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遗族部落——琢木郎村

银理

<h1>&nbsp; &nbsp; &nbsp; &nbsp;云南大理曾是古滇独立王国一一南诏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当时的皇家遗族即为现今的巍山县彝族,他们是巍山地区的土著民族,远古时期主要生活在巍山盆坝,在南诏亡国后,开始转居山区,至明代设卫屯田,大量的彝族转向山区、半山区。</h1><h1>&nbsp; &nbsp; &nbsp; &nbsp;巍山是彝族居住、生活、开发较早的地区及彝族土主文化的中心,在云南乃至全国彝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巍山彝族勤劳朴实,勇敢坚强,唐时曾建南诏国与唐相始终,且统治500多年,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统一、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辉煌的民族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h1> <h1>这是位于巍山县乡的偏远山村,叫琢木郎村,这里的彝族家庭组织是父系制的小家庭,家庭中以父为家长,负责掌握家庭的经济、生活、婚丧及外事等。</h1> <h1>虽然如此,但在处理家庭中的一些重大事情,特别是经济上的问题,母亲不点头,父亲则不敢擅自处理。因此,妇女在家政上具有重要的支配权,表面上父亲为家长,其实权则由母亲掌握,所以母亲乃内当家,谓曰"二当家婆"。</h1> <h1>两汉时期,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兼以农业为辅。至唐代,则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h1> <h1>琢木郎村的居民全部为彝族,在九十年代没有正规的路,进出靠骡马走山路,1997年左右建了砂石路,大约2014年左右才有水泥路通外界,当地人也不通汉语。</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彝族妇女十分吃苦耐劳,不仅承担生儿育女的重责还承担着家庭重体力劳动。</h3> <h1>老爷们儿喜欢干这个,哪怕是参加别人家婚庆也主要是喝够。</h1> <h1>不论是"包办"婚姻也好,还是自由恋爱也罢,均要请媒人求亲说合,谓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说婚时,请媒人。媒人一般是该族内的亲戚,带上一壶酒、一合糖到女方家议婚。若女方家将礼物收下,就证明同意议婚。若女方家不受其礼物,则表示拒绝,这是第一次。</h1> <h1>同意议婚后,男方家第二次又请媒人求婚,其礼物须与前次倍增,还以双数为宜。且要父亲、伯叔或兄长同往,说合后,向女方要回生辰八字单,通过"合八字",最后才订婚。</h1> <h1>订婚时,须以重金做聘礼,其最低为96元(银元),最高达360元,甚至460元、660元均不限。猪肉360斤或66斤,多为96斤。酒60斤,衣服可4套,可8套,也可16套,其多少乃因人因事而定,但均为偶数。</h1> <h1>还有女子的全套金银首饰、玉器之物,都必不可少。如今改革开放了,则须以高档衣物、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家具,作为新婚陪嫁之物。</h1> <h1>从小看见漂亮的衣服。</h1> <h1>带上陪嫁上门去。</h1> <h1>订婚时,由女方请客,女方父母请舅父、舅母、叔伯、父母等内亲内戚。当以酒、鸡、鸭、鱼肉招待。彝语叫"爱喜咱",订婚之意。</h1> <h1>新中国成立前,婚姻的缔结一般由父母包办,没有父母的同意,婚姻是难以成功的。当然,也有自由恋爱的,但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才能履行结婚。而且彝族盛行早婚,女子至13岁、14岁、15岁,其父母请阿毕(即毕摩)泡酒杀鸡宴请乡亲,举行成年仪式。届时将少女头发由未成年时的单辫改梳双辫;围裙由二截改成三截新裙,同时脱去鱼帽佩戴耳环,一如已嫁之装束。举行成年仪式之后,该女子即可社交,父母不加约束。青年男女选中自己心爱的配偶之后,即可设法结婚。</h1> <h1>今天这位将要出嫁的新娘才17岁。从其眼神中看得出,待嫁新娘内心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复杂心理,好在17岁时是生命的旺盛期,既拿得起又放得下。</h1> <h1>按照当地彝族婚俗,新娘是不能化妆的,只有忐忑不安地在闺房中等待,依时辰中午2时,待新郎上门接亲后才能换上新嫁衣、打上彝家头饰随新郎上门去。</h1> <h1>结婚那天,男方家带上18公斤肉,8公斤酒,一具春合,内装羊脖子一截,熟鸡一只,苦荞面一团,喂奶钱16元8角,到女方家后,春合交母舅,喂奶钱交岳母。<br /></h1> <h1>迎亲时,新郎由一陪郎做伴,介绍人(即媒人)与夫妻俩同往,一对童男鸣锣开道,且选4对或6对青壮年夫妇随从,但需原配夫妻,另娶或另嫁者则不去。其他旗手、锣手、吹鼓手及抬嫁妆等若干人,前往女方家迎娶。</h1> <h1>至女方家门前,女方家一男一女专门接待,然后,男女分别接入,其新郎由新娘的亲哥或胞弟接进门。