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七、教育</b></h1> <h1><b style="font-size: 16px;">1. 托儿所 </b></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广宁村托儿所建在去往夹皮沟路口东面的山坡下,托儿所院门朝西、院落不大,有北房、西房各三间。东房是厨房,房屋自然环绕形成的空地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场地。</span><br /></h1><h3></h3> <h3>一九七五年托儿所成立,崔秀荣(闫文兰母亲)、李金凤(魏小民母亲)先后担任所长。幼教老师及员工有陈玉淑(潘素辉母亲)、赵慧荣(赵江女儿)、刘桂珍(刘德俊的母亲)、张淑兰、何爷(何家彤父亲)、魏嫂(魏大水的儿媳妇)。</h3><h3>托儿所主要接收村里商业、服务业、街道办事处职工、中小学教师的子女,最多招收过七八十个孩子,幼儿年龄从五六十天到六岁的孩子都有,一九八八年停办。</h3> <h3>如今,广宁村托儿所今非昔比。孩子们可以在一个干净、整洁、宽敞、温馨的环境里接受幼儿教师的启蒙教育,并快乐成长。"新世界幼儿园"创办于2011年,园址是广小教学楼的一部分,性质属于私办公助。</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1><b>2. 铁小</b></h1> <h3><b> </b> </h3><h3>在广宁村的村西口路南,有个长方形的红砖二层楼房,矗立在一片平房的前面特别扎眼,它就是铁路小学,那时村里的人们都叫它"铁小"。<br /></h3><h3>铁小的全称叫石景山铁路小学。</h3><h3>铁小的门前就是现在的广宁路(双峪路),路对面就是石景山火车站。 </h3><h3>石景山火车站始建于一九零零年,小时候我常去里面玩儿。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火车头怎么加煤、如何加水,甚至操作步骤我都门清。每逢节假日,父亲带我进城去爷爷家,也多选择在石景山火车站坐火车到西直门,然后再倒公交车进城的方式。那时西直门外是郊区,动物园就在西直门外附近,我们称动物园为西郊公园。 </h3><h3>清楚的记得,石景山火车站是个特别大的院子,里面有候车室、医务室、食堂和货场,院里面还有两个特别高的碉堡,听说是日本人建的。 </h3><h3>那时,石景山火车站职工的业余生活很丰富,不比石电的差。每逢周末,车站的院子里面还经常放映露天电影。</h3><h3>一九七一年,我们家搬到铁小东面的平房里居住,与铁小相隔一条小马路,称得上是近在咫尺。</h3><h3>我家这排房子是复兴街一百三十三号,也是复兴街最尾端。我家隔壁住着王作相王大爷,他是石电老八级工,锅炉检修技师,在石电担任检修大队长的职务。王大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主持公道乐于助人,在厂里和邻居中有极高的威望。</h3><h3>这排房子还住着华商电灯公司高管史秀峰的侄子史建堂史大爷,他是石电汽机运行工人,却能干一手好钣金活。史大爷的爱人五几年就会开汽车,七几年广宁街道买了一辆东风三轮摩托车,就特招她去当司机,史大妈会正骨按摩,有个伤筋动骨的意外伤,不用去医院,找史大妈几分钟解决伤痛。他们有四个孩子,我和他们的儿子史亚利那时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女儿史亚玲曾和我在一个运行值工作过。</h3><h3>同一排房里最西头一家有个叫周凤敏的女孩儿,就在铁小上学。她比我低一届,也是铁小的最后一批学生。她们那届有两个班,大概不超过八十名同学。那时整个铁小只有三位老师,其中两位就是黄克俭的父母。 </h3><h3>铁小教学楼的后面有一排平房,教学楼与平房之间自然形成一个院子,院子的西面是锅炉房,平房是铁小的食堂和库房。教学楼的前面有个操场,正好有标准的篮球场大小。操场东西两面各有三间平房,校园东面有个大门。后来铁小将东面的大门封堵,从南面又开一个更大的门,围墙也加高不少。 </h3><h3>虽然是学校,但铁小基本上属于开放型的。我们那时几乎每天都去里面打篮球、练单双杠。冬天,我们家平房的公共茅房四处漏风冻屁股,我还经常去铁小楼房里使用厕所。 </h3> <h3>铁小始建于一九六四年,是将位于丰台的铁十三小整建制迁移过来的。当时一共过来二十来位老师,一百多名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学校从丰台迁址到石景山的初衷,就是为方便门头沟山里铁路职工子弟就读。铁小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珠窝、雁翅和三家店火车站的职工子弟。