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柬埔寨吴哥窟是我神往已久的一个旅游目的地,盼望了多年,好不容易在今年碰上一个好机会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圆了自己的梦想。吴哥窟是一个充满历史神秘感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许多旅游书中都入选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对于爱看历史遗址的人而言,那里的景色很迷人,但周围环境条件尚不甚佳,如果你不是无惧艰苦的摄影发烧友或狂热旅游爱好者,可能不如安坐家中细读我的游记,这样既可全面领略吴哥的神秘之美及其背后文化,也可免受路上风尘劳累之苦。</h3> <h3> 本次出游之前,我做了大量功课。因为吴哥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古代废墟,这里深埋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东方古文化,若事先不作了解,很难真正感受遗址背后的历史文化。事先了解得越多,在游览过程中就越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它的伟大,它的震撼!</h3> <h3> 推荐的书籍有卡门著的《柬埔寨五月盛放》;蒋勋著的《吴哥之美》,如果想把吴哥的历史了解得更透切些,还有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和印度经典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还可以上网搜索蒋勋老师关于吴哥的一些视频,这些都是非常有助于了解吴哥的前世今生历史。</h3> <h3> 到了吴哥,才发觉柬埔寨不只是想象中的偏僻落后之地,它居然拥有这座曾经辉煌几百年的王朝废城。这么宏大的一座城,到底它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到底为什么会消失而去呢?</h3> <h3>据说,最初见识柬埔寨吴哥的中国人是元朝人周达观,而将其推向世界的是法国人穆奥,正是由这位法国人用生命代价写出的一部关于吴哥的游记,从而引发不少欧洲人东来了解东方文化。</h3> <h3> 当年周达观以当今大使身份出使“真腊”即吴哥,居住了一年多才回国,后来根据亲身经历见闻编写了《真腊风土记》,这也是现存惟一一部记录吴哥文明繁荣景况的著作。</h3> <h3> 我在想,当年如果没有我们的周达观,也许这座文明古国文化无人能发现,就算发现了,也是一个迷。中国古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是多亏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献。</h3> <h3> 19世纪当西方人开始认识中国文化时,中国这本《真腊风土记》也开始把欧洲人的目光带到了吴哥。该书最先被译成法文,当时骄傲的法国人不敢相信,在落后的东方居然有比巴黎圣母院更大更壮观的庙宇,居然存在能媲美古希腊罗马遗迹的历史遗址。</h3> <h3> 吴哥让世人认识到在远古的东方,也有过它曾经的辉煌,它并不逊色于欧洲罗马时代。一尊微笑的雕像,一个三角的金字塔,千百年流任至今,也算是一种文化浓缩精华的象征,而现代发展中的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在千百年后,你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标志么?</h3> <h3> 如果时光倒退1500年来看,这里可能是世界最繁华昌盛的地方之一,那时是吴哥王朝最鼎盛时期。吴哥王朝在历经扶南、真腊、吴哥时期文化沉积后,最后不知到底是因为瘟疫、战争或别的原因而迁都成弃城,现尚不得而知。</h3> <h3> 自从吴哥被法国人发现后,后来柬埔寨就成了法国人的殖民地,以致吴哥的精华雕塑现已不在吴哥,而是在法国居美博物馆。法国人从这里搬走过千件珍品,现在残缺不全的废墟有些是自然而塌的,有些是战争破坏的,有些是因法国强拆卸而造成的。</h3> <h3> 吴哥不但是印度教最大的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群,这里是东方四大奇观之一,可以说是吴哥把印度教发扬光大也不为过错。