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33集 赤峰

阿沃亚斯

本集开始,我们用三集的篇幅讲赤峰市,也就是以前的昭乌达盟。赤峰市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地区,各个方面都很丰富。<div> 历史上有远古的红山文化、契丹的大辽帝国、近代蒙古盟旗;</div><div> 地理上有草原、山脉、沙地、平原、森林,贯穿了农耕、游牧、农林牧结合的时代;</div><div> 文化上有中原文化、蒙元文化、清文化,对应的人群有华北人、蒙古人、东北人;</div><div> 总之,赤峰作为内蒙古人口最多的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经济等等都是最丰富的,需要我们细心品读。</div> 还是先看地理,赤峰分为四块地理单元:<div> 1、红色区域是大兴安岭南端的东侧,和北边的通辽、兴安盟一样,大兴安岭的东侧山势低缓,山泉雨水冲击出了很多大沟子,这些沟子到了平地展开成了草原,虽然面积没有内陆草原那么大,但是也是游牧民自古以来繁衍生息的牧场。赤峰的林西县、巴林左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在这个区域。</div><div> 2、黄色的克什克腾旗,旗的西部是浑善达克沙地,东南北是草原和山地结合的部分,东边隔山与翁牛特旗的沙地差一点汇合成一片。这里的地形多样、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是赤峰最著名的旅游旗。</div><div> 3、绿色的南部地区是燕山的北部、西拉木伦河(辽河)的上游,是山地和草原相间的地带,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牧业综合的地区,这里自古就有人类居住,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div><div> 4、蓝色的是翁牛特旗的草原和沙地,这里和东边的科尔沁沙地连成一片,大有西进的势头。</div><div> 赤峰市的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和七老图三条山脉</div>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三区、七旗、二县,是一个以蒙古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城市,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50万人,占77.30 %;蒙古族人口为80多万人,占19.11%。<div> 赤峰的经济呈多样性,农业、牧业、工矿业、加工业都比较发达,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地区。</div> 我们再来看历史<div> 赤峰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666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div><div>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div><div> 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div><div> (上图,内蒙古的早期文化遗址分布在三个集中区,除了赤峰地区,还有中部的呼包鄂地区,以及西部的达茂、乌拉特、阿拉善、额济纳一线)</div> <h3><font color="#010101"> 赤峰地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游牧民族的记录,就是著名的东胡。我们前面讲过,东胡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人种或民族,他们和同时期的匈奴,后来的鲜卑乌桓契丹蒙古,是有着相同语言文化习俗的游牧民,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像我们的战国七雄一样,有姓氏、口音、部落名号等差别而已。</font></h3> 到了东汉后期,东胡被记录成了两个部落:乌桓和鲜卑,此时东北边上的通古斯人夫余也出现了。<div> 经过百年征战,乌桓也被鲜卑征服了。</div><div> 大家注意,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唐朝的时候,赤峰地区几乎没有城市、州郡这些,一直都是游牧民的草原牧场。(这方面,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更早有秦汉等城市、农耕和郡县的历史)</div><div> 此时,‘’辽‘’这个字开始出现,就是现在的辽河,当时叫大辽水,以后的契丹辽国,现在的辽宁都来源于此。