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30集 锡林郭勒

阿沃亚斯

锡林郭勒盟,面积20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驻地锡林浩特市。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是距京津唐地区最近的草原牧区。<div> 大家看上图,我的路线基本上是先外围再中心。前几集我们依次介绍了西边的苏尼特两旗(含二连浩特)、南边原来属于察哈尔的四旗一县、东边的乌珠穆沁两旗。本集,我们才整体总结一下锡林郭勒盟,并介绍锡林浩特、阿巴嘎旗和锡盟直辖的乌拉盖管理区。</div> <h3><font color="#010101"> 先简单解释一下乌拉盖,因为狼图腾大大有名的草原。原属东乌珠穆沁旗,文革期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进入扎营,后来才逐步成立了管理局、开发区等等。目前的乌拉盖,是锡林郭勒盟直辖的一个县级单位,但是地图上还没有从东乌旗独立出来。</font></h3> 锡林郭勒盟的历史在明朝之前几乎没有记录,因为整体都是一片大草原,距离中原地区又比较远,几乎无险可守,历代中原政府也没有建城驻军。(现在看起来离北京很近,但是古代的北京也并不是中原的中心啊)<div> 锡林郭勒盟是大清初年建立的,现在的行政区划里,保留了当时的全部范围。解放后,察哈尔的东部四旗一县并入锡盟,成为现在的行政区划。</div><div> 解放后,为什么把察哈尔一半划到乌兰察布,一半划到锡林郭勒,我也搞不懂。</div> <h3><font color="#010101"> 锡林郭勒的蒙古部落,是明朝中后期陆续迁来的,最早的就是浩齐特部,也叫好陈察哈尔(上图),属于蒙古大汗察哈尔万户嫡系下属。后来,又陆续迁来了乌珠穆沁、阿巴嘎、阿巴哈纳尔、苏尼特四部,这些部落有的隶属察哈尔、有的依附喀尔喀。但是,总体上是属于察哈尔万户的,和我们前面讲到的察哈尔八旗在历史上是一家人(察哈尔万户是蒙古大汗的直系部落,除了这些,还有克什克腾、奈曼等东部几旗,我后面会总结的)</font></h3> 大清祟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div> 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div><div> 上图,锡林郭勒盟其实还有一个达里冈爱牧场,也是皇家牧场,民国初年,大清倒台,因为他们不是归锡林郭勒盟长管辖,一时间没人能管,于是他们就跟随了蒙古国独立出去。</div> 这个图就比较清晰了,红色区域是现在的锡林郭勒盟,包含了解放后划入的察哈尔东部地区(绿色区域)。黄色的就是达里冈爱牧场,现在是蒙古国的领土。<div> 察哈尔东部的四旗一县我们前几集讲过了,本集我们讲锡林郭勒盟的五部十旗。</div> 现在我在梳理一下锡林郭勒的蒙古5部10旗的来历:前面我们讲过,苏尼特和乌珠穆沁是从西北地区迁来的,后来归附了蒙古大汗,成为察哈尔的一部分,这是四个旗。他们不是蒙古皇室宗亲,而且或多或少有些突厥部落的成分,都是成吉思汗时代被征服后融入进来的。<div> 锡盟最中心的地区是浩齐特部,这个部落也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尔的部众,和我们前面介绍的科尔沁、四子王、乌拉特属于一支,也是从呼伦贝尔迁来的。浩齐特很早就臣服于察哈尔万户,成为大汗嫡系部落。</div><div> 阿巴嘎部两旗和阿巴哈纳尔两旗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别里古台的部众,他们最初游牧在现在的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和蒙古国东部的地带,也是几大河流的源头,属于一等一的牧场。</div><div> 上图,红色区域就是别里古台后王封地;蓝色区域就是科尔沁这支的哈撒尔后王封地,黄色区域是成吉思汗的另外一个弟弟合赤温的封地(现在的锡盟东北部,就是他的封地,他的后人是现在赤峰的翁牛特旗)。这些封地,就是成吉思汗的乞颜部发源地。</div> 我在画一个图,大家就更清晰了,现在的锡林郭勒盟:<div> 1、绿色箭头是从阿尔泰山迁来的乌珠穆沁两个旗;</div><div> 2、蓝色箭头是从贝加尔湖迁来的苏尼特两个旗;</div><div> 3、东边的棕色箭头是从呼伦贝尔迁来的哈撒尔部众,浩齐特两个旗,现在分属锡林浩特市和西乌旗;</div><div> 4、黄色箭头是从克鲁伦河和斡难河迁来的别里古台部众,阿巴嘎、阿巴哈纳尔两部四个旗,阿巴哈纳尔旗现并入锡林浩特市;</div><div> (以上是大清和民国的锡林郭勒盟)</div><div> 5、西边南边和东边的三个紫色箭头是拆散重组的察哈尔,解放后并入锡盟的正镶白旗、镶黄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和多伦县。