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高山寺的时候,是午后的光景。<div> 天晴得很好,阳光照得高山寺硕长的石阶发出明晃晃的光亮。</div><div> 寺院很安静。三两个人走动,在不经意中又散去。我们的到来,给这座寺庙增添了人气。</div><div> 寺庙正在建设中,新鲜的砖瓦,明亮的玻璃,散放的预制件,它们陈放在坪上。左侧耸立的像是住房又像是殿堂的建筑已经有了廓,气派,庄严。工匠正在装修。房子外面地势低洼的地方,放生池已经成型。流水在叮咚作响。再有一段时间就该有鱼儿龟儿在其中游弋攀爬吧。金色的鳞片的闪耀会给古寺增添生气。飞虹桥正待竣工。在冲,沟谷之上,这一座桥梁静卧不语......</div><div><br></div> 两百余步石阶,仿佛悬挂在岩石上,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休息平台。这比五祖寺通天路上的石阶还陡。这样陡峭的石阶,这样高峻的地势,大约是高山寺名的由来。气喘吁吁爬完两百余石阶,第一间殿堂出现在眼前。殿堂的门上书写“高山寺”三个大字。站在高山寺的大门外远望,河流成为瘦瘦的一线,田野的金黄正在日照中静默。<div> 穿过殿堂,后面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地势平坦,居高临下,俯瞰远远近近的山川河流,道路田园,背靠莽莽青山,正是修行出家的好地方。</div><div> 高山寺又名高山普照寺。位置偏僻,交通极其不便。相传为宋代所建。寺庙周围有两千多米长的古墙。寺庙有东西南北四门,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至今依然保持完好。</div><div> 志书记载,明永乐年间,静鉴祖师在此挂锡,建立道场,改称高山寺。山高路远,静鉴祖师种地种菜,谢绝布施。相传他每年栽芋头三百六十蔸,每天一蔸,维持生计。若有客来,自己便忍饿一天。静鉴祖师圆寂后,皇上深为感佩,御封静鉴祖师。由此香火更旺,僧侣日增,鼎盛时达数百之众。明正统十二年,静鉴祖师的弟子文简续修下殿,并在寺前右方深涧上,修建高大的飞虹桥。</div><div><br></div> 午后的阳光穿过殿堂。一切都是明亮的。佛像、陈设以及安静地守在寺院的沙弥尼。殿堂外有成片的菜地。菜畦里青菜一派碧绿。瓜、茄子、辣椒也比山下新鲜许多。菜地边缘种了树。是果树。上面垂挂着好些果子,不大,但是,褐红的色彩很惹眼。有认得的说是枣。摘一串下来,拐枣外形像极龙头拐杖上的弯把。佛手树青郁一片,没有果子,或许树型太小,或许果实被人采摘。<div> 寺后,是峭壁,是一片树林和竹海。</div><div><br></div> 三五个沙弥尼。她们守着高山寺的香火,用晨钟暮鼓,用无比的虔诚与千年古寺相厮守。这是一息深入内心的信念在支撑。<div>飞虹桥在最低洼处。从殿堂前的石阶下来,穿过坪地,在山冲沟谷的边缘,一座廊桥飞跃在深涧沟谷上。这座桥全然用石块码砌,实为石拱花桥,历经千年,但是它巍然屹立,经受阴风淫雨,耐受雨雪寒霜。它全长136米,宽27米,桥楣镌刻着"黄梅第一家"字样。相传它为静鉴祖师手书真迹。</div><div> 太阳勾勒出高山寺的轮廓。一幅静美的画。</div><div><br></div> 原创:周火雄(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div>周火雄简介</div><div>周火雄,又名周火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青年文学》《散文》《长江文艺》《长江文艺丛刊》《湖南文学》《散文百家》《雨花》《散文选刊》《散文世界》《大时代文学》《莽原》《飞天》《人民日报》《草原》《大江文艺》《散文天地》《岁月》《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100余家报刊,作品入选《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中学生魅力阅读高中版。秋实卷》《延安文学200期散文精选》《视野》《2009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等文集;著有散文集《皂荚青,皂荚黄》《外婆家的桥头湾》《你是一颗明星》《多彩的人生》《水墨东山》《徜徉在故乡山水间——周火雄散文自选集》,与人合作长篇纪实小说《大地赤子》共七部。作品二次获“楚天文艺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获得2011年中国散文学会论坛大赛一等奖等20余次。</div><div><br></div> 【阅读】<div>风云纵横</div> 【分享】<div>湖北商讯通</div> 【原创】<div>黄梅精品原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