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目錄</b></h1><h1><b><br /></b><b>1.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br /></b><b>2.移民島 (Ellis Island)<br /></b><b>3.「歸零地」,世貿中心遺址(Ground Zero)<br /></b><b>4.參觀聯合國總部(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br /></b><b>5.華爾街(Wall Street)的金錢夢<br /></b><b>6.紐約的「後花園」--中央公園(New York Central Park )<br /></b><b>7.時代廣場(時報廣場)(Times Square)<br /></b><b>8.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br /></b><b> </b></h1><h3></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3><h1>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这是法国于1876年美国建国一百周年时,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礼物,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br />我们到达纽约的第一个旅游项目,就是去看自由女神像。<br />出了地铁站,就见到一些穿着制服的貌似工作人员的人在兜售乘游轮上岛的票,$28一张。但一位带朋友旅游的当地妇女让我们跟着她走,去政府的售票处买票。<br />我们七拐八拐地穿过一些建筑,突然就看到了哈德逊河,看到了晨雾中的自由岛和朦朦胧胧的自由女神像。那个无数次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过的象征着民主自由的图腾,一下子真实地出现在眼前,内心不免有些激动。<br />售票处还没有开门,等候的人群已经排起长龙,实际的票价是$18,62岁以上的老年人$14。我们随着人流经过严格的安检,登上了当天去自由岛的第一艘游轮。<br />岸边林立的现代化高楼渐行渐远,自由女神却渐渐清晰,游轮上的游客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下珍贵的镜头。<br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br />自由女神像的主要设计者是设计了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埃菲尔。1984年,美国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内涵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br />自由岛仅有4公顷,但这个蕞尔小岛每天迎来送往的游客数以万计。自由女神像称不上历史古迹,仅是一件人工雕塑的艺术品。但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的人犹如教徒朝拜般来瞻仰她?我想,答案就写在自由女神像花岗岩构筑的基座上,那是美国女诗人埃玛脍炙人口的诗--《新巨人》:<br />"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也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火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移民島Ellis Island(愛麗絲島)</b></h1><h3></h3><h1></h1><h1>这是一个人工岛,与自由岛近在咫尺,在欧洲移民高峰期曾经是美国主要的移民检查站。从19世纪末期开始,每一位要入境美国新大陆的移民,首先要进入爱丽丝岛,经过身体健康检疫和移民官的面谈登记,合格者才能登上这个移民眼中的自由之地。在1892年至1954年的60年移民潮期间,曾有超过一千两百万的移民抵达此地,最高峰时,每天约有5000人在这个移民大厅等待移民官的询问和检疫。<br />正因为这个小岛在美国移民史上的特殊地位,上世纪80年代,岛上的主要大厦和其他建筑物修复一新,并于1990年以爱丽丝岛移民博物馆的名称向外开放,展出美国移民的历史文物。这个小岛也因此成为自由女神纪念地的一部分。<br />博物馆第一层是移民大厅,悬挂着美国国旗。第二层有许多展厅,展示当年移民照片,讲述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也陈列着当年移民睡的铁床等物品,游客还可看到当年移民站对移民做健康检查时所使用的器具。还有当年移民登记的名册。</h1><h1>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参观博物馆相当于一次寻根之旅。他们可以在保存完好的资料库中找到祖先进入爱丽丝岛的记录;在移民墙上,他们甚至可能看到祖辈的名字。</h1><h1>博物馆里除了照片实物,还有视频,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各种族的移民代表讲述他们如何实现了美国梦。