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儿子在微信中发来两张照片,让我猜:这是哪儿?</h1><div><br></div> <h1>这是一号院?</h1> <h1>这幅照片认出来了:警卫连食堂。果然是一号院。</h1> <h1>松树林……</h1> <h1>小花园……</h1> <h1>篮球场看台</h1> <h1><b>他们一家玩的尽兴而归,还添加一个主题词:回到梦开始的地方。<br></b></h1><h1><b>北京有许多个部队和政府机关集中居住的“一号院”。这个一号院地处厢红旗,有人称它“厢红旗一号院”,我们圈内人称它是“遗光寺一号院”。看到这些照片,我梳理了自己的思路:从解放牌卡车把我带着青涩、期盼的目光送进一号院,到我背着行囊装满成熟与惑憾离开一号院,整整在此居住了45个年头。我坚信此生不会再有第二个45年。伴随我大半辈子的一号院,每及提起,怎不浮想联翩,思绪万千?</b></h1> <h1>一号院东大门</h1> <h1><b>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东门,虽缺失于气派,却有十足的灵气</b></h1> <h1>东门内的花园</h1> <h1><b>早年,这里是一个车场,顺着斜穿车场的黑色路面,来到一片平房,这就是316医院</b></h1> <h1>316医院</h1> <h1>316妇产科</h1> <h1><b>我儿子1975年3月生于此。接生医生张力,助产士舍、郑,值班护士小高</b></h1> <h1><b>许多战友的孩子也在此诞生。对他们来说,这里才是梦开始的地方</b></h1> <h1>篮球场</h1> <h1><b>再往里走,是开阔的篮球场🏀。五十年前这块场地是土场地,坑洼不平,雨后积水</b></h1> <h1><b>是邸维臣戴着破草帽,穿着汗水浸透的衬衣,领着工人掘地平整,浇灌30公分厚的混凝土,筑成近500平米的运动场。<br></b><b>现在,这块场地铺设塑胶,看台加装顶盖、塑料座椅。唯一不变的是这块场地下的混凝土基础,这块场地上的欢声笑语,和这块场地给人们带来的健康体魄。</b></h1><div><br></div> <h1>篮球比赛</h1><div><br></div> <h1><b>那时候,篮球赛就像院里的节日,运动员、观众欢声笑语响彻大院上空。有个铁杆球迷叫张三贵,是入朝作战的汽车兵。回国后到三部运输科开小车。他的儿子绰号四pi,是这块球场培育出来的能力最强,功夫最深,层次最高的篮球人才,曾协助阿迪江多年参与八一男子篮球队助教工作。</b></h1><h3><br></h3> <h1><b>这是当年我和李锦彦在篮球比赛中。还有观众傀有俭。</b></h1> <h1>球场东北角标语墙</h1><h1><br></h1> <h1><b>文革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三部官兵代表时明确指出:三部坚持正面教育,不搞四大,做好战备工作。但少数人仍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墙上贴大字报。我们几个人:侯志刚、张宝田、邸维臣商议,画一幅主席像贴上,看他们谁还敢贴大字报。说干就干,买了白纸贴在会议室墙壁上,从礼堂抱来反射幻灯机,开始造型、着色。管理科会计闫吉祥主动参加夜战,第二天早上就贴在标语墙上,引来许多人围观、拍照。<br></b><b>这座标语墙还见证一段故事:一天夜里,张宝田躲在标语墙后面,远远看到小芳从昏暗的路灯灯光里下班归来,赶紧快步迎上去,俨然一位护花神。使小芳感动的是“一个人大半夜里等自己……”于是后面的事就好说了。这事也小五十年了,张宝田,你一个人在黑夜里站了个把小时吧?小芳现在还很感动吧!</b></h1> <h1>老机要区</h1> <h1><b>这是篮球场南边的机要区,七十年代后称老机要区。区内有三座楼:北楼即主楼、西楼和东楼。东楼是我们老八局值班、工作、学习、活动的地方。</b></h1> <h1>东楼北侧的两棵槐树。</h1> <h1><b>当年,我们穿过这两棵小树,透过枝丫望着星辰,走进报房;当我们离开报房时,看到它的枝丫上洒满清晨第一缕阳光。年轻时,我们在这里执勤当班,成功的参与配合了多次战备工作,出色的完成了情报上传、命令下达任务,被誉为数星星最多、看朝阳最早的人。<br><br></b></h1> <h1>韩玉顺手迹</h1> <h1><b>在这座楼里,我和张玉洁在同一次支部会上被吸收为共产党员。</b></h1> <h1>东楼后侧</h1> <h1><b>也是在这座楼上,开启了寻觅伴侣的历程。<br></b><b>一次全处点名,师弟何兴州举手发言:金处长,组织不让我们谈恋爱,我们愿意遵守这条规定,希望组织给我们每个人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这时掌声四起,欢声雷动。金瑞英这位13岁在上海当纺纱女工时就参加地下工作的老红军,急忙摆手示意安静:这条规定从现在作废。你们已经提干,年龄二十四五岁了,可以谈恋爱了。<br></b><b>从此,像小何这样的老实人开始踅摸找对象了。但有的聪明人,早就先下手为强了,这事,你懂。</b></h1> <h1><b>这是从青龙桥街道办事处领来的证。