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背景音乐 口哨 闪亮的日子歌曲“闪亮的日子”介绍 原唱:刘文正 词曲:罗大佑<br>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br> 中国的卫星事业的发展让默默无闻的四子王旗跃入了世人的眼目。<br>47年前我在那里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h3> <h3>回收卫星</h3> <h3> 从网上下载了这组照片让我思绪漫天。似乎回到我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年代。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在中蒙边境成兵百万,有大举进攻中国之际。69军207师320团69年年底从临汾向北移防,到最前线对抗苏军。我所在的3营炮连,在大同杨庄渡过1970年的元旦,并在杨庄、西后子口作短暂的休整训练,1个多月后我们就乘坐北京军区后勤部车队北上到四子王旗。在四子王旗中学驻扎1周时间就继续北上到猴山。 任务是与猴山守备二团换防,让该团下山整顿。</h3> <h3> 这张照片是同学既战友七连的杨军辉珍藏的。于2014年发给了我。想了很久才记起是拍于1970年1月左右,那时我们在杨庄一带训练。聚在一起便在桑干河边拍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前排左起孙立春、蔡荊生、我,后排左杨军辉、马卫平。 前不久刚送了蔡沙影离部队回汉。蔡沙影临别时还说了:要打仗了,你们要相互关照!记得军辉说不怕!他们来了,我用机枪扫! 这话表达了我们战胜侵略者的信心。</h3> <h3> 这就是我们曾经驻扎过的中学吗?当年只有几间平房。几十年发展后四子王旗已经拥有好几所中学。</h3> <h3>又见到草原上的蓝天!</h3> <h3>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的草长不高了!</h3> <h3> 初到寨外的四子王旗,见到高原的景象,我真还有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 通信地址是四子王旗XXX信箱,家人收到我信后在地图上找了老半天才找的。 她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那时叫乌兰察布盟)的一个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全长104公里。</h3> <h3> 猴山是广袤草原上一片突兀起来的山峰,当地人称猴儿山。这里是阻挡苏军机械化部队的第一道防线。<br>半山腰上的炮阵地 </h3> <h3> 2月的南国家乡已经是春暖花开,猴山仍是一片冰雪世界。我连的驻地是山坡上的一排守备二团8连的房子,那房子只有房顶露出地面,主体是挖在地下,是在山坡上挖个坑然后用铁架像支帐篷一样支起来,房顶用草裹上泥巴糊的,门口挖了几级台阶供人进出。上山后还下了场大雪。时而刮起白毛乎乎。大风刮起沙子打得脸生疼。我当时任连部司号员经常要穿越几道山口到营部取送报纸信件等。好大的风啊,吹着人不能向前移步,甚至要将人吹倒在地。</h3> <h3> 山下有条小河名叫希拉木伦河。山上没有水源,我经常和事务长朱柄栾驾着一匹马的马车去河里打水。需要一些小商品就去这里最近的一个村庄牛荒滩去购买。我也和司务长去过牛荒滩,村庄房子的土墙上都贴着一垞垞牛粪,进到老乡家中才发现牛粪是用来烧火作饭取暖的燃料。 所需物资由团部定期组织各连队司务长去呼市采购。</h3> <h3> 猴山是荒凉的,四周没有村庄偶尔有一个蒙古包出现在山下。很少见到老乡。我还陪陈股长去那山下的蒙古包看了看,包主人非常好客热情,请我们喝砖茶马奶。 那场大雪一片白茫茫的好多战士都得了雪盲,上级马上下发了墨镜。就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战士佩戴的那种。</h3> <h3> 见到这熟悉的战壕,是我们亲手所挖。似乎见到我们在这山头挥锤打钢钎,用撬杠撬顽石的身影。 它就是主峰1387高地。它扼守着猴山的山口是重要的战略高地。 我还记得第二层距纵向战壕的右边那段是我所在的炮连挖的。</h3> <h3> 620团上猴山后,山峰没有表面阵地。于是3营接到挖战壕和防坦克壕的任务。山上都是岩石需要打眼放炮,我连来自宜都的65年老兵都是打钢钎的能手,他们当兵前都干过这个活。10磅的铁锤得心应手,甩锤打得准力量足。</h3> <h3> 当时连队是指导员刘敏昌主持工作。老连长陈正彬和原三排长扬德太已经上调到团部任炮兵股长和参谋。北京兵李庆良时任连长,但他的腿出了问题在北京探亲养病。 后来被北京军区授予好指导员荣誉称号的刘敏昌亲自带着1、2排的队伍上山头挖战壕,身先士卒,和战士同样的抄起锤子和撬杠干活。七五无座力炮的3排被分派到7连成立一个加强连,作为机动部队以防苏军的偷袭。 我们连部兵本没有布置什么任务。但是我和王援朝还是同刘指导员每天上山,同2排的战友一起挖战壕。而且学会了打甩锤。好多战士只能双手举起锤向下砸,甩锤则是手握锤把的后端将锤轮起来从身后甩向空中旋转360度高速砸向钢钎的顶端。冲击力极大,重要的是打的准确,要稳准狠。若打冒了就要伤到握钢钎的战友。我和王是找宜都兵曹诗才学的。王援朝和我一左一右,老曹掌钢钎。那景象甚是壮观,锤打得风生水起。 