因为家远交通不便,全部住校。 </h3><h3>一九六八年三月招收了两个班,一班三十名同学,班主任邱秀英,二班三十五名同学人,班主任潘老师。生源有铁路子弟,石电子弟和首钢子弟,还有一些其他单位的适龄子弟。这届学生上到五年级,在本校升为带帽中学,上到初三的寒假,集体升到广宁中学,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高中毕业。</h3><h3>一九六九年招收一个班,约三十人,刘忠慧老师是班主任。</h3><h3>一九七零年招收一个班,约三十人,郑世厚老师是班主任。</h3><h3>第一任校长:刘校长(有佝偻病后遗症),主任是罗景文,教师有刘老师、翁老师等。</h3><h3>小学同学黄克俭的父母,就是第一批来到铁小的老师。黄同学的父亲叫黄振,母亲叫邱秀英。那时夫妻俩都是二级教师,每人月工资六十元左右。他们家在铁小暂住一段时间后,就搬进了西铁路家属宿舍。 一九八零年铁小解散后,邱老师在沙河铁路小学任教,黄老师在沙城中学任教。以后,铁小被改建为北京铁路公安局看守所。随着广宁路扩建,看守所部分场地被占用,看守所也随之迁址。</h3><h3>如今的铁小教学楼,已被商户门开发成若干门店。铁小已物是人非,但老广宁村的人还是亲切的称之为铁小。</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1><b>3. 广小 </b></h1> <h3><br /></h3><h3>广宁村小学的前身,是电厂职工子弟学校。<br /></h3><h3>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华商电灯公司就在村西北的刘荣后人的祭祖庙里办起了学堂。招收一到四年级的学生,并正式命名为"华商电灯公司北京第二子弟小学"。</h3><h3>华商电灯公司大股东蒋士兴先生还亲笔题写校训:</h3><h3>勤俭成樑</h3><h3>那时学校校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h3><h3>来吧来吧快来吧,</h3><h3>亲爱的同学们,</h3><h3>手挽手肩并肩,</h3><h3>勇敢向前。</h3><h3>我们是电厂职工子弟,</h3><h3>理想在等待我们去实现。</h3><h3>好好学习,</h3><h3>刻苦锻炼,</h3><h3>天天向上,</h3><h3>奋力勇攀。</h3><h3>太阳是多么鲜艳,</h3><h3>我们要飞上蓝天。</h3><h3>一九三三年开始,小学还招收过半年级学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学前班。</h3><h3></h3> <h3>我是一九六五年在广小上的学前班,那时叫石电职工子弟幼儿班。当时的老师是:戴淑兰、叶淑珍、吴菊孖和石克勤。吴老师刚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就接替了李惠荣老师来幼儿班教我们了。李老师回到到石电先后在厂办做打字员和工会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h3><h3>戴老师和叶老师也都是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学校有个家喻户晓的校友鞠萍姐姐。</h3><h3>戴老师一生在石电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石电职工子弟大部分都是她带大的。</h3><h3>叶老师是印度归国华侨,是我的幼儿班班主任。叶老师的父亲是印度孟买的华人鞋商,晚年也回到祖国和叶老师一起生活,老人家气质不凡,衣冠楚楚,脚下的皮鞋油光锃亮。叶老师因为有海外关系吃了不少苦头,文革期间在机房里打扫卫生。落实政策后,叶老师在北厂做图书馆管理员工作,因为我是她喜欢的学生,对我借书给与了太多的方便,我那时看了很多被锁在库房里的禁书。</h3> <h3>吴老师年轻漂亮,她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我们这一代。六七年因文革,幼儿班停办。吴老师做为工宣队成员被派到清华大学,后又派到国家科委情报所工宣队,直到七二年初才回到石电。</h3><h3>石老师是我们的生活老师,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孩子们都怕她。</h3><h3>广小说是子弟小学,其实周边农民家的孩子也都来这里读书。建校初期,学校里的老师哪来的都有。其中,还有两名地下党。一个是教音乐的王巩基老师,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时离开学校,参加游击队打日本鬼子,光荣牺牲。