而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此时也有了汉字名称饶乐水(以后有饶州,饶乐都督府等)</div> <h3><font color="#010101"> 鲜卑人开始分成不同的部落,最早是用地区来称呼,辽东鲜卑、辽西鲜卑(东部鲜卑、西部鲜卑等)。赤峰南部的老哈河此时出现了汉字名称乌候秦水,有人考证说饶乐和乌候秦都是鲜卑语,慕容或吐谷浑的音译,有些道理但还不能肯定,只能肯定说是当地游牧民的称谓汉译得名。</font></h3> 再后来,接触的汉人多了,也开始出现姓氏记录,比如东部鲜卑的三大部:段、宇文、慕容。其实,鲜卑人、匈奴人一直也有部落和族群的姓氏,亲属之间有相同的称谓,这是很正常的。只是早期没有文字,所以要依赖汉字文书的记载。<div> 上图,赤峰地区是宇文部的地盘。</div> <h3><font color="#010101"> 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大部分鲜卑人都进入到北方的国家里享福去了。这时候,留守在草原深处的游牧民部落就慢慢又产生了新的名称:契丹、库莫奚。(他们一直都有存在,而且是语言习俗相同的游牧民族,只是以前是非常小的部落,完全没有发言权,当大部落建国南迁后,空余下来的牧场才给了他们更大的生存空间,常年下来,人口逐渐增多,力量逐渐强大,慢慢登上历史舞台)(后来的突厥、回鹘、蒙古等都是这样的发展路径)</font></h3> 到了大隋时代,库莫奚又变成了奚和霫,这不是凭空又蹦出来一个少数民族,只不过是同一大支游牧民(其实都是匈奴后代蒙古祖先)的两个不同姓氏的部落而已,如同我们的宋齐梁陈、北齐北周而已。<div> 这个时候的地图就有了部族边界了,每一个部落有了明确的界限,开始向着国家的方向发展了。</div> 大唐时代,征服了东北地区的一些部落,和西域一样,大唐没有移民同化,而是采取了藩属国、自治这样的模式。各个国家或者部落首领认大唐为宗主,自己的国王、酋长继续当着,大唐在这些地方设立都督府,监督管理。各个都督府的大都督其实还是各个部落的酋长。<div> 比如上图,大唐征服了奚、契丹和粟末靺鞨,这里了饶乐、松漠、渤海三个都督府。但是,北边的霫、室韦这些就没有时间和经历去征服管理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大唐亡了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契丹统一了周边各部,建立了大辽国。契丹人龙兴的祖地,后来成为上京,叫做临潢府,就是现在赤峰市的巴林左旗。</font></h3> 大辽帝国在赤峰市留下了大量遗迹和灿烂的文化。遍布赤峰南部北部的很多地区,都有大量辽代古墓被发掘(赤峰隔壁的内蒙古通辽地区也有很多)。还有很多城市的遗址、寺庙、佛塔保存至今。<div> 契丹人和鲜卑人一样,从部落到建国,和中原的汉人王朝接触的时间很长,具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汉文化。所以,他们建国后,都是以中原王朝和汉文化、佛教文化为基础制定制度,甚至模仿汉字创造了更加复杂的契丹字。</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大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在赤峰市南部的宁城县,著名的大明塔就在那里。</font></h3> 契丹人建国后养尊处优上百年,骑射功夫落下了,最后被女真人的大金国灭了。契丹人一部分融入到汉人中,一部分回到草原,和蒙古人走到了一起。<div> 女真人继承了大辽国的城市和人口,由于金国灭了北宋统治中心南移,赤峰南部变成北京路,北京大定府。</div> <h3><font color="#010101"> 到了蒙元时期,赤峰地区所有辽金城市统统沿用。</font></h3> 大明前期,朱元璋朱棣父子多次出击,打败了东北的蒙古人,收服他们并成立了著名的朵颜三卫,管理现在的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兴安盟地区。<div> 赤峰地区的城市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辽金元城市一样,被红巾军和明军毁掉,草原上再也没有城市了,恢复了大草原的游牧状态。此时的赤峰地区,只有一个小小的老哈河卫象征性的驻扎了一段,后来也撤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东蒙古达延汗中兴之后,赤峰地区的蒙古部落被察哈尔万户征服统领,此时出现了察哈尔的嫡系克什旦(克什克腾),以及臣服察哈尔的哈剌慎(喀喇沁,蒙古名将者勒米的后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蒙古察哈尔与后金大战的时候,奈曼、敖汉、喀喇沁、克什克腾这些是察哈尔的部队,而东部的科尔沁部的巴林、喀尔喀、扎鲁特这些部落投降了后金。当然,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font></h3>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敖汉、奈曼、翁牛特左、右翼旗,会盟于翁牛特左翼旗东部昭乌达(蒙语,有柳树的地方),称昭乌达盟。