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古老文化气息的村庄一一旧关,有文字记载旧关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

守护

<h1><font color="#ed2308">旧关历史简介碑:</font></h1><h3> 旧关村位于太行山中部山麓,晋冀交界,旧时古称井陉关、井陉口,又名故关.固关镇,明代改称古固关,清代更名旧关镇。巍巍古关口,又称北天门、晋阳锁钥,昔日的古关楼,雄姿英发,雉堞凌宵,关城四周群山环立叠嶂嵯峨,关外坡陡路险径窄谷深,两岸之山巨石嶙峋,崎岖关隘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历史上著称雄关险道。名列天下九塞第六塞,太行八陉第五陉,是攻不破的险关固塞,打不开的金锁銅关,据史料记载,故关始建于春秋战国,西汉三年韩信下赵时加固,挺拨耸立的关楼,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边陉要隘,天然屏障。故关地连九塞,势控燕赵,春秋时期为晋国边陲,战国时期为三晋门户、天险锁钥峰奇径绝,是太行山重要战略要地,历代都驻重兵把守,每逢战乱都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辽代定都北京之后,昔日的边塞古镇成为当时的畿右内边,金城古戍由防东变为防西,明清两代,故关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并列为京西四大名关。是护卫京都的畿辅内关,为了京都的安全,大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旧关隘处重筑故关关城,驻兵防戌,嘉靖二十年增设将领驻守,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在旧关西八华里处重新增筑关城一座,即“固关”分兵戍守,同年更营旧关关城,关楼改建三层,关门额改书古固关晋阳锁钥,背后书北天门,从此,新城亦名固关,固关镇更名“古固关”。历史上故关古道仄陉蜿蜒,鸟道羊肠,但此道是贯通秦晋与燕赵的唯一通道。汉代以前秦皇驰道素有燕晋通衢之称,元代成为传递诏书公文往来官员通行的官道,明代称为驿道,故关古驿道是畿辅咽喉、通京御道,此道从晋阳阁至界牌湾铺筑石路,立界碑建石牌坊作为两省界标。明清两代,旧关店铺云集,车马昼夜穿行,历代文臣武将经此关者不计其数,君臣名人题诗竖碑者不乏其人。由于历史的变迁,众多文物古迹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日渐销声匿迹。为了让当年的古镇永焕不灭的光华,为了昭示后人不忘昔日的风彩,现将旧关历史简略编写成文,勒石以记。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h3><h3> 书记、 主任、范金才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撰稿、梁成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008年 &nbsp;旧关村委会立&nbsp;</h3><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旧关</font></h1><h3> 旧关---在茫茫神州,虽然是沧海一粟,然而,她的历史文化却丰含中华文明的起源,贯通华夏历史的长河,旧关--地处太行山腹地,有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和描绘出无尽美妙的历史画卷,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不论是大清帝王御笔题写的圣旨碑,还是珍贵稀有的于成龙手书碑刻,不论是雄伟壮观的著名关隘北天门,还是闻名遐迩的无根树、透淋碑、和铁梁桥,不论是金碧辉煌的寺庙,还是昂然巍立的亭台楼阁,曾经璀璨的光辉、古老的文化气息,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记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著称于世的金石碑刻和名胜题咏、记录下旧关历史的变迁和地域文化的兴衰演变,历史留下遗存、不仅是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旧关人民的宝贵财富。