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255, 138, 0);"> 心中的太阳</b><br></h1><div><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b></span></font><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枉自悲伤总逢春,</b></span></font></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立志边疆铸军魂。
千日离愁寄飞雪,
万里狂沙随烟云。
无月此情向谁诉,
有泪今宵伴明晨。
游子夜夜归故里,
山高水深难阻魂。”
</b></span></font><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在祖国西北边陲中哈国界旁,有一个很小的地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找不到它的踪迹,在新疆昭苏县的图板上可以看到它的标识。虽说是一块不起眼的弹丸之地,但它让我魂牵梦绕三十多年。这里是我成长的摇篮,这里是我迈入人生之路的起跑线,这里是我洒下青春汗水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昭苏县的西南方,距县城大约六十多公里,当年乘坐老“解放”牌军车绕着蜿蜒崎岖的道路颠簸大半天才能到达。这里人烟稀少,民族众多,居住着哈、维、回、蒙、俄、锡伯等十几个兄弟民族的人们。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纯朴善良,尽管语言沟通困难,但毫不影响人们之间真诚友善的交往。在这里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走进任何一户木房子或毡包,主人总会给你端上香甜可口的奶茶、奶酪、烤馕等让你吃饱喝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大的难题就是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匮乏,夏天下雨,道路湿滑出不去;春天道路翻浆回不来;冬天大雪覆盖找不着路无法行走。汽车的喇叭声,成了这里最期待、最美妙的“音乐”,隐约听到车的动静,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跑出来,站在路边渴望着那些认识不认识的来客带来外面世界新的讯息。这个地方就是空军雷达兵第四十三团七连驻扎地,昭苏县阿合牙孜牧场。</b></span></font></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b></span></font><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三十多年前,一群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男儿,义无反顾、前赴后继,一茬接一茬涌向这里,成为了一名边防战士。他们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同守一片天,共举一杆旗。他们发扬我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以苦为荣、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无私地奉献着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故事。</b></span></font></h3><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一九七六年初春,战备训练如火如荼。这一天连长贾计元正在组织全连战士们举行一年一度手榴弹实弹投射训练。类似的训练尽管早有预案,战士们在训练场上口中还在不断念诵着投弹要领,但意外还是发生了,甘肃一位新战士由于过度紧张双手发抖,不慎将拉了线的手榴弹掉落在了两米远的地方。自己吓得呆若木鸡不知所措,在场的战士们也都惊恐万状一片空白,调转身子紧闭双眼不敢面对,眼睁睁的看着噩耗降临……。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连长贾计元迎着咝咝冒烟的手榴弹,一跃而起扑倒战友,将战友紧紧地压在了身下。“轰隆”一声过后,还未散尽的硝烟中,只见老连长的背后、臀部鲜血淋淋,落满尘土的衣裤上浸染了殷红的鲜血,贾连长为抢救战士身负了重伤……。从此为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用鲜血凝聚的战友情,教育和感染着一代代官兵们。二十多年来他们圆满完成战备值班任务的同时还不辞辛劳种植土豆、油菜,养殖猪、牛、羊、鸡、兔、狗,千方百计丰富着部队的生活,使指战员们能进的来,能留得住。战士们自己也别出心裁增加乐趣,给每条狗狗起了响当当的名字,狗狗也很通人性,见到所有穿军装的人摇头摆尾非常友善。上级给连队配置的小灰马也成了人见人爱的宝贝,老实听话的马儿成了这里战士们的玩伴,谁想驰骋一把,抬腿一跃爬上了马背。右手抓住马缰一扽,侧转身子左臂一扬,马儿心领神会,昂首挺胸扬蹄腾飞,让你享受一下“骏马,啊!奔驰在辽阔的草原,钢枪紧握战刀亮闪闪……”那种豪迈于激情。当年的“8.75”也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听起来这是组数字,实则是个东西。它曾经使战友们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它就是那部最原始的电影机。隔一段时间从昭苏县电影公司租上一部不确定什么题材的影片,小伙子们乐的屁颠屁颠。《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阿诗玛》等故事片不知翻看了多少次,为这儿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一片新的天地。平时官兵们还利用空闲的时间练书法,学乐器,唱歌跳舞学画画。“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火光照亮了我……。”每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从那个“半头砖”里传出时,战士们就会随时随地跟着音乐节拍扭动着屁股,“咚”、“咚咚”、“咚”跳起了欢快的“迪士科”,自娱自乐充实生活。每天不值班不补觉的人也不会闲着,自告奋勇随水车拉水,以解决连队日常生活用水。这项工作夏日还可以,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黏坐在光突突的水罐上,说笑的同时两眼不住地搜索着目光所能看到的一切。