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素有茶的故乡之称谓,有茶就有了茶文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其他传统文化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很有文化气息的待客礼节现象。</h3> <h3>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因为有文人的参与构筑文化的内涵,饮茶就逐渐发展为品茶,也变成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明代杨慎说:"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文人品茶,自有品茶之外的情趣,而文人中的书法人若是也喜欢品茶,则容易品见字里行间的妙趣,</h3><h3></h3> <h3> 自古书法家多爱品茶,因此"茶"字的写法也是有点渊源。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将"荼"字去掉一划,写成茶,一直通用到现在。元赵孟俯临汉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写法还是"荼"。</h3><h3> 若你今夜无眠,那就和我一起,泡一杯清茶,静下心来,在美篇里,听一曲高山流水之悠悠琴声,呷一口茶,读一篇又一篇有关于茶香、书香、墨香的诉说,欣赏一些与茶有关的书画作品,品味文人墨客与茶结缘并且尽显在笔端的片刻宁静与清雅。在这无际的闲适安逸的冬夜中,入禅静思悟道,品百味人生,还有一些你我关于琴韵书声茶味禅心的感想。</h3><h3> 可能你会觉得此文有些长篇大论或是高谈阔论,但若你真的放下烦恼,静心潜读,也不乏是一剂安神宁心助眠之良药。</h3><h3> 今夜无眠,幸有美篇,与你相遇,一切静好。</h3> <h3> 茶,这颗永远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射着耀眼的光彩;书法,这门古老而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艺术,以她独有的丰姿婷立在世界的东方。</h3><h3> 几千年来,这两件祖国的瑰宝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增添了无数奇异绚丽的光彩。书法艺术产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历经沧桑,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如今已是灿烂辉煌、美不胜收。中国的饮茶史和书法史一样,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她与书法一样由实用逐渐向艺术进化,各种名茶千姿百态,众若繁星。更令人惊讶的是,茶和书法在艺术的海洋里有着不解之缘,在历代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时可以发现以茶为内容的佳作。比较早的是古玺印文字,其中就有茶字的记载。</h3> <h3> 茶墨千秋,清雅一枝</h3><h3> 茶与书法艺术的关系,除了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之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茶与书法艺术的主人——书法家的互相联系之中,这段茶墨之缘,一直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茶圣陆羽。陆羽所著的《茶经》三卷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茶叶的权威著作,但很少有人知道陆羽还是一位书法家,这位《茶圣》对书法理论的精通以及对书法艺术的重大贡献更鲜为人知。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他的笔迹至今已不复见,但是,他关于书法的精辟论述却一直流传下来了。</h3> <h3> 唯书法与茶不可负</h3><h3><br /></h3><h3> 把文字的书写艺术化,从而形成书法艺术,这大概也只有在文化沉积特别深厚的中华土壤上才可能得以发明。书法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包含着精、气、神。这样的面貌,与中国茶倒是如出一辙。 </h3><h3> 茶与书法结缘是很早的。早在陆羽创造中国茶文化学的初步体系,编著《茶经》之时,书法家就积极参与到茶文化活动中来。