由于历史的变迁,众多文物古迹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就像烟云一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来的只有记忆和传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见证者和传说人不断的离世,昔日的人文景观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如果不向后人传递,将会成为尘封的历史。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了勉励后人充分利用和认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跟踪追溯家乡文化的根脉和内涵,经搜集整理,将部分旧关文化历史编写成文。虽然廖廖几笔很难展现旧关历史的全部风貌,但为爱我家乡兴我旧关文化历史的投资者提供部分开发利用的参考资料。</h3><h3> </h3><div> 梁成仓</div><div> </div> <h1><font color="#ed2308">旧关概况</font></h1><h3> 旧关位于太行山中段,山西省东部,总面积7.56平方公里,村子面积1.05平方公里,东邻河北省井陉县,西连新关古长城,北接娘子关旅游区。距阳泉市中心54公里,距平定县城45公里,距娘子关镇区9公里。属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全村有684户,1765人,耕地面积1435.55亩。退耕还林面积214.82亩。旧关又名故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夏时为冀州境,春秋时为晋,战国时为赵地。《西关志故关卷》记载;渭水北为燕分,南为赵分,则是居庸、紫荆为幽洲境、古燕都也。倒马、故关为冀州境、古赵地也。春秋战国时期旧关“名北天门、晋阳锁钥”重修关帝庙碑记记载;旧关“号称北天门,晋东道之第一关也”。秦汉时期故名“井陉关”,《魏书地形志》记载;石艾县有井陉关即今旧关。雍正《井陉县志艺文志》里井陉知县昊楠文《确考淮阴候阵碑》一文中做了大量考证,认定秦汉时期井陉邑之西有井陉关名曰故关。旧关亦名“井陉口”。《西关志故关卷》记载;故关、古井陉口,按史,韩信张耳下井陉出背水阵破赵斩成安君即此地也。唐代名“故关”现存文史资料河北省仙台山护国寺唐朝天佑时的经幢记载;重修寺院官员名单有节度押衙充“故关”商税驿务王丰。《战国策》云;旧关原为关隘名曰“故关”。明代更名“固关镇、古固关”现存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三月二十六日全神阁匾额书“固关镇”。赵家坟万历三十年的墓碑记载;平定州、乐平县在成都“固关镇”。明清两代,故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并列为京西四大名关。嘉靖二十一年将固关千户营西迁十里,名新固关守御千户所亦名新关。固关镇更名“古固关”亦名旧关。清代的碑记记载;旧关为“旧关镇”。[图片]旧关南接九龙关、马岭关,北连娘子关,西进太原,东出井陉可控燕赵大地。历代都驻重兵把守,每逄战乱都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晚期,晋世卿赵简子率兵出故关到邯郸平乱,战国后期,秦将王翦率兵出故关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西汉三年汉淮阴侯屯兵旧关韩信垴下井陉背水一战。唐代郭子仪率兵出故关平息安禄山叛乱。李光弼命部将张奉璋以兵守故关。清代大同总兵刘光才和平定知州蜜昌墀固守旧关北天门,法德联军攻下娘子关从关沟抄后路倒取旧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左纵队从测魚、东回、柏井袭守军后方,于1937年10月26日倒去旧关。旧关是贯通太行山东西的唯一通道,从古到今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春秋战国时期故名“燕晋通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成举世闻名的秦皇驰道,元代成为官道,明清两代称为驿道,在这条通京御道上,康煕皇帝御碑亭,雍正皇帝的赈灾圣旨碑立在北天门城楼下。一代廉吏于成龙手术碑刻立在弥陀阁下。除此外,在北天门留下手迹的有;唐朝宰相温彦博之后温庭筠,北宋枢密使宰相韩琦。北宋政治家司马光。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元代画家吴镇。