进门近至堂前,先传苦茶,后传甜茶(先苦后甜之意),最后传酒(长久之意)。</h1> <h1>在新娘家请吃迎亲饭。</h1> <h1>新郎官在女方家祖上牌位和亲人前行跪拜礼,以示善待新娘、白头到老。至此,女方母亲心酸开始哭嫁。</h1> <h1>新娘出嫁前,有"哭嫁"的婚俗。其母亲、姐妹们和女伴围聚火塘边,伴着新娘一起哭,诉说姑娘内心的悲伤和难分难舍之情。"哭嫁"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礼俗,实际上是妇女对封建时代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控诉和怨恨。数千年以来在彝族社会中,世代相传,沿袭成俗。其哭嫁内容也不断充实、不断发展。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诗篇,内涵丰富,是彝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h1> <h1>按习俗讲,迎娶时新郎、新娘要骑马,并各有一男一女专为陪行招呼。可这对新人都是一个村的,前后两家相隔不到一里路,只好迎娶步行啦。虽说有新郎接亲,但其实新娘还是带着自己的队伍前往新郎 家的,也是由4对或6对夫妇送亲,其人数与男方家接亲的人数相等,一路上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前往男方家。</h1> <h1>很漂亮、很气质,也是女人一生最美的时刻。</h1> <h1>跪拜长者。</h1> <h1>闹新婚。</h1> <h1>彝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过去也有多妻的,但主要出现于一部分贵族统治阶级和正妻不能生育的家庭。在彝族社会中,婚姻仍保留着各种严格的限制:诸如家支之内不得通婚、"门当户对"、非表不婚等等。</h1> <h1>我要先睡新房,小小的就知道闹新房啦。</h1> <h1>至男方家门口,迎送的人马都停下来,暂不能进门,需进行"退喜神"仪式,由阿毕主持。喜神香案置于大门口,地下铺一张草帘子,上面置席子(古时乃用虎皮),新郎、新娘跪在席上,面对喜神斗,磕头跪拜,请阿毕退喜神。毕摩念《退喜神经》。阿毕念经时均用彝语,汉意译为:东方一朵红云起,西方一朵紫云来,两朵云相聚会,迎接新郎新娘下马来。向喜神位前叩首!叩首!三叩首!五谷撒东方,青龙白虎退回乡;五谷撒南方,朱雀玄武退回乡;五谷撒西方,口舌灾星退回乡;五谷撒北方,瘟疫五鬼退回乡;五宝撒中央,并由五神在中央。五福满堂褔满门。喜神退毕,迎接新郎、新娘进喜门。鸣炮!</h1> <h1>婚嫁时,须择吉日良辰,届时,亲友们和村寨里的人都来帮忙,名曰"相帮"。杀鸡、宰猪,备办伙食,院内搭上"喜篷",篷顶以布盖之,彝族设宴时,不设"望天席"。大门悬挂一匹鲜红彩布,客堂亦挂红彩,特大喜字贴其堂中,下摆一供桌,红香、红烛、香橼、花瓶、果盘等置于其上。门书红联,张灯结彩,满庭生辉,喜气盈门。</h1> <h1>临家有红白喜事,大家都来帮忙,老人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感人。</h1> <h1>它预感不好,凶多吉少,就是不去。</h1> <h1>杀完用松枝等烧烤退毛,接着开膛加工、烹煮上席啦。</h1><p class="ql-block"><br></p> <h1>当地彝族有吃生的习俗。</h1> <h1>大理一带有吃生的习惯,巍山彝族人就更是厉害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吃生。</h1> <h1>别人办喜事,自己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着完毕很是费一番功夫的,因此年轻人开始退却了,中年以上或小孩子都十分热衷并保持着传统。</h1> <h1>俩人帮忙打整完也要1一2个小时。</h1> <h1>彝族有男女方家相互交换婚姻的习俗,有二男子彼此交换其姐妹的、有妻妾相应更易的,也有互相交换其儿女为媳的。交换时,双方需请客,此举也叫"两换亲"。</h1> <h1>结婚后,新娘开始改装,并脱去少女鱼帽,改缠黑布包头,头戴各种银花玉坠,戴上又大又重的银耳环,手上戴银镯、戒指等,身着右开襟袖口多镶花边,领口周围则缀金银器、珠宝和玉器,衣服绣各种各样的图案,且前短后长的长衣,腰系绣花围裙,穿绿色长裤子,长衣上加穿一件领褂,背背一个毛制白色圆裹背(东山服饰),裹背绣有象征图案,脚穿绣花船形鞋。第二天午饭后,新娘换上新装,并与新郎双双回娘家(回门)。</h1> <h1>走,吃喜酒克。</h1> <h1>桌上总是会有两碗实实在在的大生肉,蘸上蘸水(佐料)就开始干了,过瘾!</h1><p class="ql-block"><br></p> <h1>席上,第一盘菜是一碗清汤,以其之上,则横置一大葱,乃曰:"青龙过江。</h1> <h1>待席入座,宴请男方家之客,其男客待高桌,女客待矮桌。新郎、旗手、锣手及抬嫁妆的待为一席。吹鼓手则以独席待之,俗话说"鼓吹吃独席",是古来所兴。</h1> <h1>宴筵开始,新亲入席,且以最佳客人待之,其他亲朋嘉宾相继就座。新郎、新娘逐席敬酒,酬谢众亲。于是,众亲举杯,开怀痛饮。</h1> <h1>快乐喜庆的巍山彝族大婚将要结束了。最后的打歌活动将是人们对新人最诚挚的祝福,也是全村人共同欢乐交流的时刻啦。让我们以此记录为新人献上最美好的祝愿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