出生地,在偏僻岛屿上的荫蔽礁湖中进行交配大西洋玳瑁的繁殖期一般是4-11月,而生活在印度洋,如塞舌尔的玳瑁种群的繁殖期则是9月至翌年2月;在太平洋中,中国沿海的玳瑁一般是每年3-4月繁殖,而在马来西亚的海龟岛上,玳瑁则会于7-10月产卵。</div><div><br /></div><div>雌龟在每个繁殖期中能产下3-6窝卵,每隔14-16日产一次卵。产卵时,白天爬上沙滩扒穴产卵,坑穴直径约20厘米,深约30-60厘米,产卵完后,雌龟再用沙子埋好抹平,并做好伪装。</div><div><br /></div><div>玳瑁的卵为白色球形,外壳革质,直径约为3-4.5厘米,重20-31.6克。一般来说,玳瑁一次产卵120-130枚,而加勒比地区和佛罗里达州的玳瑁巢穴每窝通常包含140枚左右的卵,更有甚者能包含250枚卵。在数个小时的产卵过程结束后,雌龟就会返回大海。产卵是目前已知玳瑁离开海洋的唯一理由。</div><div><br /></div><div>过2个月左右,龟卵就会在某个夜里孵化,而刚出壳的玳瑁稚龟体重通常为8-19.5克。它们的外表很一致,背甲和头颈顶部为黄褐色,头颈部侧面和鹰喙般的嘴为暗灰色,前足两面均为灰色,足后部边缘略带白色,后足两面和腹甲均为暗灰色,腹甲后部有两条发白的脊。</div><div><br /></div><div>出壳后它们就会本能的奔向大海,这是由于它们被映在海面上的月光所吸引,但是这种本能行为会被路灯等人为光源扰乱,这样就会使它们迷失方向,导致它们在黎明前不能到达大海 。由于稚龟灰暗的体色在白天非常显眼,那些在黎明前没有到达海洋中的稚龟就会被多种水鸟和方蟹(Grapsidae)等天敌猎食,或者是由于过于干燥脱水而死。</div><div><br /></div><div>生长过程</div><div><br /></div><div>早期生活</div><div>至今(截至2013年)人们仍无法很确切地了解小玳瑁的成长经过。人们推测玳瑁稚龟进入海洋后,会像其他稚龟一样在未来的生活阶段内过着浮游生物般的生活,而这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仍不能确定。虽然玳瑁的生长率尚不明确,但已知当幼年玳瑁长到大概35厘米长时,它们会结束海上浮游的生活方式,然后固定在一个有珊瑚礁的近海岸生活。<br /></div><div><br /></div><div>成年生活</div><div>玳瑁一般需要20-30年才会完全成熟。玳瑁与其他海龟一样,在它们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里,总是会孤独的游荡在海中,只有在交配的时候,它们才会相聚,过去人们认为玳瑁很少迁徙,但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玳瑁是一种常常洄游迁徙的动物。</div><div><br /></div><div>虽然由于数据的缺乏,人们对玳瑁的寿命尚无共识,但一般认为野生玳瑁的寿命大多数为50-70岁,而最长寿的据说可达到1500岁,因此玳瑁得到了“千年龟”的别名。</div> <h3>种群现状</h3><div><br /></div><div>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玳瑁等海龟物种没有灭绝威胁,因为它们寿命很长,生长缓慢,生殖期长,成熟晚,繁殖率也较高,而且玳瑁种群中年龄层次多,短期内的数量锐减不易被发现。但实际上,玳瑁的繁殖率虽然高,但是与大多数海龟一样,稚龟的成活率相当低。很多成年海龟被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杀死,海龟的巢位也被人类和动物侵占。小型哺乳动物会袭击它们的巢位,把蛋挖出吃掉。在美属维尔京群岛上,包括玳瑁、棱皮龟等海龟的巢穴在卵刚产下后,就会被獴袭击,而獛(Genetta)、沙蟹(Ocypode)、胡狼甚至家畜也都会袭击它们的巢穴。</div><div><br /></div><div>多巴哥岛附近的玳瑁历史上,玳瑁曾于1982年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此状态在之后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4年的几次评价中都被保持,而从1996年起,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玳瑁的保护状态升级为极危。在玳瑁被评为濒危物种时就有人反对,两份请愿报告声称玳瑁及其他3个物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多个重要的稳定种群,不过IUCN根据海龟专家组(MTSG)提交的数据分析驳回了这些请愿。海龟专家组提供的数据表明玳瑁在过去的三代中种群数量减少量已超过80%,而每年筑巢产卵的成熟雌龟减少了84-87%,且在1996年种群数量并无显著增加。而且这些数据在测量中无法顾及到漂流在海洋中觅食的幼年海龟,所以得出的数据大大低估了种群的减少量。因此,根据这些数据,IUCN将玳瑁定为CR A1状态,但并不是CR A2,因为IUCN认为并没有充足的数据表明玳瑁的种群数量在将来会进一步减少80%或以上。</div><div><br /></div><div>在过去的几年中,各国政府对保护玳瑁所作的努力也越来越多,如实行临时或永久性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海龟自然保护区等。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保护局(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从1970年起就将玳瑁列为濒危物种,而美国政府为保护当地的玳瑁种群,也已在在适当地点实行了多次恢复计划。