明代山西按察史王世贞。明代兵部尚书书乔宇。明代边塞守关功臣李春芳。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清代平定知州吴安祖。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清代总督罗绕典。清代平定知州王祖庚。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清代诗人吴雯、王士正、刘大魁等等。</h3> <h1><font color="#ed2308">北天门:</font></h1><h3> 春秋晚期,晋世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筑晋城,旧关故名“北天门”“晋阳锁钥”,是护晋阳的北部边陲要隘,重要门户,汉初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下赵时加固重修。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原关隘的基础上重筑故关关城,驻兵防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复修时,关楼改建三层,关门额改书古固关晋阳锁钥,背后书北天门。 现已不复存在。下图是日本侵占旧关北天门时的照片。</h3> <h1><font color="#ed2308">北天门留下的记忆:</font></h1><h3> 北天门故址座落在旧关村东北部,太旧高速公路上端,307国道桥左侧,北天门地处要津雄踞险隘,建筑宏大布局奇特,乃悠久历史之象征,辉煌文化之关城,历朝历代不仅引的兵家所重,而且是人们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好去处。[图片]在古代,每当人们过了河北省的界堠,漫步跨入三晋大地的旧关界,晋阳第一程石牌坊巍立在晋冀交界处的古道上,石坊的对联是“晋阳锁钥无双地,出冀入晋第一关”。明清时代立下的界碑,标志着太原府与京师直隶省以此为界,界碑湾的巨石上刻着“东走东海西陕甘,南走江南北走边,问君天下哪里好,手中无钱到处难,”当人们沿着关坡的青石古道登上三陡坡,就能看到三通碑,三面碑分别记录下初次开辟古道和历代修复古道的详细记事,然后举目相望,气势宏伟的北天门巍然屹立在香草垴和韩信两山对峙的捎马坡上,关楼居高临下,两端长城环绕,城楼顶上用灰色筒瓦覆盖,城门洞和二级洞用青石砌筑,两扇又宽又厚的城门只要推上铁门闩,就像一把锁子牢牢地锁住山西的东大门。城门洞中央上方的匾额刻着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古固关”,竖刻着“晋阳锁钥”四个小字,两边的对联是宋朝怄蜜使宰相韩琦所赋,“古戍遗残堞,新耕入乱山”,城门口巍立着狼烟四起发出十里警报的烽火台,烽火台高过城楼上的城垛,城垛口分别放两门大炮,古称“大将军、二将军、”。过了城门洞,背后的匾额书“北天门,”两边的对联是“晋阳锁钥动刀兵,温河两岸血染红”。城门洞顶上是二级洞,洞里奉着药王。二级洞顶上有城台,城台上建三座庙,中间是大佛殿,左边送子娘娘,右边三皇姑庙,如果人们站在城楼上远眺,能看到旧关村7.5平方公里的黄土全貌。北天门右边的北山是韩信垴,公元204年韩信在这里部署和指挥了驰名中外的背水之战。韩信垴下庙貌巍峨,山门高筑,梵宇幽静的庙院内翠竹青绿,古树参天,古槐树和驿路对面韩候亭的古树长的碰了头,禅房顶上的无根树长的出奇动人。大石牌坊上书“此理此行,元地混渝,千秋事无,普天主斗”。内容古奥深沉,字迹饱满有力,那是付山先生的亲手笔迹。钟楼内古钟高高地悬挂在大梁上,夜间有僧人击鼓鸣钟为乡民报时,遇到战事有将士击鼓为勇士助威添力,钟楼院的石碑上刻着;“宝珠自古旭日明,古人橦钟传后声,温风吹尘珠更鲜,祥光大地亮州程”。山门外有关老爷的骑马走像,有茶棚和钱盆。北天门左侧是故关千户营,营房背后的香草垴是韩信当年的粮台和牧凉马匹之处,日本侵占旧关时在此居住八年,那时有日本人修下的炮楼石墙和住房。香草垴下的驿道旁,碑亭林立,影壁生辉,历代君臣名人立碑者不乏其人。康熙皇帝御碑亭韩候亭别俱一格,雍正皇帝的赈灾碑准许平定等州县粮食贸易悉从自便。大小碑林有楷有篆个个出手不凡。。现在北天门虽然人去关毁,但它毕竟是古代战争的产物,在哪风剑刀霜的岁月里,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今立下不朽的功勋,记录下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地域文化的兴衰演变,北天门是旧关人民心中一面高的丰碑,北天门留下的记忆将永远銘刻在旧关人民的心里。