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6年4月我们从西班牙在直布罗陀海峡北岸的塔瑞法(Tarifa),登上了渡轮,踏上了神奇的非洲土地。</h3><h3></h3><h3>狭窄的海峡只有14公里,看到好几艘货轮通过,这是从地中海到大西洋的唯一通道,另外一条是经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如果遇到天气恶劣,渡轮经常会被取消,我们在艾维拉碰到的美国人卡尔,因为风浪,就不得不在塔瑞法等了两天,后续的整个行程安排,都受到了影响。感谢神,当天海峡晴朗无风,一路顺利。</h3><h3></h3><h3>经过一小时的航程,到达海峡南岸的摩洛哥古城丹吉尔(Tangier)。丹吉尔位于非洲西北角的顶端,是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咽喉。</h3> <h3>地中海的咽喉---丹吉尔</h3><h3><br /></h3><h3>夜里被清真寺响彻夜空的宣召声吵醒,声音通过高音喇叭由阿訇发出,而且所有的清真寺同时呼应,此起彼伏。</h3> <h3>丹吉尔是非洲城市,但基本是阿拉伯人的天下。这里没有公交,出租车很多,很便宜很破旧,不过我们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文化冲击,毕竟多伦多也是一个很多元的城市,以前也和不少穆斯林共事过。据说摩洛哥国王鼓励发展农业,这是非洲唯一农产品出口的国家,物产丰富。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人简直不能更热情了,直接粗暴。</h3> <h3>祈祷的女人</h3> <h3>古今交融的都城---拉巴特</h3><h3> </h3><h3>拉巴特作为皇城,名气远不如其他三大皇城(马拉喀什,菲斯和梅克内斯)。1912年,法国殖民者侵占古都菲斯后,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也有企图割断摩洛哥人与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联系,把首都从菲斯迁至拉巴特。1956年,摩洛哥独立,正式定都于此。</h3><h3> </h3><h3>这座建于12世纪的古城,因为在20世纪受到法国统治,平添了不少欧陆风情,如今已是历史古城和现代首都相结合的政治中心,因此整个城市被联合国列为历史与现代化交融的文化遗产。</h3><h3> </h3><h3>13世纪初,阿拉伯的阿拉维人移居摩洛哥的塔菲拉勒绿洲,由游牧转入定居,从事牧业、农业和商业,建造清真寺、开办神学院,传播伊斯兰文化。17世纪初,趁萨阿德王朝内乱衰亡之际崛起,组建军队,扩张势力范围。1666年,阿拉维人首领谢里夫·拉希德(1666~1672在位),以推翻萨阿德王朝统治、捍卫伊斯兰教为号召,率军发动"圣战",攻占菲斯,并以此为都,建立阿拉维王朝。1668年,攻占马拉喀什,灭掉萨阿德王朝残部,统一全国。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是阿拉维王朝的第22代君主,但摩洛哥75%的人口是波波人。</h3> <h3></h3><h3>乌达雅城堡(Kasabah des Oudayas)</h3> <h3></h3><h3>乌达雅城堡(Kasabah des Oudayas)</h3> <h3>穆莱伊德里斯(Moulay Idriss),这是伊斯兰教的第五个圣城,据说和沙特的麦加有一比。穆莱伊德里斯其实是伊斯兰先知默罕默德重孙的名字,为了逃避倭马亚王朝的迫害,他来到了这里,并建立了摩洛哥阿拉伯化的第一个王朝。 王朝最初的都城就建在这里,后来他的儿子里斯二世建造了菲斯城,并迁都。而里斯一世后来还是没能逃脱追杀,为纪念这名传道的圣人,小城后来改名为穆莱伊德里斯。遇刺身亡的伊德里斯一世,被安葬在这座小山城的一个清真寺之中,周围部落受他感化,皈依伊斯兰的柏柏尔人闻讯而来,很多人决定不再离开这里,用一生守护圣人。久而久之,便建立了一座城。后世许多去不了麦加朝圣的摩洛哥人,就来圣陵朝拜。也许正是这样强烈的宗教执念,非穆斯林是不允许入内的。</h3> <h3>公元前3世纪,瓦鲁比利斯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在罗马帝国的控制下高度发展,是公认的罗马帝国边缘殖民城镇的典范,历史价值极高。瓦鲁比利斯的繁盛一直持续到公元3世纪,并逐渐发展成为古罗马帝国在非洲当地的中心行政城市之一,负责生产并向古罗马帝国输出粮食。同时也是罗马人与永远无法征服的柏柏尔人进行官方接触的地方,双方只在互利时才进行合作。</h3> <h3>古罗马人撤出北非也带走了它的文明精髓,瓦鲁比利斯随之衰落。公元3世纪,瓦鲁比利斯被柏柏尔人统治,后来又被阿拉伯人征服。1755年,瓦鲁比利斯在大地震中毁灭。