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友谊(上)

德山99

<h1> 人生旅途初登程,有缘千里来相逢。倾心吐胆几十载,心曲绵绵铸友情。</h1><h1> 同赏天山千年雪,共迎大漠万里风。渭干河畔歌青春,柘阙关前写人生。</h1><h1>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新疆,在天山南麓的小县新和相逢相识。几个月后又一道遵照毛主席教导,到塔什力克公社上土曼巴西大队接受维吾尔族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年的居同檐食同釜、同欢乐共吃苦的农村劳动、学习、生活,让我们结下纯真的友谊。返城后,大家共同倾心泉之水浇灌这友谊之花,让她如天山上的雪莲圣洁无瑕。几十年如一日,身在地北天南,心却时刻相牵相念。其间我们有几次重逢,先后在北京、新和、苏州、海南欢聚。虽然每次重聚並未聚全是个遗憾,但分别留下美好的记忆和一些珍贵的照片。这里仅就手边找到选编成这部音乐相册。</h1><h1> 考虑到大家年事已高,不宜过长,故分成上中下三部。时代条件所限六七十年代照片少些,实为憾事。</h1><h1> 2008年,为纪念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四十周年,我把在新和县塔什力克公社上土曼巴西大队一年的劳动生活,写成叙事诗,标题是《家》分别录在本相册前面的几幅照片的说明词处。</h1> <h1>头顶雪山面迎沙,蜿蜒渠畔居农家。白梅红杏前庭花,羊羔欢蹦追鸡鸭。</h1><h1>海碗老酒烹沸茶,高歌欢舞冬布拉。维族乡親重情意,四十春秋常牵挂。(节录自叙事诗《家》) 图为蒋绮敏割麦前留影。</h1> <h1>忆昔年少正风华,有缘四海聚成家。两座土房三分地,一头小猪八双娃。</h1><h1>帅哥六虎步生风, 靚姐十鹊闹喳喳。汤饌同釜居同檐,兄弟姐妹好个家。(节录自叙事诗《家》) 图为镡德山在水渠边小憩</h1> <h1>青春多梦心无瑖,璞玉浑金棱角大。莫忧青瓜遇涩果,纯真无邪易相纳。</h1><h1>酷蹦惊梦迊朝霞,落日熔金同归家。热汗共洒一方土,同声高歌飞天涯。(节录《家》) 图为蒋绮敏戴着维吾尔姑娘送的小花帽站在向日葵前。</h1> <h1>春栽杨柳搏风沙,耧奌黍粟盼萌芽。夏顶骄阳刈新麦,折腰转筯战三夏。</h1><h1>秋果丰禾收棉蔴,碾谷扬鞭催壮马。冬整土地搬黄沙,汗水浇灌大寨花。(录自《家》)图为马廉与镡德山在渭干河畔石窟前。石窟里的壁画、佛像已被破坏。</h1> <h1>轮掌厨灶共理家,菜田谈笑弄豆瓜。棉油炒菜难为继,开荤解馋赶巴扎。</h1><h1>戈壁荒村满目沙,动乱岁月荒文化。憋七拱猪看手气,摸牌萛命编瞎话。(节录《家》)一个周日大家集体到东方红电站去玩,田润芝的同学接待了我们。</h1> <h1>渭干河边石窟画,悠悠千载弘佛法。欣然放泪流沙河,惆怅不見白龙马。</h1><h1>情书缠绵私房话,发面蜂窝任君拉。西瓜戴月滾进门,猪猡迊日浴涝巴。(节录《家》)</h1> <h1>年少恰似脱繮马,疏狂无羈成佳话。失于向学读书少,口琴二胡任吹拉。</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5;">同度一冬春秋夏,苦乐相共一个家。四十几载万千事,常怀这枝记忆花。(节录《家》)</span></h1> <h1>上世纪七十年代单琳芝、蒋绮敏、江玲、韩靜华在新和县园艺场。</h1> <h1>1971年夏天,胡孟、孙爱芳、蒋绮敏、江玲在原新和县委后院。</h1> <h1>1972年春天镡路在田永康家的鸡窝门前往里看有没有鸡蛋。</h1> <h1>唯一的《全家福》。以蒋绮敏为首的"六女子帮"全部粉墨登场"並携两位男家属和五个崽,在新和县园艺场。</h1> <h1>当时,蒋绮敏是"六女子帮"中第一个出嫁结婚、成家立业的,她家理所当然地成为"幇众"经常出入的"帮窝",来来往往、唧唧咕咕、进进出出、嘻嘻哈哈……友谊的根在不知不觉中深深扎下。图为德山、绮敏在家里与宝贝女儿路路一起看画报。</h1> <h1>当年德山在新和县委宣传部工作,干点舞文弄墨、写写画画的差事。还常常给秘书当"秘书",代为县领导写写发言稿、会议纪要之类,所以少不了看看报纸。图为德山在县水电局家属宿舍里看《北京日报》。身后的五斗橱还是先锋农场的上海知青打的。</h1> <h1>蒋绮敏的军人情结还挺笃重,不仅借穿军装拍过照片,这又摸出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同学的手枪装模作样起来。场地是县委家属院里。</h1> <h1>1975年秋天,绮敏、德山抱龙携凤到园艺场的葡萄架下嬉戏,也就是阖家游园了。当年的园艺场也只是一片梨树、几畦菜地两架葡萄而已。就那,在我们心中已是美丽花园了。那里留下我们多少青春的期望,留下多少孩子们的童年梦想!</h1> <h1>1973年德山、绮敏和镡路在园艺场葡萄架下。</h1> <h1>大姐姐有模有样,小弟小妹跟两旁。咱们拉手一起走,听话姐姐给发糖。</h1><h1>1973年镡路拉着萌萌和丽丽在园艺场的小路上。</h1> <h1>一腿弓,一腿蹬,卯足劲,莫放松!师傅一招一式不含糊,徒弟一丝不苟满刻苦!