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此赏析为十次连载,感谢关注!</h3> <h3>七十一、《维纳斯的诞生》</h3><h3><br></h3><h3>裸体的维纳斯如一粒晶莹剔透的珍珠一般,从贝壳中站起,升上了海面,翱翔于天上的风神们鼓动翅膀,把她吹向岸边,这些动景在我们欣赏此画时在脑中便一一出现。山林女神从林中走出,展开手中的长衫以备覆盖她的裸体。许多玫瑰花在轻风的吹送下,绕着维纳斯窈窕而柔美的身姿飘舞,使整个画面看上去飘逸灵动、美丽非凡。洋溢着青春生命的肉体,美丽娇艳的鲜花,是向宗教禁欲主义挑战的宣言。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她身体纤美而柔弱,脸上带着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气,尤其是她那一双出神的大眼睛,似乎在单纯无知中又含有某种哀伤与迷惘,虽是裸体却使人明显地有那种圣洁高雅的感觉。她像一个初落人世的婴儿,惊讶得发呆,直觉中预感到某些未知的苦难与不幸。这就是波提切利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h3> <h3>七十二、《蒙娜丽莎》</h3><h3><br></h3><h3> 1、时代背景</h3><h3>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是画家达芬奇所绘。</h3><div><br></div><h3>2、作品内容</h3><h3>描绘了一个右手搭在左手上的资本主义上升期间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半身妇女像,人物仪态安详,表情平静大方,高贵典雅。</h3><h3><br></h3><h3>3、艺术特色</h3><div>●构图上,用了正面的三角形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显得更加端庄稳重。</div><div>●背景为山水,运用了“空气透视法”使主题愈加鲜明,充分突出了人物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div><div>●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敏锐的洞察力,写实技艺高超。</div><div><br></div><div>4、作品影响</div><div>法国卢浮宫三宝之一,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开创了半身带手的绘画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div> <h3>七十三、《最后的晚餐》</h3><div><br></div><h3>1、时代背景</h3><div>《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掺合了油彩的壁画,画面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div><div><br></div><div>2、作品内容</div><div>描绘了达芬奇紧紧抓住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突然说出的“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一句话后,众门徒顿时显出各种不同的神态这个极具表现力的瞬间。</div><div><br></div><div>3、艺术特色</div><div>●变化统一,达芬奇以他独到的匠心,卓越的构图,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而成为不朽的杰作,这幅画被称为心理界的神话。</div><div>●着重刻画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于善与恶,美与丑,崇高和卑微的鲜明爱憎,进而对人物的精微描写,达到空前的高度。</div><div>●众门徒们年龄性格各异,对耶稣这句话反应不一,而表现出的不同的动态变化,每侧两组一共分为四组,他们之间通过手的动作又连成整体,最后都朝向耶稣,同时画家把耶稣置于画面的中心点,并通过耶稣身后明亮的窗户加以衬托,使耶稣处于视觉中心的位置,起到了统领全局的作用,从而深刻揭示了作品中善恶的主题。</div><div><br></div><div>4、作品影响</div><div>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和伟大。</div> <h3>七十四、《座椅中的圣母》</h3><div><br></div><h3>1、时代背景</h3><div>文艺复兴时期突出人的价值,此画是意大利画家拉菲儿的作品,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他艺术生涯的丰碑。他把圣母当成现实中的人来画。</div><div><br></div><div>2、作品内容</div><div>描绘了圣母抱着圣婴坐在椅子上,旁边坐着的人叫小约翰。</div><div><br></div><div>3、艺术特色</div><div>●神人合一,画面中的圣母形象,就是生活中的人的感觉,比他以往任何圣母子画像更富有生活气息。</div><div>●构图独具匠心,自然而协调,饱满,细腻写实。</div><div>●既有基督教题材的传统绘画规则,又有坐着自己的创造,舍弃了圣母的光环,衣服的整体更加世俗化。</div><div><br></div><div>4、作品影响</div><div>圣母画是拉斐尔绘画的丰碑。</div> <h3>七十五、《创世纪》</h3><h3><br></h3><h3>1、时代背景</h3><h3>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创世纪》壁画是他为西斯廷教堂而作,主要分布在该教堂整个大厅的屋顶,达500平方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h3><h3><br></h3><h3>2、作品内容</h3><div>以教堂的建筑结构作框边,分为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以中央为主,全部描绘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共描绘了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div><div><br></div><div>3、艺术特色</div><div>●虽为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矫健具有强烈意志与力量的人物。</div><div>●表达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div><div><br></div><div>4、作品影响</div><div>米开朗基罗是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div> <h3>七十六、《阿尔诺芬尼夫妇像》</h3><h3><br></h3><h3>1、时代背景</h3><h3>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杨.凡.艾克的作品,他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当时城市经济文化相当繁荣。</h3><h3><br></h3><div>2、作品内容</div><div>描绘了阿尔诺芬尼牵着他新婚妻子的手迎接宾客的场景,并且对室内的环境做了极其逼真的描绘。