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耶路撒冷的“苦路”

草原羊驼

<h3>&nbsp; &nbsp; &nbsp; &nbsp; 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旧约》中预言的那个基督、弥赛亚(上帝),是神自己道成肉身;而大部分犹太教徒认为,上帝还没有来,仍在等候之中。但犹太教内部认识还不统一。</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到了以色列旅行之后才进一步弄清楚,耶稣出生在以色列,《圣经》就是以色列人写的。</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以色列这个国度既神秘又充满智慧,是古老的犹太文明的发源地;犹太教四千多年的历史,从中“破壳”而出的基督教也已两千年了。但在以色列这个耶稣的故乡,如今基督教徒仅占总人口的3%,而全世界的基督徒达到了十几亿!这是为什么?耶稣是如何出生、成长、布道、死亡……的?</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带着一系列的疑惑,我们一行二十人自2016年12月9日至12月21日到以色列(约旦)旅行。由于年代久远、历史纷繁、教派林立,再加上此次行走路线顺序的错位,过后对有关耶稣和基督教的问题仍有扑朔迷离之感,如坠入云雾之中。闲暇中借助《犹太文明史》、《耶路撒冷三千年》等书,结合实地见闻,以《圣经》中的故事为景点,把拿撒勒、伯利恒、提比利亚、加利利湖以及耶路撒冷串联起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又重新“巡游”了一遍,故题名为“踽踽独行”。</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 <p class="ql-block">  (以下顺序是先照片,后文字) </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圣母玛利亚受孕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拿撒勒是耶稣父亲约瑟、母亲玛利亚的故乡,是加利利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居民以穆斯林为主,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居地。据说耶稣在这个城市的福利亚村度过青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p>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拿撒勒因天使报喜堂而闻名于世。当年上帝派天使长加百利向已订婚尚未结婚的玛利亚宣告:”你因圣灵而怀孕,所生的是救世主”。用今天的话讲,先天的基因就注定耶稣的“神”性。</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整个景点由天使报喜堂、圣.约瑟夫教堂和考古遗迹三部分组成。目前看到的天使报喜堂是1966年建成的,这也是同一地址上建的第五座教堂,屡建屡毁。第一座已说不清年代;第二座建于二世纪初;第三座拜占庭(公元五世纪前后)时期建;1877年建了第四座。&nbsp;</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耶稣是世界的。在院子的廊墙上挂满了世界各国创作赠送的马赛克圣母圣子图。可能是谁也没有真正目睹过圣母玛利亚“芳容”的原因,所以作品中玛利亚的面相五花八门;只是凭着各自的想象,再加上对《圣经》的理解来创作,但都反映出了善良、高尚的特征。仅有一幅以中文署名的图,仔细一看,出自“一国两制”的同胞之手;图中的圣母似乎是观音的姐妹。 很自然,神圣的东西都应该是相似的!</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天使报喜堂,我在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就见过。也难怪,《圣经》故事关键处也就那几段,怀孕是人之初,第一段故事就只能是它!</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恰遇尼日利亚朝圣团,人人穿着绿底白花的一套服装,听说他们是从众多的教徒中抽签产生的。他们虔诚至极,在圣母报喜洞前眼含泪水隔窗祷告;把头靠在教堂的石柱上低声祝福;还有的匍匐在地板上念念有词。我作为非基督教徒,理解他们,但只是看客。</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之后就该是耶稣的出生了。</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耶稣的出生日期是公元元年12月25日,出生地在伯利恒(Bethlehen),希伯来文为“面包之家”;伯利恒人口25万,现在由巴勒斯坦自治管理,但进出口由以色列控制。史载公元前3000年吉普赛人就在此定居,当时的地名叫贝特拉马,直至公元前1350年改为现名;大卫王就是伯利恒人。</h3><h3>&nbsp; &nbsp; &nbsp; &nbsp;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伯利恒;1995年,巴以达成协议,伯利恒才改由巴勒斯坦自治。</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玛利亚临近分娩时,恰逢罗马皇帝下令普查人口。约瑟和玛利亚赶往伯利恒申报时,因无住处,只好住在马厩里;当天夜里生下了耶稣,他们把耶稣包好后放在了马槽上,马槽就成了耶稣的摇篮,现教堂前面的广场就叫马槽广场。