倘若当初契而不舍、持之以恒到今日,岂不是多了个"女李连杰"和"女李连杰师傅"?!</h1><h1>1975年秋天,在新和县园艺场,爱芳的外甥女云风师傅教小徒弟镡路练武术</h1> <h1>看!这个动作雄赳赳、气昂昂,一手拄大地、一手托青天,英雄气概、一派豪情!连身后树上的香梨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流露出敬佩的神情。一旁观看的蒋绮敏和拍照的镡德山更乐得合不拢嘴。</h1> <h1>隔山隔水不隔心,牵腸挂肚思故人。几多梦里回新和,今朝相见格外親。</h1><h1>1991年8月,爱芳带女儿一起回到朝思暮想的新和,旧地重游,探親访友。在乌鲁木齐米泉县的方群、胡孟夫妇也相约同时回到新和与老友欢聚。图为田永康、魏瑞、单琳芝、孙爱芳、韩静华、方群、胡孟和几家的孩子们在新和宾馆前合影。</h1> <h1>浓浓友情传后代,友谊之花开不敗。</h1><h1>后排自左至右胡孟、方群、田永康、单琳芝、孙爱芳、魏瑞、韩静华、萌萌。在新和县财政局办公大楼一侧合影。</h1> <h1>1991年8月,(左起)田永康、单琳芝、孙爱芳与四个孩子在新和托克苏宾馆前。</h1> <h1>1991年8月,王金山与(左起)胡孟、朝静华、单琳芝、孙爱芳、王巍、李春兰(吴宁夫人)在新和具政府大楼前合影。</h1> <h1>1991年8月,孙爱芳母女与方群、胡孟夫妇回新和恰逢吴宁、李春兰夫妇回新和探親,在县委院里以政府大楼为背景,留下这幅珍贵的合影。</h1> <h1>红毯一铺、团团围坐、饮料瓜果、无主无客;往事趣闻、家长里短、张三李四、天南海北……</h1><h1>1991年8月,在新和的一次野餐。左起:胡孟、韩静华、孙爱芳、单琳芝。</h1> <h1>前辈友谊传后辈,友谊之花更妩媚。一生财富知多少,纯真友谊最可贵。</h1><h1>1991年8月琳芝与三个孩子在花丛前。</h1> <h1>当年艳丽三朶花,而今慈爱仨妈妈。多少往事如云烟,心中不雕友谊花。</h1><h1>1991年8月,静华、爱芳、琳芝在新和二中校园花坛边。</h1> <h1>1995年,德山用九个月的时间和精力,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编辑的《王恩茂文集》初稿,从选文、节录,到编辑整理,进行了全面调整、编辑加工。出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媒体宣传报道都令王恩茂同志十分満意。他邀请逄先知、王玉璞、镡德山参加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后,安排三人到南疆阿克苏地区参观。</h1><h1>图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应新和县委之请在全县科以上干部会上作报告后与会人员全体合影。</h1><h3><br /></h3><h3><br /></h3><h3><br /></h3> <h1>上世纪九十年代,琳芝到北京出差时在德山、绮敏家合影。</h1> <h1>慈母心中三朶花,聪颖俊秀人人夸。祈愿人生发浩歌,嘹亮豪迈传天涯。</h1><h1>江玲与她的三朵金花。</h1> <h1>昔日阔论天山下,今朝欢乐聚京华。当年四人整两家,而今每家多俩娃。</h1><h3></h3><h1>岁月如梭,人生苦短。转眼间风华正茂的小青年,已为人父母,肩负起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担,脚步也迈进生命的又一阶段。此时相聚,有多少滚滚红尘的阅历要交换,有多少人生旅途的感悟要交谈!话不尽,语如澜……</h1><h1>图为1986年方群、胡孟带两个女儿来北京姐姐家探親时,两家人欢聚时合影。是在当年德山一家住的北京平安里前毛家湾2号院南楼四单元503室。</h1> <h1>男士风流女风华,天赐良缘结奇葩。齐心育起花三朶,翩然起舞真潇洒。</h1><h1>这幅江玲与党风林的合影不知哪年在哪里的拍。但无关系,只要看到二位丰釆已足。</h1> <h1>1994年秋天,蒋绮敏与韩静华在北京大观园。</h1> <h1>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家曾相约齐聚北京。由于当时通讯条件所限,没有约定好。只有孙爱带一个女儿、江玲和党凤林带一个女儿来了。只实现了百分之五十的"半团聚",实为一次"难忘的遗憾"。</h1><h1>图为相聚的三家游览北京香山碧云寺,午休时围坐石台野歺。,</h1> <h1>真有本事生哥仨,艳羡人家两朶花。老友好求認义女,无奈大雁飞天涯。</h1><h1>1991年8月,韩静华与干女儿郭雁合影。</h1> <h1>1994年秋天,韩静华回河南探親到北京与蒋绮敏、镡德山欢聚。图为三人游览北京大观园时合影。</h1> <h1>1991年8月,孙爱芳、方群、胡孟与爱芳的双千金。</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5;">本集结束,谢谢收看。下集是镡德山、蒋绮敏、方群、胡孟、张珍回新和。</span><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