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br></h3><h3> 宜兴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在举行过灶祭后,人们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h3><h3> 宜兴民间有“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的谚语,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h3> <h3> 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宜兴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h3><h3>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h3><h3>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h3> <h3>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h3><div>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整个宜兴便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div><div>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div><div>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div> <h3>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这一天,宜兴每户人家都做豆腐,一直吃到大年三十夜。</h3><div> 民间也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随着社会发展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的。</div> <h3>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这一天,宜兴农村各家各户都要杀猪宰羊,准备过年用的肉食。</h3><div> 所谓杀猪,就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div><div>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宜兴传统民俗就是“炖大肉”。</div> <h3>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宜兴乡下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h3><div> 腊月二十七的赶集与平常的以购缺卖余为目的的赶集不同,主要是买卖年货,如炮丈、春联、零食以及祭祖用的香烛、烧纸等,还有就是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这一天,各乡各镇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div> <h3> “腊月二十八,团子馒头写春联”。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宜兴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做馒头或团子的习俗。</h3><h3> 宜兴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所以每户人家都要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从早上开始,村民们从东家到西家,互相帮助,相互合作,一派和乐气氛。</h3><h3>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做馒头、包团子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h3><h3>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h3> <h3>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农历二十九,旧时称小年。这一天,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进行完。因此,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就是“上坟请祖”。</h3><div>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节庆,都要对祖先告祭一番,这不仅仅是一种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div><div>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庄重和重要。在外面的小辈都要回家,由家中辈分最大的人主持仪式。上坟请祖的时间,宜兴东部地区都是在二十九日下午到黄昏时请祖,也有部分地区在除夕请祖。</div> <h3> 腊月三十是除夕。宜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太阳落山时开始入席,一直要吃到新年钟声敲响。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h3><div>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宜兴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div> <h3> 拜年是宜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每到了大年初一,宜兴各地的亲朋好友就会互相串门拜年。</h3><h3>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那一天,家中的长辈一般是不出门的。清晨一大早,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孩子们给家中的长辈拜完年,就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乡邻们就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给孩子们食用,同时说一些祝愿、祝福的吉祥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