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䴙鹈 拍摄地:南阳如意湖</h3><div>小䴙(pì)䴘(tī)(Podicepsruficollis;little gre-be) 是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一种。因体形短圆,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芦,故又名水葫芦。平时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div> <h3>小黑水鸡 拍摄地:南阳白河</h3><div>小黑水鸡是一种中型游禽,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体黑褐色,臀部和尾羽毛白色,桔红色腿脚。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跖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div> <h3>戴圣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戴胜(学名:Upupa epops)共有9个亚种。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7-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是以色列国鸟</h3> <h3>池鹭 拍摄地:南阳白河</h3><div>池鹭,英文名:Chinese Pond-Heron,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主要分布于分于孟加拉至中国到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也属于人们喜爱观赏的鸟类之一。</div> <h3>夜鹭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h3><div>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div> <h3>蓝喉蜂虎 拍摄地:信阳</h3><h3>蓝喉蜂虎(学名:Merops viridis)中型鸟类,体长26~28厘米。头顶至上背栗红色或巧克力色,过眼线黑色,腰和尾蓝色,翼蓝绿色,腰及长尾浅蓝,中央尾羽延长成针状,明显突出于外。颏喉蓝色,其余下体和两翅绿色。嘴细长而尖,黑色,微向下曲。</h3><div>喜近海低洼处的开阔原野及林地,繁殖期群鸟聚于多沙地带。指名亚种(M.v.viridis)为夏季繁殖于中国湖北及长江以南的不常见鸟。在海南岛为留鸟。</div> <h3>水雉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种中小型鸟类,分布于中国南方、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等地区。模式产地:菲律宾吕宋岛。</h3><div>水雉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开放性湿地中,主要为淡水湖沼。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div> <h3>黑水鸡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h3> <h3>红绶带 拍摄地:信阳</h3><div>寿带鸟,雀形目鸦科寿带属。该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野生鸟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雄性寿带鸟有一条近乎自己身体3倍长的大尾巴,像一根长长的绶带。寿带在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它们喜欢在森林的下层捕食昆虫,是著名的农林益鸟。</div> <h3>蓝翡翠 拍摄地:信阳</h3><div> 蓝翡翠又名秦椒嘴、喜鹊翠、蓝翠毛、黑帽鱼狗、大翠鸟等。属佛法僧目、翠鸟科。夏时见于我国东部全境,自东北南部、河北、西至甘肃、四川,南至云南和台湾;终年留居在福建南部、广东、海南岛。蓝翡翠羽色鲜艳。体态憨厚可爱,呜声虽不甚美,但仍作为形、色皆佳的笼养鸟</div><div>而受到青睐。翡翠鸟极善捕食鱼虾,被人们称之为“鱼虎”、“鱼狗”、“捕鱼能手”,实不为过。陆龟蒙在《翠碧鸟》中赞颂其捕鱼的本领是这样的:“红襟翠翰</div><div>两参差,轻拂烟花上细枝。春水浅生鱼易深,不辞风雨坐多时”;钱起在《衔鱼翠鸟》中赞日;“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div> <h3>橙头地鸫 拍摄地:信阳</h3><h3>橙头地鸫(学名:Geokichla citrina)为鹟科地鸫属的鸟类,俗名黑耳地鸫。分布于东南亚不丹、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湖北、安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常见于在海南多在地面活动、在云南潞西见于海拔1250米的三台山上、栖于榕树等高大乔木上、在贵州望谟以及见于海拔700米的阔叶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察查县</h3> <h3>黄鹂 拍摄地:信阳</h3><h3>黄鹂(拉丁学名:Oriolus),也有称“黄莺”、“黄鸟”等,黄鹂是一些中等体型的鸣禽,是黄鹂科黄鹂属29种鸟类的通称。体羽一般由全黄色的羽毛组成。雄性成鸟的鸟体、眼先、翼及尾部均有鲜艳分明的亮黄色和黑色分布。雌鸟较暗淡而多绿色。幼鸟偏绿色,下体具细密纵纹。</h3><div>黄鹂科鸟类羽色鲜黄,共有2属29种。中国有6种。为中型雀类。嘴与头等长,较为粗壮,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缘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须细短;鼻孔裸出,上盖以薄膜。翅尖长,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长于第2枚之半;尾短圆,尾羽10枚。跗蹠短而弱,适于树栖,前缘具盾状鳞,爪细而钩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较暗淡。幼鸟具纵纹。</div><div><br></div> <h3>翠鸟 拍摄地:南阳白河</h3><div>翠鸟属(学名:Alcedo)的鸟类,属中型水鸟。