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活

王建军

<h3>&nbsp; &nbsp; 我是四川珙县中学六八级的初中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到68年7月该毕业的学生,一直拖着,没有毕业,也不上课。直到1968年12月,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我们这些拖着的学生就算毕业了,还面临着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我和几个好朋友,李东川、黄富美、宗希平、王开义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并写了“坚定不移地奔向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决心书。在六九年一月同学们陆续下乡到农村安家落户。</h3><h3>&nbsp; &nbsp; &nbsp; &nbsp;我和宗希平、黄俊京、张彦成(高中生)我们四人申请回北方老家下乡落户。(因为我们的父亲都是北方来的南下干部)很快就得到批准。</h3> <h3>&nbsp; &nbsp;我们四人于1969年正月初三踏上了回老家下乡落户的行程,从此告别了生活十六年的川南县城,告别了父母双亲,告别亲如兄弟的同学和老师,告别了我们童年的梦想。</h3><h3>&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四人,张彦成、黄俊京家在河北,我们在郑州分手,这俩人自分手后,快五十年了再也沒有见面。后来听说张彦成大姐上了大学,退休后定居上海,黄俊京现在成了有名画家,定居北京,宗希平家在江苏,我们在徐州分手。后来当兵,早已是领导干部退休了,现定居四川宜宾。祝福他们幸福快乐。我老家在山东沂蒙山区苍山县,我的上山下乡知青之路从此开始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我的老家在山东临沂市苍山县流井乡保合庄,在县城北部约25公里,属于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人均一亩地左右,主要农作物地瓜(红薯),少量花生,高粱等,经济收入很差。全村当时有1000多人,在山区属大的村庄。</h3> <h3>&nbsp; &nbsp; 我的知青生活就在这个鲁南山区的小村开始了。我首先遇到是是适应气候问题。我一下火车看到滿天的大雪,北风疾吹,一股凉气透到骨子里了,浑身凉透了。我原生活在四川南部,冬天不下雪,不上冻,也不用穿棉衣。真是两个世界。在农村下乡的两年每到冬季我的脸、耳朵、手和脚都要冻坏,又红又肿还要痒。由于不适应山东的气候,在下乡第一年生了一次病比较重,在区医院住了五天没有好转,又转县医院治疗才慢慢好起来。</h3><div>&nbsp; &nbsp; &nbsp;&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div><div>&nbsp; &nbsp; &nbsp;&nbsp;</div> <h3>&nbsp; &nbsp; 南北方的差距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前在四川时以吃大米为主,在山东老家吃地瓜干煎饼(红薯晒干以后制作的)。记得第一年麦收,一人分十斤小麦,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面粉。在四川一年四季有蔬菜吃,在山东冬季只有萝卜和白菜,还不新鲜。一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没啥油水。要走一里多路去挑水,铁桶经常掉井里,很难捞。住的是石头房子,到处透风。家家都有石磨,不远处还有碾台,用来加工各种粮食作物。有时早晨起来还要推磨,压碾,再做饭吃。有时候他们说当地的语言我听不懂,交流起来有一些困难,也发生了不少误会。</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上山下乡劳动是主要的,我下乡时刚滿十六周岁,身高1.5米,体重40公斤,又矮又瘦,力气小。加之北方和南方的劳动方式和耕作习惯不一样。北方的农活一样都不会干,一切从头学起。两年来学会了一些基本农活,会翻地、磅地、耙地、砍高粱、割小麦、刨花生、打地瓜干等等农活,也学会推小独轮车。</h3><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在生产队我一天挣六分工,劳动力挣十分。第一年因为晚一些,挣的工分还不够分基本口粮,第二年要好一些,年终时分了二十多元现金。</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一年四季天天在生产队劳动,在农忙季节有时一天要劳动十几个小时,从早干到晚。</div><div>&nbsp;就这样在一身汗一身泥中我艰难地挺过了700多天,其中的泪和汗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div><div>&nbsp; &nbsp; &nbsp;</div> <h3>&nbsp; &nbsp; &nbsp;山东老家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没有书看,也没有报读,只好天天和几个年令相仿的青年人,说说话,拉拉呱。我曾在晚上走二十里路去看一场样板戏的电影《红灯记》。</h3><h3>&nbsp;</h3> <h3>&nbsp; &nbsp;不管是苦还是累,也不管环境多么差,在农村的两年劳动中,我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锻炼了我的心志,增強了我的体质,明白了劳动的艰辛和光荣,也是我又一美好梦想的开始。</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 <h3>&nbsp; &nbsp; &nbsp;在下乡的两年中,要感谢村里的领导对我的帮助和关心,要感谢区、乡两级的领导对我的关怀。帮我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使我在困难中坚持下来,在迷茫中看到希望。</h3> <h3>&nbsp; &nbsp; 我下乡当知青到今天已经四十八年了。每当回忆起当知青的劳动和生活的艰辛,令人感慨不已。不管是青春无悔,还是蹉跎岁月,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回答。</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那里,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那里,和民风淳朴的农民亲如兄弟。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一个时代的召唤,把汗水和热血洒在共和国的大地上,我们无怨无悔。</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h3><br></h3> <h3>&nbsp; &nbsp; 下面是我下乡当知青唯一的一张相片,前面两位是我下乡时的好朋友,感谢他们,陪我度过难忘的知青岁月。</h3> <h3>&nbsp; &nbsp; 这是我们四人离开珙县回北方下乡时,到车站欢送的同学和朋友。</h3> <h3>&nbsp; &nbsp; 这是当初我们下乡时写决心书的几个好朋友。左起:宗希平、王建军、李书刚、李东川、黄富美。2015年重逢时合影。</h3> <h3>&nbsp; &nbsp; 我和宗希平先回老家下乡,随后李东川也回山东老家莱芜下乡,2015年重逢时合影。</h3> <h3>&nbsp; &nbsp; 以上部分相片是他人作品,再此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