<div> 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九年(1652年),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右翼、扎鲁特左、右翼、克什克腾先后建旗编入昭乌达盟。</div><div>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派内大臣、尚书博罗色冷、侍郎绰克托到昭乌达盟主持奈曼、敖汉、翁牛特左、右翼、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右翼、扎鲁特左、右翼、克什克腾等10旗会盟。</div> 清康熙三年(1664年),喀尔喀左翼一旗从漠北迁至辽河流域,编入昭乌达盟。至此,昭乌达盟共8部11旗。<div> 敖汉一部二旗:左翼旗,即札萨克王旗;右翼旗即海楞王旗</div><div> 巴林一部二旗:左翼旗(即小巴林旗又称巴林贝子旗)、右翼旗(大巴林旗,又称巴林王旗);</div><div> 翁牛特一部二旗:左翼旗(东翁牛特旗)、右翼旗(西翁牛特旗);</div><div> 札鲁特一部二旗:左翼旗、右翼旗</div><div> 阿鲁科尔沁一部一旗; 喀尔喀左翼一部一旗;</div><div> 奈曼一部一旗; 克什克腾一部一旗</div> 赤峰在民国时期,曾属于热河省。解放后,经历了很多次的区划调整:<div> 南部红色区域,原来属于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右旗和中旗合并为喀喇沁旗,并入赤峰</div><div> 东北部黄色区域的扎鲁特左右旗合并成扎鲁特旗和奈曼旗一起划入哲里木盟(通辽市),还有一个喀尔喀左翼旗,并入库伦旗,一起加入通辽市了。</div><div> 留在赤峰的翁牛特左右旗合并成一个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划出一个林西县,喀喇沁中旗划出一个宁城县。</div><div> 这就是赤峰的历史。</div> 红山文化是位于赤峰市和辽宁西部距现代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也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div> 1921年,红山文化遗存被发现;1935年,对热河省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1956年,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div><div>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与朝阳市宣布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div><div> 上图,赤峰博物馆,赤峰市的市区叫做红山区。</div> 20世纪初,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div> 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热河省林西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div><div> 1930年冬,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div><div> 上图,玉鸟</div>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div> 1971年5月,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其后不久,在敖汉旗古鲁板蒿、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上图,玉號)</div> 2014年10月16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通过对红山文化人塑像进行研究和对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居民人骨进行鉴定,初步可以认定分别生活在距今6700年前至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先民为蒙古人种。<div> 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泥塑头像等多个“红山文化”人物塑像都具有共同的面部特征,即方圆形扁脸、额部平缓、眉弓不显、眼窝浅、鼻梁低平而短、颧骨突起、唇薄而长,整个面部较平,起伏不大,具有蒙古人种面部特征。</div><div> 上图,著名的红山玉龙</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赤峰特产——对夹,就是烧饼夹猪肉或牛肉,配汤可以当早点,也可以作为正餐的主食。赤峰对夹一定要吃现烤的饼,配上肉特别香,一个人吃五六七八个没问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内蒙古第一个驰名中国的白酒品牌,塞外茅台——宁城老窖。