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鄂上海知青 恭祝各位新年快乐

耀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缘分让我们相聚在新鄂,而我们又有着共同语言、共同理想、共同目标;为了将来还能一起奋斗,我们努力吧!春节即将到来,新鄂上海知青恭祝您和您的家人新春愉快,全家幸福美滿,身体健康!万事如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1969和1970年,我们上海知青分三批来到新鄂公社下乡 有98人 1969年4月28日第一批有陈凤英 陈扣弟 陈文鹤 戴素兰 刁雪桃 冯成培 冯国庆 冯志敏 高根林 高惠德 高梅景 韩志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寅峰 吉红芳 吉红凤 吉鸿平 金兰娣 蒯秀梅 李佩芳 卢小弟 聂根喜 邱兴武 孙玲珍 孙振亮 汤永根 王福利 王志云 吴清兰 吴全信 吴向阳 谢金龙 徐沪生 徐兔英 徐招根 杨洪邨 杨建民 叶军 曾龙玲 翟宝兴 翟铜宝 张荣囡 张玉琴 赵志源 朱德申 庄三喜45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3月20日第二批 有蔡维才 曹玉娥 岑慧娟 陈安明 陈昌娥 戴玉兰 刁桂仙 丁健 董甄静 高龙庆 韩玲妹 侯建新 孔勉芳 李树声 倪平平 钱力平 钱永丽 阮显忠 施力生 侍德余 寿丽荣 孙从义 孙耀芳 汪福娣 汪庆泉 汪月珍 王德贵 王身才 王振伟 吴明 吴亚萍 熊万山 徐富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许祥生 杨余新 袁秀瑾 张元琳 张炳良 张海生 张慧娟 郑美芳 郑藕花 周春银 朱汉祥 朱银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8月31日第三批 有卞国秋 蔡学标 董文武 段瑛 季苗喜 江蔷彩 刘铁新 王菊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同时还有12人通过各种途径来到新鄂公社 加入了新鄂上海知青的队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们有陆发奎 马顺安 吴芳林 吴建华 李根娣 金荣林 朱金娣 茅德胜 崔培丽 谷金辉 方良 张建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样来新鄂的上海知青一共110人 (有派出所所长、学校校长、供销社营业员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下乡干部到新鄂有 徐承志 杨良孚 史句香 姜献德 徐遥吉 王言平 徐欣如 王志诚 项守荣9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上的列车载着知青狂奔了四天三夜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到达了北安车站 只见昏暗灯光下一排又一排的大客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是送我们到逊克县各公社的唯一交通工具 新鄂是那么的美 既有小兴安岭山群 又有蜿蜒流淌的逊别拉河和清清的沾河 但是在那个年代 刚下乡的知青谁又能爬的这么高 看的那么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了解的那么清呢 更不要说欣赏与享受了 然而真是当年的劳动与锤炼加上新鄂的自然美构成了我们那一代对她难以磨灭的情怀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1953年 这里的鄂伦春人由原来山上的游猎生活转为山下定居的生活 从过去比较原始的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正是在知青下乡插队的日子里 大家通过不断的交往 使我们认识到了新鄂村鄂伦春人的勇敢 刚强 纯朴 智慧和真诚 新鄂村是在一个大山沟中 这是鄂伦春人1953年定居时选择的 风水宝地 四周青山环绕 房屋 街道非常整齐 每家院子里都种着各种植物 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尤其是一条清清的沾河自南而来 到了村边潇洒地甩过一个大弯 顺着东山边向北飘然而去 河的上游就是高高的兴安岭和浩瀚神秘的大森林 每到春天 嫩苗吐绿 大地回春 处处充满生机 每到夏天 草地里黄花菜盛开 一片澄黄 还能闻到不知哪里来的苹果 桔子 香蕉和梨子等水果香味 在那清澈见底的沾河大甩弯子 人们在水中游泳 嬉戏 消解一天的疲劳 每到秋天 金色的麦浪滚滚 豆海茫茫 果实累累 每到冬天 到处银装素裹 天地仿佛融合在一起 唯有山顶上的青松在高傲地独唱 特别是春天的晨曦中 但见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屋后一排排白杨绽出青青的嫩芽 西山上一片片由松树 柞树 黑桦 白杨 灌木和一些尚未完全融化的冰雪所构成的美妙的图案…… 真是身在仙境 人在画中 毎天清晨出工 知青们吃完早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站在食堂门口 等待队长派活 田间劳作时 食堂的工作人员把午餐送到田头 因速度不一 使知青统一集体用餐相当不容易 巨大的体力支出使人特别能吃 三个大馒头加上一大碗土豆炖豆角是大家的常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田尽头草原上各色野花争相绽放 召唤着知青的青春活力与朦胧的情感世界……知青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练 克服了冬天室外零下20-30度天寒地冻的环境 在山上的柈子场上 伐木场上 送粮的马爬犁上 水利的工地上 民兵操练场上……都能见到知青们的身影 知青们克服了夏日的炎热 刮风下雨的辛劳 在砖瓦场脱坯制砖 大锯架下拉锯 野地高空架线 驾驶拖拉机荒野夜半翻地 大田铲地 打谷场上……知青们都能大显身手 很快成为生产 工作的能手 成了新鄂公社的骨干 许多人成为了木匠 瓦匠 大锯手 拖拉机手 生产大队的会计 仓库的保管员 公社的广播员 卫生院的医生 水利工程的技术员 学校的老师 有的还当上支部和生产队的领导 民兵营长 学校校长 派出所所长 在乡亲们和知青的共同努力下 新鄂的生产蒸蒸曰上 新鄂的村庄日益兴旺 一座座新房不断建起 大礼堂经常有歌声飞扬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新鄂已建设成为……道路宽敞 树绿鸟呜 花草香鼻 设施齐全的宜居现代化农村 正是这种生活上的关心和政治上的信任 使我们知识青年才知得到施展 各方面都茁壮成长 知青与乡亲之间培育起了日益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我们战天斗地 贡献了青春 在这里 我们流过血 流过泪 流过汗 但是留下更多的是欢笑 在这里 我们得到了锻炼 得到了成长 收获了我们与鄂族人民 新鄂各族人民的感情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知青

我们

鄂伦春人

公社

每到

下乡

年月日

上海

沾河

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