</div> 搞清楚了锡林郭勒,我们来分别看看最后三个地方,锡林浩特、阿巴嘎和乌拉盖,先看锡林浩特市。<div> 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辖市及盟公署驻地,面积1.875 万平方公里。曾名贝子庙。已有200 多年历史,由原来的阿巴嘎左翼旗和浩齐特右翼旗合并而成。</div> 锡林浩特市的组成之一是浩齐特,前面我们简单说过,以下是清史稿的内容,比较清晰的说明了来历: <div> 浩齐特部,在独石口外,至京师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及北乌珠穆沁,西阿巴噶,南克什克腾。</div><div> 浩齐特始祖曰哈布图哈萨尔,元太祖弟,今浩齐特六扎萨克,及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噜浩齐特、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阿拉善、青海和硕特皆其裔</div><div> 蒙古强部有三:曰察哈尔;曰喀尔喀;曰卫拉特,即厄鲁特。明洪熙间,浩齐特为卫拉特所破,避居嫩江,以同族有阿噜浩齐特,号嫩江浩齐特以自别。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三部与同牧,服属于察哈尔。</div><div> 巴图孟克达延汗之后,浩齐特部划其七子阿鲁博鲁特,后又隶属于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汗,成为蒙古大汗直属的察哈尔万户中的嫡系一部,又叫好陈察哈尔。</div>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浩齐特部族归附满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晋升为札萨克多罗郡王,世袭统治浩齐特左翼旗。至此浩齐特部旗之名成为旗名。并分为左右二旗。解放后,左旗划到乌珠穆沁旗,右旗划到现在的锡林浩特市。<div> (锡林浩特的另外一半组成部分阿巴哈纳尔旗,我们和阿巴嘎旗一起讲)</div> <h3><font color="#010101"> 锡林浩特的城市建设非常好,特别好,完全是一个新兴的草原城市。街道宽阔、规划合理,交通便利,机场火车都有。美食众多、人口很少,在内蒙古,绝对是一流的宜居城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锡林河属锡林郭勒草原上一条内陆河,河水起源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绕锡林浩特市而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空中拍摄的锡林河最著名的一段,也是当地美景之一——西林九曲。在草原上,河流水量不大,都非常浅,加上没有人为和高山阻隔,都是根据地势任意流淌,随时随地任性拐弯。于是,经常形成这样很多拐弯的地方,文人们起名字叫做九曲(意思是九曲十八弯)。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几乎每个草原都有,著名的还有乌拉盖的九曲,呼伦贝尔草原的莫日格勒河九曲。</font></h3> 这是普通相机拍的,比较真实一点。锡林浩特周边的草原不太好,因为城市人口多、工业矿业企业多。<div> 这里的草原不如乌珠穆沁、不如乌拉盖那么湿润、草也不够高,气候也干旱许多。</div> 贝子庙,坐落于锡林浩特市内。寺庙总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贝子庙,也称“阿日雅•章隆•班智达庙”,清廷赐名“崇善寺”。代表性大殿(独宫)七座,经堂(学部)五座,寝宫(拉卜楞)六处,塔六座,带有宝顶的庙十一座。<div> 贝子庙始建于1743年(乾隆八年),是由清代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第四代札萨克固山贝子班珠尔多尔济在西藏高僧、本寺第一世章隆•班智达的建议下开始修建这座寺庙。此庙达到极盛时期时,喇嘛达到1500余人,到1944年时,喇嘛仍有800余人。</div> 贝子庙第一代最高活佛罗桑班觉伦珠拉布杰学识渊博,尤为擅长医学占卜,曾获“班智达”称号。“章隆•班智达”是贝子庙的最高活佛称呼。<div> 罗桑班觉伦珠拉布杰有三位高徒,这三位高徒后来都成了活佛,故在贝子庙中,除了班智达,还有三个活佛。</div><div> 贝子庙的第二代班智达,法名为瓦金答喇。索麻迪•沙萨纳•萨雅•多萨,也是一位学问高深,精通蒙藏文的高僧,他编著过《法轮大殿崇善寺史》、《福荟寺建造佛像概要》等著作。</div> 贝子庙达到极盛时期时,喇嘛达到1500余人,到1944年时,喇嘛仍有800余人。<div> 上图,1951年贝子庙喇嘛学习缝纫。