</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公元四世纪在原址建了圣诞教堂,它在基督教中的地位仅次于圣墓教堂,是第二圣地。自然,其命运也是跌宕起伏,屡遭战火的洗劫,创痕累累。</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两千年来,马槽的档次逐渐升级。由当初的泥马槽、银马槽到大理石圣坛,现在上面镶嵌了14角伯利恒银星(圣诞星洞),并刻下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对耶稣诞生的日期有人持有怀疑:一是《圣经》里讲到耶稣诞生那个时刻有牧羊人在草原上看到某种奇异天象,但他们认为牧羊人不会在冬天(12月25日)还在野外放羊;二是天文学家Dave &nbsp;Reneke在2008年认为,耶稣出生时照亮大地的那颗星~伯利恒之星,从天文学的角度考察,它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年的5月7日。</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讲到各种圣灵、先知出生那一刻的“异象”,华人最耳熟能详!当年刘邦的母亲临产时,“一条蛟龙破窗而入,盘旋于产床之上”;朱元璋出生时,“朱家屋顶一片红光,百姓以为失火,纷纷前来救火”……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下,古今中外在这个方面找到了共同语言。</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全世界的基督教徒都应该感谢雕塑上的这个人~希罗尼穆斯,是他把《圣经》翻译成了拉丁文。由此,《圣经》从狭小的以色列走向世界,并带来了十几亿的虔诚信徒。</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出耶路撒冷入伯利恒,两边的人长得差不多,讲的一样的语言,使用一样的货币,建筑风格也完全相同;鲜花绽放、蓝天白云,看似一片祥和;但长达四百多公里的隔离墙冷峻地矗立在那里,似乎在严肃地提示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的流血冲突,为领土问题人们曾殊死厮杀过,现在的平静的表象下面仍散发出浓浓的火药味!</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约旦河在静静流淌,鲜花绽放,空气清新,耶稣洗礼处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洗礼,对于基督教徒来讲至关重要。基督教有两大圣礼:洗礼和圣餐礼。洗礼是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得到赦免,为其接受圣灵和恩典的证明。耶稣接受洗礼,从逻辑上存在混乱,有人指出,耶稣是童女所生,是无罪的,为何需洗礼?</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虔诚的基督徒以能到耶稣当年洗礼的地方洗一次礼为一生中的幸事。他们在对自己进行生命拷问、心灵自责的同时,感激上帝赐给自己的一切,其场景即使不是基督徒的我们也会为之动容。</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对于耶稣当年洗礼的地点存在着争议。《圣经》上说是在耶利哥(杰里科 Jericho)附近约旦河的某处;现在以色列和约旦各有一处,都说是耶稣当年洗礼的圣迹。我们去游览的是以色列Yardenit (地图中上面红点处),以色列建国后设立的,靠近加利利湖,现每年有50万人前往游览;约旦的一处在Baptismal Site(地图下面红点处),每年28万人前来。从地理位置上看,约旦这处更靠谱。</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洗礼处既然是重要的圣迹,那就少不了信徒捐赠的艺术品。和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堂一样,这里也有不少由琉璃瓦制成的墙框,上面烧制着《圣经》中记载的关于洗礼的一段描述。太巧了!中文的也是出自“一国两制”的同胞。</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耶稣随着基督教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与当时以色列的政治军事背景密切相关。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日趋增强的外来文明的影响冲击下,犹太教内部分化成若干派,其中加利利一带的拿撒勒派信徒企盼救世主降临,认为必然会有“光明之子”的仁政取代当时的“黑暗之子”暴政,而耶稣不仅是其理想的代言人,还是传说中弥赛亚的化身。</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请注意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最明显区别。基督教使上帝肉身化,提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是犹太人所坚决反对的,它只承认上帝的唯一性和绝对性;正是这个关键点导致了耶稣命运的逆转。</h3><h3>&nbsp; &nbsp; &nbsp; &nbsp;耶稣开始了广泛的布道,加利利湖西北岸距约旦河西五公里的迦百农堂是引人注目的地点之一。《圣经》里有此地名,希伯来语中意为“那鸿的乡村”。这里主要发生耶稣和其第一弟子圣彼得之间的一些故事,无非是耶稣的神力和圣彼得的忠心。</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1968年到1986年之间,两位法国考古学家发现了迦百农堂临近的犹太会堂遗址,认为是耶稣公元一世纪在这里传道。