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青春的记忆(综合篇)

志在交友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7年11月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已经40周年了,难忘的,留不住的三年大学的生活岁月,在我们的记忆里留有许多忘不掉的故亊!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却是值得回忆的最美好的时光。</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4年的10月,我们这些幸运之子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航空学院,到毛主席身边学习。</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从入学我们进行的是批判修正主义教育制度,实行开门办学与在校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到574厂的学工,到大兴县长辛店和北航五·七干校的学农,到山西定襄空军部队的学军;在学校的建校劳动中参加了修建战备地下校医院;1975年署假到沈阳松陵机械厂参加恢复国民经济促大干的下厂劳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由于当时的生活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自己购买便宜的处理胶啳和像纸以及显影、定影药水,在宿舍里自己显影印洗照片,没有照片上光设备,就将洗印好的照片贴到门上方的玻璃上晾干,以玻璃平面作为上光面。虽然照片上有一些个瑕疵,就这样留下了一些当时的影像资料,而现在弥显珍贵!</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是当年的入学通知书。</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一.我们的身份——工农兵大学生——大学普通班</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决定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文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学制缩短为2~3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0年~1976年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对象是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招生办法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这个“十六字方针”看似简单,但走起程序来并不轻松。主要流程是:“先本人申请,经过所在生产队群众推荐并经大队同意,再报公社党委通过,之后上报县教育局和县科教办,最后报到省招生办和高校办与对应的大学,经过层层审核”。每个地市区,每个县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有几个名额都有规定限制。虽然是推荐上学,但也要进行测试。</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1970年开始招生,到1976年结束,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工农兵学员(大、中专学生)约有2300万人,另说有2880万人。</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其中招收六届共94万工农兵大学生,我们是1974年入学的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区),县(自治县,街道)等编制单位来划分。即:中央,省,地区,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人民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或镇。</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文革期间,六届工农兵大学生中,每个公社一年仅有一个推荐名额!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的千分之一。</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工农兵大学生是我国特定时期特定的产物,后来因其推荐入学的方式,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制和教学大纲不正规等原因受到了非议。但错不在我们这一批人本身!因为当时国家取消了高考,我们别无选择。在上学期间,其中大多数的人学习是认真的,刻苦钻研的!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来许多人还跻身社会中坚,或成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或选择(出国海外)继续深造,或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担任要职,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腾飞做出了自己的贡献!</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0年,教育部长蒋南翔在一次会议上说,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建议今后不再用“工农兵大学生”的称号,并将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历定为大专。</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93年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育部第【1993】4号文件,其中规定:对于1970年~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当时文件规定普通班学制暂为2~3年),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简称大普。</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7年多时间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学历的94万工农兵大学生终于有了一个看似确切的名份!而后,有通知:对1970年~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申报高级技术资格时,凡本科院校毕业的按本科对待,专科毕业的按专科对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是我们74级4361班全体同学在天安门前的合影!