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div><div>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共15种,48个亚种。中国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div><div>该属鸟类的特征是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div> <h3>斑嘴鸭 拍摄地:白河</h3><h3>斑嘴鸭(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属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萨哈林岛、中国、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h3> <h3>野鸡 拍摄地:白河</h3><div>野鸡又名雉鸡、七彩锦鸡、山鸡等,集肉用、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名贵野味珍禽:食用价值:野鸡肉质细嫩鲜美,野味浓,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0%,是普通鸡肉、猪肉的2.5倍,脂肪含量仅为0.9%,是猪肉的1/45、牛肉的1/10、鸡肉的1/15,基本不含胆固醇,是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野味食品。野鸡的羽毛别具特色,还可以制成羽毛扇、羽毛画、玩具等工艺品。</div> <h3>大斑啄木鸟 拍摄地:南阳麒麟湖</h3><h3>大斑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小型鸟类,体长20~25cm。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本物种未列入保护目录,但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h3> <h3>小白鹭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小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体长52-68厘米,为中型涉禽,全身体羽颇似大、中白鹭。生殖期在枕部有长羽2枚,如双辫状。胸前亦簇生矛状长羽,但没有枕部冠翎长。背上蓑羽的先端均微向上卷曲。生殖期后,冠翎和蓑羽均脱落。眼黄色,嘴黑色,下嘴基部带苍白色,面部裸皮灰色,脚、腿黑色,趾上常杂有黄色。体形纤瘦,全身白色;[1]</h3><div>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div> <h3>金翅雀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sinica)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分布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和朝鲜等地。</h3> <h3>牛背鹭 拍摄地:南阳白河</h3><div>牛背鹭(学名:Bubulcus ibis):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冬羽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div><div>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4-9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div><div>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各省。是博茨瓦纳的国鸟。</div> <h3>斑鱼狗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斑鱼狗(学名:Ceryle rudis),是翠鸟科、鱼狗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7-31厘米。外形和冠鱼狗非常相似,通体呈黑白斑杂状,但体型较小,头顶冠羽较短。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翅上有宽阔的白色翅带,飞翔时极明显。下体白色,雄鸟有两条黑色胸带,前面一条较宽,后面一条较窄,雌鸟仅一条胸带。白色颈环不完整,在后颈中断。具白色眉纹。</h3><div>斑鱼狗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溪流、河流、湖泊、运河等开阔水域岸边,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嘈杂,是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div><div>斑鱼狗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div> <h3>赤麻鸭 南阳白河</h3><h3>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kg,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h3> <h3>伯劳 南阳如意湖</h3><h3>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属于中型鸣禽,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体长23-28厘米。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跖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背棕红色。尾长、黑色,外侧尾羽皮黄褐色。两翅黑色具白色翼斑,额、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灰色、具黑色贯眼纹。下体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4~9枚,由雌鸟孵化约15天,雏期约15~18天,双亲哺育。分布于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h3> <h3>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h3><div>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div> <h3>小红头 镇平樱桃沟</h3><h3>红头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oncinnus,英文名:Black-throated Bushtit)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俗名小老虎、红宝宝儿、红顶山雀、红白面只,英文名直译为黑喉长尾山雀。