上图的这个瓶子是80年代获奖后的包装,一定会勾起很多人的回忆。内蒙古现在销量比较大的几个白酒:巴彦淖尔的河套酒、太仆寺旗的草原白酒,通辽的蒙古王酒、赤峰的宁城老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赤峰的哈达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赤峰的特产:土豆炖哈拉海(一种野菜)</font></h3> 赤峰之旅,我们分三部分,今天这集讲的是整个赤峰的历史和克什克腾旗。下一集讲北部的林西县、巴林左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最后一集讲翁牛特、敖汉旗。赤峰南部的喀喇沁旗和宁城县,我们放到后面卓索图盟和辽宁的朝阳阜新一起讲。<div>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克什克腾旗。</div> 克什克腾旗,蒙语译为“亲兵卫队”,世界地质公园的家, 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草原明珠”之美誉。<div> 克什克腾旗位于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南北长207公里,东西宽170公里,总面积20673平方公里,人口25万。</div> 克什克腾旗地质内容丰富,地质遗迹多样,主要由青山第四纪“冰臼”群、北大山地区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黄岗梁地区第四纪冰遗迹、达里诺尔火山群和热水塘温泉资源等五种类型的地质地貌景观组成。2005年2月12日,克什克腾旗成功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div></div><div> 克什克腾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中沙北草,地处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的结合部,融西部草原、南部熔岩台地和北部丘陵山区于一体,平原占8.7%、台地占38.8%、丘陵占52.2%。平均海拔1100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div><div> 上图,丰富的旅游资源 </div> <div> 内蒙古著名歌手呼斯愣演唱的克什克腾旗歌,包含了克旗著名的旅游景区,结合上图,刚好印证:</div> 天下最美的草原 是我故乡的贡戈尔草原<div> 天下最美的湖畔 是我故乡的达里湖边</div><div> 天下最纯的泉水 来自故乡的热水神泉</div><div> 天下最美的风景 就是站在大青山巅</div><div> 西拉沐沦河边 牧歌响彻在白云蓝天</div><div> 茫茫黄岗梁林海 一望无边</div><div> 乌兰布统古战场 历史浮现在你我眼前</div><div> 阿斯哈图的岩石描绘着 克什克腾美名 天下流传</div> 全旗有天然草牧场2700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2200万亩,草原牧草品种多,牧草品质好,营养丰富,牛羊肉和奶制品有独特风味。元朝时,克旗牛羊肉和奶制品就是皇宫贡品,享有很高的声誉。<div> 克旗水产资源丰富,旗内水域主要由西拉沐沦河、滦河和内流河三个水系组成,出产著名的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div><div> 克旗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全旗有色金属矿山日采选能力达到14000吨。黄岗铁锡矿探明的铁矿石储量1.17亿吨,锡金属量50万吨,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铁锡多金属共生矿。拜仁达坝银都金属矿矿探明银金储量5500吨,是目前国内已探明的第二大银多金属矿。</div><div> 上图,克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div> 1204年,成吉思汗亲征乃蛮部时下诏:“加强克什克腾,以作为蒙古大军主力。”因而选拔千户长百户长及自由民子弟之优者五百五十人,赐怯薛台(即克什克腾)为自己的护卫军。克什克腾是成吉思汗的亲军和卫队,以成吉思汗四杰木华黎、赤老温等为怯薛长。<div> 北元时代,为东蒙古鞑靼一部。达延汗统一鞑靼后,封六万户,克什克腾属于兀良哈万户,领主是达延汗第六子鄂齐博罗特(大明记载叫克什旦)。</div><div> 1634年林丹汗死后,其子额哲降清,1635年克什克腾部才由成吉思汗后裔沙拉勒答率领降清,成为漠南最后一个降清的部落。</div><div> 1652年清廷将克什克腾部改设克什克腾旗。</div> 元代的应昌路在克旗的达里淖尔附近,城北临近巴彦查干嘎查,好来河由西向东注入达里诺尔湖。<div> 应昌路古城的东北就是金界壕,周围的山峦属于阴山山脉的东麓和大兴安岭南麓山脉的结合部,古称松漠之地或称平地松林。辽朝属于上京道饶乐州辖境,金朝隶属于北京路的全州管辖。</div><div> 达里诺尔又称鱼儿泊,曾经是匈奴的左地和东胡族行使拜天祭山的“足带林”之地。