你还有吗?没有也不要紧,同居这么多年了,现行法律也承认你们是事实婚姻。</b></h1> <h1>一号楼</h1> <h1><b>球场傍边的一号楼</b></h1> <h1><b>球场对面是出镜最多的一号楼。六十年代初,一层发生一起恶性凶杀案。霍志锁为迅速破案提供了证词。</b></h1> <h1>二号楼</h1> <h1><b>一号楼侧后是二号楼。1961年7月,来到大院第二天,岳宗泽处长在二层逐个听我们发报。正当我发到兴头时,只听到一声:“停!”吓我一跳。“点划清晰,手法流利,一科。下一个。”我刚走到门口岳处长又喊到“不能骄傲,还得练功。要在早晨起来床后憋尿练直到把尿练没。”听到这句话,出门就上了厕所。说起来挺对不住岳处长的,不仅从没有憋尿练功的经历,而且养成一个坏毛病:提起憋,就想……</b></h1> <h1>三号楼</h1> <h1><b>二号楼后面是三号楼。一号院当时有7座楼,除7号楼外,我都住过。住的时间最长的就是三号楼。结婚前,三号楼西侧是我们的驻地,东侧是男生的禁地。最难忘的是二层的红色基调的地板砖,墩布一擦,显得洁净,鲜亮,光滑,十分惬意。</b></h1><div><br></div> <p>二层,曾在此安家</p> <h1><b>结婚后,曾在六平房住了几年,搬回三号楼就住在二层白窗户那套改装过的小单元。和李民堂、小辣椒夫妇楼上楼下住邻居。那时我们没资格装电话,但我们有暖气管道:家里有人吗?该走了;安静点……全靠脆生生的声音传递。</b></h1><p><br></p> <h1>六号楼</h1> <h1><b>六号楼是战友们新婚洞房最集中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多么温馨啊!要说提干,一个不少;要搞对象,各自去找;要说结婚,连放花炮;要生孩子,前脚后脚。你上哪儿找这么寸的事啊?世上能有几个人遇到这么哏的事啊?珍惜吧!</b></h1><div><br></div> <p>一号院六号楼</p> <h1><b>我们的婚房也在六号楼一层东侧。锦彦、翠文比我们早办两天,住东侧隔壁。1969年除夕他们请我到他家吃饺子,热腾腾的饺子温暖了我一辈子。<br></b><b>小胖和静娟,大冯和灵芝,从新婚到生子,都没离开六号楼,算是楼主级人物了吧。</b></h1> <h1>电工房</h1> <h1><b>这是六号楼东侧的电工房。据说是遗光寺庙门,加上松树林和北部的庙区,是为数不多的古庙遗迹。</b></h1> <h1>原警卫连食堂</h1> <h1><b>从这向西走几步,就进老八局即八大队食堂。</b></h1><h1><b>警卫连食堂前面这条路,我们一天走三遍。有一次我和赵广义同去食堂就餐,迎面走过一位皮肤白皙,一双水汪汪大眼睛的漂亮姑娘。赵广义说,她总看我。我说:问她去啊。广义转身向姑娘追去。不一会儿又跑回来了。“人家说,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从那时到现在,从青丝到白发,俩人情如初恋,还没看够。</b></h1><div><b><br></b></div> <h1>你用过的</h1> <h1>西区五楼号楼</h1> <h1>曾经住过的地方</h1> <h1>七平房</h1> <h1>西区道路</h1> <h1>理发室</h1> <h1>机关食堂</h1> <h1>小花园</h1> <h1>活动中心</h1> <h1>西区</h1> <h1>南门</h1> <h1>大礼堂</h1> <h1><b>这座建筑是地区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三部政治、文化、艺术三大活动中心。</b></h1> <h1><b>邸维臣、王淑芬夫妇在六十年代初,就和他们的战友李民堂、王兰巧、齐秋霞、徐静娟、杜金城、王道岩、孟庆芬等人一起,在礼堂的舞台上跳起激情四射、撩人心扉的鄂尔多斯舞。这支深受官兵喜爱的舞蹈,不仅是各种汇演的保留节目,而且跳到了天安门广场。</b></h1> <h1><b>大礼堂也是重要会议、报告的首选场所。1963年初,杨成武上将来到大礼堂,参加了“625”战备庆功会,并与部分立功代表合影。</b></h1> <h1><b>下边三位,你认识吗?</b></h1> <h1><b>一号院是部队营房,但不是清朝御制的“厢红旗”。一号院是有历史沉淀,但不是香火缭绕的“遗光寺”。一号院相对封闭,但他感知世界。一号院看似恬静,但他孕育洪荒之力。</b></h1><p><br></p> <h1><b>我感谢一号院:当我只身独行于崎岖山路时,心无旁骛,步伐坚定,是他给我培育的力量;当我面对潮涌般的纷纭复杂事物时,缓急有别,从容应对,是他给我补充的能量。</b></h1><h1><b>我感恩一号院:在曲意奉承、一味敬上的时弊下,面对困难和诱惑,没有改变初心,没有弯下自己的脊梁;在物欲横流、利益交换的风气下,面对各种理由和借口,没有试水浅尝,一路走来仍然咚咚作响。</b></h1><p><br></p> <h1><b>我怀念一号院:得到北京饭店真传的香酥鸭是否仍然脆香可口?宽大的法桐叶间的清风是否依然沁人心脾?摇弋的草木是否还会向我们传意达情?敦厚的石瓦是否还和我们会意交流?……</b></h1><h1><b>2</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