去四公里以外的水源地拉水,要途经农牧民聚集的阿合牙孜牧场,这样有意无意给他们平时单调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他们太渴望改善一下视觉上的疲劳了,那怕是看到一台手扶拖拉机或者是逛逛小门市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这也是许多战士们四年中走的最远并且是最热闹的地方。寒冷的冬天,拉水成了战士们一项艰辛的任务。刺骨的寒风直刺脸庞,紧扎的大皮帽上挂满了冰霜,冻得红噗噗的双手不停地从河渠中打起了一桶桶水,接力传递到了罐顶倒入了罐中。打水站立的地方在打水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湿滑,这样稍不留神打水的人就会滑入河中,瞬间变成了“落汤鸡”,从水中爬出来用不了多久又变成了白花花的大冰棍。就是这样他们也忘不了风趣幽默,自嘲一番,挥舞着举过头顶的双手,还炫耀着自己是战无不胜的“铠甲勇士”。每年冬天这样的难堪不是个例,战士们无怨无悔一笑而过。当然也有些“坏小子”们偶然也干一些坏事,夜幕降临后,三五个人凑到一起,偷上一只鸡,摸上一条狗,半夜三更在值班室喝一点小酒。这种场景领导们查岗时有时也会发现,但大部分时候他们也会争一眼闭一眼,甚至过去凑个热闹,可能这也是领导艺术的高明之处吧。</b></span></font></h3><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当年,连队里最好吃的饭就是羊肉汤蘸馒头。夏天每半个月从二百六十公里外的伊犁拉一次蔬菜,冬天则大部分时间储存在菜窖里的大白菜、山药蛋成了“常客”。最幸福和伤心的事,莫过于吃着班长端来的鸡蛋面病号饭,流着眼泪想着在家时母亲的抚慰。看似一个简单的举动,但对于置身在陌生的异域它乡的孩子而言,那是莫大的温暖和亲切,使你感受到只有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才有的那种真挚的爱。</b></span></font></h3><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在连队最开心的故事,就是那个“永恒”的主题,既吸引人又刺激人,关于“女人”的故事。这种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老歌,尽管听众也明知是杜撰演义出来的,纯粹子虚乌有、胡说八道,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地添补着一时的孤独于寂寞。这也是这里的人们最大的困惑。出于青春期生理、心理正常的反应,羞于启齿而又青春萌动,那就是对女人渴望而不可求。在这特殊的环境里很少能见到异性,即便巧遇一位穿花衣服的也因语言无法交流,而无奈苦笑。当时下面牧场也曾有唯数不多的几位语言可以沟通的姑娘,也曾撩逗不甘寂寞的小伙子们蠢蠢欲动、想入非非……。这也是连队领导们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他们曾焦尽脑汁、煞费苦心地防止战士们“迈错步走错路”,出现不愿看到的事情。其实说实话,他们自己本身也面临着同样的尬尴,他们于普通士兵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对亲情、爱情的渴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不过作为领导的他们职责使然,逼着他们把自己的欲望深深埋藏心底。选择了军旅就选择了无条件的付出,人们都说军人的感情是丰富而沉重的,军人的爱情是美丽而难耐的。两地分居“旱涝不匀”是每个军人、军嫂面临的现状,“涝”的时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旱”的时候万里无云、望穿秋水。每年的探亲假就是那么几天,久别重逢的甜美是那么短暂,更多的是“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你也思念,我也思念”。</b></span></font></h3><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这儿最不忍心看到的事,就是一年一度复员老兵即将登上西去卡车的那一刻。那一刻你牵着我的手,我搭着你的肩,你的头紧贴在我的胸前,我的脸紧靠在你的背后,车上车下眼泪汪汪、泣不成声,载着老兵的卡车久久久久起动不了。那一刻荡气回肠,那一刻感天动地,那一刻谁也不愿意接受,但又必须面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别预示着曾经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兄弟从此天各一方影信难寻,何年何月才能再次相见啊!这种压抑、沉闷、寂静的气氛在连队要持续数日数日,心中那种空落落的感觉要持续许久许久,令人心痛,使人难耐。</b></span></font></h3><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啊!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三十年后的今天,时过境迁、物是物非、人是人非。时光老人没有因咱对曾经的眷恋而手下留情,当年整齐温暖的港湾早已几易其主破败不堪,曾经的风华少年渐已标上岁月的年轮。但时光老人也是无私的,它毫无保留地奉献了一切,“战友情”这颗种子早已在战友们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成都双流战友聚会,甘肃老班长卖羊凑钱会战友,众战友为老班长又倾情相助的故事,这不诠释了战友情义的内涵吗?你看老营区院墙周围,战友们当年亲手栽种的小白杨,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霜雨雪,现在已长成枝繁叶茂、伟岸挺拔的参天大树,这不正好是它主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吗?</b></span></font></h3><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已成为战友们永恒的记忆。团结友爱、坚韧不拔、同甘共苦 的品格将伴随战友们一生一世并将传于后代,发扬光大。亲爱的战友们多珍重!心中的太阳永远不落!战友情天长地久!</b></span></font></h3></div> <h3> 很早以前就想倾诉对军旅历程的眷恋之情,无奈自己文笔水平羞涩,不敢见人。成都战友聚会,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感染了我,多少次使我泪流满面。难以抑制的冲动给我壮了胆,促成了这一段短文。兴许也能唤起战友们的共鸣。那样将是本人之大幸也!但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恭请战友们一笑而过。<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