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回忆(记录家族留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郭红飞

<h3>我的外婆:洪元玠,生于1895年,逝于1979年。江西玉山四股桥人。外婆的父亲是洪嘉屿,晚清时期的进士,翰林院的翰林,庶吉士,曾经是直隶州的知州。</h3> <h3>这是70年代的照片。</h3><h3>外婆在我们家生活很多年,由于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我们没有交流1949年以前的事情,也没有谈及她的兄弟姐妹以及家族的往事,文革时期外婆回到她的故乡玉山县四股桥,由她的远房亲戚照顾生活,直到文革结束才回到南昌的女儿家。以后一直在南昌直到天年。</h3> <h3>&nbsp; 一位跨世纪、跨朝代、跨时代女性。新时代的孝女、贤妻、良母。</h3><h3>&nbsp; 我的外婆洪元玠(1895-1979),生于江西玉山书香门第。(清朝翰林世家)守父母亲丧事尽孝多年,姐妹均先后出嫁,自己立意要在家照顾年幼小弟,待其成人后才结婚。在二姨婆多次劝说下,由二姨公介绍才与我外公结婚(续弦)时年已三十八岁。</h3><h3><br /></h3> <h3>外公萧赣在共和国前40年代的照片。</h3><h3>萧赣(1891—1954)字庾簏,江西萍乡上栗人,在萍乡上栗肖家大家族的他那一辈排行第六,生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国民杂志》编辑,萍乡中学校长,中国国民党萍乡县党部党务委员。1928年任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成为以朱培德等四人为首的江西省最高领导集团成员之一。江西省党部宣传部长,江西省立中正大学教授,江西《民国日报》总经理,上海暨南大学教授,江西省党部指导委员,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设计委员(蒋介石智囊组织成员)。抗战时期省政府迁往泰和,还担任过省临时参议院参议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从事著述,后返萍在鳌洲中学任语文教师。萧赣面对人生经历的沉浮起落始终保持平常心态,他的幽默乐观且学识渊博公认是萍乡的传奇。</h3><h3>1921年从北大毕业,以学业成绩第一获"文学士"学位。家乡教育界幕名将他聘回到萍乡,担任县立中学校长。</h3><h3>40年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h3> <p>萧姓是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99位。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夏朝末年有个名孟亏的人是大禹功臣贤人伯益的子孙,嬴姓,封于萧国。而春秋时期的萧国则是萧姓最重要一个起源,后世萧氏大多以此萧国首位国君萧叔大心为萧氏始祖;另外,亦有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为萧氏,例如辽代的后族萧氏。</p><p>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p> <h3>外婆中年时的照片……</h3> <h3>外公外婆的合照</h3> <p>外公的字:民国萧赣篆书七言对联,陈列在萍乡博物馆。</p><p>民国。纸本。篆书。一幅2联。画心纵149,横24厘米。</p><p>释文:思辞相称成作者,古今唯有数泰家。</p><p>款署:“又之仁兄雅属,萧赣书集峰山碑字。”钤“萧赣”白文、“庾簏”朱文方印。</p> <p>外公的印章</p><p>民国。纸本。篆书。一幅2联。画心纵149,横24厘米。</p><p>释文:思辞相称成作者,古今唯有数泰家。</p><p>款署:“又之仁兄雅属,萧赣书集峰山碑字。”钤“萧赣”白文、“庾簏”朱文方印。</p> <h3>外公翻译的部分书籍</h3> <h3>外婆70多岁的信字迹</h3> <h3>江西萍乡上栗肖家人员照片集合,肖家祖上是从江西吉安迁徙到萍乡上栗,后各自分布萍乡的城乡。1949年大部分的家庭离开萍乡上栗老家分散到海内外,没有根了。彼此没有联系。</h3> <h3>外婆与二姨婆,五十年代在上海合影。小舅舅肖而温提供照片。</h3> <h3>外婆与她四妹洪元瑾(家住上海长乐路)</h3> <h3>我的父亲与小舅舅小舅妈</h3> <h3>大姨妈一家,从左到右,后:张自苹,自蓁,段世越,自莼,自蒼 前:大姨,外婆,自苏,大姨父。</h3><h3>(苏州,50年代)</h3> <p class="ql-block">萍乡南门重建了文昌宫,内有我大姨父的祖父及儿子的简历。</p> <p class="ql-block">张明毅,文革时期被污蔑为萍乡的刘文彩。其坟墓也被破坏……</p> <p class="ql-block">张明毅的儿子张德渊</p> <p>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p> <p>萍乡电视台采访张自纯表姐抗美援朝节目</p> <h3>外婆与二舅舅小舅舅合影</h3> <h3>大舅舅大舅妈与小舅舅合影</h3> <h3>外婆与我母亲小舅舅70年代初合影</h3> <h3>外婆与小舅舅</h3> <p>2015年5月萧而温舅舅从成都到南昌省亲记</p> <h3>60年代外婆与我家大舅舅舅妈家二舅舅舅妈的合影,小孩是我家和大舅舅的3个表哥。