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封面照片】苏州太仓市浏河镇郑和公园里的郑和二号宝船(复制品),长71.1米,宽14.05米,寓意为纪念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太仓浏河首次起锚出海的日子,桅杆高38米,代表郑和到过的38个国家和地区,船体共分四层,为目前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仿明代船只。</b></h3> <h3> 在太仓市区继参观了<b>张溥故居</b>、<b>弇山园</b>之后,2015年4月8日上午又到了<b>太仓市行政中心</b>。<b>市政府大楼、歌剧院、图书馆</b>以及各单位的大楼,基本上都分布在同一片区域(<b>新区</b>)。一如在<b>昆山市</b>所见的那样,那里的建筑群也十分现代、豪华、气派,很难与<b>县级市</b>景观联想起来!</h3><h3> 之后转往该市<b>浏河镇</b>,游览了<b>郑和公园</b>,里面不仅有<b>郑和纪念馆</b>、全国最高(18米)的<b>郑和全身青铜像</b>,在湖面上还停泊着一艘按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大船仿造的明代木船:<b>郑和宝船</b>。</h3><div> 为了能在次日到达<b>沙家浜</b>,当天下午又转去<b>常熟市</b>,首先找到常熟市古里镇的<b>铁琴铜剑楼</b>,随后夜宿<b>古里镇</b>,70元/晚。</div><div> 【一】</div><div> <b>浏河</b>是太仓市的卫星镇,也是<b>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b>,距市区约15公里,有<b>太浏快速路</b>直达。这里在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出海要津,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从<b>1405年起共28年间</b>,<b>郑和</b>七下西洋就是从<b>浏河</b>(明代称<b>刘家港</b>)启锚的,因此一度号称“<b>天下第一码头</b>”。当年郑和登船出发前祭神的<b>天妃宫</b>,现在还存有后殿。</div><div> 天妃即<b>妈祖</b>,又称娘娘,传其为海上女神,<b>妈祖信仰</b>自宋代迄今已有千年历史。<b>天妃宫</b>就位于<b>浏河镇新东街</b>,门口对着<b>老浏河</b>,其始建于元代<b>至元</b>年间,距今也有600多年了。解放后被用作粮库,大殿已毁,仅存后殿,上面还有元代木雕和楠木梁柱等古构件。</div><div> 国内很多城市都建有郑和公园,如<b>南京、晋宁、长乐、昆明</b>等。<b>浏河郑和公园</b>位于太仓市<b>浏河镇郑和南路36号</b>,具体在太仓港<b>港口开发区</b>南环路,靠近<b>浮桥镇</b>滨江路,位置有点偏,<b>建成于2008年7月11日</b>,总投资3.6亿元(不含土地费用),包含有11座人造山脉、<b>音乐喷泉、郑和铜像、郑和宝船、郑和纪念馆</b>、七下西洋历经的<b>异域风情区</b>等10个景点。</div><div> 此外,浏河镇还有<b>戚继光</b>操练水师的<b>阅兵台</b>,著名物理学家<b>吴健雄</b>(女,1912--1997年,苏州太仓人,核物理学家,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早年曾读过书的<b>明德楼</b>,以及正在修复的百岁国画大师<b>朱屺瞻</b>(1892--1996年,太仓浏河镇人,一代画坛宗师,曾任<b>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b>)先生的<b>梅花草堂</b>,等。</div><div> 【二】</div><div> <b>郑和下西洋</b>是指<b>明成祖朱棣</b>命三宝太监<b>郑和</b>于<b>1405年7月11日</b>率领<b>240多艘海船共2.7万人</b>,从太仓的<b>刘家港</b>(今太仓浏河镇)起锚,前后<b>历时28年</b>,先后远赴<b>西太平洋、印度洋</b>的<b>38个国家和地区</b>,最远曾到达<b>非洲</b>东部的<b>红海、麦加</b>。</div><div> 这一壮举是中国古代<b>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长</b>的远洋航行,比<b>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b>等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家<b>早了近一个世纪</b>。<b>郑和</b>也因此成为世界<b>大航海时代</b>的第一人,比<b>迪亚士</b>还要<b>早57年</b>到达非洲。</div><div> 这当然是15世纪时期<b>大明帝国</b>强盛的直接体现。但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举?换言之,<b>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究竟是什么?