华人的代表是著名电影导演李安。<br />在博物馆里,有一个可以显示各国移民到美国实际人数的电子地图。比如按了了"Chinese"这个按键,屏幕会显示60年间来到纽约的华人一共是284144人。比起200多万的意大利移民,这算是小巫见大巫,但这个群体却遭遇到最不公平的对待。</h1><h1>尽管如此,华人还是以自己的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在这块土地上打拼,并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或滚雪球般地投亲靠友;或留学、工作。有钱人投资移民,没钱人偷渡。到2010年,华裔美国人已经达到四百万,占美国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这几年,中国大陆移民成为抵达美国人数最多的族裔,中国留学生也占到外国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网上有人戏称:中央政治局开会干脆就叫美国留学生家长会)。</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歸零地",世貿中心遺址(Ground Zero)</b></h1><h1>十五年前的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遇袭,举世震惊。原高约415米的两座双子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成为21世纪初让所有人都无法忘怀的镜头。911事件后,原意为导弹目标或核装置爆炸点的"归零地(Ground Zero)"一词,成为世贸中心废墟的代称。<br />今天,我们来到了世贸中心的原址参观。当我们身临其境,不得不感叹以色列设计师迈克·阿拉德作品"倒影缺失"的伟大的奇思妙想。他将双子塔留下的大坑建成6 米深、占地4000 平方米的两个方形水池,其四周的人工瀑布最终汇入池中央的深渊。用四起的水声遮蔽闹市区的喧嚣,而瀑布则能过滤外部强烈的光线。巨大的落差,让大瀑布格外壮观。水流的不断漫下,让人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不再复返,也以此缅怀曾经的"双子大厦"遇难者,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整个布局也因此形成一种巨大的静默,任何人到此都会哑然失声。<b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水池四周是大理石的围栏,上面镌刻着三千多名死难者的姓名,有的名字上还插着鲜花。其中很多死难者是消防队员,他们冒着危险冲进已经燃烧着的大楼,抢救了许多生命,人们将永远铭记这些普通的英雄。<br /></span>我在这些名字中寻找着华人的名字,(人很多,不容易看清)真没有想到,唯一让我找到的竟然是一个曾经很熟悉的名字--曾喆。他是一位年仅28岁大陆移民,在华尔街银行工作,是一位有紧急救护证书的义工,那天,他毅然投入了抢救者的行列,不幸牺牲。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海内外华文媒体都做了很多报道。当时我正在教育部编写中学高级华文课本,就将报道的素材编写成一篇课文,让新加坡选读高级华文的孩子都知道了曾喆的事迹。<b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千多条无辜的生命值得全世界人们的同情和悼念。但同时我也想</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美国不那么强势地在全世界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在他们不喜欢的国家培养反政府势力,这个世界也许</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会有那么多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仇</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恐怖袭击就可以避免。<br /></span>十五年了,新的更加雄伟的建筑正在废墟上拔地而起,但人们不应该忘记这血的教训。真希望这个世界能多一点和平与理性,少一点冤冤相报。</h1><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1><h3> </h3> <h1></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我現在要去救人</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选自新加坡中学中二高级华文课本)</h3><h3></h3><h1> 9月11日,这个日子因为埋葬了二千八百多个无辜的生命而变得异常特殊。2002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举行了大规模的周年祭奠活动,在苏格兰风笛演奏的音乐《天赐恩惠》声中,一个名为"永恒之火"的巨大火炬被点燃。这熊熊的火炬,纪念着二千八百多条生命,也为华裔青年曽喆而燃烧。<br /> 在美国"911"灾难中,曽喆本来可以生还,但身为义务救护队员,他为了救助他人而献出了自己28岁的生命。