最近我上网查到网友评价我们:“今年我去猴山参观原部队驻地,因希拉木伦河水阻拦未能开车到近前观看,只在河的东岸隔河相望,也能够清晰的感觉到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群像猛虎一样的年轻战士挥汗在猴儿山挖战壕修工事........。如今,青山绿水依然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h3> <h3> 这是我保存下来的一张猴山的照片。照片是在连部的房顶上拍的,这就是露出地面的屋顶。上面的4个战士是前排右起王援朝,张中秋。后排右起吉让国和我。右边还有一只推着王援朝的手那是一排长吴忠驰的手。听说江苏海安的吉让国因病去世多年,河北安国的张中秋失联状态。最近在微信上联系原营部的刘医助他告诉我,吴忠驰后来任3炮连长转业到河北沧州公安局,任派出所所长,我连原二排长何双忠于几年前病逝。王援朝在上海和我微信经常联系昨天还给我发了他夜钓的照片。最近从微信上联系到不少战友,如钱宝根,孙忠才,九连的朱指导员,周排等。得知有我连原副连长何生才等几位战友先后都逝去了。 正如网友所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深切怀念驾鹤远行的战友!</h3> <h3>猴山记忆2-3事 有次我独自去营部回来的山路上看到2只毛茸茸的刚破壳的小鸟。非常喜爱于是捧回到连部,在连部的后面用砖垒了个小窝,将鸟养起来。到炊事班拿的米饭馒头给它吃,它不吃,炊事班长拿来剁碎的羊肠喂它结果是狼吞虎咽。这双鸟长得好快6月我们要下山前翅膀已经丰满是2只鹰。我和鹰有了感情,它们每次见到我都是扇动肢膀朝我叫,长大后还落在我肩上。部队移防时连队不让我带它们下山,只能忍痛割舍。用现代语言说那是我一次养宠物的经历。</h3> <h3> 上猴山不久八连司务长在山腰用枪打到一只潘羊,受到记过处分。因为潘羊是国家保护动物。</h3> <h3> 我和文书吉让国去坑道清点85加农炮弹药,由于好奇将炮弹搬出洞口观看,那炮弹真漂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因此受到安全通报。 7班长钱宝根冲锋枪走火,子弹察着王连啓的耳根飞过。王连啓是军部保密员由于犯了错误来我连劳动改造。要不是汪美玉抬了一下钱的枪口,那就摊上大事了。 </h3> <h3> 我到炊事班打开水,系盆子的铁丝断了,满盆开水淋到我的脚上顿时起了几个大水泡,是卫生员张中秋立刻将鸡蛋清涂在水泡上,以至于伤口没有感染。</h3> <h3> 有次中午午觉正酣,突然副指导员李春祥将我拍醒说紧急集合,我即刻爬起来,一口气吹了2遍紧急集合号。突然觉得大脑缺氧跌倒在地,幸亏是沿着阶梯边的土墙滑下去的,没受伤。不到20秒后就清醒了,年青什么都能扛过去。</h3> <h3> 在猴山洗澡是很奢侈的,战士洗澡是一辆大卡车拖着澡堂上山供我们洗澡。</h3> <h3> 原守备团8连还有个猪倌养几十头大肥猪,夏初发猪瘟死了不少,这批猪被感染了米虫,不能食用了。杨参谋带了不少子弹来我连。刘荣我3人带着冲锋枪去打还未死的猪,顺带着过枪瘾将抢管都打红了。</h3> <h3> 一有空闲时间我也在山里转转。想找武汉战友聚聚,有次逛到山后,看到了大口径加农榴弹炮阵地。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当时我国最先进的仿苏武器大口径加农榴弹炮,粗长的炮管巨大的炮身。可见藏炮的坑道有多大多高。炮弹分为二截。太壮观了。</h3> <h3>顽强的树根</h3> <h3><br></h3> <h3> 中苏对峙过后的一片和平景象,猴山山坡上的山羊。</h3> <h3>蒙古包也现代化了</h3> <h3> 乱石边的灌木</h3> <h3> 封闭的坑道口,被游人或许是重返猴山部队的退伍老兵扒开。</h3> <h3> 猴山部队于1988撤下山,部队下撤时清空了坑道内的武器设备,并封闭坑道口。现在不用边防通行证就可畅游边境。真希望能重返猴山故地。<br>感谢,谢网友发在网上的照片!<br>后记 小篇在微信群发出后得到战友同学的点赞和评论:汪美玉:(同连队战友) 写的非常好,人小记事多,勾起了许多往事,真是不堪回首!等着你的续集。 杂家师父:(蔡沙影 同连队战友) 怀念战友,怀念连队,怀念当年...... 永远怀念好指导员刘敏昌。姚爱国:(九连战友既同学) 逝去的青春,难忘的岁月杨军辉:(七连战友既同学) 那时我们保卫祖国,守卫在最前沿阵地天空:(同连战友罗明海) 教授的确是教授!文章很扇情,让人仿佛又回到那青春激情的岁月,看到当年战友朝夕相处的生活场景..... 拜读学习了!期待继续........老汤:(同连队战友汤茂荣) 虽然没有赶上老兵的精彩生活但看了PK的文章和照片如同我们也上了猴山一样向老兵致敬!津平:(学姐夏津平) 荣清,写得生动感人,向已故的战友致敬!王凤林:(643班中学同学)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了好感动薛连明:(643班中学同学) 好文,吧记忆拉回到那个年代。难得记得这么清楚朱功火:(三机连战友既学长) "军旅生活之四子王旗”这篇文章写得真好,看后很感动,虽无华丽辞藻却句句入心,带着我慢慢回忆起那个特殊的年代,那段我们永远值得记忆的青春年华。很难想象这么多年过后,荣清还能记得如此清楚,是不是有写日记的习惯。难得啊! 荣清这篇文章充满正能量。 荣清 第二版我已收藏,谢谢写“史记”的人<br>特此向各位点赞评论的老战友、老首长、老同学、学长学姐们致谢!<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