</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是我当年的学生证照片,年龄22岁!</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二.学工</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4年的11月中下旬,我们来到北京东面大北窑的574厂进行开门办学。由于厂内条件的限制,在厂东门口的空地上我们自己动手盖起了两间活动板房,作为我们班男女生的宿舍。上课在工厂三楼的一间会议学习室内。</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活动板房没有洗漱及上厕所条件,洗漱要到厂宿舍的洗漱间去!厕所是在活动板房外搭的临时户外厕所。北方冬天很冷,但是574厂离一个火电厂很近,供暖条件不错,暖气开大后板房地面铺的煤灰砖味道比较大,我们还经常开窗通风睡觉不觉得冷!但是户外厕所就冻得历害,不得不用热水去冲刷。</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574厂开门办学的学工期间除了上文化知识以外,还由师傅带着学开车床,铣床以及钳工技能,我们参与了厂研制的新品CYG——1型电感式压差传感器的全过程,还设计了该产品包装盒的模具。</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离开家门的第一个春节是在开门办学的574厂过的。春节我们还在板房大门口由龚昌清同学书写了“教育革命形势好,开门办学气象新”的新春对联。</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574厂结束开门办学后于1975年的5月份回到校本部上课。当年署假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沈阳松陵机械厂,参加恢复国民经济生产促大干的劳动活动。在此期间除了参加劳动(飞机蒙皮的钣金活),还进行了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当时的歼8飞机正在研制,飞机的座舱仪表由于没有定型,只有在仪表预留孔内用配重块填充,工厂师傅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你们是学航空仪表的,这些仪表就希望你们来完成填实啦!我当时听了后心里感到:我们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沈阳下厂劳动期间真实地体验了当年的沈阳生活状况,当时的沈阳生活比较艰苦。我们全体同学在试飞站的食堂就餐,平时吃的是高粱米冷水泡饭,就是高粱米煮熟后用一个大盆加冷水泡着,吃时交歺票炊事员就给你用漏勺捞一份扣到饭碗里,菜是清蒸茄子一个外加一小勺咸面酱,没有一点油!我们的就歺食堂只在周末改善一次伙食,吃大米饭,加菜是油炸虾片,这是当时最好吃的并沾油的菜了。这样过了一个多星期,大家到外面饮食店去改善伙食,那里供应的大米饭是正宗的东北大米蒸的,没菜都可以吃两大碗!无耐我们大部份同学都是吃国家每月15·5元助学金的穷学生!没能力敞开吃,只能每星期去打一次牙祭!</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沈阳下厂劳动期间我们在休息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进行祭奠,还游览了沈阳的清故宫,北陵公园,清东陵以及沈阳的红旗广场等地。</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学工对于我们来讲有苦有乐,对我们也是一种人生历练!对我们以后的人生受益非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是1974年在574厂开门办学时,我的师傅——白师傅在教我和王耀礼学习操作铣床。</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是1974年在574厂开门办学时,工人师傅教我和李景平同学操作车床,操作者是我。</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1974年在574厂开门办学时工人师傅教我们怎样测量零件。</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1974年在574厂开门办学时听老师傅讲厂史。</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是1974年在574厂开门办学时参与研制的传感器产品。</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是1975年署假在沈阳下厂劳动其间参观辽宁展览馆时全体师生的合影后排右二是本人!</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两张照片是参观斿览沈阳清故宫时的留影</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是本人1975年署假游览沈阳红旗广场留影</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三·学军</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6年8月底,按教学计划来到山西定襄空军机场学军,与我们同行的还有同系的4351班。</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北京乘火车到太原站下车,然后换乘窄轨火车到定襄的一个名叫河边的终点站下车。河边站离旧军阀阎锡山老家不远,大约几公里!这条窄轨铁路就是他当年为了出行方便并考虑到安全才特意修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到河边站后由部队派来卡车将我们全体同学经由蒋村拉到定襄军用机场。我们住在地勤分队,吃的是地勤灶。部队带队排长姓楊,北京人,军亊教官是安徽人,姓什么我忘了,他是一个老兵,住地附近公社的民兵他都去指导训练过,是一个道地的本地通!</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训练几天后进行实弹射击,每人五发子弹,我打了个47环!第一发我本打了个10环,当时报靶员是4351班的同学,不知道是大意还是故意,给我报了个脱靶!第二枪我调整瞄准打了个8环,报了弹着点后我又打了个9环,后两发都是打的10环。最后发现我是三个10环,一个8环,一个9环共计47环。这时才发现我第一枪就是打的10环。为了表扬我的成绩还特意让我和指导员李桂春各给打了两发手枪和5发冲锋枪过枪瘾。这个经历我一直记得,因为我在上大学前,在老家任生产大队民兵营长,到县里参加各大队民兵营长集训时也只打过老式的三·八大盖和中正式,以及苏式7.62毫米的步骑枪。这些个老枪后座力特别大,这次学军打的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后座力小,也好瞄准。冲锋枪和手枪以前没打过,这次过了次瘾,所以记忆深刻!