<br /> 曽喆办公的综合大楼和世贸中心隔了两条街,那天他和上司像平时一样坐地铁去纽约银行上班。一出地铁口,他们就看到了世贸大楼的浓烟。曽喆立刻用手机给妈妈和女友报平安。<br /> 当地时间9时15分,曽喆的同事看到他在救人。由于世贸中心的电话和曽喆的手机都失灵了,9时25分,曽喆在救人的间隙离开现场,跑回银行给妈妈和女友打了电话:"我现在要去救人。"这是他留给亲人最后的声音。<br /> 美国一家电视台无意中拍摄了曽喆救人的一幕。从电视屏幕上看,当时曽喆正救护一位受伤的亚裔妇女。曽喆身穿白衬衫,戴着胶皮手套,面对死亡的威胁表情却很镇静。这段电视节目上有关他的镜头持续了10秒钟之久。就在曽喆急救伤者时,世贸大楼崩塌了。<br /> 1988年,15岁的曽喆和家人从中国广州移民到美国。几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走出校门,如愿进入华尔街的纽约银行。再过十几天,就是曽喆29岁的生日,他正准备结婚。他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美好的一切却被这举世惊骇的惨剧剥夺了。<br /> 世贸大楼倒塌时,有三百多名消防员和警察在执行公务中牺牲。曽喆本来是没有义务加入这个行列的,他是可以逃生的,却赶回去救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曽喆是更伟大的英雄。<br /> 如今,曽喆的名字在美国华人社会已经家喻户晓。他被纽约州授予英雄的称号;他曾经服务过的急救队将新买的急救车命名为"曽喆";纽约银行也以他的名字为一间会议室命名。人们还为他出版纪念册,制作雕像,用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华裔英雄。<br /> "911"这个现代文明遭受挑战的日子,除了恐怖、劫难,它也为人们展现了生命中的真、善、美。</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參觀聯合國總部</b><span style="font-size: 16px;"><b>(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b></span></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b></b></span></h3><h1></h1><h1> <br />联合国总部大楼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东侧。这块领土的所有权已经不属于美国以及任何一国,而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国际领土"。<br />我们去的那天是周末,但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旅行者扫兴,联合国总部很人性化地开放广场和大厅让人们参观,只是没有讲解,也免去了$16的门票。<b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题大楼(秘书处大楼)是一栋玻璃面的39层板式建筑,由于其四四方方的长方体外形而被称为"火柴盒",这是由包括梁启超之子建筑家梁思成在内的世界10位建筑师共同讨论设计的。大楼前方的旗杆,悬挂着联合国成员国的国旗,主旗杆上则是蓝色的联合国旗帜。平日是非常漂亮的一景,但因为是周末,大厦建筑前的旗杆是只孤零零地飘着一面联合国旗。蓝色的联合国旗中间是从北极上方看下来的世界地图,两侧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枝。<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进大门,有个小广场,广场上有两个非常著名且奇特的雕塑。一个是一把枪管上打一个结的左轮手枪的雕塑,这是由卢森堡赠送的,代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另一个是一个黄铜色很大的破裂状地球雕塑,是意大利送给全世界人民的礼物,</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警示人们保护地球。<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平日买了门票,可以参观秘书处大楼,穹顶的联合国大会堂,以及这两处之间的下属的会议厅,还可以有导游讲解。但周末只开放大厅,可以看的东西很有限。有介绍联合国历史的一些图片,还有历届联合国秘书长的画像。<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大厅的墙上读到马拉拉的一段名言,非常感人:"One child, one teacher, one book, and one pen can change the world"。马拉拉是巴基斯坦一位年仅十七岁的中学生,她无惧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区女性接受教育的禁令,不仅继续学业,还致函外媒,为巴基斯坦妇女和儿童争取权益。为此,她在乘校车回家时遭到枪击,伤势严重。2014年10月10日,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历史上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我将马拉拉的话发给了刘奶奶华文课堂的新加坡和中国的孩子们,和他们分享。