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和读过的书

<h3><br></h3><div>&nbsp; &nbsp; &nbsp; 我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可以夸张的说连她自己的名字都只是认得,却画不下来。这样一位奶奶却是我文学启蒙的老师。奶奶虽然不识字,记得的故事却是很多很多,在小时候的我的想象里,奶奶的脑子就像一个故事篓子,仿佛随时随地可以从篓子里变魔术般源源不断的变出无数的故事。所以奶奶要我们听话不捣蛋的唯一法宝只有一个:再不听话我就不讲故事了。于是这样温暖的场景经常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重现:冬天的被窝里我们是听着奶奶的故事进人梦乡的;夏天的院子里我们是在奶奶的蒲扇下听着故事乘凉的。长大点了才知道奶奶故事的来源,原来奶奶最爱看戏:乡村的木偶剧、牛戏、露天电影都是奶奶最爱的,十里八乡,只要有唱戏或木偶剧,不管路途多遥远,奶奶都会担着小板凳和她的戏迷乡亲一起去看(大点后我也成了奶奶的小跟班,再大点我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戏迷)。现在想想奶奶的故事,用一个文盲的理解反刍后说出来的故事,难免有断章取义,浮光掠影,不得要义甚至情节错乱的地方出现。尽管如此,奶奶的故事却是构成我精神世界的最初砖石。现在想想,我不得不佩服奶奶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要是奶奶也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她说出来的故事会更加精彩更加有吸引力。</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div> <h3>我最早接触的书是在幼儿园,我的所谓幼儿园就是在村里的祠堂里,两个初中毕业的大姐姐把一大帮还未上学的小屁孩召集在一起,无所谓大班小班,也没有更多的教学仪器和手段,就是随心所欲,一会教唱歌,一会教跳舞,一会教认字,要是老师累了,就叫我们自己看书,那时的书多是些图书也就是连环画,不识字的我们也看不懂啊,就是随便翻翻,看看花花绿绿的图画,看到熟悉的动物比如猪啊狗啊就大声的叫出来,无比兴奋激动的样子。我想人的喜好都有点天生倾向,有人就天生爱看书,有人就天生怕看书,我属于天生爱看书那类,别的小朋友就是随便翻翻就去玩游戏了,我却兴致勃勃的看着,无非就是想找到一点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当我母亲给我买来我能看懂的第一本看图说话时我是多么的高兴。记得那是去外婆家的路上买的,去我外婆家要经过福绵圩(相当于镇上的集市),有一次我母亲带我们几姐妹去外婆家,走路累了就在福绵圩停留一下,那次不知什么原因,母亲不是买吃的喝的,却破天荒给我买了本看图说话……那是真正的属于我的第一本书。</h3> <h3><br></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我真正的爱读书是在小学阶段,别的就不说了,只说说我是怎么样迷恋《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的。从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里,我第一次读到了小说、散文和诗歌,天啊,原来小说是这样的:既有故事的可读性又有人物场景心里等的刻画,比单纯的故事丰富多彩多了,也更能激起我们的共鸣,唤起内心的情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忏悔》,内容是说: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平时是一个很听话很上进很乖巧的女孩,却患上了重病,这种病就是很奢睡,控制不住的要睡觉,于是这女孩就表现得昏乎乎的整天想睡觉,而且也克制不住的睡,不知是病的老师家长同学失望极了,都以为这女孩变坏了变懒了,批评失望难听的话都难免说出了,女孩听着,难过极了,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睡,妈妈甚至动手打了她。最后是这女孩的病终于熬不住,死了……然后就是一大段老师家长同学的忏悔……我那时也哭的稀里哗啦的,看一遍哭一遍还是忍不住要看……那时的《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是哪里来的呢?主要是班里定的,那时我是班干,有机会帮助老师管理这些书,也方便我的借阅。可毕竟书量有限,不足以解馋。其时有个同学的爸爸在城里工作,我不羡慕人家的漂亮裙子,优越生活,却嫉妒她经常有很多书看,她们家不但定了全年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她还经常能拿来很多大部头的小说,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我都是从她那里借来看的。那时看书,不求甚解,全凭兴趣,能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当然如果凑巧能借到一本情节吸引人,内涵又好的书是能让人欣喜若狂的。小时候的寒暑假,在帮助父母耕作之余,是一本又一本的书陪伴着我,让我的假期过的有滋有味。</div> <h3>初中时住校,功课也多了,能看到的书就少了很多。不过这阶段读过的书比如《青春万岁》、《青春之歌》,却印象深刻,至今难忘。初二时我的同桌家是附近的,她也和我一样爱看书,经常拿来定制的杂志,在交换看书的过程中,我们的友谊也深了起来。我还记得这位同桌,微胖,圆脸园眼睛,性格开朗,纯朴厚道。她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了大段的好文好句,还有很多歌,歌不止有歌词还有歌谱,每页的空白处还画了很多花花草草,小狗小猫作点缀。那时候的我,面对这样一本美丽的笔记本羡慕极了,觉得这样的女孩很有内涵,自己却是没有耐心和能耐做出这样的本子的。而且她还告诉我,她一直跟一个兵哥哥通着信呢,她还说:兵哥哥说了,等到她初中毕业就来找她。女神啊!我那时对我的同桌简直是佩服极了,觉得她做的事跟书里看到的女生一样勇敢。毕业后就各奔东西再没见过面的我的同桌你还好吗?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你跟你的兵哥哥后来怎么了?你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们一起翻看你的笔记本,然后不由自主的哼唱着笔记本里的歌曲的情形吗?</h3> <h3>高中时,已是情窦初开,为作新词强说愁的阶段了。那时候的我,满怀浪漫的情怀,风啊雨啊花啊草啊在我眼里都是美的,一张落叶能让我激动半天,一把小伞能让我在雨中的漫步变得诗意。我的日记里常出现这样的场景:长长的走廊,落日的余晖,一个单薄孤独的背影或是一帧双人的后背。其实我也不知我要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后续要怎么开展,只是觉得这个场景很美,如果我要写小说或故事,一定要出现这样的场景。那时我已开始尝试着写一些诗歌或是小说了,可惜经常都是半途而废,能跟读者见面的很少。那时候读的书,有一篇短篇小说《春叶》,里面的叙事方法和短句让我喜欢得很,抄在笔记本里,读了又读,总读不够的样子,可惜年代久远再也找不出那篇文章了。还有一首《踏着落花归去》的诗,再找不出来了。那时最流行的作家是琼瑶,亦舒和席慕容,还有三毛、金庸,每个都经典,每个都让人膜拜,拿到谁的书都让人欲罢不能,以至于荒废了功课,偏颇了数理。</h3> <h3>读了这么多书,最后也没成名成家,只是培养了一个多愁善感,冲动感性,五味杂陈的我。窃以为:虽然成不了名作不成家,却能让人大小道理了然于心,世事百态洞察于胸,,能做一个识事体,讲道理,善良厚道,稍稍有点书卷气的女人就足矣。</h3> <h3>到了这个年代,手机电脑横行天下的年代,能拿起书灯下静静阅读的人不多了,能于午后一书在手,静饮时光的时候不多了。一度,我也荒废了书,看不见书了,一机在手,天下都是我的……幸好,我还让自己保留了图书馆的借书证,于每个周末行走于借书还书的路上,于图书馆里静静的翻翻书看看书,闻点书香,沾点书气,以至于不忘了天下还有书这一物件。虽然借回来的书多半读不完,有些还没翻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