块块巨石默默注视着苍生,仿佛世界仍按照耶稣的预言在有条不紊地运行轮回。</h3> <h3>&nbsp; &nbsp; &nbsp; &nbsp;近处,圣彼得雕塑静静地矗立,冷眼看着诡异的世界和人生。 圣彼得是基督教第一任教皇,世界各地也有不少圣彼得教堂。耶稣复活的第三天对圣彼得说:“我升天后,你要承担起基督教的责任”。他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可见一斑。</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高天寥廓,深不可测。循着空气中里飘来的钟声,放眼望去,俄罗斯东正教的教堂的红墙金顶在远处熠熠发光。它似乎在提示大众,宗教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也在不断地发展分化之中。</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加利利湖,山色湖光 。 八福堂,坐落在加利利湖北岸的八福山上。无论教堂还是山名,一定和耶稣在这里论“八福”有关。耶稣说:</h3><h3>&nbsp; &nbsp; &nbsp;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h3><h3>&nbsp; &nbsp; &nbsp;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主安慰;</h3><h3>&nbsp; &nbsp; &nbsp;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h3><h3>&nbsp; &nbsp; &nbsp; 饥渴慕文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福;</h3><h3>&nbsp; &nbsp; &nbsp; 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主怜恤;</h3><h3>&nbsp; &nbsp; &nbsp;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h3><h3>&nbsp; &nbsp; &nbsp;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h3><h3>&nbsp; &nbsp; &nbsp;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h3><h3>&nbsp; &nbsp; &nbsp; 读了这些,我不由地从心底涌出:吃亏是福啊!永恒的真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八福堂是一座八角形的教堂,建于1938年。教堂内配上了八种颜色的玻璃窗,顶上写着八福的内容。</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从这里俯视,加利利湖尽收眼底。波光粼粼,薄雾飘渺,宛如仙境。</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教堂内大岩石上供着基督之桌,也称“圣坛”。坛前设有珍珠母图、鱼、船、篮子、灯塔、十字架等物品,泛着金色的光芒,隐隐地透出一股至高无上的神灵之气。</h3> <h3>&nbsp; &nbsp; &nbsp; 神的力量无与伦比。耶稣当年在布道时,曾经用五个饼、两只鱼喂给5000个信徒,大家饱餐一顿后鱼和饼还有富余。鱼是加利利湖里的罗非鱼,起名叫“圣彼得鱼”,莫非这两只鱼当初由圣彼得在加利利湖里捕捞的?因为圣彼得是个渔民啊!</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凡是基督教的圣地,总是离不开挫折坎坷,五饼二鱼堂也不例外。它最早建于公元四世纪,五世纪拜占庭时期扩建,之后随着外族的入侵,惨遭战火洗劫,屡次被摧毁。现在的教堂是1982年重建的。</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在教堂内部的马赛克地面上,最初原始的和后补上去的马赛克泾渭分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这里的建筑进行了考古,研究确认原始的部分属于公元五世纪的产物。一千五六百年啊!多么了不起。它们一定目睹过阿拉伯穆斯林的弯刀、十字军铁蹄的践踏、埃及马穆鲁克的统治……。在2015年,一名犹太教的极端主义者还放火企图烧毁教堂,被及时制服,只毁坏一些附属建筑。</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在加利利湖畔绿毯般的草地旁,大家分享了鱼和饼的午餐,只不过不是五饼二鱼,而是每人N饼一鱼。商家一定是在创造一种寓意和概念,让旅行者们体验一下当年信徒们的幸福。但比起他们,我们不是更富足吗?</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加利利湖面宽阔辽远、海鸥翩翩;此时我们的心境犹如这湖光山色,豁然开朗~人生其实很简单,一条鱼、几块饼不就满足了吗?</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苦难,九分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三教各自的圣城,世界独一无二。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被外族征服37次,尸骨如山、血流成河。这里既浓缩了犹太教的苦难,也集中地体现耶稣受难和死亡等一系列生命转折点,每一处都是基督徒痛不欲生的伤心处所。