体型小巧,体长约10厘米。是一种山林留鸟,红头红胸、黑脸黑背。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种群数量较丰富,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同属的常见鸟类有银喉长尾山雀,同样小巧可爱。</h3> <h3>黑翅长脚鹬 白河赛道</h3><h3>黑翅长脚鹬(学名:Himantopus himantopus),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一种鸟类,共有4个亚种。是一种修长的黑白色涉禽。体长约37厘米。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颈背具黑色斑块。幼鸟褐色较浓,头顶及颈背沾灰。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主要以软体动物、虾、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卵4枚。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塔吉克斯坦和中亚国家,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偶尔到日本。</h3> <h3>斑鸠 南阳如意湖</h3><h3>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体形较家鸽为小,因而通常被称为鸠(dove),以与鸽子(pigeon)相区别。头小;颈细;嘴狭短而弱;翅形狭长,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级飞羽最长;尾相当长,呈凸尾状;跗蹠短而强,趾长而狭,均适于行走奔驰。 体羽大都为灰或褐色,无金属光泽;雌雄相似。</h3> <h3>黑头鵯 镇平樱桃沟</h3><h3>黑头鹎(学名:Pycnonotus atriceps)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乔木枝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1]</h3><div>中文学名</div><div>黑头鹎</div> <h3>黄腹鹡鸰 拍摄地南阳白河</h3><div>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flava) 体型大小和山鹡鸰差不多,体长15~18厘米。头顶蓝灰色或暗色。上体橄榄绿色或灰色、具白色、黄色或黄白色眉纹。飞羽黑褐色具两道白色或黄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大都白色。下体黄色。</div><div>喜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围取食。群鸟飞行时发出尖细悦耳的tsweep声,结尾时略上扬。鸣声为重复的叫声间杂颤鸣声。</div> <h3>白鹡鸰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h3> <h3>红尾水鸲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红尾水鸲(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鸫科水鸲属的小型鸟类,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褐色,具两道白色点状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缘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纯白;下体灰色,杂以不规则的白色细斑。</h3><div>活动于山泉溪涧中或山区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边的岩石间、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div> <h3>灰头麦鸡 拍摄地:南阳白河</h3><h3>成鸟(繁殖羽):头顶及后颈灰褐色;肩、背及翼覆羽赭褐色,小覆羽色淡,大覆羽端部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纯白;尾羽白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次端斑由内向外渐小;最外侧1对几纯白色,中央尾羽的黑色次端斑前缘和羽端渲染淡褐色,外侧尾羽羽端白色;头顶两侧和喉或缀烟灰色,颏灰白;胸褐灰,其下缘以黑色,形成半圆形胸斑。下体余部白色。眼先具一小形黄色肉垂。</h3><div>成鸟(非繁殖羽):头、后颈、肩、背及翼覆羽皆淡褐色;颏、喉淡白,具模糊的褐色纵纹;前胸灰色,胸后缘以黑色带斑;下体余部白色。</div> <h3>林八哥 拍摄地:南阳如意湖</h3><div>林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grandis):外形、大小和八哥相似,体长24-27cm。通体黑色,额部有长而竖直的羽簇,翅上有显著的白色翅斑,在飞翔时尤为明显。尾亦具显著的白色端斑,尾下覆羽白色。嘴和脚橙黄色。形态类似于爪哇八哥。</div><div>常与白领八哥和其他椋鸟科鸟类结小群活动,跟随耕牛啄食耕牛翻出的蚯蚓,蝼蛄和地蜱虫等,或啄食寄生虫和虱子。主要栖息于林缘和有零星树木的农田、牧场、草地、旷野等开阔地带,也栖息于村寨、城镇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高大的乔木上。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div> <h3>黑尾蜡嘴鹊</h3><div><br></div><div>该雀英文名Cocothraustes migratorlus,又叫黑尾、包头蜡嘴、包头、皂儿、小桑嘴等别名。</div><div>繁殖于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黑尾蜡嘴雀体长约18厘米,嘴蜡黄,雄鸟头尾黑色,翅黑色但末端有白斑,身上的羽毛呈灰色,肋呈棕色,尾部有分叉。雌鸟翅黑色,其余多为灰色,尾羽末端为黑色。</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