希望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珍惜他们受教育的权力。<br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阅大厅里的留言簿,还无意中看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笔仗。除了幼稚、不理性,还有可怕的民粹主义。<br /></span></h1><h5> </h5><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3> </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華爾街的金錢夢</b><b><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1><h1>华尔街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的南部,原来是沿百老汇大街的一堵土墙,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华尔街也就因而得名 。以后围墙拆除了,但"华尔街(Wall Street)"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br />这条小街,长不超过半英里,宽仅11米,狭窄的街道,在两边高楼大厦下,显得越发阴暗。然而,它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它是美国财富的象征,是世界金融市场的晴雨表。 美国和世界的财团大亨把这里看作圣地,麇集在这里,做着暴富的美梦。<br />我们参观完911遗址就来到了华尔街,一下子就看见了名闻遐迩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它远不象我们想像中那样气派,小小的门,比不上国内小城市的大银行,一不小心就会插肩而过。<br />华尔街是一条步行街,两头都有一些大的铜块作为路障,这样车子就无法通过。路上还有很多穿制服的保安人员,确保金融街的安全。<br />到华尔街就不能不去看那个著名的铜牛,这是意大利艺术家的杰作,有希望股市牛气冲天的蕴意,如今许多地方的金融机构都铸有这样的铜牛。虽然股市的跌宕起伏有其规律,铜牛无法抑制金融风暴的肆虐,但这座还不到三十年的雕塑,已然成为"发财"的象征,无数游客都希望与它合影,并以抚摸牛角来祈求好运。游客太多,摸不到牛角,有人只能去摸牛屁股,我也无法拍到没有人的铜牛。<br />华尔街的游客很多,但我观察到来自大陆的游客比例很高,(远超过在其他景点看到的),其中儿童游客几乎都是中国人。很多人都有金钱梦,我们就遇到四个南美洲的姑娘,每人手持一张美元在华尔街合影,在征得她们同意后留下了这个有趣的画面。但孩子们金色的童年中似乎不该有金钱的颜色。<br />其实很多金融机构已经不局限在这一条街上,"华尔街"一词现已超越这条街道本身,成为附近区域的代称,亦可指对整个美国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h1><h3></h3><h3></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紐約的後花園----中央公園</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3><h1>号称纽约"后花园"的中央公园,坐落在摩天大楼林立的曼哈顿正中,是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也有"世界最美城市公园"的美称。<br />很多年前,我曾经看过一本纽约中央公园的画册,实在是美得惊人。但公园很大,园内有着总长93公里的步行道,如果要全部逛完,一天时间都不够。而我们时间有限,脚力也不够,只能"到此一游"了,很多优美的景色都错过了。<br />我们乘地铁到中央公园,从西面进去,穿过公园,从东面出,东面就是我们一天中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安排既逛了公园,又不耽误主要行程。<br />纽约是人口密度极大,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能保留那么大的公园,那么大的绿地,是这座城市市民的幸福。<br />据说公园内有三十多座风格迥异的桥,可惜我只看见两座。照片中这座桥的桥洞下坐着一个拉二胡的华人,他拉的曲子是著名的梁祝。我们就是在华人耳熟能详的美妙的乐曲声中离开了美丽的纽约中央公园。</h1><h1></h1><h1>中央公园是长方形的,东西近一公里,南北长五公里。整个公园没有大门,自然也不收费。公园给我的震撼是满眼的绿色:大片绿茵茵的草坪,树木葱郁的小森林,绿色中又点缀着色彩艳丽的花。这景色和我新加坡住家附近的常去的巴西里公园有几分相像,它们都是人造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是巴西里公园是在国家版图最东部的海边(面积自然小得多),而纽约中央公园则毗邻这座城市最繁华的曼哈顿,从公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遥望远处林立的高楼。这个公园可以说是被高楼大厦包围着(有一张照片是我在洛克菲勒中心七十层高的主楼观景台拍摄的中央公园,可以感受这一点。)