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早就想 写一篇父亲的文章,今天终于能沉下心来起笔了。</h3><h3>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然而,在我心中,他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民。</h3> <h3> 上学的时候,爹一直是班上的尖子生,赶上恢复高考,他却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后来都是各个行业的风云人物,爹做任何事都力求精益求精,如果上了大学绝对不会比别人差。可是他没有考上,坚决不复读, 奶奶生气的追着爹打了好久,可是她临死都不知道,爹想的是,卧病不起的爷爷,读了高中又考技校的大爷,师范就读的大姑,刚上高中的二姑都要靠从家里拿粮上学,而靠劳力换取口粮的那个年代,家庭的重担要谁来担?爹背负了逆子的骂名,默默承担了一切,无怨无悔。</h3> <h3> 爹还没结婚,爷爷就去世了,东家借西家借的终于打发了爷爷,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父亲身上。爷爷是老供销了,可爹的运气真的太不好,接了供销社的职位后没几天就让有权势的顶了。去学校当民办老师,没几天又让人顶了。那年月,孤儿寡母的啥都艰难。</h3> <h3> 我的记忆从公社的人从我家抬走写字台和沙发茶几开始,那时不到三岁吧,因为生了弟弟接受计划生育罚款的缘故,爹亲手制作的十来个写字台和沙发茶几都被充公了。那时,爹是一个木匠师傅,手艺相当不错,收入也是非常令人艳羡的。出自他手的写字台,被抵押后就成为了学校和公社的办公桌,直到二十多年后我再次作为教师回到学校,那些桌子还在。每每看到那些桌子,就回忆起当时它们一个个被抬出家门的情景,这是四岁以前我唯一的记忆。</h3> <h3><br /></h3><h3> 在刚有了三轮蹦蹦车的年代,爹改行跑起了运输。作为全村第三个买蹦蹦车的,他们三开始搭伙做买卖。河北河南山东天津,贩粮食,捣西瓜,卖母猪......牢途奔波,日夜不停,饿了就啃几口干粮,累了就停路边睡会儿,陪伴在爹妈在几千个日日夜夜里的,只有一件军大衣。那时没有电话手机,依然记得奶奶带着我和弟弟,静静坐窗前竖耳聆听爹妈回家的声音,我们愣是每次都能听出自家蹦蹦车的声音。那时的车子不带自卸功能的,所拉之物都得爹一麻袋一麻袋的扛上车再扛下车。终于,爹腰椎间盘突出了,妈也气管炎常年咳嗽,都不能再干苦力活了。</h3><h3><br /></h3> <h3> 爹妈在街上摆摊卖菜,后来又盖了一间小商店,终于不用风吹日晒,然而我的爹从不安然现状,他心中一直有一份大事业。顾及年迈的奶奶,他没有出去闯荡,与人合伙开了工厂。自己设计改装机器,自己看书学习技术,繁琐的化工原料愣是让他捉磨出了门道,制出了各种塑料产品。然而太过信赖别人,终究还是吃了大亏,厂子倒闭了,我们家的债台更高了。</h3> <h3> 唉声叹气之后, 爹又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古董生意上。他依然如此,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他潜心研读各种书籍,观看古玩节目,走街串巷到处搜罗,总算做的风生水起,几年下来,还清债务,给患癌的奶奶治病,给弟弟取媳妇买房,肩上的担子总算轻了,而他却老了。</h3> <h3> 爹是他们姐弟四个中生活最艰难的,却又是最顾家的一个。奶奶不肯跟随父亲外出打工,爹就坚守着奶奶在村里。奶奶得了癌症,爹更是寸步不离地伺候着,一天几百的药品供养着,每次去拿药医生都惊奇地说,老太太还活着真是奇迹。直到最后奶奶的身体再也无法吸收任何药物,爹也没告诉她病情,只为给她生的希望能多活几天。奶奶是带着对爹的怨气走的,爹依然默默隐忍。</h3> <h3> 爹心中的大事业一直没能得志,我不知道他在子女身上到底有多少期望,只记得弟弟中考前一年,他便开始找辅导老师,由于弟弟成绩差,没有老师愿意接,最后是我和他俩个人轮流辅导。弟弟却还是没有考上高中,决绝地宣布不再读书。那时的自己,已经能够想象爹的失落和失望,他却什么都没说。</h3><h3> 去往师范的路上,父亲递给我一封信,厚厚的几页信纸寄托了太多关爱与期待,不能想象,他是怀着怎样激情澎湃的心情写下了这封信,他希望它能是我人生的方向标。现在,师范已经毕业十几年了,这封信还在。随着年纪增长再读它已不止从前的感觉了,每一个字都诠释着父爱如山。</h3> <h3> 今年,爹六十岁,他依然在谋划他的大事业,我们于心不忍,不想他太辛苦操劳了。可是,抹杀他的梦想,是不是同样的残忍。</h3> <h3> 爹喜欢把简单的生活过出一点不一样味道,尤其对待吃。热菜凉菜,肉菜素菜要搭配,熟肉切片要摆出漂亮的图案,热菜的调味配料和烧炒程序不得有半点马虎,就连饺子都要胡萝卜红皮菠菜绿皮的讲究着......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态度。</h3> <h3> 爹的生活一直不易,然而,从他身上却很少看到艰难,更多的是担当,从容,宽容,隐忍,进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