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 过了腊月初八,传统上就进入了忙年的阶段,可是在济南这些年来我并没有感觉到忙年的味道。今天我们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回忆起了小时候过年的快乐和满足,感觉那时候的年味特别浓。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生活中的喜悦很少,过年往往意味着吃好的、穿好的,所以对过年的感觉尤其深刻,那些充满温馨、快乐、喜庆的日子,常常不由自主的在脑海里浮现,让人难以忘怀。</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老家是鲁西南的一个小镇,小时候我们那里过年年味特别浓,那时候不管家里多穷,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把养了一年的猪、羊、鸡、鸭宰杀了,然后就是蒸、煮、煎、炸。那时候白面馒头很稀罕,只能蒸十几个,是用来走亲访友时所带的礼品;然后就蒸几笼各种粗粮和成的粘豆团子和素菜包子,炸的是藕合、地瓜丸子、萝卜丸子、焦叶子(麻叶)等。这些年货都得准备吃到正月底,家家都有用麦草编制的草囤子用来盛装年货。以前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厚厚的积雪到来年春暖花开时才能化完,所以这些年货吃到正月也不会变质。厨房里煎炒烹炸,于是浓浓的年味便随着烟囱里的袅袅青烟弥漫开来。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在这香气四溢的大街小巷里乱窜着,堆雪人打雪仗,放鞭炮,笑着叫着添着乱,一派浓郁的过年景象。 </span></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最热闹的还是年前的大集,腊月二十七,是我们当地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大集。这一天几乎是全家集体出动。因为是节前的最后一个大集,交易场面也最为热闹。如果站在高处观望,每条街道上都挤满了买的卖的,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洋溢出来的是对春节的企盼和喜悦。待到散集时再看,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年货:全家过节用的各种吃食,过年用的新碗筷,为全家人准备的新衣花布鞋帽,鞭炮春联年画等。 </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忙到年三十基本上都准备齐全了,全家人一早起来打扫院子,辞旧迎新。过了中午开始贴对子(春联),贴完对子外人就不能进门了,这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说主要是挡住债主来要债,要债的人一看大门贴了对子,就很自觉很知趣的转身走了,只能等到来年过了正月再来讨债。大门小门的对子贴完以后,男人们准备上林(祖坟)的纸元宝和炮仗,通常是一个家族的男人一起去上林请祖先们回家过年。女人们则在家调馅和面包扁食(饺子),男人们上林回来,扁食也包好等着下锅了。</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老家的风俗是年三十晚上的饺子和年初一的饺子一定得早吃,越早越吉利。三十晚上的饺子一般在下午三四点就开始下锅同时放鞭炮,大年初一的饺子要在凌晨三四点下锅放鞭炮。所以每年初一的凌晨,孩子们都睡眼惺忪地被大人叫起来穿新衣服,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发压岁钱。全家人吃完饺子,天还是黑的,还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在闪烁,这时候就开始有拜年的了,成群结对的拜年队伍每家每户互相串着拜年。家里有老人的,小辈们都齐刷刷地跪在地上磕头拜年祝福,家里的主人就给男人们发烟,给女人和孩子们发瓜子糖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由于早上饺子吃的太早,大家又不停地在街上遛达着串门拜年,所以不到中午,大家都感觉到肚子咕咕叫,十点来钟街上空荡荡的,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中午的饭很丰盛,鸡鸭鱼肉都上齐,再熬一大锅羊肉汤。我们那一带农村几乎家家养羊,羊是有名的青山羊,这种羊浑身青色的毛,肉质细腻,肉味一点不膻,最适合熬制羊肉汤,一般都喝红汤的,是用熟羊油和煮熟的红辣椒用蒜臼子一块捣成泥放入羊肉汤里,那可是我们老家最诱人的美味。早上起床太早了,吃饱喝足后,都哈欠连天地去睡午觉,新年就这样过去了。</span></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 从大年初二开始,便开始有顺序地走亲访友,新婚夫妇要回娘家,这是一个重头戏,因为早在年前该到的亲戚都约好了这天来陪新女婿,老家叫新客(读kei)。新客第一次走亲戚很讲究,一般要拿几个苑子(用柳条编制的底圆口也圆的篮子),拿的苑子越多越有面子。苑子里盛的是点心、白糖、白面馍、酒、肉等。娘家人也准备的很隆重,提前都找好了鞠匠(厨师),在院子里大摆筵席,热的凉的上一大桌子。</font></h1><h1></h1><h1><font color="#ed2308"> 走亲访友一直要延续到元宵节前夕,因为在农村的习俗里,只要不过正月十五这年就算没过完,而走亲戚所带的礼品主要是自做的糕点和几个白面馍,还有粘豆包和菜包子,讲究的人家会拿一刀猪肉,三四斤的样子,这些东西都是你送我,我送你,在亲友之间流转,有的时候,自己送出去的东西,不知走了多少路又回来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等到正月十五夜晚放完烟花,年也就算过去了,人们便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那时候过年虽然清贫而平淡,可那种清贫的快乐与兴奋,让我们刻骨铭心,那时候过年是我们永远的诱惑。而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人们对春节的期盼程度降低了,也不用再像原来那样把过年当作一件大事,提前好多天就忙忙碌碌地做准备。因为不是特别期待,自然感觉年味不如原来那么足了,没有了特殊的感觉,所以,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 </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不过相比之下,现在老家的年味比济南的要浓一些,我们还是尽量每年回老家过年。儿子生长在济南,每年都嚷嚷着一定回农村过年,说老家过年热闹,有年味。我也希望回老家再体味一下儿时过年的那份幸福与快乐,与家人团聚,过一个团团圆圆、开开心心的春节,体验老家那传承了千年的与众不同的浓浓年味。 </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