</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学军中还有记忆深刻的一件事,训练夜间打背包紧急集合,女同学们很紧张,几次打好背包,干坐着等!但又不知是那天,那时?</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终于等来了,那天晚上集合哨吹响了,集合完毕后放下背包又搞隐蔽疏散,前一天下了雨,山西那地方黄土高原地带,雨一停后水也就没有了,但有一条引水灌溉渠,在渠道头部有一个用于集泥沙的水泥砌的坑,大约有米多深并集有水,一声疏散隐蔽的令下,同学们各自寻找隐蔽点躲藏,一个同学(记忆中是陈湘斌),见有亮光的地方以为很干净就趴了上去,结果成了落汤鸡,亊后连教官都笑弯了腰!</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机场的地勤人员中打扫机场跑道的战士大部分是湖南桃源人,其中一个飞行员还是湖南辰溪人,听我说我是沅陵人,老乡见老乡很高兴。他在飞一个起落架次时,因为白天还有点热,飞行皮衣脱下要我照看,下飞机后他衣服背上都有汗湿印,难怪他脱下飞行皮衣要我照看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训练投弹时,从机场起飞投到内蒙古草原上的靶场。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训练弹是水泥做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学军期间,我们到附近农村去搞过一次以访贫问苦为内容的劳动,还到机场后面山顶上的导航台站送水慰问活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地盛产红枣和小苹果(又叫槟果),很好看,很香,但酸度较大。去机场的道路两傍都是枣树,伸手都能摘到,但带队排长和教官要求我们大家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随便採摘群众的果子!大家也很自觉。</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地的民俗风情也很有意思,当时正值9月份,在西北早晚已有凉意,当地男子下穿黑色薄棉裤,脚着白宽边千层底黑布鞋,但上身穿着花布头拼接缝制的背心式褂子,女人穿的是大花衣裤还叼着旱烟袋!装烟的布袋是抽绳紧口式的袋子。据带队教官讲这种烟叫兰花烟,是当地自种的一种旱烟,整颗收割后晾干,然后用石臼捣碎装在布袋里,抽时将烟代锅伸到布袋里,隔着布用手摁进烟代锅内点燃抽吸。而且还是大姑娘抽!虽然不是大姑娘人人都抽,但见到抽的人不少,这是当地一怪!</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地的生活当时也很艰苦,我们到农民家看到的是住土窑洞,吃的是高粱面疙瘩糊糊就黑咸菜,油也很少,当地肉食以羊肉为主,鱼更是奢侈品!</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难忘的是1976年9月9日这天的上午,吃完早歺后刚到机场,准备进行专业范围内特设科目见习,只见一架双层机翼的小型飞机突然降落机场,并命令所有飞机马上进战备洞库。对于这一突然情况连带队的杨排长都不知发生了啥情况!他说林彪的9.13事件都没有让飞机入洞库!由于命令下达,飞机马上由牵引车拖入洞库,我们当时已编入各机组,也就随机组坐牵引车进入洞库得以亲临实地观览了洞库的全貌,里面设施齐全:有指挥室,飞行员起居休息室,弹药,油料,医疗卫生室,发电等等一应俱全。打起仗来飞机直接可以从洞中滑出起飞,洞门是可抗原子弹袭击的!可见当年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落实得如此之好!</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下午我们集中在驻地礼堂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得知伟大领袖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大家悲痛万份!怀着悲痛的心情一致提出要回北京参加悼念毛主席的活动。后来接学校指示:一律与驻地单位一同参加悼念活动。于是我们全体同学参加扎花圈,布置灵堂的活动,与部队一起在礼堂布置的灵堂里举行悼念活动。这次的经历,我们每一位师生都永远铭记在心。</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学军任务由于毛主席的去世,原本到各机务组进行特设科目实践的任务而中断,按时于9月下旬回到北京本校。</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上面三张照片是在定襄学军时的教官来北京公干时与几个男同学的合影</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四.学农</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6年9月下旬我们从山西定襄学军回到北航没多久,就又按教学计划来到大兴县的北航五·七干校学农,时间是1976年的10月初,在干校的农活主要是拔花生,晒花生,还参与一些个其它零星劳动活。</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干校期间的伙食生活,是我们在大学三年中过得最好的几天,由于是干校的自产自消,其米饭和馒头不知比学校食堂的好吃多少倍!菜也很好吃,油水多,最好吃的宫爆肉丁里的花生米也是自产的。其饭菜在当时不用说多好吃了!到现在我都怀念那几天的生活。</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到干校没几天,有一天(10月6日)晚上,离干校不远的南菀机场一通宵的飞机起降没有停歇,当时也不知何事,到第三天学校来人说是10月6日晚“四人帮”被抓起来了!市里正在庆祝游行。这么大的事件,又怕象定襄学军时要我们在就地搞活动,所以大家一致要求回校去参加游行庆祝活动。学校同意我们的要求后立马结束在干校的劳动回到了学校!</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回到学校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沿五道口,到四道口,钢院,北医学院到北航的小范围游行。没过两天我们带马扎凳子步行到西单往东近六部口的长安街上,坐马扎凳子上听华国锋主席的讲话。</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7年初春我们还到京郊长辛店的一个生产队,参加驻队劳动,主要农活是修农田灌溉设施。住的是老乡家的土炕,很潮湿,卫生条件很差。最不习惯的是用水很不方便,对于我们这些个南方人很不习惯!</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劳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讲,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建设兵团,根本不觉得苦和累,只是耽搁了我们珍贵的学习时间!