陆羽的忘年之交颜真卿,是众所周知的颜体书法创始人,在许多人的心中,一般只知颜真卿为大书法家,其所历官阶、政治上的功绩反而不为人所知。 </h3><h3> 颜真卿在湖州与陆羽、皎然等结交,这一儒、一僧、一隐,曾在多方面相互配合,在茶与书法的结合上也是首开先河者。著名的"三癸亭",便是一个例证。三癸亭因在癸年、癸月、祭日建成而得名。"三"字在道家思想里寓"三生万"之意,陆羽、皎然、颜真卿三人又合"三"之数。据考,此亭乃陆羽设计,皎然作诗留念,颜真卿以书法刻碑记其事,又为"三绝"。所以,从唐代起,茶书法便正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内容。 </h3><h3> 宋代,徽宗皇帝好茶、好书法,他不仅著有《大观茶论》,而且当然要以书法家特有的艺术气质来写茶文章,画茶画,或在茶画中题诗。徽宗书法称为"瘦金体"。从赵佶所绘《文会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大臣们的题诗和书法。其《文会图》,便是一幅集画、诗、书法、茶宴为一体的极好艺术佳作。有人怀疑徽宗赵佶真能写《大观茶论》,因为在这篇论著中,所描绘的"太平景象"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符。 </h3><h3> 其实,这是大可不必怀疑的,赵佶在艺术上确有才华;而在政治上确实昏庸。正因为是昏君,所以才玩物丧志,所以才在危机四伏行将亡国时仍有心于茶艺;而对亡国之患而不知忧患,才是真正的昏君。昏君未必不能当个艺术家,管理国家无能不见得一无所长,赵佶仍然是名符其实的茶人兼书画家。 </h3><h3> 说茶与书法,必谈徐渭。他抄录的《煎茶七类》,现留下草书、行书的书体各一。其中行书卷曾经清代王望霖撰集、范圣传镌刻,收入《天香楼藏帖》中。刻石今藏浙江上虞县曹娥碑廊,刻贴附有王望霖小楷尾跋:此文长先生真迹。曾祖益斋公所藏,书法奇逸超迈,纵横流利,无一点尘浊气,非凡笔也。望霖敬跋。徐渭晚年孤独一人,贫病交加。他一生嗜茶,无日不饮茶。 </h3> <h3>茶香书香墨香</h3><h3><br /></h3><h3></h3><h3> 因缘际会,独爱上了读书,与书结缘,只要是遇到喜欢的书,就爱不释手,就想倾囊买回,享受书香的润泽;更是青睐了茶,绿茶红茶普洱茶菊花茶,只要好喝,来者不拒;沉浸于书里砚边,墨舞笔歌。如此已经过了半生,以书为侣,以茶为友,以墨为趣,读书不辍,舞文弄墨不止,书香茶香墨香缭绕不绝。</h3><h3> 中华传统文化里,经常把书香、茶香、墨香并提,是为"三香",也都是清幽、高雅之香。书香悠悠,茶香清幽,墨香淡淡,三香萦室,都是人生的美滋味,美境界。明媚的春日,窗外喜鹊欢唱,一杯香茗在案边,独立书案,挥毫染翰,心手双畅,茶香墨香足以让人欣悦自足;夏日炎炎,闭门不出,手捧书法碑帖也好,诗词文章也好,在美书里探幽觅胜,暑气尽消;秋天的夜晚,明月在窗,虫声在耳,品茗夜读,书香茶香足以醉一窗明月;风雪寒夜,雅友相聚,围炉夜谈,兴来或吟咏,或挥毫,暖意融心。这种种的幸福,也足以消弭人生所有的失意与怅然吧?</h3><h3> 茶香里荡漾着书香,书香里浸润着墨香,书香、茶香、墨香,可谓一脉相连,香香生色。苏东坡与司马光之间就有那著名的"墨茶之辩"。据说有一次司马光与苏东坡斗茶,司马光开玩笑说:"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此二物。"苏东坡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这个聪明老头接下来说的是什么,没见文字记载,想必是颔首微笑了吧?反正我是很满意东坡的"奇茶妙墨俱香"。读到赵孟頫的"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心中总是神往不已,嗅着古墨的那种奇香,挥毫写字,心情该是多么自在怡悦!据说古墨颜色古朴,嗅起来有奇香而不艳,细腻坚韧、质地纯净,研磨时细润无声。哪像是说古墨,倒像是说那世间的奇女子,温润,明澈,美好,浑朴,心怀明月。</h3><h3> 如此,茶香书香墨香,香香不绝,多么好!</h3><h3> 张恨水的文章里写道,淡日临窗,茶烟绕案,瓶花未谢尚有余香,宜读六朝小品。他也真是会享受。他倒没说喝什么茶。喝什么茶呢?在安心悦读六朝小品的美好时光。是绿茶、红茶、白茶?还是铁观音、茉莉花茶、普洱、菊花茶?佳茗与美书,该有怎样的绝配?</h3><h3> 张潮先生曾经在《幽梦影》里说过: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他说得多么富有见地和情致,可是,关于茶与书,遗憾他也没说。陈眉公先生在《小窗幽记》里曾说:"秋风闭户,夜雨挑灯,卧读离骚泪下;霁日寻芳,春宵载酒,闲歌乐府神怡。云水中载酒,松篁里煎茶,岂必銮坡侍宴;山林下著书,花鸟间得句,何须凤沼挥毫。"唉,他说得多么美妙,让人心生向往,遗憾的是,他也没有说读什么书适宜喝什么茶。