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2月21日-25日<div><br></div><div> 2016年圣诞节期间的最后一次假期,我们选择了去摩洛哥旅行,这也是继埃及和突尼斯之后,第三次踏上北非的土地。</div><div>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决定只去卡萨布兰卡和马拉喀什两地,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间,往返航班在这两个不同的城市起降,这样相对来说机票的花费也要贵些了。</div> 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清真寺<div><br></div><div>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仅次于沙特的麦加和麦迪那,同时也是这三座清真寺中唯一一座向非穆斯林游客开放参观的,除了按伊斯兰教传统,所有游客需脱鞋进入参观外,这座清真寺并未针对女性游客有特别的着装规定。</div><div> 清真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法国建筑师设计,面临大西洋,宏伟气派,兼具伊斯兰传统特色和现代风格。</div><div><br></div><div> 门票:120迪拉姆。参观时间有严格的规定,而且不允许自行进入,游客必须统一由免费的导游(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没有中文)带领参观,因此之前最好先查好开放时间。</div><div> 卡萨布兰卡市区内有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老城区附近的联合国广场(Place Nations Unies)下车后步行数分钟即到,也有公交线路可达。如果打车的话,摩洛哥的出租分为两种:小出租(Petit Taxi)为红色,外观破旧,价格较低,当地人乘坐较多,而且经常拼车,司机一般也会打表。大出租(Grand Taxi)一般为灰色,外观较新,车况也较好,主要是招徕游客生意,价格也比较高,通常没有计程表,需要事先与司机谈好价格。</div> 宽敞的清真寺内部,据导游介绍,整座清真寺可容纳两万五千人同时进行祷告,按伊斯兰教传统,男女穆斯林需分开,楼下的大厅主要是穆斯林,而女性则在二楼的包厢内。<div> 导游专门向我们提到了这座清真寺的平面布局:除了按照传统清真寺的长方形设计之外,内部的结构布局还兼带基督教堂十字架平面和犹太圣殿的特征,充分体现了这个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包容不同宗教和向世界开放的宽阔胸怀。</div> 里克咖啡馆<div><br></div><div> 从哈桑二世清真寺沿大西洋岸步行十分钟左右,便到了位于老城区边上的这座咖啡馆。由于好莱坞四十年代拍摄的经典之作《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成为享誉世界的不朽名片,很多前来当地的游客便慕名寻找鲍嘉与褒曼的踪迹。其实,当年电影拍摄时,作为法国殖民地的摩洛哥仍在纳粹德国和维希政府的占领之下,直到影片公映之后,盟军才解放该城,所以整部影片中的咖啡馆内景都是在摄影棚里搭建布景完成的,但也是由于有供求关系吧,还真有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卡萨布兰卡山寨了这座咖啡馆,作为影迷们的寻踪之处。很多不明就里的游客也就以讹传讹,将此作为了当年的影片拍摄地。</div><div><br></div><div> 如今的这家山寨版的里克咖啡馆已经成为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餐厅,我们行至此处,正好是中午时分,肚子也饿了,于是便点了两份不同品种的烤鱼,两个人的花费近40欧,价格还算可以,菜的味道也不错。</div> 餐厅的二楼是酒吧,里面按影片中的原样布置,墙上的大屏幕电视轮流播放着与影片有关的视频。中午时分,楼上还没有客人。 麦迪那老城区<div><br></div><div> 在阿拉伯语中,Medina麦迪那一词的意思是“城市”,所以很多老城区都被称为麦迪那。卡萨布兰卡的老城区距离哈桑二世清真寺仅数步之遥。从清真寺所在的大西洋边上正在兴建中的现代化高楼林立的商业区进入麦迪那,时光便仿佛一下推前了数百年。</div> 这里的街道都很狭窄,虽然是下午艳阳高照,但低矮拥挤的住宅里采光非常不好,房屋的外墙尽管大多涂有鲜亮的颜色,但内部却很昏暗,而且大多数的室内都未开灯或者仅有一盏度数很低的灯光,想来应该是为了节省电费。这里的生活条件由此可见一斑。 在街头公用水槽洗衣服的大妈。家里可能都没有自来水。 老城区的一处街头集市,从过往行人的穿着和地面随处乱扔的垃圾明显可以感到这里生活的艰辛。 作为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萨布兰卡除了宏伟壮观的哈桑二世清真寺之外,并未给我们留下特别美好的印象。<div><br></div><div> 离开卡萨布兰卡,我们出发奔赴下一站:马拉喀什。</div><div><br></div><div> 马拉喀什在卡萨布兰卡南边,距离250公里左右。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每天除了数十趟火车之外,还有许多长途汽车。我们此次选择了坐火车前往。</div><div><br></div><div> 相比欧洲来说,摩洛哥的铁路系统还算是比较先进的,国营的铁路公司(简称ONCF)很明显地带有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的印迹,除了没有高铁、车厢内清洁卫生稍稍差一些之外,火车的外观和内部设施感觉跟法国的普通列车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摩洛哥的所有火车站都有免费的无线网络,网速比我们住的酒店还快。