</div> <h3><font color="#010101"> 阿巴嘎旗总面积2.75万平方公里,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8.2 %,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天然牧场之一。旗所在地为别力古台镇。总人口4.38万人,其中蒙古族2.42万人,占总人口的55.2 %</font></h3> 阿巴嘎旗蒙语系“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同父异母弟别力古台的后裔,故把自己所辖的部落命名为“阿巴嘎”。<div> 崇德四年(1639年),别力古台二十世孙额齐格诺颜多尔济率领阿巴嘎部落从原牧地,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畔南移到现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一带,开始向清朝臣服纳贡。阿巴嘎旗由此而来。</div><div> (上图,别里古台镇)</div> 阿巴哈那尔为“叔父”、“伯父”之复数。首领为别里古台后裔,与阿巴嘎旗同族同宗。<div> 明末附属于喀尔喀车臣汗。崇德年间与阿巴嘎部一起迁移到现锡林浩特市一带,康熙四年(1665),设左右翼两旗。隶锡林郭勒盟。</div><div> 1983年撤销阿巴哈纳尔旗,划归锡林浩特市。</div><div> (上图,阿巴嘎博物馆)</div> 别里古台,是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异母兄弟,他的母亲是也速该侧妃速赤格勒。按年龄排列应该是也速该第四子,大约出生于1164年。《元史》和《史集》中记载为也速该第五子,是根据其庶子地位而论的。<div> 除别里古台外,他母亲还生有另一个儿子别克帖儿,年长于别里古台。在成吉思汗少年时代,因别克帖儿、别里古台兄弟俩夺走了铁木真、哈撒尔钓的鱼和射的雀儿,铁木真、哈撒尔一怒之下,就背着母亲诃额伦用弓箭射死了别克帖儿。这之后,遭到母亲痛斥的铁木真深感愧疚,加之有别克帖儿要善待别里古台的临终遗言,别里古台在日后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和信任。</div> 别里古台一生致力于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大业。他自幼跟随哥哥铁木真南征北战,是成吉思汗的得力帮手。成吉思汗曾经赞许他的两个弟弟别里古台和哈撒尔:“有别里古台之力,哈撒儿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div> 别里古台对成吉思汗子孙也忠心耿耿。他以东道诸王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克鲁伦河畔举行的推举窝阔台为蒙古大汗的忽里台大会。别里古台一直活到蒙哥汗时期,年龄已经90多岁而且德高望重,深受蒙哥汗的敬重。</div><div> (上图,别里古台部众游牧图)</div> 阿巴嘎和阿巴哈纳尔本来游牧在别里古台后王封地,水草丰美挺好的,后来为什么迁到锡林郭勒呢? <div> 16世纪上半叶,东蒙古鞑靼的兀良哈万户叛乱,被镇压后其牧地被瓜分,喀尔喀万户(现蒙古国)占据了原兀良哈万户的大量属民和牧场,开始向蒙古高原西部扩张。随着喀尔喀的强大,牧地位于克鲁伦河流域的别里古台后裔也可万户牧地与喀尔喀万户牧地相衔接,并包围在其中。有部分阿巴哈纳尔、阿巴嘎部属民融入到周边喀尔喀部中。(上图,别里古台镇马鞍雕塑)</div>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后来分裂成各自独立的两部,形成为分别附属于喀尔喀、察哈尔的两大部落集团,阿巴哈纳尔依附于喀尔喀成为其附庸,其贵族与喀尔喀保持着密切的联姻关系。<div> 阿巴嘎则隶属察哈尔蒙古大汗,也与察哈尔部保持紧密的联姻关系,其中林丹汗的正宫夫人囊囊太后和窦土门太后就是阿巴嘎部人。因此,阿巴嘎相对独立性比较大,这也是该部直到17世纪初还保持着其独立性的原因。(上图,别里古台镇旱烟雕塑)</div> 1635年五月,林丹汗正宫囊囊太后率一千五百户部众前来归降大清。多尔衮派温泰等大臣作导引前往盛京。囊囊太后本名娜木钟,姓孛儿只斤氏,出身于阿巴嘎部,是该部额齐格诺颜之女。<div> 皇太极迎娶了蒙古已故林丹汗后宫夫人囊囊太后和窦土门太后,这是遵循了北方民族“收继婚”的习俗,以向众蒙古宣示代替蒙古大汗之意,同时也是后金政权执行满蒙联姻政策的继续。(上图,别里古台镇)</div> 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自从依附喀尔喀车臣汗部以后,遭到车臣汗部的蔑视和欺压,寄人篱下的遭遇逐渐激起了民怨。另外受到阿巴嘎部出身的皇太极两位夫人与后金联姻关系的影响,从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至1666年(清康熙五年)之间,大部分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众先后在诸台吉率领下,自克鲁伦河南下到锡林郭勒草原,投附了清朝。