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年福州——厦门骑行(四、莆田南少林)

百态人生

<h3>2017年元月3日,清风骑友环湄洲岛骑行10公里后出岛前往莆田南少林(全程60公里),一睹南少林真容。上山10公里的长坡,把骑友累惨了。晚6时下山品尝莆田百年名小吃炝肉,才叫人有所安慰。后夜宿莆田行政广场。</h3> <h3>南少林寺遗址位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创建于南北朝的陈朝永定元年(557年)。唐太宗贞观年间,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远千里来到九莲山,住宿在林泉院。此后,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北宋时,寺庙更加兴旺,僧人500多名,武风极盛,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北腿南拳”。南宋时,寺院仍保留兴旺趋势。刘克庄也盛赞“邑之嵩山少林”。此后,几经兴废,几易其名,而为名寺。林泉院毁于清初。现在南少林寺遗址一带仅存一些附属寺院,如资福寺、红花亭等。</h3><div>1990年4月13日,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德禅大师写下手书:“南少林寺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南少林寺”寺名。1992年4月25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和莆田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南少林遗址论征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1998年,南少林寺重建落成。2006年12月,南少林寺正式接纳广化寺方丈管理,成为两寺院共同统一体制。</div> <h3>炝肉是福建莆田民间特有一道汉族传统名肴。名曰“炝(qiàng )肉”(大多数莆田人喜欢把炝读成chāng,如果你按照正确读音读出,大部分小吃店不知道你要吃的是什么东西)。做法虽说简单方便,但有不少釉奥妙藏在其中。如果不是得其真传,要做出同样的品质和味道很难的。要做好这道菜,可要拿出四样功夫来。</h3><div>主要食材<br></div><div>猪里脊肉</div><div>分类</div><div>闽菜</div><div>口味</div><div>肉质细腻,味道鲜美</div><div>做法 </div><div>其一是选好肉料。最好选用质地柔嫩的猪里脊肉,再用木槌打烂肉块,切成细丁。</div><div>其二是腌渍佳味。把切好的肉丁放入拌有盐、糖、味精、酱油的盘中腌制,待入味后取出。<br></div><div>其三是沾糊淀粉。把肉丁均匀地沾糊上好的淀粉,然后倒入滚沸的汤水里。</div><div>其四是掌握火候,入锅15分钟即可。芥蓝菜叶是用高汤氽过,切细的加进去,菜色鲜生青翠。</div><div>菜品特色 </div><div>这样做出来的炝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炝肉里加入特制的豆腐丸,出锅后,炝肉爽滑美味,豆腐丸吸收了汤汁的精华,芳香鲜美。</div><div>营养价值 </div><div>猪里脊肉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肾经;补肾养血,滋阴润燥。</div> <h3>莆田传统名小吃炝肉,居然是源于莆仙戏。戏麻捞其实是莆田人对莆仙戏的本土叫法,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独家记忆。</h3><div>在戏台子下嬉闹玩耍的孩童,叫卖的摊贩,满满的记忆。</div><div>莆田人的味觉记忆</div><div>旧时莆田人有两大爱好,爱听戏,爱吃美食。为了能使这两者兼得,聪明的摊贩把柴火灶炝肉搬到了戏台子下,戏麻捞柴火灶炝肉在那个满是戏台的年代应运而生。</div><div>戏麻捞柴火灶炝肉</div><div>柴火灶的原味总是让食材更完美呈现其味道,尤在冬日在戏台边灶台下跳跃的火苗让看戏的人更多了一隅温暖,吃着热腾腾的柴火灶炝肉,看戏,满是那个时代的暖心。</div> <h3>莆田行政广场夜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