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记忆

陈天虎

<h3><b><font color="#010101">  咱老家在皖南长江边上的采石镇,当年,不识几字的祖父靠租-亩几分菜地养活家人。但他节衣缩食,坚持让天资聪慧,在家排行老二的我父亲先读两年私塾,再上“洋学堂”,所以成为本地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font></b></h3><div><b><font color="#010101"> 抗战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推行乡村教育运动,此时乡村教师严重缺乏,为此他创造了师傅带徒弟,快速培养乡村教师的“艺友”制。十分崇敬陶先生的我父亲,在老家大力推广他的“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思想,毅然到离镇十几里外的陶庄建立分校,并且学了晓庄办法与农民做朋友,宣传读书的好处,动员到几个孩子来上学后,就在陶庄庙里办起学校。因为奉行“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nbsp;宗旨,学校颇受农民欢迎,孩子渐渐来的多了,他又办起了复式班,还带了一个“艺友”。</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县里派人来看了后,认为学校办的不错准备扩大规模,不料抗战全面爆发,家乡很快沦陷,百姓生灵涂炭,21岁的父亲义愤填膺,毅然参加了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团并担任副团长,与18岁同样当教师,还没与父亲结婚的母亲一起,转辗皖赣鄂湘几个月,后来在长沙参加了中共,从此投身革命就很少再回老家了。</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1973年我还在农村插队,为帮社队企业皮鞋厂搞洋钉,趁机回了一趟老家印象至今深刻。</font></b></div> <h3><b><font color="#010101">  记得离那年中秋节还有两天的下午4点多钟,我在安徽马鞍山站下了火车,因为采石镇离市区有5公里,所以还要去挤公交车。</font></b></h3><div><b><font color="#010101"> 解放初出生于常州的我因为首次回老家,所以对一切都感到亲切新鲜,好不容易挤上这辆4路公交车,两眼就开始东张西望,发现四周烟囱如林,到处浓烟滚滚。</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不宽的石子马路上各类大型载重汽车川流不息,腾起的滾滾尘雾,把城市环境搞得一塌糊涂,难怪所有男女老少的头上都戴了顶带耳罩的蓝帽子。无数高大铁塔互联,将各种电缆如蜘蛛网般密布于厂房之间。再看地面上铁轨纵横八达,感觉这个城市像大货场;稍不注意,就有一台腾着团团蒸汽的火车头拖着铁矿石列车擦身而过;正在目不暇接,突然又是鸣……地一声汽笛大吼,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有一列载满钢条的火车从反方向驶来。</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一路上火车往来十分忙碌,有时公交车开着开着,忽然被前面的一根横杆放下拦住:“让火车们先走!”呜呜直叫的警笛声提醒人们——这才弄清咱老家是座闻名世界的钢城,当然除此之外,咱老家还盛产一种包装简陋,但味道奇美的“采石茶干”,那是在好年前小叔寄来几包让我尝了就难以忘怀。</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不过才下午6点多,且快临中秋节,可小镇街上却冷冷清清,到处关门闭户。</font></b><b><font color="#010101"> 幸亏街道两边的木杆上挂了几盏不太明亮的路灯,让我在狹窄的石板路上踽行,终于找到唐贤街22号这三间平房但大门紧闭,确认无误的我举拳就擂。</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来前听“大走资派、大叛徒”的父亲对我说,我的这位从没谋过面的小叔在老家赫赫有名;一解放他就当采石镇长了,要不是文化太低,这么多年混下来也该是个不小的“走资派”了。</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幸亏“文化太低”让他因祸得福,打倒3年就被“解放”,目前担任镇机修厂的党支部书记。听见有人擂门小叔出来开门,没想到彼此形同陌路。</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这位与我父亲模样很像的中年汉子拧了浓眉,瞪了双豹眼,警觉审视我半晌后才瓮声瓮气地问:你是拉个?找谁?当我报上大名,他居然把头摇如拨郎鼓,待我重报小名后,他那张紧绷的国字脸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font></b></div> <h3><b><font color="#010101">  吃晚饭时小叔对我说,你的事由我来办,明天叫根生请假带你上趟翠螺山。&nbsp;根生是我堂弟,现在钢城上班。</font></b></h3><div><b><font color="#010101"> 提起这翠螺山,常人了解甚少,但说起唐代大诗人李白或许人人皆知:公元762年唐肃宗乾元三年,被判流放夜郎的李白途中遇赦返回长安,因病滞居当涂,此时的当涂县令李阳冰乃他族叔,所以能照顾他。为观长江宏姿,李白常采石矶登高致远;“矶”乃指水边突出的岩石,采石矶由此得名,据说三国东吴时此处盛产五彩石,“采石镇”缘此而生,随后还诞生了唐贤街22号我家祖宅。</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公元762年9月,李白病逝于当涂采石,野史对他的离去说法有点神化,这与我家祖宅是毫无关系的,所以第二天上午我俩穿过唐贤街,走过锁溪桥,然后沿石子路稍微往前一抬头,就能见到这座逶迤的翠螺山。此山西北临长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远看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因此而得山名。根生笑着对我说,其实该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故尔谓之,但称翠螺山似乎更显熨帖。我抬头看看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感到他的话不无道理。