</h3> <h3>外婆与玉山的洪道和舅公。</h3> <h3>我的外公的八弟武汉大学数学教授肖君絳。</h3> <h3>萍乡绛园视频</h3> <h3>肖君絳在萍乡的家……"绛园"。</h3><h3>1938年11月29日张学良日记云:“自赣西饭店迁往绛园,此园为萧姓住宅,我分租的。”绛园是一栋两层小洋楼,在今市政府大院一侧,地址是李子园。此园为当时任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的肖君绛先生所有,故取名“绛园”。因肖教授一家在武汉,绛园由他的胞弟肖絜(长子肖而光,台湾国民党陆军上将,次子肖而纯,国民党蒋经国赣南干训班学员,90年代萍乡市政协专职委员)居住。张学良与妻子于凤至在赣西饭店住了八天后,租下了绛园,一直到他们奉命迁往湖南时离开。据肖絜的次子肖而纯先生回忆说:“当年我九岁,读小学四年级。一日傍晚放学回家,家里来了不少人,二楼靠东边的两间房子住进了一位先生和太太,那位先生姓张,人称张先生,和蔼可亲,不几天,我们就成了好朋友,他太太还经常拿金鸡饼干给我吃。张先生还抚摸着我的头说:小孩子,要努力读书,读完中学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就来找我张伯,张伯让你做官。”</h3> <h3>母亲的堂哥在台湾的肖而光照片,他毕业于黄埔军校,陆军大学,建国前在国军服役,后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历任营长、团长、师长、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司令,台湾三军大学校长,台湾退伍军人协会理事长。台湾国民党军中将。退役后在90年代曾于香港与他弟弟而纯会面。没有回到祖籍江西省萍乡。</h3> <p class="ql-block">肖而光将军</p> <p class="ql-block">肖而光将军与孙立人将军合影</p> <h3>丰子恺送给肖君絳的作品</h3> <h3>绛园:肖君绛在萍乡的家。</h3> <h3>外婆的父亲洪嘉与(1863–1921),字贞一,号晓卿,玉山县四股桥乡松树窝人。洪嘉与少时聪明颖悟,十岁随父在少华寺、瀛山寺等地读书时,就有当"理学名臣"的抱负,曾给县令写信,倡议振兴怀玉书院,还写信给江西学宪,请求整顿信州风俗。洪嘉与在科举途中一帆风顺,县试、府试都名列前茅。清光绪七年(1881)参加院试(省试),获得弟子员( 县学生员),由省选送白鹿洞书院深造三年,第二年获得"廪饩"(即由国家供给部分读书费用)待遇。光绪十一年(1885)中进士,光绪皇帝钦点入翰林院庶吉士,并担任皇帝子弟学宫(南宫)的教学工作。光绪十八年(1892)任吏部主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补吏部文选司主政,接着又任直隶州知州,仍留部当差。</h3> <h3>存于玉山博物馆的字画</h3> <p class="ql-block">洪佳与的字</p> <h3>外婆的父亲,清朝的进士,保存在玉山的当年洪嘉与的书法作品</h3> <h3>落名是洪嘉与</h3> <h3>外婆在玉山四股桥的老宅残墙断壁</h3> <h3>外婆家的故居</h3> <p class="ql-block">三岁的我</p> <h3>吴玲与郭红飞(外婆的外孙)。</h3> <p>  我的家乡是江苏省阜宁县羊寨镇,就是苏北的一个穷地方,祖父家是的一个小商人家庭,爷爷为小粮行经纪人,有没有土地不清楚,好像解放后划的成分是中农,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在地方上也无势力,据我父亲说他是最小的,上有大哥、二哥、姐姐,大哥大我父亲20岁,父亲与我大伯的儿子同年出生。</p><p> 大伯是我家重点培育的人,举家之力供他在本地县城中学高中毕业,我的父亲只读了初小。大伯后与他的老师一同参加工作,他的老师是地下党员,40年八路军南下到苏北,建立政权,大伯的老师到县政府任职,推荐我大伯任第八区区长。41年因调任他区区长,因到任时间延误而错杀,后平反。</p><p>父亲17岁在44年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三师特务团当兵,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上东北,后下地方搞土改建立政权,49年南下到江西工作。</p> <p class="ql-block">外婆的女儿,我的母亲,已于2023年初仙逝,享年90岁。</p> <h3>我的儿子小时候照片</h3> <h3>我儿子在美国芝加哥的一家</h3><h3>我的儿子毕业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h3> <h3>我的美国孙子</h3> <h3>第二个美国出生的孙子花生。</h3> <h3>我的美国出生的大孙子丹尼尔。</h3> <p>大卫</p> <p>小哥俩</p> <p>大卫</p> <h3>八十年代初的照片</h3> <p>自编自导的视频</p> <p>莫名我就喜欢你</p> <p class="ql-block">郭红飞与吴玲的两个孙子</p> <p class="ql-block">一家六口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