</div><div><br></div><div>3、艺术特色</div><div>●作用改革后的油画材料和油画技法绘制的,画中的许多景物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如:铜烛灯、贵族袍、小狗、毛毯等。</div><div>●作品表现手法新颖而又富于独创性,如男女组合史无前例,背景十分真实罕见,礼仪般的姿势。</div><div>●各画面部分有象征意义,窗边橘子意味多产,床是婚姻的象征。</div><div><br></div><div>4、作品影响</div><div>对欧洲油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开启了油画的新篇章。</div> <h3>七十七、《圣德列萨祭坛画》</h3><h3> 《圣德列萨祭坛》,大理石雕像,作者是贝尼尼,创作于 1645——1652年。</h3><div> 这件作品是贝尼尼为卡尔那罗礼拜堂所做的祭坛雕塑。它讲述了德列萨,一 个16世纪的西班牙修女的故事。德列萨少年时就进修道院作了修女,潜心修炼, 侍奉上帝。她常常会产生幻觉,看见上帝,于是就写了一本自述,把自己每次的幻觉记录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后,被教会用来宣扬宗教思想,并把德列 </div><div>萨封为圣女,这件事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div><div> 这件雕塑作品描写的是圣德列萨在幻觉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表现了她对上帝之爱的渴望。她躺在浮云上,宽大的衣袖向下低垂,两眼轻合,嘴唇微张,脸色 苍白,在昏迷中祈求着神的爱。在她面前,小爱神面带顽皮,将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德列萨在她的自诉中写道: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无限的痛苦和甜蜜,我想把这种痛苦永远地继续下去……当时的意大利正倡导着禁欲主义,禁欲的痛苦折磨着无数和德列萨一样的少女。而贝尼尼则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了德列萨的病态,表现了一个正在渴求爱欲的女人最柔软的内心。小天使代表幸福,与德列萨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撞击。整个雕塑被放在祭坛上,祭坛上方安放了一些镀金的金属条,光线从祭坛顶上照下,被金属条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时,多样的光和影增强了人体线条的韵律和美感,从而产生出十分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使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div><div> 从思想上看,这件作品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从雕塑技巧上来看,圣女多而乱的衣褶,云朵的飘浮效果以及人物复杂的曲线,都充分显示了贝尼尼的雕塑天才。可以说,这件作品达到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div> <h3>七十八、《吉普赛女郎》</h3><h3><br></h3><h3>1、时代背景</h3><div>17世纪荷兰画家哈尔斯的作品,吉普赛人是浪迹在欧洲各地的一个游荡名族,由于无长期固定定居点的生活,他们学会了各种技艺,性格也分外开朗,活泼而且奔放,年轻女子尤擅长歌舞。</div><div><br></div><div>2、作品内容</div><div>描绘了一个披散着黑色的头发,穿着也比较随便的穷苦的吉普赛姑娘,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後黠的微笑,好像她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div><div><br></div><div>3、艺术特色</div><div>●画家采用了明快的大笔触,以加强形象的表现力,他有意给女郎的脸上增加了一点红晕,像喝了几口红酒,呈现出一种兴奋的情绪,正在朝画外的人物调笑,具有风俗性的肖像画的特点。</div><div>●形象尽管被描绘得很俏皮,但仍然能显出她的象征性格,她是一个自由的富有热情的吉普赛少女的典型,她没有思想的束缚,也不带着宫廷妇女的矫揉造作,相反姑娘那种民间气质被画家以娴熟的技巧、热烈的色调准确的刻画出来。</div><div>●他的作品幅面都比较小,这是为了满足市民家庭生活的需要,而且尝尝采用半近景构图以突出人物的面部和身姿,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表情。</div><div><br></div><div>4、作品影响</div><div>是风俗肖像画的集大成者。</div> <h3>七十九、《夜巡》</h3><h3><br></h3><h3>1、时代背景</h3><h3>荷兰独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带有风俗题材性质的团体肖像画应运而生,《夜巡》为荷兰巴洛克画家伦勃朗的作品,是他艺术和生活的重要转折点。</h3><h3><br></h3><h3>2、作品内容</h3><h3>描绘了阿姆斯特丹射击公会在白天执行一件紧急任务而即将出发前的情景。</h3><h3><br></h3><h3>3、艺术特色</h3><h3>●运用了舞台式灯光,没有确定光源,用光线塑造人物山景极亮极厚肯定和背景极暗极薄极模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画面的中心。</h3><h3>●人物形态,动态各异。形象生动,明暗变化强烈,紧密结合人物个性特点,服饰各有特色,画面整体处理得富有戏剧性。</h3><h3>●打破了“巴洛克”风格的豪华与奢侈,建成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在艺术性或思想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h3><h3><br></h3><div>4、作品影响</div><div>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法则,而是更多的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对艺术绘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div> <h3>八十、《倒牛奶的女仆》</h3><div><br></div><h3>1、时代背景</h3><div>17世纪的荷兰,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开始追求世俗生活的快乐,绘画成为市民美化室内环境的艺术成为艺术家们用画笔关注资产阶级和普通市民的生活,《倒牛奶的女仆》作者是维米尔。</div><div><br></div><div>2、作品内容</div><div>描绘了一位身体健壮的女仆正在准备早餐,倾倒牛奶的场景。</div><div><br></div><div>3、艺术特色</div><div>●构图单纯,轮廓清晰,采用画家最常用的两种颜色——柠檬黄和蓝色,对比强烈,光线柔和,画面表现朴素宁静。</div><div>●作品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一切都显示出生活的真挚,画家注重的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去发掘诗意,以抒情风格打动观众。</div><div><br></div><div>4、作品影响</div><div>荷兰小画派的代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