没有跟随附清的那部分阿巴嘎、阿巴哈纳尔人却永远地留在了喀尔喀部内,成为他们的属民。<div> 因此直到现在,在现蒙古国境内仍然散布有很多阿巴嘎、阿巴哈纳尔人。附清后的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被清廷编为阿巴嘎左、右二旗和阿巴哈纳尔左、右翼二旗,这样,属于别里古台后裔的部众,在清朝时期就被编为四个旗,并隶属锡林郭勒盟。</div><div> 上图,阿巴嘎旗的扎萨克大印。</div> 阿巴嘎左旗设置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该旗第一任扎萨克都思噶尔于顺治八年(1651年),率所部从外喀尔喀车臣汗部移居锡林郭勒草原,投附清朝。<div>  阿巴嘎右旗设于1641年(清崇德六年),俗称小阿巴嘎。该旗第一任扎萨克额齐格诺颜是囊囊太后的父亲,于1641年,率所部从外喀尔喀车臣汗部移居锡林郭勒草原,投附清朝。</div><div> 上图,清末,阿巴嘎旗牧民下蒙古象棋。</div> 1667年(清康熙六年),阿巴哈纳尔部归附清朝,朝廷把阿巴嘎的原牧地賜给阿巴哈纳尔部,并把阿巴嘎部移至浩齐特、苏尼特界外的水草丰美之地赐给阿巴嘎部放牧。<div>  阿巴哈纳尔左旗设于1665年(清康熙四年),俗称东阿巴哈纳尔。该旗第一任扎萨克栋伊思喇布是诺密特的曾孙。1665年(清康熙四年),率所部2000余人从喀尔喀车臣汗部移居锡林郭勒草原,投附清朝。</div><div>  阿巴哈纳尔右旗设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俗称西阿巴哈纳尔。该旗第一任扎萨克色棱墨尔根为栋伊思喇布之兄。1666年(清康熙五年),率所部1300余人从喀尔喀车臣汗部南迁到阿巴嘎右旗境内,投附清朝。</div><div> (上图,文革时期到阿巴哈纳尔旗插队的知青)</div> 清康熙年间,为抵御准噶尔部噶尔丹的进犯,四旗派出骑兵参加了朝廷的作战(大清打下江山,蒙古各部出力实多)。<div> 在噶尔丹挑起了对外喀尔喀的战争时,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土谢图汗率部众十几万人奔向漠南,投奔清朝中央政府,请求给予保护。康熙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把土谢图汗部安置在苏尼特、阿巴嘎界内。</div><div> 四旗为了减轻外喀尔喀兄弟的危难,毅然让出优良牧场,安置外喀尔喀部众,并以力所能及的物资来赈济入驻的喀尔喀民众,这为外喀尔喀归顺清朝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后来随着清军的进剿和噶尔丹的失败,喀尔喀返回到了故地,但喀尔喀已经在阿巴嘎的牧场上借住了近十年的时间。</div><div> (上图,1984年才撤销阿巴哈纳尔旗)</div> 讲完历史,我们开车出去转转,阿巴嘎旗旅游资源也很丰富。<div> 锡林郭勒盟的虫子是最多的,开车在这里,一定要准备大量的玻璃水、抹布、清洗液,定时下车擦玻璃。</div> 突厥石人墓作为景点散布在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巴彦乌拉镇)、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阿巴嘎旗(巴彦查干镇)、正蓝旗(上都镇)和多伦县(多伦淖尔镇)境内。<div> 突厥石人有男亦有女,有长者亦有儿童,多数在1米3左右。据考证,这些石人,多数为墓前殉葬品。</div> 突厥人埋葬仪式和风俗:<div> 人死之后,将死者的尸体停放在毡帐内,其子孙及其亲属杀马羊,放在帐前进行祭祀,并牵着马绕帐走七周。然后,进帐门用刀将脸划破,血泪齐流,连续这样做七次,才算完结。</div><div> 再选择一个日子,取死者所乘之马及所用之物,与尸体一齐烧掉。将烧后的骨灰,等待着时间埋葬——春季死的,要等到秋末草木发了黄,才能埋葬;而秋冬死的,要等到春天草木繁茂时才去埋葬。</div><div> 埋葬骨灰的时候,亲属对其进行祭祀及走马划面等仪式,与初死时所举行的一样。墓表上刻一石条,画上死者形象及其生前征战的情况。身前在战场上杀一个人,则立一石块,因此有的多至千百块,并以所祭的羊马头衔刻挂在石表上。</div> 对于古代的游牧民族来说,石人具有灵魂保护的含义,其根源就是对石头本身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通灵的作用。阿尔泰山石碓墓、长白山高句丽王陵的早期形态都是如此。<div> 这也来源于同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萨满教崇尚大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因此并没有统一的崇拜偶像和宗教规则。