玳瑁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广东省惠州市已建有保护玳瑁、绿蠵龟等海龟和其他物种的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并受到于1988年11月8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并于1989年3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div><div><br /></div><div>但是,虽然捕杀玳瑁不合法,在世界范围内仍有很多人捕捞玳瑁。在某些地区,玳瑁作为美味佳肴被食用。例如,早在公元前5世纪,玳瑁等海龟就被中国人视为山珍海味。1994年起,日本停止从外国进口玳瑁壳,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未加工玳瑁壳的贸易量达到每年30,000公斤左右。玳瑁贸易的大批原料均是来自加勒比地区。2006年,有大量已加工的玳瑁壳被发现从该地区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哥伦比亚等国家定期出口。2001年和2005年,古巴在CITES会议中曾二度递交提案,意欲出口库存玳瑁壳和少数玳瑁,但在投票时因几票之差而未通过,最终被迫收回提案。</div><div><br /></div><div>中国沿海城市仍有人不顾法律私下制作销售玳瑁制品,不少海南省渔民看到此类活体龟会送回大海。尤其是此类龟背上刻有繁体字或者不认识的文字的海龟科动物都会放生,这是基于海南的特殊海域情况以及风俗。 有人走访海南沿海多地,听到不少渔民谈论过此事,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是也有不少渔民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思想意识。后来,听到相关人士的说法这样的玳瑁是基于当时的地方所发生的事及政治、军事、文化、祭祀、许愿等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字记录。此类玳瑁还没有相关的图片影像记录。</div><div><br /></div> <h3>玳瑁是海龟的一种,除了玳瑁还有其他七种海龟。</h3><h3><br /></h3><h3>首先从外表可以看出,有的玳瑁的嘴是尖形的像鹰的嘴,而大多玳瑁的嘴与普通的乌龟的嘴相同;玳瑁的壳的鳞片上有光泽,有黄色的花纹,颜色比较艳丽,玳瑁的壳是一层一层的叠加的,有十三张鳞片中间有五片,两侧各有四片;</h3><div><br /></div><div>而海龟的壳则是一块一块的拼凑起来的,是的是一个整个的壳,海龟的壳还很光滑细腻,整体呈黑麻麻的样子;自古以来就是一些名人商客们所喜爱的收藏品,即可以入药,又可以做成工艺品,玳瑁壳上的花纹具有万年不朽的传说,可以一直保持新鲜,光鲜亮丽,玳瑁的壳做成的工艺品在清朝以前就很流行(参照附图),玳瑁的壳作为有机宝石,和市面上的宝石一样珍稀,现在玳瑁作为珍稀的国家保护动物,禁止扑杀。玳瑁的肉有毒不可以实用,但是可以作为药材入药,是很名贵的药材,可以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还可以缓解压力,效果甚好。</div> <h3>玳瑁属于大型的海龟,长大的可以达到一米多长,50千克重,玳瑁的身体构造在所有的海龟中是最独一无二的,玳瑁是唯一一种以海绵为食物的海龟,也是唯一一个可以消化玻璃的海龟,因为玳瑁长期食用海绵,海绵含有二氧化硅,所以玳瑁整体呈透明色,很多专家认为海龟不是从草食动物进化而来的,而是肉食动物进化而来的。</h3><div></div><div>海龟作为我国珍稀的保护动物,禁止捕捉,禁止饲养,而玳瑁因为生活习性更少见,更加珍稀,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动物应该予以保护,禁止捕捉买卖他们的壳来盈利。</div> <h3>中药属性</h3><h3><br /></h3><div>入药部位</div><div>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甲片。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div><div><br /></div><div>性味归经</div><div><br /></div><div>【性味】 甘咸,寒。</div><div><br /></div><div>①《开宝本草》:"寒,无毒。"</div><div><br /></div><div>②《品汇精要》:"味咸,性寒。"</div><div><br /></div><div>③《纲目》:"甘,寒,无毒。"</div><div><br /></div><div>【归经】 《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div><div><br /></div><div>用法用量</div><div><br /></div><div>内服:煎汤或磨汁,1~2钱;或入丸,散。</div><div>炮制方法</div><div>刷净泥土,用温水浸软后,切成细丝或研成细粉。</div><div><br /></div><div>地理分布</div><div><br /></div><div>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div><div><br /></div><div>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div> <h3>以下是玳瑁雕刻作品展示(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