辽、金、元三朝皇帝亦经常行猎于此,并修建有行宫之所。</div><div> (上图,元代,应昌路东面是全宁路,现在是翁牛特旗,南边是上都路,正蓝旗)</div> 元代的应昌路又名鲁王城,是元朝塞北的三大名城之一(大宁路、全宁路),也是由元大都经元上都通往岭北行省的重要通道,又称“帖里干东道”。这条古道的起点站是元大都,经元上都,向北到达应昌路,再向西北至克鲁伦河上游,转而西行到达鄂尔浑河上游的和林地区,即元世祖忽必烈以前的“大蒙古国”的政治统治中心,漠北的哈喇和林古城。有趣的是应昌路与元上都、元大都同处在南北一条垂直线上,这种设计显然具有深刻和久远的考虑。<div> 应昌路古城修建公元1271年前后。元朝初年,应昌路便被封为蒙古翁吉拉惕部的游牧地,并将跟随大汗屡立战功的特薛禅的后裔封为鲁王。(也即是弘吉剌部,成吉思汗的妻子所在的部落)</div> 1368年元顺帝从北京逃到这里,以此为基地继续和大明干仗,1370年元顺帝死在这里,1371年,皇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在此继帝位,改元宣光,即北元。<div> 20多年后,明将李文忠率部攻陷应昌城,劫掠后烧毁,此城废弃。</div> <h3><font color="#010101"> 贡格尔草原,位于克旗西北部巴彦高勒苏木(乡)、克旗达来诺日苏木(乡)和达日罕乌拉苏木(乡)境内,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35公里。总面积480余万亩,占全旗天然草牧场的18.8%。草高30~40厘米,盛产白蘑、黄花及黄芪、甘草、芍药、苦参等中草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贡格尔河两岸的草甸草原极具代表性。贡格尔草原在小腾格里沙地以北地区属半干旱草原地区,草场沙化、退化较少,植被优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贡格尔草原的一个类似平顶山的地方,当地人叫碾子山,有点像碾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贡格尔河发源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东北部的黄岗梁地区,从阿拉烧哈山西麓发源后,向西南蜿蜒而去,流经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穿过美丽的贡格尔草原,最终流入达里诺尔湖。它是赤峰市第一大内流河,也是达里诺尔湖的最大淡水补给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达里诺尔湖位于克什克腾旗,为封闭式半咸水湖。水深10~13米,面积238平方公里,达里诺尔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将三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高原湖区。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内陆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达里诺尔是一个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东北亚最重要的候鸟集散地之一,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前面的照片是普通的,这个是专业的。虽然真实的景色没有这个夺目,但是达里湖的湖水、湖面还是非常好的。因为是著名景区,周边有很多餐厅、酒店,也可以住到湖边的别墅、木屋。我2010年去过,那时候条件不是特别好。内蒙古的很多地方,景色不错,但是缺乏管理水平高的酒店或民宿,有点遗憾。(没办法,内蒙古的景区和度假酒店,春秋冬季几乎不能营业,很难一直保持好的状态)</font></h3> 达里湖区盛产鲤鱼和当地俗称华子鱼的瓦氏雅罗鱼。这些鱼都以肉鲜味美名誉四方。传说当年康熙大帝幸临草原,从达里诺尔湖捕鱼后,又在草原上采集了白蘑、山花椒 一起烹制,鲜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开,并说吃了这里的鱼,朕便不想天下的鱼了。回到京城后,仍念念不忘,以后又多次派人来捕鱼,飞马送入京城。<div> 上图,达里湖冬捕。</div> <h3><font color="#010101"> 沙地云杉是稀有珍贵树种,现全世界仅存十几万亩,全部生长在内蒙古自治区。集中成片的也只有3万多亩,又都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这片沙地云杉最大树龄有500—600年,最小的树龄也有100年之久。</font></h3> 沙地云杉保护区后面是一座由火山灰质岩形成的凸起的山峰,海拔高度为1798.9米,这个山峰就叫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就是以它的名字命名的。