</b>对此,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div><div> 有的说是为了宣扬<b>大明威德</b>。如《明史·郑和传》载:“<b>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b>”。有的说是为了要<b>寻找文帝朱允汶</b>(1377年---?,明朝第二位皇帝,于<b>靖难之役</b>后下落不明)。“<b>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b>”。也有的说为了<b>发展中外贸易</b>。明史称此举使“<b>国用羡俗</b>”、“<b>宝物填溢</b>”。</div><div> 还有的说是为了包抄<b>帖木儿帝国</b>(指突厥贵族帖木儿于1370年在<b>中亚河中地区</b>开创的大国,首都为<b>撒马尔汗</b>,1507年被突厥的<b>乌兹别克人</b>所灭)、扫荡<b>张士诚</b>(1321--1367年,原名<b>张九四</b>,兴化白驹场「今盐城大丰」人,元末江浙一带的抗元义军领袖,<b>灭元功臣</b>。有“<b>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b>”之说)旧部、<b>解决军事复员问题</b>……</div><div> 【三】</div><div> <b>铁琴铜剑楼</b>位于<b>常熟市古里镇西街</b>,原名“<b>恬裕斋</b>”,创始人<b>瞿绍基</b>(1772--1836),与山东聊城杨以增“<b>海源阁</b>”、浙江湖州陆心源“<b>皕宋楼</b>”、浙江杭州丁申、丁丙“<b>八千卷楼</b>”,合称为<b>清代全国四大著名的私家藏书楼</b>。</div><div> 江苏常熟<b>铁琴铜剑楼</b>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因第二代楼主<b>瞿镛</b>(1794--1846年)在<b>金石古物</b>中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故起名为“铁琴铜剑楼”。其原有四进,第一、第二进已毁于抗日战争,第三、第四进幸存下来,亦即“铁琴铜剑楼”之所在,为坐北朝南三楹回式楼房,显示苏南一带的建筑风格。</div><div> <b>瞿氏五代</b>藏书楼主均<b>淡泊名利</b>,以藏书、读书为乐。历10年时间,<b>收书1300余种,积10万余卷</b>,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印成<b>《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共24卷</b>。清代以后,因战事频仍,藏书多有散佚。新中国成立后,绝大部分藏书由瞿氏后裔捐给了<b>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图书馆</b>。</div><div> 1991年,常熟市政府再次拨款对铁琴铜剑楼进行修葺,并命名为<b>铁琴铜剑楼纪念馆</b>,于同年12月5日正式对游人开放。</div> <h3><b>【版权所有,侵权必究】</b></h3> <h3>苏州太仓市区。</h3> <h3>新城街景。</h3> <h3>太仓市政府。</h3> <h3>府2。</h3> <h3>府3。</h3> <h3>城2。</h3> <h3>城3。</h3> <h3>城4。</h3> <h3>郑和公园。</h3> <h3>郑和公园正门。</h3> <h3>郑2。</h3> <h3>郑3。</h3> <h3>郑4。</h3> <h3>音乐喷泉。</h3> <h3>郑和铜像远眺。</h3> <h3>郑5。</h3> <h3>郑和纪念馆远眺。</h3> <h3>馆2。</h3> <h3>馆3。</h3> <h3>郑和林。</h3> <h3>恍若穿过一条时光隧道。</h3> <h3>壁画。</h3> <h3>1405年首次起锚。</h3> <h3>装船场景。</h3> <h3>景2。</h3> <h3>明成祖的初衷是:宣德化而柔远人。</h3> <h3>群雕。</h3> <h3>雕2。</h3> <h3>雕3。</h3> <h3>造船现场。</h3> <h3>明代海船。</h3> <h3>朱棣诏曰: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h3> <h3>这份诏书相当于委任状。</h3> <h3>郑和铜像,由100多块锡青铜板、花了2个多月装焊而成,高18米,重50多吨。</h3> <h3>背影。</h3> <h3>郑和纪念馆正立面。</h3> <h3>郑和宝船。</h3> <h3>船艏。</h3> <h3>船艉。</h3> <h3>船炮。</h3> <h3>船台。</h3> <h3>郑6。</h3> <h3>全景。</h3> <h3>【<b>古里镇</b>】位于常熟市东郊,距市区仅5公里。2015年4月8日晚在常熟市区没能开到房,又踅回古里镇上求宿。古里是中国羽绒服装名镇。<b>波司登</b>总部就在这里。</h3> <h3>省级文保单位。</h3> <h3>铁琴铜剑楼外观。</h3> <h3>古2。</h3> <h3>古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