西麓突兀于江中的那座悬崖巨石,就是著名的采石矶,根生用手指着远处那个有点光禿的巨矶对我说。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就是翠螺峰。</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登上翠螺山峦,石子路被一片片枯枝残叶遮盖,拾阶攀登不久便来到这座朱颜斑剥,满目疮痍,但具唐代建筑风格的高楼门前,抬头发现匾额上有“唐李公青莲祠” 六个泥金衬底青蓝大字,见我有点大惑不解根生解释,此楼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而造,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历代均有修建;清雍正8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也称作唐李公青莲祠,现存的建筑修于清光绪年间。</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 从小就熟悉情况的根生,边走边对我如数家珍,看这谪仙楼破败不堪就知疏于管理,其实她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三楼一阁,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可现在……&nbsp;环顾眼前这番凄凉景像,根生叹口气咕了句。</font></b></div> <h3>丨</h3> <h3><b>  因为无人阻拦,所以我俩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发现主楼有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3层为阁而且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且用回廊相连。沿阶登上了二层楼走进空旷的室内,见里面除有一座面部朝南,高度与常人无异的人物塑像挺立室中外,周围无任何物品。根生却很兴奋地对我说,这就是李白的黄杨木塑像呢!此言一出我先满脸惊愕,然后肃然起敬,立刻小心翼翼趋步近距离瞻其尊容。</b></h3><div><b> 见这位中国唐代伟大诗人长袖宽襟,昂着睿智漂逸大脑袋、一臂反贴挺拔腰际,另手捋着自己下巴胡须,神态自若凝视那不远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神情若酝酿妙诗绝句,又如畅赏扬子江浩瀚美景。</b></div><div><b> 据说这位千古-诗人,当年中秋晚上带病扶舟来到采石矶江面,兴致极浓地赏月醉酒赋诗,再后居然下江捞月驾鹤西去,从此翠螺山上有了他的衣冠冢及这座宏伟的太白楼。回眸身后的两根圆木柱上,仍依稀可辩地看到他的《望天门山》绝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匾额,相当对衬地高悬于楼堂左右。</b></div><div><b> 我俩咤嗟不舍地从太白楼出来,抬眼见院中有众多碑石随意倒地,断裂上面的字迹含糊难辩;这就是被红卫兵砸坏的古迹根生神色黯然对我说,我听了长叹一声,随之惆怅不已,如此珍贵的文物,也不知何年才能复原呢。</b></div><div><b> 两人默默无语地走出大院,沿山间层叠石级迂回上下朝西经过三元洞,随之跨上形态突兀黄褐色高大岩石,矶,乃巨石也,我想。</b></div><div><b> 站在采石矶上再看长江,发现已被隐约可见的江心洲分成两大支流,但两边都是浩瀚无比。</b></div><div><b> 回眸巨石上“大脚印"遒劲书法,此时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这是郭沫若亲笔所书,根生立刻对我介绍:1964年5月5日,郭沫若来采石凭吊李白,当场写下“久慕燃犀渚, 来上青莲楼。日照长江如血, 千里豁明眸。洲畔渔人布罶, 正是鲥鱼时节, 我欲泛中流。借问李夫</b><b>子∶愿否与同舟……”诗句和“采石矶”三个字</b><b>。</b></div><div><b> 那年我才8岁,他乘的黑色小车就停在咱家门口不远,充满好奇心的我,弯腰拾起一块石头就朝它砸去根生笑着回忆。听见哗啦一声我一溜烟地跑了,还不知一块车窗玻璃已经给我砸破。年轻司机发现很快追了进来。</b></div><div><b> 其实我已被80岁的奶奶藏在床底下了。隐约中听见司机问奶奶,老人家,您看见一个小孩进了没?他把一块汽车玻璃给砸破了,要赔的呢!</b></div><div><b> 咱奶奶纹丝不动坐在厨房灶头前,一边抽着8分钱一包的香烟,一边装聋作哑嗯嗯啊啊答非所问,弄的司机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地说了句,老人家,你们要好好教育教育你家孩子呢,转身气冲冲走了。</b></div><div><b> 他前脚跨出房冂,咱奶奶就不紧不慢跟了出来,然后一直站在家门口亲睹小车开走,才回头把我从床底下拉出来打了我两个巴掌,这是她老人家笫一次打我。</b></div><div><b> 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听了哈哈大笑,完了继续回头俯眺长江,此时的江面粼粼波涛汹涌澎湃,那种后浪推前浪,势不可挡的壮观场面让我心情豁朗,回眸咱中华民族历史,正如眼前的长江总是在奔腾不息,永远奋勇向前,即使有些支流翻点逆浪,但终究动摇不了滚滚向前的正义主流。</b></div><div><b> 正在思绪万千,突然发现宽阔的江面腾起无数星点,周围顿时白浪滔滔,我立刻伸出脑袋向前细看,根生却对我兴奋地大嚷:看啊,全是江猪子哟,你的运气真好,今天居然出现这么多的江猪子,简直太少见啦!</b></div><div><b>&nbsp; 原来这些星星点点就是一条条身材颀长矫健,脑袋圆圆嘴巴尖尖的江豚,此时正一批接着一批地并驾齐驱,奋勇跃行 。 </b></div><div><b> 有生首睹如此多的精灵在江面鲜蹦活跳,我立刻欣喜若狂!罕见,真正的罕见!听见旁边位老人发出如此感慨,我俩不禁对着长江大呼,江猪子您好!江猪子您好!狂荡不羁的感情流露,让尚在农村插队前途莫测的我确实罕见。</b><br></div> <h3><b><font color="#010101">  时光似箭,眨眼几十年过去,与根生通电话时,我顺便问起多年前帮他买的那台地产“幸福牌”彩电“目前使用效果若何?”他一听就笑着说,哟,质量可真好啊,看了这么多年,上面的彩色居然一点没褪呢……此言让我听了忍俊不禁。【完】</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