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摩梭人(二)

彩色叠叠高

<h1>上次我写过一篇关于摩梭人阿叔的走婚故事,今天再来写写阿叔的儿子阿欻先生。第一次见到阿欻先生时,他一头披肩自然卷发,穿着朋克风黑色皮夹克内搭低领黑色背心,胸前茂密的胸毛一览无余,张牙舞爪地往外跑,皮肤黑得像黑巧克力,对着我腼腆地笑着,露出一副洁白的牙齿,不过五官很立体,很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腰间皮带上用红绳系着一把匕首,格外抢眼,犹如丛林中走出来的野人,把我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在此之前,我只在电视里看到过这样的男子,于是我沉静在一种震惊之中。我说我没有猎奇心肯定是假的,自从认识杨二车娜姆之后对于摩梭人我一直是怀着无比的好奇心。眼前这个男人就是地地道道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他的爷爷是走婚族,父亲也是走婚族,而到了他这一代,走婚文化受到主流社会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走婚已经很少见了,不过89年出生的阿欻先生目前还是未婚,由于高原地区紫外线特别强烈,加上常年空气干燥,那边的人普遍长得比实际年龄成熟,熟悉了之后我便经常跟他开玩笑说:&quot;你长得太着急了!&quot;</h1> <h1>他说一般的女孩子第一次见到他都会害怕,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皮肤,还露出一大片胸毛,尤其是腰间别着的匕首让人看了不寒而栗,而我却没有丝毫的害怕。</h1> <h1>他的普通话还算流利,我们天南地北的聊着,从他小时候上学顽皮打架、跟小伙伴一起干坏事一直聊到出门打工,然后做了孤儿院老师以及追了几个女朋友,把他之前的人生都跟我聊了一遍,我们聊得非常投缘,无所不谈,聊累了他还会唱民族歌给我听,完全没了刚见面时的腼腆。当我们谈及做公益做义工,他更有兴致了,原来他也是一个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经常驱车几百公里山路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送温暖,带着朋友自发去景区捡游客丢弃的垃圾,想不到外表看起来这么狂野放荡不羁的一个男人,内心也是那么地柔软有爱心。</h1> <h1>他的阿爸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摩梭男人,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十七、八岁就赶马帮,到丽江、到川西,到凉山,到过很多地方。吃了很多苦,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加上他天生聪慧,勤奋好学、思想独立,学识渊博,善于谈吐,是一个具有极大气场的人。然而阿欻先生从小生长在母系家庭里,跟阿爸并没有多的接触,阿爸对他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近几年才随阿妈真正跟阿爸生活在一起,由于摩梭人的"害羞文化"使然,父子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少。现在都有手机了,阿爸就每天发好几条微信给儿子,内容千篇一律都是类似家训家规、做人做事的道理。</h1> <h1>在摩梭大家庭里是舅掌礼仪,母掌权。从小舅舅对他的管教是非常严苛的,一直到现在他还不敢在家里睡懒觉。阿欻先生跟我说起,有一次晚上贪玩睡晚了,早上起不来,舅舅看到了抄起手中的佛珠就往他赤裸的背上甩过去。舅舅是住家喇嘛,在当地有着崇高的地位,手中的佛珠有桂圆那么大,这一记打下去,背上立马起了一颗颗红疙瘩,很久都没有褪掉。</h1> <h1>许多去泸沽湖旅游的朋友,大多是跟团,也有些是自助游的,你们可以看到泸沽湖的美,可以看到湖边的篝火,可以看到家访的火塘,然而却不一定真的体会得到摩梭人的生活,不一定走进真正的摩梭人的世界。两年来我跟阿叔一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了很好的朋友,所以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泸沽湖,不一样的摩梭人家,不一样的母系的家!</h1> <h1>后来阿欻先生又介绍了很多他的朋友让我认识,我才知道原来摩梭男人都爱留长发。当我真正地遇到这样一群人,才让我慢慢了解,所谓走婚,所谓母系社会,所谓摩梭人的情与爱。用行走和爱而维系的一生一世,一夫一妻的婚姻,这种单纯的爱与婚姻,正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真正缺少的。</h1> <h1>摩梭男人有着一种与都市里那些男人不一样的风骨。也许是由于成长环境造就的吧。摩梭男人的身上,总是透着点野性,似乎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征服他们,他们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摩梭男人也很温柔,这种温柔和细腻,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是来自于母系家庭的成长环境,他们对爱人,很少会发火,也不会有大男子主义情节。</h1> <h1>摩梭人的走婚其实是很严肃的,不会有今天走这家、明天走那家的事。也很少有男人同这家女人没断就走另外一家的。走婚是摩梭人一种婚姻形式。没有法律约束但有更强大的道德约束,如果跟女方产生矛盾纠纷没有解决好,闹出事来,家里老人的面子是受不了的,在人前是抬不起头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摩梭人没有&quot;离婚&quot;一说,更没有男女双方因为财产纠纷走上法庭的。男女在一起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互相喜欢,就是俩人要好。不看中家庭、更不会看中财产。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的金钱往来,平时的人情世故哪个民族都有,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点礼物也是很正常的。男女之间简单的相处,却是不简单的人生。人类最原始的爱情可能就是这样,其实这也是人类最高尚、最唯美的爱情!谁又不向往呢!</h1> <h1>摩梭人的家庭氛围都非常和睦,我个人认为这是母系家庭没有外姓人的原因,没有婆媳矛盾没有妯娌之争,所有家庭成员的钱财都由老祖母一人掌管分配,更没有私人物品,就连衣物都是一起共享。</h1> <h1>仁义礼尚信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我们在两千多前年就开始沦丧了,到今天还能有几何?倒是一些闭塞的少数民族身上看到一些我们也曾经有过的最原始、最平常的道德闪光点。而今我们曾有过的那些最基本最普通的道德理念却被私利所变通,被各种所谓的真理主义所取代了。最普通、最简单的人类道德和互助关系现在却显的那样的珍贵和罕见了!他们传统文化学习得比我们精透,就拿阿欻先生来说吧,年纪轻轻虽然学历不高,但是看的书却是《国学》、《弟子规》等,闲暇时就练毛笔抄经书、作诗赋词、听《大悲咒》、唱名族歌。</h1> <h1>阿欻先生参加朋友的婚礼,发来新人的照片,我一眼就喜欢上了新郎官的帽子,于是我也拥有了这顶帽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