</h3><h3> 从养生的角度来讲,一年四季喝茶是大有讲究的,春饮花茶,可以散发一冬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之气,浓郁的香芬,能够促进人体阳气发生;夏饮绿茶,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秋饮青茶,青茶不寒不热,能消除体内的余热,恢复津液;冬饮红茶,红茶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消化,补身体,使人强身壮体。如此,那么就论茶的茶性,那么就试着替张潮往下说了吧:春天里读诸集,就喝些上好的茉莉花茶和菊花茶吧,让茶的馨香花的馨香在舌尖上跳舞;夏天里读史书,当然要选苏州碧螺春和黄山毛峰,香高味长,心情也怡悦舒畅;秋日里读诸子,最好就喝武夷大红袍吧,香远味永,直上碧霄;冬天里读经,就选金骏眉吧,色清香暖,美意氤氲。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谷雨前后,是新茶上市的时节。新香嫩色,汤青气和,最惹人爱。约朋携友,品赏新茶,也是人生中一大乐趣,更是生命中的美事。苏轼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最喜爱结僧友品尝新茶。新茶入唇,齿颊含香,自然要赞之咏之。他的其中一首吟咏杭州白云茶的诗中写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前两句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描写了谷雨前茶农采收嫩茶的茶区风貌,后两句则写品茶的美好感受,静试却如湖上雪,这样美好的譬喻,也只有亲爱的东坡随手拈来,毫不费心思。他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则写得意境优美、体物细腻、清新空灵、境界开阔,又有些以茶言志、以茶言道、以茶喻世的味道了。东坡奇才天纵,随手拈来,落笔从容,这两首茶诗都写得妙绝。</h3><h3> 烹茗读书,书香茶香墨香相伴,最是人生惬意事。喜欢品赏中国古代人物画里,或山泉林间,或竹丛茅舍,文人高士雅集,几卷诗书横斜,童子在一边烹茗煮茶,听松涛,听泉,看白云出岫,就着松风煮茗,听着竹雨谈诗,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这,也是展现古典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的经典画面了。</h3><h3> 哪个文人不爱茶?哪个读书人不是用书香茶香墨香来滋润这一颗活泼泼的文心?爱茶,当然不会停留于口头上,歌之咏之赞之颂之,书童磨墨,挥毫展卷,书写胸中滔滔诗文,茶香墨香,意蕴无尽。白居易爱茶,写《琴茶》:"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老白爱茶爱得多么陶醉,:皮日休爱茶,写下《茶中杂咏·煮茶》:"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读着皮日休活色生香的诗句,想着煮茶的种种美、种种醉,真恨不与他同时同煮同饮同醉;唐代诗人钱起爱茶,写有茶诗《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读来真是意蕴深厚,味之不尽,诗境茶境,浑融一体,澄明悠远;陆希声爱茶,他在《茗坡》中写道:"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酲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短短四句诗,细腻写出了谷雨时节茶芽在枝上的鲜香,想品新茶的急切与迫切的心情,对新芽的珍爱与珍惜之情;陈眉公爱茶,写有《试茶》诗:"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园;此意偏於廉士得,之情那许俗只专,蔡襄夙辩兰芽贵,不到兹山识不全。"眉公诗文好、书画好,我是真真喜爱他,读着此诗,也就相当于与他携手,龙井源头一起问子瞻吧;明代诗人高应冕爱茶,写有《龙井试茶》: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诗情诗境,真是美轮美奂,美不胜收。茶香袅袅,茶韵悠悠,也催生出灵感如涌泉,写下这品茶咏茶的绝妙诗文,实在是数也数不清。文人与茶,真是茶香诗妙,相得益彰,美不胜收。文因茶生,茶以文传,茶因文名,茶香里氤氲着诗情,诗情里荡漾着茶香。</h3><h3> 文人爱茶,出家人爱茶一点也不次于文人,据说"茶道"这个概念也是由僧人皎然提出来的。数一数那些高僧大德,哪一个不是爱茶、嗜茶的瘾君子?他们的诗文功夫也了得,写下的诗偈平白朴实中自有精妙佛理。他们对于茶境诗境更有独到的体悟,是品茶的圣手,也是写茶诗的妙手。