游牧民族普遍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升天,而搭乘升天的阶梯便是可能通灵的石头,将死者刻画在石头上的人像,那便是通天石人。</div> 突厥石人出现的年代最早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000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了。突厥石人并不是突厥人特有的,而是内陆欧亚的游牧民族的普遍现象,只不过是以突厥人命名而已,就像蒙古人种不是仅仅指蒙古人一样。<div> 突厥石人出现的2000年里,萨满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游牧民宗教。公元11世纪后,东西方交融、佛教和基督教都进入草原,这个习俗就逐渐消失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阿巴嘎旗南部,也是浑善达克沙地,和苏尼特左旗一样,这里不光是沙地,河流湖泊也很多,最著名的大湖就是呼和查干淖尔(青色的盐湖)。上图,冬季环湖拉力赛也搞起来了。(牧民爱骑马,同理,也爱开车,而且爱开快车,善于走特殊路段,拉力赛的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呼和查干淖尔也有冬捕了,自从吉林查干湖的冬捕被频频宣传后,内蒙古各地的湖泊,都搞冬捕,也算是冬季旅游的一个主打项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冬季那达慕、冬捕、大家都盛装出席,也是蒙古服饰的展览。</font></h3> 阿巴嘎旗还有一个宝格达山,宝格达山是蒙语,圣山的意思。在蒙古高原上,一些雄伟的山,都叫做宝格达山,很多地方都有。<div> 最有名的是位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东北交界处,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的宝格达山,据说那里的草原是成吉思汗迎亲的地方。</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圣山每年都有祭祀活动,其他地方的圣山也是如此,是牧民感谢长生天的一种仪式活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然,也有向圣祖成吉思汗致敬的环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圣山附近,还有一片岩画区,没有去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附近的扎桑草原旅游接待点,修的很不错,各项设施条件不错。</font></h3> 杨都庙,原名严都拉让扎仓庙,位于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境内,杨都庙的周边水草丰美,空气湿润,泉水和河流纵横交错,风景十分秀丽。<div> 始建于清朝康熙 1864年,清廷赐名“施善寺”。杨都庙是锡盟少数几个、阿巴嘎旗唯一至今仍保持宗教活动的寺庙。</div><div> 杨都庙由大庙、小庙和却日殿三部分组成。</div> 杨都庙鼎盛时期喇嘛达到813名,民国时期,锡林郭勒盟在杨都庙所在地召开了五部十旗集会的那达慕大会,主持大会的是1936年被认定为第四代活佛的却西·洛藏华丹隆柔嘉措。杨都庙也因此而远近闻名,并成为锡盟五部十旗会盟圣地。<div> 在文革期间,杨都庙遭到毁坏,仅三大殿保存下来。</div> <h3><font color="#010101"> 又说到那达慕了,咱们再去看看那达慕,这是1985年阿巴嘎旗的那达慕照片,是不是很熟悉的服装和表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81年那达慕大会的奖章,上面的图案是蒙古包和那达慕比赛的传统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很有纪念意义。</font></h3> 乃登(1940-1989),男,蒙古族,1940年出生于原阿巴哈纳尔旗白银库伦苏木。<div> 从1953年起,他开始参加少年组博克赛事,相继夺得了一个亚军、五个冠军,初步展现了他的摔跤天赋。1960年,在锡林浩特市举办的全区青年组中国式摔跤比赛中,乃登一举夺冠,后被选入呼市体校摔跤班,开始接受系统的摔跤训练。</div><div> 1963年,他获得全区中国式摔跤赛第二名。</div><div> 1965年,他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中获得铜牌。