</h3><h3>&nbsp; &nbsp; &nbsp; &nbsp;首先是主哭耶京堂(主泣教堂),它位于橄榄山坡、汲沦溪谷(Kidron)。是当年耶稣进耶路撒冷时,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言它不久后的毁灭及犹太人的离散,他为这些苦难而哭泣。</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950年代方济会士在修缮房屋时意外地挖掘出公元前136年到公元后300年的墓地,表明这里在耶稣之前、中、后都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现在看到的教堂是1953~1955年建造的,外观像一滴眼泪,以此来表达对耶稣忧“殿”忧民情怀的纪念。</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主哭耶京堂内庄严肃穆。右侧窗户前有一个巨大的铁制十字架;透过它,可以清晰地看见对面的圣殿山;最引人注目的金顶清真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要感谢约旦前国王侯赛因在1990年代的出资捐建(为政治),要不然它的顶还是灰色的。耶稣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这一带度过的。白天他在耶路撒冷布道,晚上回到橄榄山住宿。</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由于和犹太教教义的显著冲突,死亡的阴影离耶稣越来越近了!据《圣经》记载,耶稣是在喀西马尼园被其十二弟子之一的犹大出卖的。犹大出身贫苦,被当时犹太教的祭司长用30个银币给收买了,让他在士兵实施抓捕时吻耶稣,作为指认耶稣的手段,史称“犹大之吻”。</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喀西马尼园里种满了橄榄树,树龄都多在一千多年以上;其中有一棵树龄达2000年,据说是耶稣当年亲手种植。又遇到尼日利亚朝拜团,这些黑人兄弟隔着铁栏杆把手伸入抚摸这棵树的树皮,泣不成声。我有点费解,以色列和埃塞俄比、亚美尼亚、尼日利亚这些国家为何密切相关?一定有原因,只是我孤陋寡闻吧!</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耶稣不愧是先知,他预知自己即将被捕,在和弟子们共进最后一顿晚餐时说:“你们之中有人要出卖我”。为此,达芬奇专门画了《最后的晚餐》,图中耶稣右边第二人神态、色彩和周边人截然不同,很容易被观画者认出谁是犹大。艺术总是高于生活,现实中,对于犹大一类的魑魅魍魉,你能有本事一眼看穿吗?</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你看,非洲朋友趴在耶稣当年做祷告的雕塑前多么投入。我相信,他们是真心的,真正做到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万国教堂,是耶稣最后的晚餐、对上帝祷告和被捕的地方。它毗邻喀西马尼园,现教堂于1919~1924年建在公元四世纪拜占庭教堂(毁于地震)以及十二世纪十字军教堂(后被废弃)的基础上。</h3><div>&nbsp; &nbsp; &nbsp; &nbsp;据《路加福音》记载, 耶稣在和门徒用了最后的晚餐后,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三次祷告之后,恢复了勇气和自信。从这段描述看来,他又是介于神和人之间。是啊!他是圣子!(太平天国时洪秀全也称自己是圣次子~耶稣的弟弟)。</div> <h3>&nbsp; &nbsp; &nbsp; &nbsp;教堂里的 祭坛是耶稣被捕前度过最后一夜的地方,拜占庭建教堂时设立、十字军时扩建,曾被穆斯林破坏过。它是由一块红色石板和它前面的白色大石头组成。红色石板代表耶稣晚餐后“汗如大血点”;那块白色大石头为耶稣趴着祷告之处。以前白石头比地面高出不少,由于长久以来世界各地信徒纷纷凿一块作为“圣物”带回,现在基本和地面一样平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教堂内穹顶的精美图案代表1919年重建时捐款的12个国家,包括国名、国徽等;所以叫“万国教堂”。</h3><h3>&nbsp; &nbsp; &nbsp; 捐建国的数量有说是12+4的。什么原因穹顶只有12个图案?可能由于捐的时间、金额和教堂设计效果等原因导致。</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教堂外正面的廊柱上方,有四个人物的雕塑。他们个个面容严峻、神情专注,充满了睿智和意志。这些是四福音书的作者,基督耶稣的故事出自他们之手。</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人文领域, 逻辑性不是必然的。如前所述,许多处逻辑上有缺陷,但十几亿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信仰,个中的神秘、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错综复杂。</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是耶稣走向死亡的路。这是一条充满悲伤和同情的苦难之路。2000年漫长的岁月中,多少基督信徒怀着悲切之心循着耶稣的脚印前行,体验为信仰而献身的高尚心境。</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在那里遇见天真无邪的儿童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在光亮的石板路上,充满稚气的童音弥漫在耶路撒冷清朗的上空,飘向未知深处。</h3><h3>&nbsp; &nbsp; &nbsp; &nbsp;苦路,一共有十四站!