想想,自赵州老和尚的那一句吃茶去,牵惹起多少茶与禅的公案?茶与禅结下妙缘,参禅悟道品茶是他们每日的功课,禅茶一味,禅理茶香,茶中有禅,茶也是禅,禅也是茶,禅境、诗境、茶境,境境想通,境境超拔。像唐代僧人贯休,诗书画都有盛名,他的《寄题诠律师院》:"锦溪光里耸楼台,师院高凌积翠开。深竹杪闻残磬尽,一茶中见数帆来。焚香只是看新律,幽步犹疑损绿苔。莫讶题诗又东去,石房清冷在天台",诗情画意、茶韵禅理都在其中。寺庙大都有自己的茶园。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庙宇僧舍大都在青山绿水之中,可以仰观白云出岫,静听山泉叮咚,松涛阵阵,如此绝美的山水之境里烹茗品茶,该有怎样的空灵澄静,一派天机!</h3><h3> 一天里静静地嗅着茶香,心里才觉得舒适且安适,做事、读书、挥毫,无不觉得从容。要说此生有这笔墨之好,最大的好处或者说最大的坏处就是时间过得快。从来没有度日如年的惆怅,倒是常有三香催人老,岁月忽已晚之叹。你看,你看,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在家,不过是就看了几页书,写了几行字,喝了几杯茶,这一天的时间就这么给过没了。真真让人惶恐不已:这书还没有读过瘾呢,这字儿还没有写得满意呢,这茶的滋味还没有品够滋味呢!想想这些,这又是怎样一种惆怅呢?</h3><h3> 但,这又有什么可惆怅的呢?大智慧如钱锺书不是早就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说得多么透辟。那不妨就以喝茶、读书、写字为人生的及时行乐吧。也曾经为自己不善饮酒而遗憾,想想也大可不必。就当作是命运的恩宠吧,与茶结缘,就是与大自然结缘,茶中的馨香可不都是汲天地之灵气、云水之精华?不善饮酒就不善饮酒吧,只要有书香茶香墨香伴我。有了这书香、墨香、茶香的润泽,生命的质地也会清幽起来,雅致起来,不沾染俗尘,心地清净,处事淡然。</h3><h3> 孙犁曾说过:"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真诚善意,明识远见,良知良能,天籁之音!"有茶香书香墨香浸染,就用手中的笔,写心地光明,发天籁之音,不愧怍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良知。</h3> <h3>一杯清茗,十年尘梦</h3><h3><br /></h3><h3> 大家都知道"神农氏尝百草",传说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用来解百草之毒。古代人很早就知道,茶是清冽的、性寒的,茶可用来去燥,用来败火。</h3><h3>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大多生长于南方,其生长之地也颇有讲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上等之茶生长在岩石中,中等之茶生长在沙砾、沙土中,下等之茶则生长在泥土中。"野者上,园者次",野生的最好,园林种植的次一等。"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山阴下生长的茶最好不要喝,因其总不见阳光,过分阴寒、凝滞,喝了对身体不好。</h3><h3> 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h3><h3> 陆羽在《茶经》里已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点关联是多么重要。所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人要注意自己的品德操行,为人节俭,德行高洁,这样的人喝茶,清茶润心,自然就会有默契。</h3><h3>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h3><h3> 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h3><h3> "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唤醒了。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迷恋之处。</h3><h3> 喝如此清淡之饮显然需要安静。"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一个人跟一盏茶静静地交流,能得其神韵;两三个人喝,颇有意思,能喝出茶趣,能喝出好友间的情投意合;如果七八个人群聚一起喝,就跟施舍茶一样,不过是为了解渴而已。