</h1><h3></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時代廣場(時報廣場)Times Square</b></h1><h1><b><br /></b>时代广场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一块街区,中心位于西42街与百老汇大道交会处,是曼哈顿最繁华的区域。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疯狂的三角地"。<br />时代广场因《纽约时报》早期在此设立的总部大楼而命名。让时代广场国际驰名的是新年倒计时的狂欢,吸引了世界几十亿人的目光。(最近几年 ,时代广场的新年狂欢也有了中国元素。)由于其高知名度,世界上不少著名城市的都有商场或建筑物取名为"时代广场",中国大陆更有多达189个城市有时代广场(网上的这个数字我表示质疑)。但世界上的大都市确实都有自己跨年狂欢的"时代广场"。2015年新年,上海的"时代广场"就不幸发生过踩踏事故。<br />我们在纽约的一周中,由于酒店门口有一辆定时开往时代广场的中巴,所以我们每天都会去那里搭乘地铁到不同的目的地。走进时代广场,足以震撼每个人的眼球,满目全是色彩绚烂的霓虹灯和街头艺人。<br />形形色色的街头艺人中最瞩目的是只穿着超短裙的年轻女郎,赤裸的身上画着美国国旗,与游人合影是要收费的。<br />广场上很人性化地放置了许多桌椅,你可以在附近的食品车上买些食物饮料坐着吃,也可以什么都不买,只是坐着。我们通常在回酒店的时候到这里坐坐,看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br />在时代广场,有一栋特殊的大厦One Times Square(时代大厦),二十五层大厦内常年空无一人,却能够带来每年几千万的收入,它的秘诀就是户外广告牌。纳斯达克与道琼斯股票信息广告占据了好几层楼,左右两侧的楼面上是巨幅广告的海洋——索尼、佳能、 日立、夏普、松下、三星……<br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纽约时代广场北部的一处建筑物上,新华通讯社租了一块广告牌,虽然在这广告的海洋中并不起眼,但熟悉的中国元素仍吸引我们伫足观看。<br />这样的闹市区的免不了治安问题,所以地皮再金贵,也有警察机构的一席之地。<br />2004年4月7日,"时报广场"迎来她的百年华诞。在百年大庆的开幕式上,纽约亿万富翁市长彭博曾自豪地说"当你同国内或世界上任何人谈起什么是纽约的时候,你可以说百老汇和时报广场就是纽约。"事实上人们早已流传如斯之说:不到纽约算不上到过美国,不到时代广场算不上到过纽约。</h1><h1></h1><h1>最有趣的是时代大厦有一块世界上最大的超大规模的显示屏,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它有一个自拍功能,把大街上的游客定格在屏幕上并展现出来,只要你站在屏幕前,用相机一直对着屏幕,就会在大屏幕上拍摄到自己的形象。(屏幕上人海中的我穿着蓝色的T恤)。不过至少十分钟才会出现一次,为了要在世界最大的屏幕上看到自己,必须长时间站在那里看广告。</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b></h3><h1>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是美国20世纪初最大的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建造的,其中主楼高70层,楼顶上是著名的观景平台,可以鸟瞰曼哈顿全景。<br />1933年,观景台首次开放后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然而上世纪70年代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建成后,洛克菲勒中心风光不再,其观景平台在80年代关闭。80年代末,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三菱财团买走,这似乎成为日本兴起、美国衰落的象征。所幸后来美国人趁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又把洛克菲勒中心买了回来。"9·11"以后,世贸大楼的倒塌使人们失去了一个鸟瞰曼哈顿的地方。于是观景台不失时机地得到修复,于2005年重新开放。<br />上观景台的过程很梦幻,电梯天花板上是快速变幻的炫目的灯光,耳边是刺激的音乐,老年人还真是不适应。观景台位于GE大楼的第67、68和70层,其中七十层的top of the rock(巨石之颠)用玻璃阻隔,视野最为开阔,可以360度鸟瞰曼哈顿全景。其实现在的纽约,帝国大厦才是最高建筑,但这里却能欣赏帝国大厦的雄姿,还可以近观中央公园的美景。<br />上观景台的价格很昂贵,而且在旅游旺季票还不好买。大楼里有很多高档商店,商品价格自然不菲,但很多食品连锁店,食物的价格却和外面差不多。我们在装潢特别考究的星巴克喝咖啡,一杯卡布基诺仅$3,比中国大街上的还便宜。<br />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的中央是一个下凹的小广场,飘扬着联合国的一百多个成员国的国旗,不知道什么原因,新加坡的国旗在最显眼的地方。</h1><h1>广场正面有一座金光闪闪的希腊神普罗米修斯飞翔着的雕像,下面有喷泉水池,浮光耀眼,冬季还可作溜冰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