另一个是教语文的齐老师,比王老师年长几岁,昆曲唱得极好。</h3><h3> 网上说广宁村小学成立于一九四八年。按这个时间推算,应该是石景山解放以后的事(石景山一九四八年秋由解放军接管),这时间肯定不对。 </h3> <h3>石景山区志记载是一九三四年,孟宪珍老人一九三三年就进子弟小学上学前班了,石景山区志的记载日期也有误。</h3><h3>子弟学校成立前,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要去几里地以外的北辛安小学就读。</h3><h3>广小最早的工友叫于泽田 。</h3><h3>历任校长:</h3><h3>王发祥、寇校长,还有一位是电厂叫张真英技工的妻子。解放后,有一位叫李浩然的老先生担任过校长。</h3><h3></h3><h3>自一九五七年到文革开始,校长是高全。高校长一九四一年来广小任教,是语文老师。高校长家住北山坡职工宿舍,他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在石景山教育系统有极强的话语权。高校长任职期间,广小的办学条件在北京市是最好的。学校的器材和教具都是高校长从石电争取过来的,广小的师资力量是石景山区所有小学中最强的,因为每年但凡有待分配的教师,都是高校长第一个到教育局去挑选。</h3> <h3>文革期间到一九七五年,校长是历文明。历老师是高校长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文革期间高校长受到冲击,是在历老师的极力保护下,才免遭迫害。</h3><h3>历校长之后是焦世英、李兰竹(女)、苏银德,现任校长是段学敏。</h3><h3>学校最早的教室是在庙里面,后来学生多了,就盖了三间教室。</h3><h3>解放后,新校园后门东北角依然保留着的两间老教室,就是利用从庙里拆下的旧材料所建。</h3><h3>学校后门外的操场,从前是一片坟地,高全校长请石电帮忙改成学生活动的操场,但被婉言拒绝。于是,高校长写给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一封信,得到高度重视,彭真同志指示石电必须给广小修操场。电厂不得不派来推土机,广小这才有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操场。</h3><h3>操场北面山坡上的三排房教室,以前是石电的职工夜校,也是高校长从电厂要过来成为广小的教室。后来,高校长将三排房支援给了广宁中学。 </h3> <h3>一九六三年以前,广小的老师都去北厂的食堂吃饭,走路需要十几分钟,很不方便。大跃进年代,石电在和平宿舍的北面有个全民集体大食堂,后来关伙了。高校长就从石电把大食堂要了过来,改成了广小教职员工食堂和三间教室。 </h3><h3>备战备荒挖防空洞时期,校园东面花墙根处有个防空洞口,学校为了美观,在那用砖头砌起个大台子做为开会的主席台。出于安全考虑,又在花墙墙根砌了个大高墙,请来自北京第一热电厂工宣队的刘师傅在墙上画了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h3><h3>广小的教学水平和文体活动在石景山区是首屈一指的,郭宏达老师辅导的合唱是当时北京市最好听的童声,被选送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学生姚增群的独唱参加北京电视台的直播录制,但因为没有车辆,六十多个孩子无法按时到达最终遗憾未能如愿。郭老师作词谱曲姚增群的独唱《我送姐姐上大学》,在北京电视台播放。姚增群在石电当过工人,后来在铁路文工团成为一名专业歌唱演员。</h3><h3>传达室徐大爷山东人,不苟言笑,高高的个子、笔挺的身板。那时学校经常停电,徐大爷就手摇个铜铃铛,在校园里来走去。备战放空演习,徐大爷用锤子敲支着转伞的铁柱子,传出当当的声音。徐大爷是我年纪三班班长郑华维的三姑姥爷,也是石电日本时期的高管史秀峰的担挑。郑华维先后在交通部和中央电视台工作,退休后致力于慈善事业,捐助兴建希望小学,每年资助十名贫困大学生。</h3> <h3><b>老师简况:</b></h3><h3>高全,一九四一年来广小教书,语文老师。一九五六年起任校长,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一九六六年被打倒,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家中病逝。</h3><h3>历文明,丰台师范学校毕业,一九六四年来广小教书,曾担任班主任工作。 一九六六年起担任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后任校长。一九七五年调古五小任校长。 </h3><h3>许可久,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迫害,被关押两年。