<br /></h3> <h3>和美女大学生合影</h3> <h3>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四大皇城(马拉喀什,菲斯,拉巴特和梅克内斯)之一,是摩洛哥当今王朝的发源地。入住的旅馆Riad就在著名的曼苏尔城门附近。</h3> <h3>新婚夫妇</h3> <h3>见到一个游客拍卖鞋的老太太,老太站起来,举起一只尖头鞋嚷嚷,让游客买鞋?做势要扔他?不知道哪个意思。那个激怒老太的游客,顾自拍完走了,老太才坐回去。看这架势,我是绝不够胆举手机的,但这里浓浓的异域风情太撩人,忍不住只能偷拍。</h3> <h3>迷宫般的古城---菲斯</h3><h3>菲斯(Fez)被称为摩洛哥的文化之都,也有"西方的麦加"和"非洲的雅典"之称,1925年前是摩洛哥的首都,它的老城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步行街区,还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Karaouine),从事穆斯林的宗教教育,整个老城区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地。</h3> <h3>周末的老城里摩肩接踵,主要是当地人。摩洛哥人看起来很有沧桑感,眼神犀利,一脸故事。老城的生活方式延续了上千年,因为巷道逼仄,至今还是靠毛驴来运输货品,到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当地的市井生活,店铺里阿拉伯音乐、清真寺的传召声、穿大袍来去的伊斯兰男女、各种香料的味道以及铺天盖地的五光十色的商品……《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场景,就在眼前,活色生香,那种神秘和未知的味道,让人迷惑,也让人迷恋,这种独特的氛围,是那种现代商业化的旅游景点无法复制的。</h3> <h3>在皮货店的的平台上,从高处向下俯瞰"皮革作坊大缸",五颜六色,蔚为壮观。一张张的动物皮,先浸泡在石灰水,鸽子粪和人畜小便的混合溶液里,直到皮子上的脂肪,蛋白质完全融掉,皮子变软,再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上色,最后加工成皮革。这种纯手工的传统皮革染坊,染出来的皮革质地更加柔软颜色更加持久,但是有很刺鼻的厕所味道,不可久留,直接告诉老板说不想买东西。但零钱只剩7Dh,纸币最小面值是50Dh,老板就说要50了,当然不行。LD干脆把欧元和Dh 零钱都倒给他,大概20走人。</h3> <h3>睁着眼睛的羊头</h3> <h3>阿布伊南神学院(Medersa Bou Inania)这座宗教学校建于1350年至1357年,是菲斯第一座传播伊斯兰教义的学院。整座建筑装饰十分精致,屋檐墙壁上的石刻雕花和木头雕刻美丽繁复。</h3> <h3>布日卢蓝门(Bab Boujloud),又被简称为蓝门,城门向外一侧镶嵌满了蓝色的马赛克瓷砖,极富伊斯兰风情。</h3><h3>它处于古城中两条最重要道路的起点,因此大多数游客都会选择从这里进入菲斯老城。</h3> <h3>走进撒哈拉大沙漠</h3><h3> <br /></h3><h3> <h3>途中去看了一种巴巴利猕猴,是一种尾部退化的猕猴,相当顽皮,一点不怕人。该物种分布在阿特拉斯山脉的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h3></h3> <h3>关于撒哈拉,听得最多的可能来自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她在西撒哈拉的浪漫经历,让一代人开始向往那片神奇的土地。西撒哈拉在摩洛哥的南边,以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之后由摩洛哥控制,但其归属在国际上有争议,为此,摩洛哥和邻国阿尔及利亚还大动干戈过,至今两国的陆地边界是关闭的。</h3><h3> </h3><h3>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满非洲北部,占全洲总面积的25%,和美国的国土面积相当,但大部分都是没有什么沙子的荒滩和荒山,我们一路途经的不毛之地以黑褐色为主。最吸引游客的高大而固定的金色沙丘,其实并不是很多。在摩洛哥境内有两处,我们去的梅尔祖卡(Merzouga)的Erg Chebbi,位于撒哈拉沙漠的最西部边缘,应该最容易去的一处,也是绝大多数沙漠旅游行的出发地。原先的沙漠居民柏柏尔人都弃牧从游,靠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为生。据导游说现在有120家旅馆,如果加上露营,达190家。