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碎片:咱们老百姓

镜衣单

<h3>(1)&nbsp;寒窑心不凉,借光圣贤书。</h3><h3>&nbsp;陕州地坑院窑洞里的婆姨,家穷志不短,冬日里坐在斜阳中捧读孩子的语文课本,仿佛是补上人生缺失的一课,又仿佛是对知识的渴求和精神文化的美好向往......</h3> <h3>(2) &nbsp;烙饼,是地方特色饮食。 这位老人家一辈子练就了拿手活,时常改善着家人们的一日三歺。如今,村子成了旅游区,她又开了这家早餐铺,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方便。</h3> <h3>(3)&nbsp; 淮北 临涣集市上摆滩的这位老菜农,用粗壮的胳膊告诉人们,他是一位种地的老把式。 &nbsp; &nbsp; &nbsp; </h3><h3>现在,觉醒后的农民,市场意识也强了,自种自销,减少中间环节,让农产品增加了附加值。 你看,清晨斜阳打亮了须发,与黝黑的脸庞形成对比。朴素的垮蓝背心与身旁丅恤打扮的年轻商贩形成反差,无不诉说着一种现实。</h3><h3><br></h3><h3> 然而,他不再像过去那样亏苦自己,一边喝茶,一边卖菜,眼神盯着过往的行人,期盼着这茬菜有个好收获。</h3> <h3>(4) 相由心生。 七十耳顺。</h3><h3>濮阳十八里堌堆是舜帝的故里,在乡村庙会上,看这两位老人家,散淡无争,坐在外围的路边,聊得依然是那样的开心。这些舜帝故里的后裔,秉承了舜帝的仁德 。</h3> <h3>(5) 杈.耙.锄头.扬场掀,是农家人传统的、赖以打天下的家活什,也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忙累了的人们用于歇息的依靠,是乡亲们爱不释手的老伙计。</h3><h3><br></h3><h3>山西平遥的乡下,又让我在2016年目暏了自幼熟悉的老家什。</h3> <h3>(6) 河北大山里的王金庄,原汁原味的石头房子,至今还保留着历史风貌。小毛驴是古老的运输工具,男人用毛驴驮回庄稼,坐下来抽袋烟,女人赶忙卸牲口。这场景一下把人拉回四十年前的记忆,然而,故事就发生在2016年的这个秋天。</h3> <h3>(7) 浙江下崖村,这位老人以船为家生活,属于典型的水上人家。</h3><h3><br></h3><h3>眼下,她晒着太阳,目视着自家养的一群小鸭,梦想着鸭仔长大后的收益,显得平和而又满足。</h3><h3>我六年前给这位陈大妈拍下了这张照片。2016年春天,去金华兰溪拍片,又路过这个江湾。江船依旧在,却再没见到陈大妈老两囗。</h3><h3><br></h3><h3>一打听才知道,她们己相继离开了这片再熟悉不过的江面、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水上世界!</h3> <h3>(8) 山西天顺堡的婆姨,既有着黄土塬人的粗手大脚,又有着西部人特有的心灵手巧。她们满怀对家人的深情,手持绣花针,纳出来的鸳鸯鞋底,是那般精美绝仑而又细密厚实。</h3> <h3>&nbsp;(9) 推开西塘水乡的木格窗棂,透过桥上桥下悠然的游人与小憩的船工的呼应,你就会感受到什么叫做慢节奏的生活,不觉间走进一种恬静的风景。</h3> <h3>(10) 勤劳看百姓,民 间藏文化。乡亲们用一双双粗壮的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 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造着丰硕的精神文明,他们是天下最可亲可爱的人。</h3> <h3>(11) 安徽肥西三河的这位大妈,在老街生活了一辈子,岁月压弯了老人的脊背,但没有压断爱美的天性和讲究整洁的习惯。</h3><h3><br></h3><h3>每天早上起来,依然坚持自己烧水洗漱,像年轻时那样把自己打扮的干净利索,对一天的新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h3> <h3>(12) 鹤壁浚县乡下人,一到年关,习惯上大伾山赶年集,办年货。日子好过了,他们驮着竹篮串亲戚的习俗没有变。这不,都在给自家挑选一个新竹篮,过年串亲戚就更有面子了。</h3> <h3>(13) 篾匠,是乡下的手艺人。