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四年被石景山教育局树立为优秀典型模范教师。 一九七五年调门头沟小学工作,后因病去世。</h3><h3>郭宏达,北京艺术学院预科,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分流。一九六三年来广小教书,音乐老师,曾经也教过图画课。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在六一小学和北京小学音乐老师,一九八六年起担任石景山教育局音乐教研员。</h3><h3>李祖功,文革期间惨遭迫害。文革后,被评为特级教师,当选为石景山区人大代表,后因病去世。</h3><h3>符兰(女,柬埔寨归国华侨),文革前任学校负责教学工作的副主任,文革期间任学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文革后调二里沟小学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后因病去世。 </h3><h3>董桂英(女),一九六四年来广小教书,曾任班主任。 文革期间任学校革命委员会委员,负责红小兵工作,一九七零年调出广小。</h3><h3><br /></h3><h1><b>让我们记住这些广小老师的名字吧:</b> </h1><h3></h3><h3>王巩基、齐老师、王发祥、李浩然、高全、历文明、焦世英、李兰竹、许可久、郭宏达、李祖功、刘季兰、符兰、董桂英、吕景煜、刘文田、刘宽、韩守信、付克田、徐布安、万琪、李玉珍、李作珍、刘秀文、马宝山、李若凯、李文和、朱桂芬、冯一薄、王玉英、荃亮芬、路建民、安静、余淑贤、李挺芳、丰一博、孙慧元、缴秋玲、缴玉珍、肖恩溥、黄素绵、李云霞、张凤琴、冉桂兰、郭理娅,补招慎,李瑞芬、白莲慧、尹升山,张淑荣,贾老师、苗老师(王海龙的爱人)、贾洪兰,王老师(王青的姐姐,周铭立的爱人)</h3><h3>临时代课教师:</h3><h3>刘明光、李廷芳</h3><h3>工宣队成员:</h3><h3>一热电厂:刘师傅</h3><h3>石电:刘光金、付秀玲、薄天宝。</h3><h3> </h3><h3><br /></h3><h3><br /></h3> <h1><b>4、 广中 </b></h1> <h3><b><br /></b></h3><h3>广宁村中学,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坐落在燕山山脉四平山,像馒头一样的山包脚下。学校门前有一条马路,是一九五八年由政府出资,高井生产大队出人,在原驼煤古道上修建的。<br /></h3><h3>一九二一年,由于石景山发电厂的建立,使得村里人口逐渐多了起来。当时在石景山区及周边的中学很少,只有北京市第九中学和门头沟的介寿(为纪念蒋介石寿辰)中学。广宁村的孩子们,也只能是步行或乘车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的这两所学校去读中学,很是辛苦。</h3><h3>后来石电在广宁村小学设立初中班,直到一九五八年,北京市教育局才决定在广宁村设立一所中学,先是收编了石景山发电厂用于培训扫盲职工的三排房作为教室,一九六三年又在三排房西侧五百米处的山脚下建起新校舍(新校舍所在地以前是广宁村老户闫全有家的祖坟),两个校区的教室加在一起还不足三十间,办公室也不足二十间,校园里还建了教职员工食堂和宿舍。至此,全校可以容纳学生一千多人,拥有教职员工六十多人。</h3><h3>五十年代初,刚建立广宁村中学时,广中的校长一直是由广宁村小学的高校长兼任的。起初,区教育局准备按照北京市中学大排序,把广中校名定为北京市第一百xx中学,但遭到高校长极力反对。教育局同时也考虑到,广小和广中主要是由石电在承办,就各退一步,以属地名称命名为广宁村中学了。</h3><h3>广中有了新校舍,初中班正式从广小分开,广中才来了第一位校长林振,林校长是解放军正营职转业干部。林校长之后是李校长、然后是吴松生校长</h3><h3>建校伊始,广宁村中学的师资队伍,在石景山区首屈一指。王学敏、千怡茹、马志良是语文老师;温联石、邢松全、魏涛是数学老师;王作海是政治教师;姜继先和一位刘老师教地理、历史、生物课;教外语的王老师、教音乐的郑老师;王光晋是体育老师。</h3> <h3>体育老师王光晋,河北邢台人。一九五八年北京第三十九中学高中毕业,因在校期间体育成绩优秀,尤其擅长短跑、篮球项目,被分配到广宁村中学当体育老师,王老师是广宁村中学第一个体育老师。在王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广宁村中学的各项体育项目的成绩,在北京市都是出了名的。男子一百米跑是丰台区冠军(当时广宁村属于丰台区);女子篮球队石景山区冠军,队员有刘淑琴、王德玲、马清华、姚爱,如今她们也是七十岁的老奶奶了。