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村的往事

学不会

<h1>2016年11月中旬我们一行六人,回到了曾经下乡五年的村庄-宜阳县丰李公社崔村大队。</h1> <h1>车一拐下公路,见到村口站着两个人,有人说那是永新和孟森在接咱们,下了车站在面前仍没认出来。是啊,四十多年的风雨沧桑改变的何止是面容。</h1> <h1>永新是县城返乡知青,后当兵了,复员返回县里,经过努力在宜阳县里搞人事管理,五年前已退二线。</h1> <h1>崔村是个十分秀气的小村庄,南依熊耳山脉,北临洛河,村中有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我们当时是集体住在知青点,干活分配到各个小队,</h1> <h1>村东是一片开阔地,知青点是在开阔地东的两排平房圈的小院,知青点的东隔墙就是大队部,这次去就想再看看知青院,孟森把我们领到一所小学大门前说,这就是知青院和大队部扒了以后盖的小学校,一阵莫名的失落涌上心头,时间可以抚平一切物质的和意识的。</h1> <h1>我快步走到村南街,也就是我曾经干活的五小队,街边坐着的两位老人问,你找谁啊,我说,我就是来看看,我是在这下乡的知青,两位老人站起来凝视片刻,其中一位叫出了我的名字,瞬时心头有股异动,既温暖又惭愧,我真的不知道她们叫啥名。</h1> <h1>临走前,石庆媳妇飞快地跑回屋,拿出两袋红薯非让拿回去,说多长时间都没吃过咱自己种的红薯了。听的我心头暖暖的。</h1> <h1>四十多年前我们下乡到崔村,和村民们一起上山背石头,下河滩修拦河坝,我们种小麦,种玉米,种棉花,种谷子,种水稻,种红薯,我们吃自己种的粮食蔬菜,年底还分棉仔油,真可谓苦乐年华。</h1> <h1>说不完的问候说不完的话,以至于很多地方都没来得及去。</h1> <h1>等有时间了我一定要上背过石头的山上看看,山泉还在吗,下河滩转转,鱼还有吗,涧河沟走走,还有红薯溜吗。</h1> <h1>在永新的盛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灵山寺。</h1> <h1>灵山位于宜阳县城西7.5公里处的洛河南岸,系熊耳山余脉,海拔500米,面积约7.5平方公里。翠柏满山,丛林森然。</h1> <h1>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始建于唐,鼎盛于宋,成形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h1> <h1>民间代代相传着许多关于观音在此修行的美丽传说,并传承着千年的观音文化庙会,正因为如此,使她成为民间信众认定的豫西地区,最早的观音道场。</h1> <h1>关于灵山寺名字的由来,还流传着很多说法,一说是周灵王葬于此地,而得此名;二说是此山外貌很像印度的灵鹫山,灵鹫山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主要说法地之一,于是借印度灵鹫山之名,又不使与灵鹫山之名重复,就把此山称作灵山;还有一说是指,整个山的形状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得名凤凰山。</h1> <h3>诚心的祈福是很灵验的。</h3> <h3>孔雀开屏,与我们争艳。</h3> <h3>永新致宴请欢迎词。</h3> <h3>2016年12月永新到洛阳与我们小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