</div><div> 1977年,他在阿巴嘎旗体委参加工作,当年,阿巴嘎旗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摔跤训练营,乃登出任摔跤教练职务。当年首批32名学员中,就有后来著名的古日扎布、哈萨巴特尔、奥·达木丁、陶布等摔跤健将。</div><div> 乃登为人正直,跤风正派,个人品质高尚。进入中年后,他凭借自己多年的经历和个人修养,开始系统地研究博克,制订出了《阿巴嘎博克摔跤规则》,该规则后来被选定为全运会博克摔跤规则。他在卧床养病期间,转写了蒙古国摔跤研究者哈·额尔德尼的《摔跤的艺术》一书。</div><div> 1991年,阿巴嘎旗党委、政府追授乃登“跤王”称号 </div> 哈扎布同志于1922年4月出生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诺尔旗达布希勒图苏木一个牧民音乐世家,父亲善弹奏三弦,母亲是一名民间歌手。<div> 他15岁拜著名歌手斯日古楞海林为师,18岁拜师阿巴嘎大王的著名歌手特木登学唱蒙古长调。他在当时的大型那达慕会上曾获三匹马的奖赏,从此美名初扬。</div><div> 他1952年加入锡林郭勒盟文工团任演员,1953年调入内蒙古歌舞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演员,2005年11月;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同志与世长辞.享年84岁.。</div> 阿巴嘎黑马,原名僧僧黑马,与克什克腾铁蹄马、鄂尔多斯乌审马、乌珠穆沁马并称内蒙古4大名马。<div> 阿巴嘎黑马具有耐粗饲、易牧、抗严寒、抓膘快、抗病力强、恋膘性和合群性好等特点,素以体大、乌黑、悍威、产奶量高、抗逆性强而著称。</div><div> 2009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第1278号公告,确认阿巴嘎黑马为中国新的优良畜禽遗传资源。</div><div> 2008年12月末阿巴嘎黑马存栏13758匹,其中阿巴嘎旗存栏8758匹,锡林浩特市存栏3925匹,苏尼特左旗存栏1075匹。</div>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不是阿巴嘎旗,是我去西乌旗参加的那达慕,放到这里一块给大家看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个小规模的那达慕,也就是乡镇级别的,当地叫苏木那达慕,人车不是很多,属于本乡本土的小聚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草场的质量上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乌珠穆沁的草原,比阿巴嘎旗的草原好不少,阿巴嘎旗的草原普遍是干旱型的稀疏草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达慕不光是比赛,也有不少人安营扎寨来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搭起蒙古包,休息也行,住一晚也行,反正都是和家里一样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男人们比赛,女人们做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熬奶茶,炖羊肉,牧民离不开这两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现代那达慕也引入了商业机制,这不,也临时组建了一个商业集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场地免费,附近牧民难得来一趟,展销汽车是个好机会,都是牧民喜闻乐见的产品——轻卡、皮卡、越野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临时的小饭店也开业了,中午就已经有不少人喝多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烧烤是最爱,呼和浩特的大窑嘉宾这里也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赛马结束了,要把马牵着遛一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遛完了,栓在自家的汽车边上休息一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非常健壮的蒙古马,线条很流畅,是个赛马的标准体型。(这匹马和上一匹灰马,从毛色到身材,像不像我们在苏尼特左旗的沙地里骑的那两匹?