王老师还为解放军乒乓球队培养出了一名女子运动员,她叫张学灵,她家以前住在街里理发店西面。王老师在石景山区中学体育老师里名气很大,历次区级运动会上都是田赛裁判长。</h3><h3>广中的羽毛球运动也是强项,学弟刘和清曾获得过石景山区冠军。</h3><h3>广中的教师中,有国家级运动员,有精于英语教学的印尼中学老师;有文革下放干部;有外交部翻译、总政歌舞团演员;还有被分配来的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h3> <h3>广宁村中学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居住在广宁村、麻峪村、北京军区后勤部、北京军区炮厂、铸造村、山下村小学毕业的学生。 其中以地理优势的广宁村生源占据最多。广宁村生源中,大部分是石电的职工子弟,还有首钢、铁路、以及其它行业的职工子弟。</h3><h3> 我是七三年读的初一,班里有五十四名同学,由广宁村小学和麻峪小学各一半同学组成。可能是学校考虑到,供初一学生上课的三排房教学区,只有六个教室的缘故吧,因此而设立了六个班。三排房并不是平地而起,而是阶梯式地建在山坡上。由南向北共三排房子,每排有两间教室。三排房的东边是台阶,北面临山,西边靠山。我们班就在第三排靠东边的教室,离我们教室不远就是电厂开的山洞。</h3><h3>当时,学生中居民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学生各占一半,农村户口的学生主要来自离学校三公里远的麻峪村。居民户口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石电的职工子弟,还有首钢、铁路等单位的子弟。这些学生基本素质比较好,学习能力强,悟性高,是广宁村中学的体育、音乐、舞蹈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可想而知,这两拨学生学的是同一本书,考的是同一张卷子,那老师得多难啊。</h3> <h3>教俄语的董长安老师是我们一年级组的组长,是从外交部下放的翻译,早年间在前苏联留学,俄语说的比中国话还地道。</h3><h3>王学敏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四十多岁肤色很白,戴副眼镜温文尔雅。记得第一节语文课,当她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室还是异常的热闹,部分同学还在嬉笑、聊天。而王老师站在讲台上,静静地用温柔和蔼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等教室完全安静后,她才微笑着、慢慢地吐出了六个字:天真、活泼、可爱。这六个字充满了王老师对学生母亲般的爱,也下子拉近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 </h3><h3>教地理的王润老师有三十岁左右,不胖不瘦、不高不矮、不白不黑,总穿一身职业装。一双黑色平底皮鞋,鹅蛋脸上架着一副白色近视眼镜,两条又黑又粗的短辫子齐刷刷的搭在双肩上,典型的女神级年轻女教师。</h3><h3>王淑美老师是六班班主任,教六班和我们班的数学课。一九七三年,王老师从哈尔滨随丈夫调进北京,王老师的爱人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工作。王老师的数学课讲得绘声绘色,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吃人嚼过得馍没有味道。每每用她那浓重的哈尔滨口音说出时,都会引得同学们会意的笑声。王老师教的小数、分数和解方程式,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h3> <h3>音乐老师叫刘群,是一等一的牛人。刘老师是总政歌舞团的歌唱演员,被下放到我校执教。刘老师三十八九岁,自己拉着手风琴教我们唱歌。那时候我们不知道珍惜刘老师的音乐课,尤其是麻峪的同学,不喜欢音乐课,课堂秩序不好,害得刘老师总是生气。刘老师衣着打扮特别超前,记得她穿一条深色七分瘦腿裤、一件白色七分长袖衫、左手腕戴一块金色坤表、脖子上戴着金项链。这在一九七三年,像刘老师这样的装束打扮的是少之又少。 </h3><h3>唐法文老师是印尼归国华侨,是我们的体育课老师。唐老师率领我校羽毛球队,打遍石景山无敌手。唐老师已然四十有余,但看起来也就是三十几岁很年轻的样子,平日里文质彬彬的像位大学者。</h3><h3>我们的物理和美术老师,分别来自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和首都钢铁公司。二位老师是文革期间工人阶级进讲堂的代表人物,物理老师姓郭,是广宁村人。