</div><div><br></div><div> 卡萨布兰卡车站每小时就有一班发往马拉喀什的列车,行驶时间大约三小时左右。票价也很便宜:二等车厢95迪拉姆,约合8欧多一点,头等车厢的票价也只有145迪拉姆。</div> 因为是国营,所以铁路公司的职工想必跟欧洲一样也算公务员吧? 沿途经过的城市不多,基本只是一些小镇,看上去还是比较荒凉的。 很多仙人掌,往往被种成一行行的篱笆用来隔开各家的房屋或田地。 在农村,驴车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小站上等车的一家三口,尽管穿着简朴、浑身尘土,脸上却写满笑意。 等车的大妈。 相比脏乱差、像个大工地般灰尘扑面的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却完全是另外一付景象,可能是拜2016年在此举办的世界气候峰会所赐,整座城市非常干净整洁。 我们酒店的对面就是马拉喀什国际会议中心,想必也是世界气候峰会举办的场所。 酒店的大堂,非常有当地特色。 每天晚上,大堂里都会有当地艺术家为客人免费表演。 巴迪王宫,建于十六世纪末,曾因其巨大的喷泉水池和漂亮的马赛克地板装饰而闻名。四百多年过去,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div><br></div><div> 王宫门票:10迪拉姆。</div> 巴伊亚宫。这座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宫殿建筑建于十九世纪后期,是当时马拉喀什苏丹的首相父子俩为自己修建的府邸。<div><br></div><div> 门票:10迪拉姆。</div> 马拉喀什老城区和大巴扎。<div><br></div><div> 老城区的耶玛阿尔弗纳广场有着全摩洛哥最大的露天集市(大巴扎),这里也是城里最热闹繁华的地方。</div> 摩洛哥以出产皮货著名,今天法语中仍在使用的“皮货商”maroquinerie一词,就来自语当年对摩洛哥皮货的称呼。<div> 马拉喀什的大巴扎据称有着北非最大的“皮货一条街”,不过价格比欧洲也便宜不了多少。</div> 广场上的地摊。 大巴扎广场 沿广场周围辐射开去的小街,也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店铺。 出售的大多是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 卖橄榄的摊位 一家烤肉摊。大巴扎广场上的烤肉时当地的特色小吃,一般一个人的价格在几十到一百迪拉姆之间。我们也慕名品尝了一下,不过说实话味道一般。 烤肉的小伙 马约莱花园,这是法国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和他的同性伴侣贝尔热私人拥有的花园,目前向游客开放参观。花园里种植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仙人掌、仙人球等热带植物。这个花园也是目前马拉喀什人气最旺的景点之一。<div><br></div><div> 因为是私人所有,所以门票也相对较高,花园的门票是70迪拉姆,另外里面有个收藏当地服饰和珠宝首饰的小博物馆,需要单独买门票,价格是30迪拉姆。</div> 蓝色依然是这里的主色调。 各种造型奇异的仙人掌 阿里-本-优素福宗教学校,这是一座建于十五世纪的伊斯兰宗教学校,也是马拉喀什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div><br></div><div> 门票:20迪拉姆</div> 学校的长方形庭院,二楼的小窗户里是一个个小房间,是当年老师或学生的宿舍。 宿舍内部 宿舍之间的天井 马拉喀什迈纳拉国际机场是全国第三大机场,距离市区仅五公里左右。机场与火车站和市中心老城区之间有19路公共汽车专线,票价30迪拉姆。打的的话大概100迪拉姆。 估计是为了迎接世界气候峰会的召开,迈纳拉机场的内部装修非常新,也很漂亮。上下两层的候机大楼很宽敞。 机场大厅 离开马拉喀什,我们乘坐的是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唯一的一架波音747-400型,也是整个航空公司最大的一架客机。可能是因为正好是圣诞节吧,此次航程中可载498人的客机中只坐满了下层客舱的前面三分之一不到,上层客舱因乘客太少干脆关闭了,我们本来选定的上层的座位,也只好被重新安排到下层的头一排。估计这架客机只是中途飞经巴黎的过路航班,否则三千公里不到的航程,波音737就足够了,专门安排这个大家伙,油钱都不够。<div><br></div><div> 另外还有个趣事,马拉喀什机场好像没有登机廊桥,但尽管飞机就停在距离登机口最多七、八十米远的停机坪上,隔着候机楼的玻璃窗就能看到,机场还是一丝不苟地让大家坐上摆渡车,开了十几秒钟送到登机舷梯旁边。</div> 从空中最后一次俯瞰马拉喀什全城,可以看到正中耸立的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宣礼塔,以及图片右侧正对着宣礼塔的大巴扎广场。 飞经卡萨布兰卡上空,图片正中便是大西洋边上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飞越塞维利亚上空,可以辨认出图片正中半圆形的西班牙广场,以及往上一点,位于河流转弯处的斗牛场。 现在飞到了马德里附近,正中是烈士山谷巨大的十字架。 埃莱斯科利亚王家修道院。 结束摩洛哥之行,离新年仅剩一周时间了,2017即将到来,世界还有更多精彩等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