</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一站,是耶稣被捕后押送到的地方~罗马总督府,罗马总督彼拉多审讯耶稣,他先受鞭刑,之后被判死刑。</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该处现在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一座学校。</h3><h3>&nbsp; &nbsp; &nbsp; &nbsp;透过庭院里罗马建筑风格的精美廊柱,可以望见深邃的蓝天。身在此处,不由地慨叹:啊!自由和平等,多少年里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可是它来得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二站,耶稣背十字架。罗马人令他脱去紫袍,戴刺冠,执行十字架死刑。</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耶稣背上了十字架,开始缓步走向加尔瓦略山,将在那里执行死刑 &nbsp;;同时判死刑的共有三个人。</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十字架重达150磅,背十字架是罗马人惯用的刑罚。</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在辨认哪个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的问题上,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立了大功(她同时也是建圣墓教堂的主人)。时隔300多年之后、她在众说纷纭和人为制造的复杂因素中,借助“神”的力量,识别出了十字架的“真品”,可谓功不可没。</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精疲力尽的他,被沉重的十字架紧压,缓步艰难爬行;周边围观者辱骂(想必是非基督教徒),再加上士兵拳打脚踢,结果,耶稣跌倒在地。</h3> <h3>&nbsp; &nbsp; &nbsp; 回到现实,近处有全副武装的士兵用鹰一样的眼睛搜寻着周边的蛛丝马迹。三大宗教混居一处,一点点火星就会导致冲天大火。</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四站,耶稣永别母亲玛利亚。</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圣母悲痛欲绝,心如刀割,多次哀痛至昏迷。</h3><h3>&nbsp; &nbsp; &nbsp; &nbsp; 生离死别、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是人生最悲哀之事。想想三十余年前,玛利亚在懵懂的状态下因圣灵而怀孕;如今这么悲惨的结局,令人唏嘘!是否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五站,西蒙帮助耶稣背十字架。基勒乃人西蒙从田间路过这里,罗马士兵强迫他背耶稣的十字架。为什么?也许这些士兵看见耶稣的惨象,暂时动了恻隐之心?</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墙上的这个痕迹是耶稣当年走过这里时,因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脚步踉跄、手扶墙壁而留下的手印,已经油光可鉴。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在这里抚摸,似乎在抚慰耶稣那颗破碎的心。</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六站,圣妇为耶稣拭面。妇女Veronica看到耶稣脸上血汗,奋不顾身上前用手帕擦拭。耶稣的面容印在了手帕上,据说该手帕现保存在梵蒂冈。</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漫漫,滴满了血和汗…………</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此处离刑场还有一段路,士兵不断地鞭打他,由于过于疲劳,他再次跌倒。</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八站,耶稣劝告耶路撒冷妇女:“ 耶路撒冷的女子,你们不要痛哭我的苦难,该当痛哭你们的罪过。因为这些罪过,实是我受难的缘由”。</h3><h3>&nbsp; &nbsp; &nbsp; &nbsp;现实中的 人们常常纠结于社会的表象和实质、感性和理性。耶稣的这段话实在是振聋发聩!</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此时他体力严重透支,寸步难行。</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已经到了加尔瓦略山下,死神在向耶稣招手了。</h3><h3>&nbsp; &nbsp; &nbsp; &nbsp; 透过埃塞俄比亚教堂的窗格,圣墓教堂的浅蓝色圆顶已清晰可见。</h3><h3>&nbsp; &nbsp; &nbsp; ( &nbsp;第十站到第十四站都在圣墓教堂内)</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十站,耶稣被剥去衣服,准备实施用大铁钉穿透手足的十字架酷刑。</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十一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躺在十字架上,双臂被拉开;士兵用钉子穿透他的手足后,十字架被缓缓提升,竖立在土地上。 &nbsp;现在一块石头上有个圆孔,就是当时用作竖立十字架用的。</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十二站,是一个祭坛,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他在死前大喊:“我的上帝,为何要离弃我?”</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据《耶路撒冷三千年》载,耶稣在十字架上经过两三天后才气绝身亡。死前,耶稣极度口渴,有一个士兵用海诚蘸满了醋,以牛膝草绑着挑起来让他饮了一口。</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也有资料讨论到耶稣的死因,认为是由于耶稣不满意罗马当局的暴虐统治,被罗马派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处死的。后来罗马人认定基督教无力反抗后,也信了基督。</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十三站,耶稣身体从十字架上卸下,放在一块红色的大理石板上,信徒们为他全身涂油,准备安葬。</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目睹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不论种族和肤色,趴在这块石头上,把面孔紧贴在冰凉的石面,轻吻大理石;有的将早已准备好的信物在大理石台面上擦拭,带回家供奉起来。</h3><h3>&nbsp; &nbsp;&nbsp;</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苦路第十四站(也是最后一站),耶稣墓。这个墓在一个小洞里面,地方很小,不足两米宽,入口仅过一人,洞内只能容得下四五个人。</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自己购买的墓地,耶稣遇难,他捐献了出来。</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洞口外排着长队,信徒们不远万里来就是为了此刻此地,而我们只能望“队”兴叹了!</h3><h3>&nbsp; &nbsp; &nbsp; &nbsp;网传近期对耶稣墓进行考察,发现里面既无随葬品又无遗骸,只有一堆碎石头。</h3><h3>&nbsp; &nbsp; &nbsp; &nbsp;其实很自然,《圣经》上讲耶稣死后三天复活、四十天升天,这里肯定不会再有什么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圣墓教堂,也叫复活教堂,是基督教的第一圣地。是耶稣遇难、安葬和复活之地。</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教堂建于公元四世纪,成了建设者君士坦丁大帝母亲海伦娜的一座永久的纪念碑。它必然是饱经磨难:公元614年毁于大火;十一世纪初被拆;十二世纪被十字军改建。</h3> <h3>&nbsp; &nbsp; &nbsp; 圣墓崇高神圣。历史上,君主登基典礼、民间各种生活风俗的仪式等常在此举行。</h3><h3>&nbsp; &nbsp; &nbsp; &nbsp;它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以至于 侵略者入侵耶路撒冷时,把向教堂顶尖射上一箭作为胜利的标志。</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公元841年,农民起义军洗劫了耶路撒冷。多亏一位教主贿赂了到来的洗劫者,才使圣墓教堂幸免于难。</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公元966年,痛恨拜占庭的犹太人进攻圣墓教堂,并把约翰主教烧死在火刑柱上。</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圣墓教堂由三个教会(罗马天主教、希腊正天主教、亚美尼亚使徒教)六个宗派共同管理。但东正教始终占主要统治权,所以教堂里俄罗斯人屡见不鲜。这是俄罗斯人在圣墓教堂内边读《圣经》边与实际场景比较,以此来深刻体验基督教的真谛。</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大门的钥匙则掌管在阿拉伯望族的手中,这是阿拉伯时期的统治者萨拉丁做出的决定,延续了近千年,依然不变。每天清晨,由一个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圣墓教堂的大门。</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众多与宗教有关的信物、圣迹和氛围中,出现这个防爆球有点突兀。可是,你只要看一看一墙之隔的清真寺,以及街上行走的穆斯林人、犹太教徒、基督徒摩肩接踵,它出现在这里就理所当然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有关基督教和耶稣的史料浩瀚繁迭,各种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不同宗教的不同教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对先知、圣人、精神领袖的“神化”,使得对耶稣的认识还处于混混沌沌的状态。但无论如何,历史不一定都是用逻辑书写的,更多的时候是用演义和故事书写的。能用一种宗教的教义规范统领了十几亿人的内心世界,不也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