我就说那马跑的很快,一定是赛马的料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举办那达慕的地方,周围一定有敖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虔诚的牧民都要去敖包祭拜,感谢大自然给予的草原、牛羊的恩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乌拉盖管理区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是隶属于&nbsp;锡林郭勒盟享有旗县级行政管理权限的地区,土地面积501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万人,</font></h3> 乌拉盖管理区的来源:<div> 1969年3月在乌拉盖草原,组建北京军区内蒙古&nbsp;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上图),1975年撤销兵团建制,恢复农牧场体制,内蒙古农牧场管理局在乌拉盖设立农牧场管理分局。</div><div> 1982年国营农牧场体制改革,乌拉盖分局下放&nbsp;锡林郭勒盟管理,改称锡林郭勒盟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div><div>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变为政企合一的锡林郭勒牧工商联合公司乌拉盖公司,1985年整顿行政性公司,政企分开,恢复乌拉盖农牧场管理局,</div><div> 1993年2月,在原农牧场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了开发区,享受旗县级行政管理权。</div><div> 2000年升格为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盖绿色产业开发区。</div><div> 以上内容可以很好的回顾一下1960-2000年代的中国各种体制的变更史。</div> 兵团时期是指1963---1975,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div> 1969年来自四个军区和军区直属队后勤部等八个单位,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nbsp;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接收了内蒙古&nbsp;五七干校第五分校。</div><div> 同时,接收了&nbsp;哈拉盖图牧场、乌拉盖牧场、贺斯格乌拉合营牧场,分别成立51团、52团、53团。并开始接收天津、北京等城市知识青年(上图),截止1971年共接收8209人。</div> 1970年组建57团(五七镇)、54团(满都宝力格公私合营牧场)、55团(&nbsp;东乌珠穆沁旗&nbsp;宝格达山林场)。<div> 到1975年,六师辖51团、52团、53团、54团、55团、57团六个团和&nbsp;乌拉盖、呼热图二个公社。全境总面积15271平方公里,有边境线175公里。总人口达到20182人,牲畜头数达到233391头只。</div> 期间,投资1000万元筹建 霍林河煤矿和发电厂;投资25万元筹建了乳品厂; 施工30个钻孔,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探明褐煤储量7.49亿吨。直到1975年12月,兵团体制撤销。<div> 电影狼图腾,就是反映的这一个时期的故事。</div> <h3><font color="#010101"> 说起文革和兵团的故事,那就多了去了,这个话题我还没有整理好,咱们以后再说。还是欣赏一下乌拉盖的美景吧,因为太热门,乌拉盖的照片很多,以下是我随意从网上下载的几张。(乌拉盖我还没去,准备今年夏天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乌拉盖湖泊不少,还有湿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乌拉盖九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牧草非常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乌拉盖水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钓鱼的人不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芍药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夏天开满芍药花 </font></h3> 乌拉盖成了热门的旅游景区,但也饱受争议。因为大量不文明的游客是顺带着、或多或少破坏了草原。<div>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