</h3> <h3><font color="#ed2308">下图是古故关城楼及十里关坡的参考图。</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北天门辛丑保卫战</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法德联军倒取旧关</font></h1><div>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二月三十日,大同总兵刘光才顷奉谕旨,于三月初二日,督率所部从井陉退师旧关,他一方面布暑全军将士扼守北天门,一方面派人赶赴天津去见中堂李鸿章,探询议和之事是否诚意,李鸿章相告“洋人信实无欺”并于三月初四日电令刘光才“勿起衅端”,可是阴险狡诈的法、德联军相互勾结,利用清政府的软弱,趁刘光才刚到旧关立足未稳,进行突然袭击,法、德联军率马、步兵一万三千余人,携带大炮数十门,于三月初五日夜间,兵分三路,从乏驴岭、南北障城、核桃园向晋东门户旧关、娘子关发起疯狂进攻,著名将领刘光才和平定知州蜜昌墀在北天门城楼上决心与旧关城生死共存,他号令士兵将北天门城楼上的大炮大将军、二将军、和无数小炮用铁砂和火药装的足足的,当法、德联军从关坡往上冲的时候,刘光才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他鼓舞全军将士,为保卫祖国的壮丽河山,誓死与夷寇决一死战。刘光才一声令下,守关将士满腔沸腾的热血被复仇的怒火点燃,霎时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刀枪相接,杀声震天,官兵们面对疯狂的洋人在关坡的驿道上逆流周旋,翻波迭浪,犹如洪水奔泻,暴风席卷,枪炮声、喊杀声,刀枪的撞击声,震动了山谷,火光浓烟和双方搏斗掀起的滚滚尘土笼罩着十里关坡的上空,官兵们手持砍刀对准敌人横劈竖砍,杀的洋兵步步倒退,节节溃败,由于洋兵人多势众,前面的压下去,后面又冲上来,在这关键时刻,刘光才一声令下,命令炮手点炮,北天门城楼上的大炮小炮众炮齐鸣,顺着关坡象火箭一样打出,无数颗炮弹在敌军后尾队伍中炸开,洋军被炸的血肉横飞,死伤遍野,争战的联军见势不妙,立即退归。由于刘光才能征善战,将士勇猛顽强,法、德联军打不开旧关只好留下部分兵力佯攻,大部主力退至天长镇,集中火力猛攻娘子关,驻守娘子关的湖北武工营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抵挡不住,守军将领方友升弃关逃跑,联军夺取娘子关又向旧关迂回,从关沟抄后路突破关岭,把守关岭的林同将军在山神庙阵亡,洋人从北面、东面、两面夹攻,刘光才腹背受敌、寡不敌众,于五日未刻法、德联军倒取旧关。</div><div>旧关人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也曾留下赞美的诗篇:<br></div><div>刘统领是忠诚 、扼守旧关北天门、</div><div>大炮小炮一起轰、打的洋人退井陉。</div><div>娘关守将方大人、贪生怕死逃性命、</div><div>放过洋人上关岭、联军倒取北天门。</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晋阳阁:</font></h1><h3> 晋阳阁是旧关通往关外的第一道村阁,阁下的驿路为青石砌筑,顶部为砖拱,重修改为石拱,洞门中央上方的石匾书“晋阳阁”,晋阳阁和晋阳锁钥都与“六朝古都”晋阳城有关,晋阳古城故址在太原市晋源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都市,晋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8年)赵简子统兵出故关到邯郸逮捕了犯上作乱的邯郸大夫赵午,押回晋阳城斩首示众,赵午的儿子赵稷在邯郸起兵造反,旧关和阳泉简子沟是邯郸通往晋阳的必经之地。为了晋阳的安全,赵简子在旧关和平潭筑城,驻以重兵把守。七年后,晋定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91年)赵简子领兵出故关攻下邯郸拔掉赵稷叛乱的巢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解体。晋阳古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都城。北天门和晋阳阁是三晋门户,赵国的重要关隘</h3><h3>。