美术老师姓徐说一口南方话儿,个子不高,满脸胡茬,说话有点儿大舌头,人特别随和。徐老师是单身,在广宁村交了不少女朋友,最终把广宁村小学最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娶到手,后又托人将爱妻调入首钢工作。 </h3><h3>教历史课的两位老师之一尹鸿年老师,常年穿着一身旧工作服,骑着一辆除了铃铛儿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据说家是古城大队的农民,生活负担重。说起来也是,那时中学教师每月也就四十块钱左右的工资,粮票也少(每月三十斤),还没有劳保(肥皂、毛巾等)。后来听说尹老师软磨硬泡,终于离开了教师队伍,如愿以偿的走进工厂,当上一名每月有劳保而且比教师工资、粮票多的工人。 </h3> <h3>高考班组建时间不太长,我只记得班里部分同学的名字:孙淑刚、陈景山、张梦琪、袁泽逊、安振刚、叶天荣、张群、刘淑琴、郑辉、王玉琴、王英杰、刘秋凤、姚华、朱洪玉、喻非卿、赵国跃、赵兴顺、刘玉宝等等。 </h3><h3>那段时间,学校也委派蔡世林老师抓考前的指导工作,蔡老师给我们讲如何应对高考、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甚至怎么填写志愿和准考证。</h3><h3>事与愿违那年高考我班全军覆没。</h3><h3> 一九八五年,广宁村中学撤销了高中部,和石电合办了电力职业高中。最初开办了三个班,其中有两个电气班、一个锅炉班,学生在校学习三年。锅炉班因为学生较少,三年后停办。广宁村中学职业高中于一九九四年停办。职高停办后,石电还安排了白英等几位老师到厂里工作。</h3><h3>一九九四年因为扩建广宁路,广宁村中学正式拆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建设,一九六三年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广宁村中学仅有短短的三十年历史。 </h3> <h1><b>让我们记住这些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吧!</b> </h1><h3></h3><h3><b>一、校长书记主任</b>:林振、李老师、吴嵩生、杨文月、李天铮、聂振国、吴松杰、高熙峰、李元珉、蔡士林、马志良、董芳春、董长安、邹明宝、魏涛、李跃文。 </h3><h3><b>二、语文:</b>千怡茹、王学敏、马志良、高熙峰、刘祯、翟淑新、刁荣瑞、刘晓红、窦季菊、赵冰清、刘谊星、尹卉兰。 </h3><h3><b>三、数学:</b>温联时、邢松全、魏涛、袁增祥、张梦驹、翟启兰、王淑美、董柏林、王宁、白英、李淑琴、李秀荣、梁维琪、韩晓晶。 </h3><h3><b>四、外语:</b>王老师、郑崇、沈佩云、刘和平、葛正渊、杨淑琴。 </h3><h3><b>五、物理:</b>周惠煌、马英汉、郝巧佳、雷迅之、肖清芬。</h3><h3><b>六、化学:</b>刘启予、王永文、王春燕。 </h3><h3><b>七、历史:</b>尹鸿年、刘进学、陈伟布。 </h3><h3><b>八、地理:</b>夏继先、刘老师、王润、郑辉。 </h3><h3><b>九、政治:</b>王作海、郭振江、陈桂卿、张淑英。张晓阳、</h3><h3><b>十、</b><b>生物</b>:金竹英、王路。 </h3><h3><b>十一、体育:</b>王光晋、唐法文、刘保华、刘德俊、王贺胜、张晓阳。</h3><h3><b>十二、团委:</b>齐建国。 </h3><h3><b>十三、音乐</b>:刘群、郑老师。 </h3><h3><b>十四、各科室:</b>王德厚、安宏钧、孙之爽、王淑琪、郑正信、梁亚芬、王秀芹。 </h3><h3><b>十五、传达室看门的</b>陈大爷。</h3><h3><b>十六、工人师傅上讲堂教师:</b>美术徐老师(首钢);物理郭老师(女,二通厂)</h3><h3><b>十七、军宣队成员:</b>魏营长和两个排长。</h3><h3><b>十八、工宣队成员:</b>张连弟、付春景、刘占恒、赵双占、高师傅。</h3><h3>附:文革初期红卫兵负责人:郭德元、解宝凤、</h3><h3> 北京市红卫兵联动队员:解宝牛</h3> <h3><b>图片/康健、郑辉、秦有富、王秋莲、刘爱民、孙玉芝</b>。</h3><h3><b>插画/喻非卿</b></h3><h3><b>编辑/mj工作室</b></h3> <h3><b>未完待续</b></h3><h3><b><br /></b></h3><h3>下期预告:《石景山怀抱中的广宁村》第六季 </h3><h3>八、生活用水</h3><h3>九、儿时趣事</h3><h3>十、奇闻怪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