他们虽然大多破衣烂衫,但个个练就一手的绝活,解决着百姓们的难题,提升着乡亲们的生活!</h3> <h3>(14) 皖南呈坎的小巷里,前后走来背柴回家的老人。都这般岁数,还上山劳作,传承着民族的勤俭家风,肩负着家人的生计,不由得让人陡生敬意。也让我想起自己的祖父那副被生活累弯的腰杆。</h3> <h3>(15) 一方水土一方人。</h3><h3>淮阳&nbsp;乡下的孩子也爱美,更爱她们当地的民间艺术。</h3><h3><br></h3><h3>天真的 村妞随父赶大集,遇到萌萌哒的泥沽沽,是这般的真情迷恋 ,满眼好奇。</h3> <h3>(16)&nbsp;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这位老汉,出生于水浒湖心岛。在这一住就是八十余年。嫁夫随夫,妻子嫁到岛上,眼中的世界便是这岛上的几户人家和湖面的光景,与丈夫一道捕鱼为生,至今从未离开过湖心岛。即便外面已进巳进入信息时代,对老俩囗来讲,那都是天方夜潭的故事。</h3><h3><br></h3><h3>然而,任其风吹浪打,牵手一生,执着而又坚定。瞧,那份对爱恋自然的表达、还有那种朴实的快乐带给世人的触动,足以让城里人花样翻新的爱情汗颜!</h3> <h3>(17) 穴居地坑心敞亮。冬日里,三门峡地坑院窑洞前这老两口,正坐在太阳下晒暖,被我这不速客抓拍个正着。</h3><h3><br></h3><h3>他们祖袓辈辈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却从不怨天忧人,那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平和表现,透过阳光明媚的神情表露,延续着中国百姓的生活态度。</h3> <h3>(18) 闻名遐迩的郭亮村,村党支部书记申明凯,当年带领村里21名汉子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打眼放炮,肩抬锤砸,硬是修成一条壁挂公路,创造了世界奇迹。他和突击队员们被誉为"太行魂"。</h3><h3><br></h3><h3>从此,世世代代封闭的大山,洞开一座山门,山里人沿挂壁公路走出封锁,走向外面的大世界,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h3><h3><br></h3><h3>现在,申明凯老人依然健在。他的生活还是那样简朴。这不,一块蛋糕、一碗白开水,就是老人家的早餐了。</h3> <h3>(19)&nbsp; 新乡纣王店有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驼背,腿脚行动也不便。可当孩子们都不在家时,自己依然吃力的傩跶到院里,坐在地上剥花生。</h3><h3><br></h3><h3>世世代代,老百姓就这样养成了生命不息、操劳不止的优良传统,心中装着的都是对家庭应有的担当与呵护!</h3> <h3>(20) 柏尖山柏尖村这老公毌俩,都年逾七旬。苦累的日子让老汉满手青筋曲张,操劳也压弯了老妇人的后背。</h3><h3><br></h3><h3>他们依然保持着勤劳持家的美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老俩囗坚持抬水洗地瓜,然后包给村里的粉房,为自家打粉条。</h3><h3><br></h3><h3>由此,老人家艰辛的生活可见一斑。然而,正是这艰苦的磨砺,老人们都练就豁达和乐观的情怀。</h3> <h3>(21) 北太行的大山里,现在依然能看到用棍棒打豆杆收取黄豆的场景,保留着几千年前的稼禾方式,不能不说农耕文明的进化,在艰苦环境里总是那样迟缓和无奈。</h3> <h3>(22) 在南太行,山楂熟了的季节,人们就得紧忙活。这位老人用自制的木凳切刀,不停的加工山楂片,他要赶在下一场阴雨前,把山楂片晒个半干,才能保证今年的收成。</h3> <h3>(23) 农村妇女大都和男人一样,挑着一家人的日子,挑起一家人的生活。这位中年妇女肩挑两筐山里红,大步流星走进村。同时,也挑回了秋天,挑回了收成。</h3> <h3>(24) 慈母手中线</h3> <h3>(25) 新乡小店河,依山傍水,是河南一个保留明清时代古建筑最多的古村落。这位朴实的老汉一手拿钳子,一手掂扎栅,走出古老的四合院,他要去干什么呢?