1999年,晋阳阁重修时坐向微偏南,没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图就是重修后的晋阳阁</h3> <h1><font color="#ed2308">全神阁:</font></h1><h3> 全神阁始建于明朝万历年二十九年,底部是石碹涵洞,路面用青石砌筑,能走骆驼队和骡马大车,“固关镇”匾额镶嵌在洞门中央上方,阁搂上是全神庙,庙顶是青瓦单檐歇山顶南北分水,五脊六兽、飞檐翘角、四面有出廊、廊下前面竖四根石柱,柱顶施斗拱,走廊和庙内用木质隔扇相隔,庙内三面都供奉神像,全神庙的对联是:“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笑容貌”。1958年民兵将神像打掉,1965年旧关办农中,阁上做了教室,1969年复修柏旧公路时全神阁被拆除。全神阁的石料盖了礼堂。我们十七个学生和老师在阁上拍下“全神阁”唯一一张永无再生的紀念照。 &nbsp;</h3> <h3>全神阁二零零二年重建</h3> <h1><font color="#ed2308">康熙驻跸大镇店:</font>题《过固关》诗一首。这首诗刻在石碑上,立在北天门右侧,就是人们所说的大背楼。<font color="#b04fbb">碑文是:</font><font color="#ed2308">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志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骢。</font>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秋天,康熙皇帝到山西微服私访,他和护驾官员走过河北省的界堠,跨过晋阳第一石坊,沿着故关的青石古道登上山西第一道关口 ,天险锁钥北天门,康熙站在城楼上凌绝顶远眺,北天门耸立在群山环绕的万山丛中,十里关坡险陡奇绝,飞鸟难跃,插翅难飞,两岸的山峰,此起彼伏,重峦叠嶂。道道山岭红林尽染,景色宜人,好一派山川秀丽气象万千的景象。康熙皇帝兴致勃勃地跟着护驾官员往二级洞下的时候,乘其不备,没进二级洞就直接走下城楼,独自一人到了村里体测民情,护驾官员转眼不见康熙,立即关闭城门,戒严南门,四处寻找康熙,傍晚时分,康熙到了大镇店,店主见他身穿土布衣,毫不在意地安排在一个小屋里,康熙洗脸时,店主说,我们这儿缺水不要浪费,康熙说“龙到就有水”,店主的两个儿子大谷区、二谷区给店主送来老南瓜玉茭碴碴钉锅饭,康熙吃得非常可口美味,康熙看到两个娃娃长得可爱,随口给起名“大将军、二将军”。康熙还给了店主一个小红灯笼,让他挂在大门上,不管任何人叫门都不要开,护驾官员看到门上的红灯后,知道皇上在里面,急忙前去敲门,可是店主死活不给开,护驾官员只好从门缝往里塞钱,第二天康熙临走时御笔题写过固关诗一首,给赵店主题“仁义”匾一块,留下张爷像一个。&nbsp;</h1> <h1><font color="#ed2308">于成龙手书碑刻:</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2015年6月7日,有平定县宣传部部长、娘子关镇党委书记刘顺彬、镇长李小三陪同国家文物局、档案局和山西电视台到旧关拍摄于成龙古碑实物,并到挖出古碑现场了解挖出古碑的祥细经过:1994年修建太旧高速公路时,王吉福老人听说要占弥陀阁一带地段,他告诉弟弟退休教师王国林,说北天门古关隘处、弥陀阁下埋着一块石碑,是一个大官留下的,将来必定有用。当施工队开始挖弥陀阁的时候,王老师就亲自指挥开挖掘机的司机,让他小心翼翼地挖,结果,古碑仍被挖掘机断为三截,古碑挖出后,碑高149厘米,宽73厘米,碑文是一首七律诗,碑文题刻时间为壬戍年仲春,(1682年农历二月)。在王老师的指挥下,开挖掘机的司机将三截断碑轻轻的端在307国道桥头,之后,王老师通知了村里的领导,让他们把古碑保存起来,但村里领导不知道此碑的重要,说一块烂石头有什么用?所以一直扔在公路边。后来平定文物局知道后,带着车到旧关找人装车准备把碑拉走,王老师在院里看见后,当场进行阻止,虽然没把碑拉走,但搬了一小块放在车上带走了,这时候村里的领导才知道此碑的贵重,派人到平定将带走的一小块要回来,才能保持现在古碑的原貌。2003年新关村将碑文拓走,仿制一面碑立在西门外,但拓碑的时候把"过"熟路、拓成"经"熟路。据旧关老年人传言,当年于成龙离京返乡为母亲办理丧事时,有人启凑皇上,说于成龙带回大量金银财宝,朝迋派人追赶,追到故关城下,经查看,车上装的全是他在外地做官时用瓦灌装回各个地方的地土。时隔不久,于成龙便由直隶巡辅迁升两江总督,时年65岁。第二年(1682年)春天,于成龙离乡赴任别故土时,在北天门城楼下,落笔写下:</font><font color="#ed2308">行行渡过井陉囗,白发皤皤非旧颜,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固关,四十年前过熟路,于今一别到三山。