<div> 分散在浑善达克沙地东北部边缘环境格外脆弱地带的沙地云杉,拥有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面对干旱而又贫瘠的生长环境,沙地云杉能够适应并有效地保存下来,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表明,对于我国北方及西部地区治沙造林,它是难得的优良树种。鉴于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专家们又将其称为我国沙地云杉的天然基因库。</div> <h3><font color="#010101"> 阿斯哈图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处于大兴安岭余脉向西部草原过渡的地带。阿斯哈图石林主要是由冰盖冰川的创蚀、掘蚀和冰川 融化时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冲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克什克腾旗的这一片地区,景区都比较集中,贡格尔草原、石林、白音敖包云杉等,都在一起,很方便去游览,这也是克旗成为旅游优秀城市的一个优势:景区距离近、而且还丰富多样,草原河流湖泊石林冰臼等等,可以很好的满足中国自驾观光游客的需求。</font></h3> 石林的特点就是让人发挥想象,造型千奇百怪。讲到这里,不禁想起国内很多的旅游景点,几乎都有以奇石、怪石发挥想象命名的参观点。南方北方,新疆内蒙,到处都有。<div> 阿斯哈图的石林确实是难得的地质奇观,值得一看。(我比较喜欢苏尼特左旗的石林,因为那里没有游客,可以很直接的亲近自然)</div> <h3><font color="#010101"> 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克什克腾旗东北部,面积18万公顷,针阔混交疏林草地景观是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的特有景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黄岗梁没有太特别的、醒目的景点,主要的功能是森林保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青山冰臼群位于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关东车村北。景区有2096级台阶,可以坐缆车上去,,顺便欣赏沿途的风景。在大青山(此山非呼市的那个)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南面,两边平缓起伏的花岗岩岩面上,据说大大小小约有冰臼300多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南面,两边平缓起伏的花岗岩岩面上,据说大大小小约有冰臼300多个,这些都是是据今1~300万年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克什克腾旗还有个小镇,叫做热水镇,这里因为有一个叫做神泉的温泉圣水而闻名,很多人慕名前来度假和疗养。上图,温泉广场。</font></h3>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个叫嘎尔灯拉喜的僧人,为了选建寺庙的地址,走得马病人乏。过一道小溪,人马皆陷泥水中,只见马大口饮水,僧人亦捧水欲饮,手入水发现溪水炽热烫手,饮水后,顿觉神清气爽,疲倦尽去。马亦恢复元气,强壮如初。于是嘎尔灯拉喜喇嘛依山傍泉建起了阿尔善寺(可译为温泉寺或甘露寺),挖井成池,砌石设浴,四方牧民慕名而来,沐浴祛疾,遂视为“神水”、“圣水”,取名“嘎拉达斯汰”(意为“火热的泉”或“火水泉”)。后来,该寺更名为“荟祥寺”。据说,清圣祖康熙皇帝为荟祥寺题写匾额。 阿尔善寺的名字是蒙语,温泉、热水的意思,和内蒙古兴安盟的阿尔山市是一个词,汉字翻译每次都随便写,不规范。<div> 本传说的年代,因为要符合下面大辽皇帝的行踪(上图,喜欢来这里泡温泉的辽太宗),说成了一千多年前,这是不对的。1000多年前成吉思汗还没有诞生呢,藏传佛教和喇嘛还从来没到过这里呢,更不用说有蒙语寺名了</div> 天赞三年(92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赛罕坝(唐称为松漠,清称为兴安大岭,也称为带林)拜日,路过此处曾逗留洗浴。<div> 天显十二年(93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曾专程来温泉洗浴。</div><div> 元代世居应昌的鲁王封此泉为“神泉”、“圣水”。</div><div> (传说中的喇嘛来此的时间应该在此上下之间,明末清初)</div><div> 上图,热水镇的一个小宾馆。</div>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取得乌兰布统之战的胜利后,曾到热水沐浴,至今还留有“康熙浴井”遗址。<div> 1930年,活佛九世班禅曲吉尼玛来经棚庆宁寺讲经时,曾到热水温泉洗浴。</div> <h3><font color="#010101"> 目前,热水已有温泉疗养院10多家。