</h3> <h3>(26) 地坑院里,老人家一把年纪,手柱拐杖,肩挑竹筐,这样的情景总让人心酸不已。 </h3><h3>然而,在乡下,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凡老人们能自食其力,就不去拖累儿女,坚强的生活在天地间,这样的人生观堪称美德,不由得让人为之感叹而潸然泪下!</h3> <h3>(27) 在卫辉市,山里人家的日子平实朴素,亲热温暖。这家吃早饭的情景,是那样其乐融融,不免让人感慨什么叫天伦! </h3> <h3>(28)&nbsp; 黄土塬上的人们,一到过节,都要炸年糕。这家又过节又娶儿媳妇儿的院里,挤满了帮忙凑热闹的人,大家品尝着新出锅的年糕,笑个不停,也期盼自家年年高。</h3> <h3>(29) 生活在窑洞里的村民,每逄喜庆的日子,都喜欢把祝福和心愿剪出来,贴上窗棂,贴到门楣。"看,这样行吗?" &nbsp;家里孩子要结婚,姑嫂、妯娌们凑在一起剪贴窗花,是那么欢喜、祥和。</h3> <h3>(30) 晋中锦娘,是走出黄土高坡的新一代文化青年,她们走出校门,就走进家乡的织锦坊,用青春智慧编织生活,她要靠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一片新天地,编织出美好的未来和希望。</h3> <h3>(31) 林州任村的退休老师,山路边上摊子一支,就可以发挥特长和余热,用那支老秃笔,描绘家乡壮丽的河山</h3> <h3>(32) 山东东平湖里的老渔民,天刚擦亮,大都开始忙碌起来。这老俩口年世已高,无力承包湖里的水面发展养殖业,只能依靠岸边的公共水域,收放地笼来谋生。</h3> <h3>(33)&nbsp; 早上,出湖喂鱼的老人家,忙完手里的活划船归来。</h3> <h3>(34) 舟入码头倒行船。这老俩囗沐浴着朝阳,载着收获的喜悦打渔归来。</h3> <h3>(35) 三亚崖州古镇老街上,纯朴实诚的两位老人,用一杆老秤收、卖破烂,他们用心交易,那充分利用剩余价值与变废为用的行为碰撞,生发出来的是公平、实诚的交响。</h3> <h3>(36) &nbsp;2010年元月3日中午12点,木栏围场的茫茫雪原上,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斜刺里打得人脸冰冷生痛。</h3><h3><br></h3><h3>老牧民自已饿着肚子,照样顶风冒雪放牧。他要在这恶劣的天气里,想办法喂饱群羊,这可是全家人一年的生活寄托。</h3> <h3>(37) 江西婺源的三月,美呆了全国的游人。然而,新一代的农民,继承了先辈们的勤劳作风。他深知节气不等人的道理,为抢春耕春种,无暇欣赏身边的大好春色,穿着雨衣,冒着小雨赶牛犁地,耕耘着春天的希望。</h3> <h3>(38) 乡下人也有悠闲的时光。那一人一猫的小憩,告诉我们什么叫自由自在。</h3> <h3>(39) 乡下人大都朴实憨厚,易于满足,些微乐子就能笑的那么真诚、灿烂,这位看大戏的老人更是合不拢嘴。</h3> <h3>(40) 来游埠古镇老街上赶集的这位老农,一辈子不知道手机如何玩。当他一手拿着小竹杆烟袋 、一手从我朋友那儿接过手机看视频,那种新鲜感、好奇心、满足劲一股脑地都摆到自己笑容可掬的脸上。</h3> <h3>(41) 心入自然中,方与天地寿。中国"第一长寿村”-----三亚市南山村的一位黎家百岁老人,放弃政府厚待老寿星的二层楼别墅,坚持住在黎家土屋里生活。一大早起来,老人家就一如往常的打着赤脚,蹲在灶台前用木柴生火做饭。陡然令我顿悟: 筒朴的习惯、简单的方式、素淡的习性、自足的心灵、勤劳的作风,还有那"天下万物虽丰,却能只取一瓢饮"的品德,让老人家道德高洁起来,品行贵重起来。</h3> <h3>(42) 三河老街已有2500年历史,老街民居至今保留着明清风貌。现如今,富裕起来的三河人,开始改变老的生活方式,走出自家的厨房,扎堆到街面上的早餐馆聊天吃饭,一派新生活的景象。</h3> <h3>(43) 姊妹俩和众多乡下孩子一样,放学回到家,还要在简陋的条件下用功学习。这是乡下娃本能的自觉,还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抑或是志在用文化来改变自己、家庭乃至家乡的命运?</h3> <h3>(44)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幼就学会用稚嫩的肩膀为家庭的生计拉偏套,干起活来不亚于一个整劳力。