</font><font color="#010101">碑文落款处有两枚印章,一是于成龙印,一是北溟氏。经省市县文物专家考证,此碑确系于成龙手书。于成龙碑刻短短数语简述了他不平凡的仕途经历,粤川、闽楚是他二十多年做官任职之地,新沐皇恩抒发了他感恩戴德忠君爱国之志。四十年前经过地,点出自己在风华正茂的年华考上副榜贡生到北京国子监报道,于今一别到三山道出四十年后他虽年过花甲又要远离家乡到江宁上任,江宁的护国山称三山,在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以三峰得名亦作南京别称,也就是即将上任的两江总督驻地。此次过固关成为于成龙人生旅途最后一次。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谕旨碑:</font></h1><h3> 圣旨碑碑楼矗立在北天门左侧的驿路旁,楼顶是道士帽青瓦布顶,用青石雕琢的二龙戏珠碑帽非常精细,中间的圣旨二字雄厚有力,碑楼两边的条石对联字迹青秀俊逸,据传说是威震四海(村人称张四开)张穆先生的手迹。 碑搂四周是石雕栏板,碑下压一老鳖,村人称鳖驮碑,整座碑搂抅思巧妙,比例均称,尺度把握准确,是最具艺术价值的精品,在北天门建筑群中是最靓丽显眼的古建筑,凡是经过的路人无不止步观赏,1965年南头街盖供销社做了过门,二龙戏珠碑帽垒在大坝上,在加油站北侧地下。于2017年4月21日出土,下图是碑帽的正反面。</h3><font color="#ed2308">雍正元年钦奉谕旨</font>山西平定州等处,山多田少,粒食恒艰,小民向赖陶冶器具,输运直省易米以供朝夕。近闻直隶州县,因米贵禁糶,此方百姓何仰给?昔春秋时,诸侯各君其国,尚申遏糴之禁,今天下一家,海内之民皆吾赤子,自宜缓急共济。现在陕甘督臣运米万石,賬救山西,甚惬朕意,豈有坐视邻封乏食歹行遏糴之理。自今有邻近郡邑,偶过荒欠即相賬恤,毋得各分彊界,漠不相关。其所当禁者,富户规利販米,动盈千万,又沿海数省运米出洋,玩法網利,该督撫,提镇當着实嚴查禁止;至肩負小民度曰,悉從自便可也。着直隶巡抚曉諭鄰近平定州等州县不得禁糶以副朕一视同仁之意,并谕直省督撫通使知悉。<font color="#ed2308">钦此</font>雍正元年(1723年)专事平定州赈灾圣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署平定州知州莫兆文敬录勒石故关。<br><br><br> <h3>2017年4月21曰出土正面</h3> <h3>反面</h3> <h1><font color="#ed2308">韩信旧关屯兵下赵</font></h1><div> 公元前204年,韩信灭魏破代后,奉刘邦之命攻打赵国边关井陉,韩信、张耳率师三万从代地出发,行至离井陉口(旧关)30里以外的柏井安营。韩信的先头部队聚集在井陉口的韩信垴和香草垴,次日,韩信登上天险锁钥北天门,他看到井陉口至井陉关,车不能并行,马不能立队,而赵王又亲率二十万大军固守城池,韩信命士兵一边加固北天门,一边在韩信垴上筑工事,在营房土台上贮存军粮。为了牧马之用,还命士兵在香草垴堆土种草。做好战前准备,当赵军得到韩信兵聚井陉口的消息后,赵国广武君李左车派人侦察得知,韩信只有三万兵马,便向元帅陈余禀报,愿领兵击其后路,断其粮草,可是被陈余拒绝,此情韩信从侦探口中得知后,十分高兴,为了迷惑赵军,韩信发给旧关百姓大量小米,熬成米汤不停地从北天门倒下关坡,流到晋赵交界,当陈余再次派人侦察时,探子发现误认为是马尿,而且望见北天门两翼各山头全是帐篷和汉旗,韩信的战马踏起的尘土遮天盖地,使的二十万赵军不敢轻举妄动。当汉军万事具备,攻城时机成熟时,一天夜里,韩信挑选精兵两千,每人带一面赤旗,顺着关岭下间道到井陉关附近的抱犊寨山中埋伏,他告诉士兵,等赵军全部出城追击汉军时,迅速进入井陉关,拔掉赵旗插上汉旗,接着又命一万余人,顺着关坡古道到井陉关外的微水镇河边上结成阵势,赵军在东天门望见汉军人数甚少,而且背水列阵,无路可退,便讥笑韩信自来送死。天刚拂晓,韩信率领一万兵马竖起大旗,敲起军鼓进攻井陉关,赵军开关迎击,激战多时,汉军抛弃旗鼓,假装败走,赵军奋力追击,关上的赵军看到自己的队伍大获全胜,全部出关追击,埋伏的两千精兵乘虚劫城,拔掉赵旗,插上汉旗,然后,韩信的队伍回身与背水阵队伍回合,并力迎击,鏖战多时,赵军不能取胜,便欲收兵,忽见关上全是汉旗,大骇惊呼,顿时乱作一团,关上的汉军也开关夹击,赵军抵挡不住,仓惶向南逃窜,被韩信的队伍追到高邑彻底击溃。陈余带领残兵跑到赞皇也被追兵斩首,韩信活捉了赵王歇和李左车,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取得了井陉之战的大捷。