</h3><h3><br /></h3><h3></h3> <h3>淡中有味 点茶三昧</h3><h3> </h3><h3> 最爱看滚水入茶,沉浮流转,其景恰如南朝梁元帝的《归来寺碑铭》:"九苑萌枯,三昧叶卷,疏树摇落,翻流清浅。"</h3><h3> 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古人称之为"点茶",是唐、宋时兴起的一种沏茶方法。</h3><h3> 点茶的意趣,在于一个"点"字。茶艺师先用瓶煎水,并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陆续注入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而后执壶往茶盏有节奏地点水,而且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点茶人还要用另一只手执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之为"运筅"或"击拂"。</h3><h3> 点茶因动而有趣,因静而有味。调膏的速度,注水的节奏,茶筅击拂的轻重缓急,在此动静之间微妙的感悟,能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唤来无穷的回味。</h3><h3> 北宋有净慈寺的南屏谦师擅长点茶,技法娴熟高超,为时人所赞誉。苏东坡曾到杭州任知州,谦师听说之后亲自来为他点茶。苏东坡欣赏了谦师高超的点茶技法,品饮了他亲手点的茶汤,果真非同一般,于是当场做诗一首,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从此,"点茶三昧手"就成了茶艺高超的赞誉。</h3><h3> "三昧"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这种静水流深式的参悟,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h3><h3> 点茶需要茶艺人回归当下,凝神静气,类似于一种冥想。点好一杯茶,漪漪生莲花,其间动中有静,淡中有味,意境悠远,确如佛家的三昧真谛。</h3><h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动而心止,便如死水,人静而心动,方能妙趣横生。</h3><h3> 点茶是茶道文化的瑰宝,这不仅在于技艺,更在于点茶所代表的一种心境。</h3><h3> 点茶,点的不止是茶。</h3> <h3>品茶的日子</h3><h3><br /></h3><h3></h3><h3> 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寄情于茶,伴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人百姓,各有所爱。茶成了许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h3><h3> 茶语人生最直接的联系,不外乎茶在水中的自然表现状态--沉与浮,恰好适当地吻合了人生所具有的成长经历。青少年的时候,不知愁滋味,初生牛犊,敢想也敢干,浮在社会和人生的表面。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浮躁之气渐少,沉暮之气见增。浮中有沉,沉中有浮;浮中积累沉的智慧,沉中有浮的升华;某一时刻沉湎于浮所带来的沾沾自喜,某一阶段却为没有沉的冷静懊恼不已。细细品味,人生大抵不过如此。</h3><h3> 从杯子里飘逸出的茶香,浮浮而上,氤氲气息让人忍俊不住。这汤色嫩绿,清澈鲜明的茶汤,真真的秀色可饮。小呷一口,鲜爽回甘,叶均鲜活,高锐持久,聆听茶低语呢喃,谆谆中可贵的教诲,娓娓中道出的真谛。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佛语;是"此地无声胜有声"的禅意。</h3><h3> 喝茶贵在品,能在品中求清静,抒发一凡情怀,愉悦心情,从而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放松心情,用一杯香茗来愉悦花明柳暗的心情。</h3><h3> 即将步入退休行列,虽时有盼望"座畔花香留客饮"的光鲜时刻,回味渐行渐远的"壶中茶浪拭松涛"的峥嵘岁月。更多是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独自徘徊,仰或龋龋独行。一杯不问出处的香茗,从中品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闲漫之妙,也开辟的另一种悠哉人生!</h3> <h3> 院素心,碧云槐,悠悠我心。几株兰花,一杯清茶,三五好友一起品茶,赏庭院美景,畅谈心事,将烦心琐事暂时抛之脑外,想像着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庭与茶中,心也会随之渐渐进入一个空寂的世界。 </h3> <h3> 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 、以茶做菜、以茶健身……等等如一而是。</h3><h3> 以茶融入生活,以茶成了生活。</h3> <h3>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h3><h3>二人品茗,两杯茶,一个天地。</h3><h3>众人品茗,一壶茶,一种氛围。</h3> <h3>茶从来不说话,生命从来不喧哗</h3><h3>身可以劳累,心要淡定、宁静</h3><h3>不闻,不问,</h3><h3>寂然,静默,让心灵入禅。</h3> <h3> "茶禅一味",</h3><h3> 意指禅味与茶味同是一种兴味,品茶成了参禅的前奏,参禅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在中国历代诸多的高僧、名士、帝王中,不乏品茗、鉴茶的高手,也留下了许多有关茶的诗篇佳句和哲理偈语,陈必武先生选其精华,以书法示之,这样在茶道、禅意、和诗韵之中,又加入了书道,从而使茶、禅、诗、书四位一体,提升了展览的品味和境界。</h3> <h3>茶如人生</h3><h3><br /></h3><h3></h3><h3></h3><h3></h3><h3></h3><h3> 外面又开始下起雨来,可能是时间已跨入秋季,频繁的秋雨让人感到些许凉意。像往常一样,沏了一壶乌龙茶,安静的坐在沙发上享受茶所带来的惬意与安然。常人有云"红尘万丈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对于茶的喜爱我从不掩饰。虽然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大块的空闲时间能够让我自由支配,但用"碎片时间"喝一杯清茶,是我多年来不变的习惯。</h3><h3></h3><h3> 茶叶的品种并不属于上乘,但重要的是心境及共饮之人,那清新扑鼻的茶香令人神往。一股清凉回甘的的气流却在饮下茶水之后渐渐漫溢到了舌尖,轻轻泯了一下嘴唇,闭上双眼,不由陶醉在这丝丝缕缕的回味中。那一饮微苦,再饮回甘,最后饮尽,方觉清润温心的茶香味久久挥之不去,如同在喧嚣的闹市区突然听到了一首琵琶曲弹奏,这淡淡的清茶,给人的感觉却是宁静。</h3><h3></h3><h3> 有人说品茶犹如人生,对此我感同身受,就像乌龙茶中虽然带有苦涩的味道,但在细心品味过后,甘甜之味绕舌许久,别有一番滋味。茶中蕴含人生百态,实则真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了心中的锦绣前程拼了命的奔跑,人们的初心也发生了变化,压力越来越大且无处安放,导致各类心理疾病频发,据调查研究,我国大约有1亿7300万人患有心理疾病,我们是不是应该学着静下来,让生活慢一点。而茶圣陆羽曾经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能够洗去心灵的浮沉,从紫砂茶壶到茶汤流动,从盖碗到席边插花,讲究的就是让人慢下来,以寂寥淡然的心,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茶香宁静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工作中需要快刀斩乱麻,有条不紊迅速的处理各种事件,但喝茶时,却能让心慢下来,让精神压力得到舒缓,让生活回归本真,做回真正的自己!</h3><h3></h3><h3> 静下心来,回归传统,饮一杯清茶。或许对茶道中深奥的文化并不能够理解透彻,也并不能了解茶的科学奥妙,但享受品茶时那份内心的宁静,感受那份平实简朴的意境并在韵律柔和的茶道间获得共鸣和满足。</h3><h3></h3><h3> 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h3> <h3>品茶讲究八个字</h3><h3> 1、味</h3> <h3>2、艺</h3> <h3>3、静</h3> <h3> 静到深处就是寂," 寂",如今人们往往害怕寂寞,将寂寞等同于孤单和内心空虚。实际上,真正的"寂"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虚静空灵。一个人的心没有虚静,就不能懂得万物之变化,就不能看见世界的本真;一个人的心不空,就无法收纳万种境界。</h3><h3> 中国人十分讲究这个"寂"字,认为寂寞之中往往蕴涵着大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讲什么是"道"时有这样的句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里面本身就包含了"寂兮寥兮",唯其寂寞,并且"独立而不改",坚守自己的操守品格,"周行而不殆",即生生不息,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之中,这是万物的根本。