临旗镇的这个孩子,心疼父母,周末一回家,就爬上房顶晒山楂。</h3> <h3>(45) 乡下不比城里的条件,没有早托班和幼儿园。他们多半是几个般上般下的孩子们结伴到场边地头、桥上树下、房前院后自由的玩耍,照样能开启心智、强健体魄、增进感情。看这晒玉米的场地上,小伙伴们一围,就是"你拍一、我拍一"的快乐游戏。</h3> <h3>&nbsp;(46) 安徽 歙县樟潭村的千年古樟树下,老妇人正带着三胞胎孩子快乐的玩耍。透过老与少,古与今的强烈对照,让人感受到一个古老、文明民族的强大力量所在,这样旺盛生命力的民族,一定充满后劲和希望!</h3><h3>......</h3> <h3>(47) 后 记:祖居乡下,自是对乡下人、乡下事有一种解不开的缘、化不开的情。业余时间外出,每每行走乡里,便不自主的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曾经熟悉而又日渐陌生的身影。从北疆的茫茫草原到浩瀚的南中国海边,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黄土高塬,无不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h3><h3><br></h3><h3>人说百姓大如天,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面对父老乡亲,总是感觉那么亲切。街头巷尾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脑海; 山南海北的温暖,至今激动在心田。不整理出来,总觉亏欠生活些什么!然日月如梭,转眼十年过去了,还能再拖延下去吗?随打开移动硬盘,再次走进记忆中的乡村,走近我们的父老乡亲!</h3><h3><br></h3><h3>一滴水虽小,可以折射出 太阳的光辉; 一件事不大,可以看出人的生活品行。初步选出的,是中国农村的一个个时空碎片,是乡下人生活的一个个现实缩影。虽是篇章渐成,内客还不尽全面,却依然有轨迹可寻 : </h3><h3><b><br></b></h3><h3><b>耕读传家、忠孝立世、乐观豁达,奋发向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深深地根植于广袤的农村大地,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农村儿女! <b>艰辛是他们一样的经历,朴实是他们一样的品行,勤劳是他们一样的操守,美好是他们共同的追求......</b></h3><h3><br></h3><h3><b></b>祝福普天下的父老乡亲家家安康,人人幸福!</h3> 作者在太行山王莽岭 <h3><b>作者简介 : </b></h3><h3><b><br></b></h3><h3>镜衣单,就职于中国石油石化系统,二级单位副总师,从事文秘、记者、文化、党群管理工作三十余年。</h3><h3>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h3><h3>业余时间爱好摄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摄影家协会会员。</h3><h3>2000年,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70余万字的个人专著《新闻与例话》。</h3><h3>2001年由中国石油出版社出版《石油企业与现代管理》(上、下)。</h3><h3>2002年由新华社出版论文集《现代企业与管理》。</h3><h3>200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个人旧体诗专集《天籁诗音》。</h3><h3>2014年,与贺德敬联合出版《黄河之莲》摄影作品合辑。</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社会各界朋友们浏览指导!</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1月1日_1月29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