</div> <h1><font color="#ed2308">地下古战道</font></h1><div> 旧关地下战道全长为830米左右,宽4米,高3米,南北走向,北部入口处是军队的饮马池,南端出口处是火药库。是一个大型地下军事防御工事。公元前(204年)韩信下赵屯兵旧关韩信垴,曾在战道内藏兵。当时旧关故名井陉关。《魏书地形志》记载;石艾县有井陉关即今旧关。雍正《井陉县志艺文志》里井陉知县昊楠文《确考淮阴候阵碑》一文中做了大量考证,认定秦汉时期井陉邑之西有井陉关名曰故关。</div><div>《平定州志》吴安祖作;井陉关汉淮阴侯下赵驻兵处写到;</div><div>“井陉关厜㕒,设险古来尚。侧经路逶迤,怪石纷殊状。</div><div>舍车徒步难,柱乏九节杖。初行地道中,倏忽如天上”。</div><div>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三月),八国联军攻打旧关时,大同总兵刘光才就是在秘密地下战道藏兵,关键时刻兵从天降,为古关隘北天门增援,打的洋人死伤遍野,节节败退。法德联军攻下娘子关后又向旧关迂回,从关沟来倒取旧关。日本人同样打不开旧关,最后从测鱼、小川、马山、柏井倒取旧关。 </div><div> 《关志故关卷》记载,居庸、紫荆、倒马、 故关一山谷耳,渭水北为燕分,南为赵分,则居庸、紫荆为幽洲境。古燕都也。倒马、故关为冀州境,古赵地也。根据史料记载,旧关不但建关较早,而且古道开辟的时间也较早,在这条古道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因路窄拥挤,所以,牛车、马车、骆驼队全部走地下战道。来往信使,官差、钦差大员、商贾、行人都走驿道。到了民国以后,战争较少,地下战道成了骡马、牛羊道和水道了。直到现在仍当水道泄洪使用。</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下图是刚挖掘出的古战道 <h3><font color="#ed2308">晋奉战事</font></h3><h3> 1928年,新军阀阎锡山和奉军张作霖鏖战两月有余,晋军打败奉军,此次作战,晋军在山西和河北交界处大量修筑工事,旧关的青壮年劳力,都被迫给晋军修工事筑战道,里红河的战道凹就是当年旧关人劈山凿石修的战道,此战道和核桃园的战道连接贯通。解放后,旧关以东各山头的工事和掩体仍明显可见,如今已被绿色植被所覆盖。 </h3><h3><font color="#ed2308">日本人倒取旧关</font></h3><h3> 1937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军中将川岸文三郎率第二十师团的三个联队突破南刘家沟、大、小龙窝、核桃园,一夜之间夺取旧关。当夜,中国军队进行反击,但没有效果,三军军长曾万钟接到反夺旧关的命令后,率七师、九师、十二师、四个旅、九个团共二万余人连夜急行军到敌阵前,便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旧关争夺战。二十七师师长冯安邦率79旅157团、158团80旅159团、160团攻打高垴阵地。十二师师长唐淮源率34旅67团、68团35旅69团、70团攻打棋盘垴阵地。38军教导团团长李振西付团长李德成,中校团副徐明勋,一营营长殷义盛,二营营长阎维良,三营营长钟期功各率领部队攻打韩信垴、香草脑和关外各山头阵地。除此以外,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冯钦哉,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等国民党将领都参加和指挥了旧关争夺战。经过半个月的血战,曾付出5000人的代价夺回旧关阵地。但日军左纵队的四个营从元氏、赞皇、绕道测鱼进逼七亘,偷袭八路军团部沿东回、马山、西郊、柏井向旧关正面迂回,旧关守军腹背受敌,日军突破三军防线后。守军全线撤退。10月26日、日军倒取旧关。山西东大门对日豁然大开,旧关失守后,日军于29日占平定,30日占阳泉。 </h3><h3><font color="#ed2308">八路军强攻旧关</font></h3><h3> 1938年(正月十四)2月21日,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部队抵达旧关村以南二十华里以外的吕家村驻下,刘邓部署了对正太路的交通破袭战,当时驻井陉和旧关的日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死守居点,师部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以一部兵力佯攻旧关,吸引井陉之敌对旧关的增援,在半路上削灭敌人,386旅旅长陈赓按照师部的部署,他命令769团一部于22日攻打旧关,又命令叶焕成率772团的二营于次日拂晓前赶到长生口埋伏,771团一部赶到核桃园埋伏。