</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在长辛店驻队劳动时修灌溉设施时搬滚水泥管</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font color="#ed2308">这也是在长辛店劳动回来的照片</font></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五.天灾面前</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当年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又遭遇了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20几万人遇难。</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时正值署假,部分同学离校休假,大部分同学选择留校休假。我和老同学龚昌清各买了一张公交车月票,利用假期游览了八达岭长城,香山,颐和园等景点,正当我俩准备游览其它景点时,一埸突如其来的灾难打断了我们的计划。</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1976年7月28日晚上,刘宪同学的妹妹刘红从贵阳坐火车来北京与姐姐度署假。当天晚上9点以后才能到北京站,当年的晚上9点以后市内就很少有公交车了,更不要说到郊区的北航了。刘宪找到我和唐诚同学,请求我俩晚上去北京站接她妹妹,我俩各借一辆自行车就出发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接到人后驮着行李和人回到了北航,由于回校时间比较晚,加上载重骑行,人比较累,洗漱完后就睡了。大约天快亮时,睡梦中感觉双层架子床晃动并且撞击声很大!我一下惊醒了,顺手一捞我床头边的宿舍电灯开关拉绳,灯亮后见到吊着的电灯泡象打秋千一样摆动,同时整个宿舍楼内一片隆隆声,立马意思到是地震了,我大喊一声“地震啦”!趿拉着凉鞋就猛往楼外跑,刚跑出楼外大地又开始晃了,抬头见马路电杆上的电线也在摆动,这时又开始下雨了,无奈以最快的动作跑回宿舍拿了雨伞和一个方凳子,就这样打伞坐在宿舍外面的树林里。雨水一会儿就没过我们的脚面,而且越下越大,真是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同学们都跑出室外了,又不敢回宿舍。一直就这样在雨中坐着,期间大地不时晃动,电线也不时的就摆动起来了,很是害怕!</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到了下午,考虑到晚上要睡觉,我们几个男同学就冒着危险抬出宿舍里的双层架子床,用自己每人当时很普遍的床铺塑料罩布和背包带,拉起来搭成临时的棚子。由于塑料罩布不够,正好有的同学去外地度假去了,将这些同学的塑料布也拿来搭棚子。头一天晚上就这样在简易的棚子里坐了一夜,实在睏了就坐着打个盹!</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样过了大约两天,学校开始组织抗震,我们就在学校绿园的小湖边靠西北边的小土坡脚下面朝小湖选了一处地方,开挖平整,去学校领了塑料薄膜,苇席和几根铁水管,自己又砍些树枝。</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由于材料和工具有限,不可能搭男生,女生分住的两个棚。没有办法,只能搭成一个长条状的人字形窝棚。将各自宿舍的床铺板拿来,按左,右两排在棚內铺好,人字形的棚中间只能勉强弯腰出入,男、女同学按头顶头的方向睡在一个棚内。</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时的女生辅导员李湘陵老师见到后觉得男女共处一棚不妥!找到我们当时的指导员李桂春,说是这样不行,大男大女的共处一棚怕出意外事!李桂春指导员对李湘陵老师说那怎么办?宿舍又不能住!若是出了生命事故更不好。</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时张钟早班长病休,班党支部书记佘海云和副班长吴杏珍又不在京,就由我来代班长组织大家抗震。指导员找到我说明李老师的担心后,我说大难当前,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我相信大家会同心协力度过难关。而后来的亊实印证了我的话,我们4361班在校的同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同心协力的劳作,棚子在糸里来讲搭得最好!也没出任何意外事件!</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入秋后新的一学期开学了,同学们也陆续返京,加上冬季马上要来临,为了作好过冬的准备,我班又在绿园靠近13楼宿舍的空档处,挖了两个近一人深的大坑,将双层架子床放到坑内,利用床铺的上层铺上树技和苇席隔着塑料薄膜,盖上一层土,出入洞口用厚棉帘掩住,冬天,在这样的土坑棚内冻的够呛,早上起来门帘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白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时北京到处是抗震棚,我们还帮助蒋正新老师家打土坯建抗震棚,师娘包饺子招待我们!</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些特殊事件,虽然过去四十多年了,但当年同学们在大难面前的镇定,团结互助的举动及纯洁的友情,时时涌显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的这份真情永远铭记在心!</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考虑到女生的生理特殊性,学校安排全院的所有女生住到教学主楼的地下室。说是根据地震灾区反馈的情况,一般地下室损坏较少,比较安全。我们班到底后来有多少女同学住过主楼地下室?我没印像了!</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张照片是1975年上半年从574厂回校后应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请求,给新入厂的电工补习电工知识,自己还是学生去当老师!</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三张照片是1977年毕业前夕在北航主楼花园的留影</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游览香山时留影</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游览颐和园时留影,下面这一张的前左3是刘国玉指导员</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这些照片是在苏州搞毕业设计的师生留影</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我们几个湖南老乡</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北航航空博物馆留影</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77年在主席逝世后一年后在记念堂留影</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