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土掌房在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古村,地处三县(泸西、弥勒、丘北)鸡犬相闻之地,距泸西县城25公里。<br>相传彝族白勺部的先民们选中这里,曾用一棵树的枝叶搭建了二十四间土掌房,住了二十四家人,于是便长久地居住下来,生生不息。<br>明朝成化年间土知府“昂贵”,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衙门,改白勺(城子村旧名)为“永安府”,使这里的土掌房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形成府城格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br>这里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相亲相帮,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其原因不仅在于土掌房冬暖夏凉的实用特色,更在于土掌房建筑的不设防延生了人心的不设防。<br></h1> <h1>一排排、一片片,土黄土黄的土坯房掩映在高大、幽绿的树干下。<br>这依山而建的土平房,那原始的泥土和多年烟薰而变成黑色的门框和窗户构成的画面却使我们震撼。<br>这种土平房在中国南方七八十年代是最常见的农村房屋,但九十年代后逐步拆除改建成瓦房和水泥房了,想不到这里却还有这么一大群一大片。</h1> <h1>城子古村是传统、农耕的农村,随处可见正在拉粮食或粪䓍的牛车和马匹,鼻子里闻到的是动物的粪便味、脚下行走的是一条条石板铺成的小道。<br>这里有保留完好的土司府、将军府,让我们见证了城子村的辉煌,有一条条蹄印清晰、狭窄幽长的石板小道,让我们想起了城子村的悠悠岁月,还有那24家连在一起可以从东家跨到西家的平房,让我们感受了城子村的邻里和谐。<br>城市里的人追求世外桃园,想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知书上有哪知世上无。但在城子村,我看到的人们虽然忙碌辛苦甚至艰辛,但他们不失勤劳、诚实、纯朴的心灵和与人为善、几百年来,城子古村牛耕马馱、鸡鸣狗吠繁衍了一代又一代,有的人出去了,有的人又回来了,一幢幢的土平房见证了人们的出生与衰老甚至死亡,它在向我们诉说:土平房没变,人们的精神也没变!</h1> <h1>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br>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h1> <h1>2016年12月28日再次去城子村,跟四年前去城子村相比。变化颇大,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了在对面山上建新房,符合分房条件且能掏出钱来的人,住进了新房,没有钱的只能住在100年至200年的老土掌房里。</h1><h1>人去房空的土掌房,极少维护,已东倒西歪,有些房也倒塌,一幅破败的残殇。</h1><h1>保存尚好的土掌房旁边,冒出了几套红砖青瓦的农家新房,和低矮陈旧的土掌房相比,大有鹤立鸡群的感觉。</h1><h1>十年前第一次去城子村,初次看到土掌房。感觉很好,还向朋友们推荐去看。这次回去后,只能是看看老照片,回忆一下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