</h3><h3> </h3><h3><br /></h3> <h3>下午5点多,终于到达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梅尔祖卡,因为要赶日落,立即骑上骆驼进沙漠。半路停下来看日落,沙漠在夕阳的余晖下泛出了令人窒息的红色,亲身体验了大漠落日圆的感觉。</h3> <h3>骆驼走了1小时50分钟,到达营地时天已经黑了,帐篷里有床,洗手间在外面,但不能洗澡。晚饭是塔吉锅加沙拉,饭后柏柏尔人用传统的鼓乐为游客表演,一直闹腾过半夜,LD说我是和着欢乐的非洲鼓点打呼呼。</h3> <h3>日出</h3> <h3>骑骆驼出沙漠时,一路上还有不少拍骆驼和沙漠的机会,但一只手拿单反在行进中的骆驼背上工作,实在难度很大,不少是糊片,还不如LD用手机拍的好。骑骆驼也蛮辛苦的,颠得腰痠屁股疼,同队两位德国美眉实在受不了,宁可半道下来自己走,后来被一辆4X4接走了。</h3><h3><br /></h3> <h3>从沙漠出来,在旅馆吃早饭洗澡。继续上路,穿山越岭,去了Todra峡谷和Dades峡谷,沿着河谷的点点绿洲,给这片荒芜的土地带来了不少的生机,不过峡谷的规模不大,没法和美国的国家公园比。晚上在高阿特拉斯(High Atlas)山里的Dades峡谷中的旅馆过夜。</h3> <h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阿伊特本哈杜(Ait-Ben-Haddou),这种城堡式的村落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这种建筑极易被雨水破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政府都要花钱加以维修。这里完美的中世纪环境,曾是20多部电影的外景地,比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印地安纳的琼斯,角斗士等。</h3> <h3>天方夜谭的遐想---马拉喀什</h3><h3><br /></h3><h3>马拉喀什(Marrakesh)被称为红色的皇城,是摩洛哥的旅游中心,马拉喀什在柏柏尔语里是"上帝的故乡"的意思。</h3><h3><br /></h3><h3>库图比亚(Koutoubia)清真寺是马拉喀什最高的建筑,也是本城最大的清真寺。据说当年登上高塔,呼唤人们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目的是防止有人借机偷窥附近王宫后院里的嫔妃。</h3> <h3>傍晚,来到马拉喀什德吉马艾芬娜广场(Djemaa el Fna),这里被称作马拉喀什的心脏,据说曾经被用作刑场,在古代象征着死亡,而如今能看到马拉喀什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生,魅力无穷,非常吸引游客。各种各样的街头景象,几乎都会在这里上演,这种有着千年历史的热闹场面,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天这里主要是卖果汁饮料和耍猴、耍蛇人的天下。</h3> <h3>到下午时间,人群会越聚越多,各种表演、说书、算命、魔术的纷纷登场。不过,跳舞的都是男孩子,因为伊斯兰教不允许女孩子在公众场合进行表演。当夜幕降临,暑热消退,在祈祷结束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各种小吃摊就开张了,食客们在摊主的吆喝声中巡视各个美食摊档,选择自己喜欢的美食,大快朵颐。我为了拍日落的全景,找了一家餐馆,上到露台,要了Pizza和摩洛哥茶,耗时间……拍完后再转去广场,已经吃不下了,只能等明天了。</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夜晚的广场是个巨大的露天市场,热闹喧嚣,光怪陆离,让人感受到摩洛哥人的率性和真实。正是这种浓浓的阿拉伯风情,让人们总是把马拉喀什和"一千零一夜"的传奇联系在一起。离开时,已是深夜,广场上依然人山人海,笛声、鼓声、歌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弥漫着烤肉香味,小吃摊档白烟四起,难怪广场的别名叫"不眠广场"。</h3> <h3>Majorelle花园,著名的法国时装大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1936-2008)在2002年退休,隐居在摩洛哥马拉喀什(Marrakech)的蓝色花园(Majorelle Garden)。在他去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在花园里,那曾经给他灵感的纯净明亮的宝蓝(Majorelle Blue),继续陪伴着他。这个12英亩的热带花园,也让游客可以感受一代设计大师的传奇色彩。