这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温泉小镇,是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一家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集疗养、旅游、度假、娱乐于一体的草原旅游度假村。同时热水温泉列入全国十一个甲级温泉的第二位,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八个园区之一。</font></h3> 10年前的热水镇,就是一条街道,两边盖些2-4层的楼房,里面有单位的疗养院,也有私人小宾馆。现在的热水镇,开了很多上图这样的中大型温泉宾馆。路边的建筑也都采用了欧式、俄式等建筑风格,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异国小镇。(前两个图)每个房子基本都是宾馆,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放水泡温泉,这里的温泉确实有保健的效果,但是一个疗程至少要20天才有效果。<div> 建议大家退休了,每年来一次,泡20天,不贵,100-200多一间房,挺好的。</div> 乌兰布统草原位于克什克腾旗最南端, 与河北围场县的赛罕坝林场隔河相望,距北京只有300多公里。乌兰布统是清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因康熙皇帝指挥清军大战噶尔丹而著称于世。<div> 因为距离北京很近,所以这里是大大的有名,各种摄影家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我们欣赏一下。</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一年四季,乌兰布统的景色各异,尤其是秋季,最受摄影家追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冬天也不错,这样照片拍的真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总感觉这样的颜色很不真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夏天,局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回到现实中来,其实大部分的乌兰布统是这样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乌兰布统的特点就是低缓的山、丘陵、稀疏的、茂密的树林,中间夹杂着大块的小块的草原,还有农田、菜田、村子、公路,旅游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来乌兰布统就是到了蒙古草原,必须骑马潇洒一回,每个人都想自己能策马驰骋在草原上,像这样的水上飘就更厉害了。(蒙古人感恩腾格里的恩赐,认为河流湖泊都是洁净的,绝对不会在水里策马奔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至少也要像这样,奔驰一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这里的马很辛苦的,它们越到旅游季节越辛苦,每天不是等客人,就是载客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现实中的农家院,汉族风格的,还有蒙古包,蒙古风格的,都是旅游接待。老乡们其实赚点钱也不容易,为什么总是听到抱怨被宰了,被坑了,其实这些农家院和蒙古包的经营者们,也很苦,也有很多人和单位向他们收钱呢。</font></h3> 这里的马大部分都是杂交马,各种基因都有,基本功能是拉车种地,特点就是价格实惠。因为纯种的欧洲马咱们不敢想,实在买不起。真正的草原上的好马,速度快、耐力好的,牧民一般不舍得卖,即使卖,也挺贵的。<div> 所以,这些马从外表看,都不怎么机灵,而且不爱动,拉都拉不走。</div> <h3><font color="#010101"> 大部分人对于骑马的体验,就是这样的:有人牵着,拍照,溜达一圈。对于游客来说,这样的体验也没错,骑马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没有几个月的专业练习,是很难驾驭马匹的。所以,在旅游点骑过几次马的朋友一定要谨慎,马跑快了或者惊了,是很危险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你看,它一百个不情愿,实在是不想再载客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很多人组织从乌兰布统到达里湖的骑马穿越,挺辛苦的,屁股和腰受得了吗?</font></h3> 我们再来看看乌兰布统战役:<div> 康熙二十六年,沙俄的东进部队与喀尔喀蒙古发生冲突,沙俄使者建议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汗与沙俄联手进攻喀尔喀,久已等待这一机会的噶尔丹立即组织兵力,于康熙二十七年,率领3万大军,越过杭爱山,向漠北喀尔喀蒙古地区进攻。