这种"寂"不是死寂,而是生机勃勃中一点灵动的清。</h3> <h3>4、境</h3> <h3>5、韵</h3> <h3>6、道</h3> <h3>7、吟</h3> <h3>8、祭</h3> <h3> 最终达到"清寂和敬"的境界,暗含和睦共处、互相尊敬、清净幽雅、隔绝尘世、清心洁身之意,与佛典中有"苦寂灭道"的四字真谛相合。在清敬和寂中,才能持"一心"修行,达到有相的"清敬和寂"归于无相的"一心"中。</h3><h3></h3><h3> 按通俗易懂的理解和敬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认可和尊敬,无敬不生和。"清寂"则是要求茶席中,茶师和茶客"心"的单纯。尘心俗念太重的人,是不能感受坐落茶席时忘世去俗的境界的,只有心平气和后,才能感悟到所在世界和生命的寂静,才能看到"我"。</h3> <h3> "清敬和寂"的宗旨,是令人心身合一,简单快乐,一心不乱地临世对人处事。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人与境,在相互和谐中形成有序的一体感。</h3> <h3> 清到极致便是修,"清"指茶叶的清雅。"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亮的,你能看见草木氤氲化育,能看见茶的魂魄在水中释放。茶的生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四季的风雨,经历了霜雾雹露,所以我们喝到的茶,是大自然孕育的精华。</h3><h3> 《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光而不耀"。一个人的人格,要有内在的光泽,但不能太耀眼。如果你的光芒到了刺眼的地步,不可逼视,这样的生命就太喧嚣了。如今的人们,大多外在锋芒毕露,缺少了内心的澄澈,而茶吸收了天地至清之气,自能洗涤我们内心的凡尘污垢。古人说:"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这一辈子,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带走的,但是山中一杯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消受的。一碗清茶入肚,把草木清新之气吸纳进自己的生命之中,让体内的浊气在茶中逐渐消解、宣泄,那些滋养出来的清新光芒,自然会让我们变得"光而不耀"。</h3> <h3> 有 礼方为敬, 敬"源于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念,意指喝茶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要有恭敬之心。我们以茶待客时,叫"敬茶",常用的话是"请用茶",没有人会把茶杯往客人面前一墩说"喝茶"!这就是恭敬之心。孔子说"仁爱"的第一点就叫"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敬茶,其实是敬人,也是敬自己的心。</h3> <h3> 和为贵 ,"和"就是一种中和之美。喝茶时能感觉到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朋友之间的和谐。</h3><h3></h3><h3></h3><h3><br /></h3><h3></h3> <h3> 2012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结合茶文化价值理念与时俱进、发展深化的自身要求,提出了"清、敬、和、美"作为当今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来加以推广。将"清、敬、和、美"四字归纳为"不浊、不蔑、不诤、不丑"来加以解读,并认为:清者自清,关键体现在道德体系中"不浊";敬者自敬,关键体现在道德体系中的"不蔑";和者自和,关键体现在道德体系中的"不诤";美者自美,关键体现在道德体系中"不丑"。</h3> <h3> 品味清茶一杯,品的茶香,悟的是茶道,要的是茶韵,得的是茶意,茶味十足,人生尽在壶中。</h3> <h3>附: 中国十大名茶</h3><h3>1 西湖龙井</h3><h3>2 洞庭碧螺春</h3><h3>3 黄山毛峰</h3><h3>4 安溪铁观音</h3><h3>5 武夷大红袍</h3><h3>6 庐山云雾</h3><h3>7 普洱茶</h3><h3>8 六安瓜片</h3><h3>9 君山银针</h3><h3>10 祈口红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