23日、天刚拂晓,769团开始攻打旧关,果然不出所料,驻旧关的日军速向驻井陉的日军求援,驰援旧关之敌大队长荒井吉率步、炮兵急速向旧关驶来,当敌人行驶到板桥村的时候,我方侦察兵立刻报告了敌情,埋伏在长生口南山岗的二营早已做好战斗准备,当敌人毫无觉察的进入我方伏击圈的时候,772团的二营居高临下发起猛烈开火,指导员一声令下,倾刻间平静的山岗骤然枪声大作,霎时间手榴弹机枪像雨点似地在鬼子头上开了花,毫无任何防备的鬼子被打的死伤遍野血肉横飞,激战不到五小时,全部歼灭日军。并炸毁汽车5辆,缴获迫机炮二门,九二式重机枪两挺,步枪100多支,还缴获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大队长荒井吉也被炸死。这时攻打旧关的769团也包围了官房和红石头,驻守旧关的日军全被歼灭。1962年朱德委员长在《我在太行山的时候》回忆录中写道:“1938年设伏长生口、包围旧关村一举歼灭日寇两千余人。</h3><h3><font color="#ed2308">红毛旦岭战事</font></h3><h3> 1946年7月,驻井陉的国民党军队连续占领解放区30多个村庄,其中包括核桃园,当时八路军太行军区35团2营9连驻旧关,每天有9人站岗放哨,红毛旦岭有一座小房,是八路军的瞭望哨所,这一哨所能俯瞰核桃园全境,可监视敌人的一切动向,国民党军队为了搬掉这一 哨所,在1946年9月的一天,从核桃园向红毛旦岭进攻,八路军九连90余人和旧关民兵以猛烈的火力阻击国军,指挥室设在旧关红河庄子,从上午八点打到十二点,国军一直处于劣势,最后一次冲锋,中央军在大炮的掩护下,一个营的兵力往上冲,当敌人快要冲上去的时候,我方扔了三个手榴弹,将中央军的一个营长炸死,战斗结束时我方五个士兵冲下去和敌人抢枪被敌人打死,此次战斗,我方385旅副参谋长梁玉明(北青人)和民兵九班长赵文周(旧关人)战死,第二天八路军大部队赶到,国军已撤走,在十字街真武庙前用白布裹了赵文周,用蔡木棺材装殓,在黄岩口开追悼会,五名牺牲的战士埋在黄岩口,梁玉明尸体装殓后运回北青村安葬。1959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为梁玉明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光荣证。</h3> <h3>下图是故关巡检司</h3> <h3><font color="#ed2308">姜太公钓鱼石刻</font></h3><div> </div> <h3><font color="#ed2308">官房:</font>官房建在口坡街坐北朝南的一个台阶上,三个石拱窑洞一明两暗,青瓦卷棚顶南北风水,檐下四根石柱子上刻对联,乾隆十二年(1748年)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82年)重修,民国四年(1916年)补修。2008年补修时按照古代风格特点,遵循“能用则不换、修旧如旧”的原则,此次补修仍保留了原建筑风貌。官房廊下竖碑数面。补修时新竖于成龙仿制碑一通,下院竖历史简介碑一通。</h3> <h3>2</h3> <h3>3</h3> <h3>4</h3> <h3>5</h3> <h3>6</h3> <h3>下图是故关公馆</h3> <h3><font color="#ed2308">下图是较完整的帅家院落(天玉店)</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下图是较完整的梁家院落(光绪年间我父亲的曾曾祖父梁生财所建)</font><font color="#010101">1</font></h3> <h3>2</h3> <h3>3</h3> <h3>4</h3> <h3><font color="#ed2308">下图是梁家院(义和成)</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下图是油店</font></h3> <h3>下图是大镇店</h3> <h3><font color="#ed2308">下图是较完整的杨家院落1</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西店1</font></h3> <h3>2</h3> <h3>3</h3> <h3><font color="#ed2308">小镇店</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