</div>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噶尔丹自新疆对漠北地区的进攻,正好与沙俄自贝加尔湖向南的进攻构成钳形攻势,使正在与沙俄作战的喀尔喀军腹背受敌,喀尔喀首领土谢图汗难以抵挡两面攻势(我国历史中一般只提噶尔丹欺负喀尔喀,不提老毛子),只能撤回在北线与沙俄作战的部队,沙俄随即由贝加尔湖向东大幅度扩张,这直接导致尼布楚谈判时中方做出巨大让步,最终确定以尼布楚为界的结果(布里亚特蒙古和贝加尔湖归了俄国)。 <div> 收缩防线的喀尔喀军也试图进行抵抗,土谢图汗集中兵力在今乌兰巴托以西地区与噶尔丹进行了会战,经过三天的战斗,全军溃散,喀尔喀蒙古各部最终决定内附清朝,遂向南撤退,进入今内蒙古境内。<br></div> 此时的康熙帝,刚刚完成了收复雅克萨、签订 《尼布楚条约》 的工作,此时三藩已定,台湾亦已统一,三十七岁的康熙帝经过几场内外战争与常年政治斗争的历练,已经成为了一位非常老练的政治家与战略家,他接连做出了一系列决定,开始准备解决准噶尔部问题。<div> 首先,康熙帝派人到俄国,沙俄清楚大清国的实力不可小视,故在中方交涉后,始终未向噶尔丹提供任何兵力上的援助,武器和财物的援助也极为有限,其中最重要的是取消了原定向噶尔丹出售3000支滑膛枪的决定,这对后来的战事影响颇大。</div> 康熙帝又从分裂准噶尔部的内部着手,通过利诱,策反了噶尔丹随军出征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策氏在噶尔丹前往乌兰布通时,带五千人返回了准噶尔部起家的伊犁河流域,击败了噶尔丹的追兵,“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这等于端掉了噶尔丹主要基地,使噶尔丹自此失去了最重要的后勤补给来源。 策旺阿拉布坦和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后来当了准噶尔汗国的大汗,在他们统治时期,汗国版图扩展到了最大,实力也空前强大,直到1755年才灭于乾隆。这么牛的策旺阿拉布坦父子为什么没有进入100名蒙古人的排行榜,就是因为他们背叛了噶尔丹 噶尔丹部队“觅山林深堑,倚险结营”,布阵于山上林内,用上万头骆驼,缚住驼蹄卧于地面,驼背上加装箱垛,然后用毛毡渍水盖于箱垛之上,环绕乌兰布通山摆成一条防线,称为“驼城”,噶尔丹部队兵士从驼与驼之间的缝隙,使用从沙俄购买的火枪射击目标。而按照清军当时的弓箭和火枪威力,是难以穿透驼城的。<div> 但是,最后,清军还是用大炮打开了驼城,10多万人的大军击败了2万多准噶尔骑兵。(上图电视里拍的不对,噶尔丹没那么多大炮)</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从军事上看,乌兰布通之战,暴露出清军八旗部队在顺治以后,战斗力逐渐下降。根据现有史料,当时噶尔丹军作战远距离主要依靠火枪,贴身时才使用刀矛等冷兵器。但清军却缺乏应对火器的经验,按照康熙帝的评价,“我军近与厄鲁特战,排列太密,为贼人乱枪所中。且进退并不鸣笳。此皆不习战阵之故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实际上,在清朝初创时,由于早先明军装备的火器数量多,威力大,清军应有丰富的对付火器防御的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经验并未像现代军队中的条令、规定那样,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是逐渐散失了。</font></h3> 此外,此次战役证明,火器已经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连一贯游牧骑射的厄鲁特蒙古军队,都已经以火枪为主要武器,清军能够击破驼城,也主要靠此前传教士南怀仁等人监造的西式火炮(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红衣大炮”)发挥了威力,康熙帝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第二年,在北京建立了八旗火器营。但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停滞,以及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导致火器设计和制造技术长期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爆发。<div> 上图,乌兰布统战役纪念碑和功臣——大炮。</div> 上图,本次战役战死的康熙皇帝的舅舅佟国纲 我们正视历史,没有大清国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中国现在不但没有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恐怕按照科举制度、儒家治国、闭关锁国的思想,中国早就被列强瓜分了。没有蒙古兵丁在外蒙古、新疆顶住老毛子,俄国人的版图恐怕不止现在这么大。<div> 是不是有谁穿越回去干得?这东西谁知道呢。</div><div> 玩笑一下,本集结束,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