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书院创建于北宁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h3><h3> 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h3><div> 书院现存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保持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历史风貌。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它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学者杨时,号龟山,因讲舍前临清溪,周围古木丛秀,深得庐山东林寺之胜,故名“东林书院”。(网摘)<br></div><div><br></div> <h3>东林旧迹牌坊</h3> <h3>东林牌坊的背面是“后学津梁”,“津梁”意为在桥梁之上,便可接引而过,化解了所有的障碍。 </h3> <h3>泮池,始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时称月河,东西横贯道南祠与东林精舍门前,呈半圆形,上架桥。其来历与古代学宫前所凿泮池涵义相同。明代泮池现仍深埋地下。1994年,在发掘明代泮池的基础上,改砌方池与拱形小桥。现今泮池仅为原月河的六分之一,深与原河保持一致。</h3> <h3>佑文翊運。</h3><h3>精舍堂上悬挂“佑文翊运”匾额。此匾原为乾隆年间著名画家无锡人邹一桂所题,邹曾在东林书院主讲10年之久。原匾毁于1958年,现匾为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所书。佑:帮助。《尚书·汤浩》:“上天孚佑下民”。佑文,意指有助于人文。翊:辅佐,保护。运:国运,世运。此匾含义,指东林讲学对人文发展与国脉振兴均有辅佐作用。</h3> <h3> 东林精舍后门的门楣上有块砖雕匾额“洛闽中枢”。洛指“洛学”。“二程”为河南洛阳人,故称他们的学问为“洛学”。闽指福建朱熹的“闽学”。中枢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扬时。他系“二程”高足,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其三传弟子。他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重大贡献。杨时将“洛学”南传后成为“闽学”鼻祖。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h3><h3> 这一砖雕内容,反映了东林学派继承推崇朱理学的思想主张。</h3> <h3> 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一个重要场所。丽泽堂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h3><h3> 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亲自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顾宪成指出:‘’学问须大家商量,须用大家帮扶方可得手。‘’并要求学人:‘’并胆同心,细细参求,细细理会,未知的要与剖明,己知的要与印证,未能的要与体验,已能的要与保持。‘’始终强调“实学、实益”</h3><h3>的务实学风。</h3><h3> 天启六年(1626),该堂被拆毁,崇祯二年修复。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当时,吴越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学人同志联翩来集,会聚此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h3><h3> 现在丽泽堂大厅的正中的一幅国画就是描述的这样景色。现在丽泽堂的牌匾是由无锡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革中央主席王昆仑题写,整个大厅充满了书卷气息。</h3> <h3>依庸堂,为东林书院讲堂之一。依庸堂之名,则取久而不变、平常适中之意,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阉堂之祸被毁后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修复,是书院学术地位的象征,曾被一代学人尊为“南国杏坛”。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悬挂在此堂内,激励着古往今来的有志之士。当年此堂也是讲学前举行礼仪之所,现在大堂两侧还对称摆着仿明木制桌椅,可以想像当年各地赴会学者客东主西,分班排列,对揖交拜的热烈场面。 </h3> <h3>燕居庙</h3><div>燕居庙为祀至圣先师孔子专祠,庙堂内正中供奉着万师之表孔子的像。</div> <h3>还经亭</h3><div>还经亭是因为顾宪成先生曾写过《还经录》,所以这个亭子叫作还经亭。</div> <h3>东林庵,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人秋谭在宋杨时讲道遗址东偏靠近弓河之处新建的一所佛寺,并沿用以往称呼,取名为“东林庵”。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以重修。据称,元代东林庵周围遍植桃花,无锡有“东林庵里看桃花”之谚语。</h3> <h3>“三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为无锡高世泰捐资营构。专祀的“三公”,是指明朝常州知府、潜江人欧阳东方,明朝常州继任知府、漳浦人曾樱,以及明无锡知县、峡江林宰三人。他们为官清廉,主持公道,一身正气,不畏强暴。三人在保护东林,反对阉党乱政斗争中功绩卓著,深受无锡地方人氏爱戴。但也遭到阉党诋毁。后来,他们都被阉党列入《东林党人榜》而受到打击迫害。</h3> <h3> "明礼堂"依托建于公元1111年北宋时期的东林书院,包含诵读学堂、礼仪展示馆、互动体验馆、仪式主题广场等场所,分为展示礼仪、体验礼仪、仪式礼仪三大功能区,通过常态开展参观体验、经典诵读、礼仪示范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规范中汲取营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明礼堂"自建立以来,取得成效显著,深受广大未成年人和家长、老师的欢迎,促进了未成年人崇德向善,知礼行礼,健康成长。</h3> <h3>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祀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及其弟子门人专祠。因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意将道学传之南方。</h3> <h3>东林书院的东侧和人民东路是由一条河道隔开的,这个河道形状酷似一张弓,所以起名弓河,它是明代建造东林书院时就有的河道,而且是无锡内护城河。在东林书院的一角当时还有一个码头,现在重新修建弓河的时候也恢复了这个明式码头。码头有石阶和亭子组成,远看富有诗情画意。高攀龙曾作诗“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因此码头命名为“观妙”,两旁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