这里栽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带植物,不论是清幽的竹林,还是艳阳下的仙人掌,似乎都只是在衬托蓝色的纯净、黄色的明艳。花园所在的马拉喀什新城区的建设,也常常用到了这位法国设计师青睐的颜色。</h3> <h3>萨阿丁的陵墓(Saadian Tombs)建筑里,3个房间埋葬了60位萨阿丁王室的成员,陵墓内的木雕天花板十分精致而庄重。后来的阿拉维当朝者堵死了所有的入口,以致于这里完全被人遗忘。直到1917年,英国空军的飞机从空中发现了这个地方,才使它重见天日(还好摩洛哥人没有破四旧)。庭院里还埋葬了卫兵和仆人。</h3> <h3>巴迪(El Badi)皇宫,昔日曾是萨阿丁王朝辉煌的宫殿,其费用大部分来自葡萄牙的战争赎款,当时的苏丹想用一座无与伦比的宫殿,在欧洲显示他的强大力量。随着萨阿丁王朝的败落和阿拉维王朝的兴起,这里大部分家俱、装饰和建筑材料,都被后来的统治者拆去建造梅克内斯的宫殿,如今满目疮痍,成为了鹤鸟的天堂。</h3> <h3>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城市,类似于中国的上海。但这里吸引游客的地方并不多,大多数游客只是在这里中转。我们最先知道这座城市,可能是从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好莱坞同名电影(中文译名是《北非谍影》),影片中的Rick's Cafe,2004年,被一名精明的美国退休外交官复制在这座城市,延续这部经典之作的传奇。实际上,影片拍摄于二战期间,兵荒马乱,根本没有来此拍外景,全片是在摄影棚完成的。和影片中同名的餐馆,是把老城边上的一所旧的Riad(摩洛哥式庭院建筑),加以改造建成的,重现了影片中的建筑和装饰细节:拱形的天花板,雕花的吧台和铜质的灯饰,还有一台1930年代的Pleyel钢琴,那首As Time Goes By 是最经常被要求演奏的曲子。这里的菜式利用了海港的优势,为法式和摩洛哥式的海鲜餐。我们也慕名而去,门口保安很严,幸运的是,虽然没有订位,却可以吃晚餐。点了羊排和鱼,加啤酒和饮料一共60加元,菜做的不错,同时感受一下电影里的氛围,据说9点以后有现场音乐演奏,估计那个时间是必须预订的。</h3> <h3>入夜时分,来到哈桑二世清真寺,清真寺的宣礼声伴随着大西洋的涛声,回响在空中。这是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清真寺,当时的国王哈桑二世为了弥补这里没有古迹的缺失,倾国之力在1980年开始建造,1993年完成,据说沙特也出了不少银子,里面可以容纳25000人,外面广场也可让80000人祈祷。偌大的广场,周围没有任何的座椅,也许是因为这里是清真寺才这样。</h3><h3><br /></h3><h3>走过了天方夜谭般的古城、三毛的撒哈拉和《北非谍影》的卡萨布兰卡,就此告别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生气勃勃的非洲国家。</h3><h3><br /></h3><h3>自由行的几点攻略</h3><h3>1. 大城市之间坐火车价廉物美,但车票只能在摩洛哥境内买,非摩洛哥的信用卡在网上无法购票。网站只有法文:https://www.oncf-voyages.ma/SaisieInformations.aspx,网上可以先查好要坐的车次,建议买一等座,贵不了太多,但对号入座。</h3><h3>2. 出租车基本不打表,最好向司机问价,觉得合适就坐,否则另找。一定要问明货币单位,欧元和摩洛哥币要差10倍。一般火车站和码头的出租车,对游客比较宰(其实哪国都一样的)。</h3><h3>3. 沙漠游,我们是包的车,3天2夜,两人共600欧元,导游是柏柏尔人,很靠谱,http://www.ramliatours.com/en/。 如果跟大团,费用应该会便宜很多。</h3><h3>4. 城市里的导游是最头痛的事,如果你自己没有事先找好导游,自己也没有做足功课,不知道要去哪里,走那条路,在路上犹豫彷徨,100%会被带路党盯上,经历就会五花八门。像菲斯的老城实在是太容易迷路了。我们没有专门找过导游,基本上靠GPS自己走下来了,包括在菲斯,只有在几次找不到方向的情况下,被带了几次路。跟带路党打交道,要事先谈好带路费,如果不想购物,也要明确要求不要被带去店里。</h3><h3>5. 住:建议住Riad,摩洛哥的传统小豪宅,体验住宫殿的感觉。老城里Riad很多,但交通不便,Taxi进不去,如果离大路太远的话,要拖行李走很久。最好订靠近城门的。</h3><h3>6. 吃:最常见的摩洛哥餐裤子裤子(Couscous)和塔吉锅(Tagine),是各种蔬菜和鸡肉、牛羊肉和小米为原料的陶罐炖菜(猪肉在摩洛哥就免谈了),烤肉和炸海鲜都很好吃,鲜榨橙汁又好又便宜。</h3><h3>7. 要小费是常态,多准备些一元、五元、十元零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