</h3> <h3>吴哥起初是印度教,后来分裂成佛教,所以佛教的起源和印度教有着息息相关的渊源,而佛教后来又可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h3> <h3>印度教指的就是婆罗门教,它的主神是“梵天”。而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即是我们常说的“佛陀”、“佛祖”。而佛教里又分为大乘小乘教,简单的比喻就是大乘教能渡无量众生。小乘教渡少数众生,主要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而已。</h3> <h3>而在吴哥城当中,所有的雕塑都记录着浓浓的印度教宗教色彩。走进吴哥窟,会发现这里好像是一部长卷的印度教史诗,将天神、印度神话和当时一些生活景象,栩栩如生地雕刻在石壁上。</h3> <h3>来吴哥参观前必须先对印度教有所了解,否则你看到的仅是一座废墟。印度教中有三大神:1,梵天(世界创造者);2,湿婆(毁灭之神);3,毗湿奴(世界保护神)。</h3> <h3> 梵天 一 宇宙统管者,创造之神,即是我们常说的四面佛,他的坐骑为孔雀,他一手拿一支汤匙型的令牌,另一只手拿着一个水壶。所以记住啦,在吴哥看到有四个头、四张脸以及四只手臂的便是梵天。梵天是印度教的创者,也是个仁慈无比“有求必应”的神。</h3> <h3> 在我们的佛教中,也将梵天纳为大神之一,不过现在最有名的四面佛是在印度西部一个镇“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每年月圆之夜(10-11月间),成千上万的朝拜者会蜂拥至梵天寺庙旁的圣湖普须卡湖进行沐浴庆祝。</h3> <h3>梵天信仰南传佛教到东南亚,香港、澳门、台湾。尤其是在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四面佛是泰国香火最旺的佛像之一,对信奉佛教的人来说,到曼谷来不拜四面佛,就如入庙不拜神一样,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h3> <h3>据说四面佛的灵验超乎寻常,现在人们传四面佛分别代表爱情、事业、健康与财运,好多游客为了拜四面佛多次往返泰国,特别是港澳台大明星都喜欢到泰国去拜四面佛,可见四面佛的魅力真不小。</h3> <h3> 湿婆是毁灭之神,有一面三眼四臂,坐骑是一头大白牛。他常是右手执鼓,象征生命;左掌托着火焰,象征毁灭,故此有创造与毁灭之神之称。据说他很少动,常年坐在须弥山上修炼,只要他一动肯定有毁灭和破坏之处,他第三只眼则会喷火。</h3> <h3> 湿婆不但是毁灭之神,也是创造之神,他的创造指的是男性生殖器“林迦”,所以在印度教里不少地方常见只供奉着湿婆大神的“林迦”,而很少见到湿婆的人像。</h3> <h3> 毗湿奴,维护之神,有四个手臂,坐骑是一条千头蛇、莲花或大鹏鸟,四臂手持海螺,肚脐上长了一株莲花,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h3> <h3> 印度神话中,梵天是从毗湿奴的肚脐中长出了一株莲花诞生的,莲花绽放时发出了数千倍于太阳的光华,之后就诞生了梵天,然后由梵天再创造了世界。</h3> <h3> 高棉人喜信奉“山”,主要起源于真腊第一个王国“扶南”,扶南是来自古代高棉词意“山”的意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神,如中国就崇拜龙。而在高棉,“山”则有崇高的地位。</h3> <h3> 在高棉只要有山,无论是山脚山顶,都是他们崇拜神的地方。如果没有山,就用石头堆起来也要建一座山,再在山上建神位,供人膜拜。</h3> <h3>印度教文化传到东南亚,主要是将庙宇的建筑和印度教对神的崇拜引进来,而吴哥的建筑明显是受到印度教文化强烈的影响,后来由印度教风格慢慢演变成本土民族特色,由于当时吴哥王朝的强大,对东南亚各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h3> <h3>印度教的建筑与基督教、清-真教均有所不同,基督教和清-真教所建的庙宇都是内部富丽堂皇且有宽大的空间供信徒礼拜所用,而印度教的庙宇却是外表造型荣华而内部简陋,他们把寺庙视作神,而不是信徒聚众之地。</h3> <h3> 吴哥窟建筑主要是垒方式,即将长方石块层层堆垒成五层塔形,中心最高,外形象一个山形状,符合他们对山的崇拜。</h3> <h3>对比欧洲的教堂和清.真教堂的庙宇,他们的最高点是用来仰望上帝的,而在佛教的庙宇里中心最高点,主要是供信徒攀爬,由平缓到陡坡一层一层向上爬,越向上攀爬的阶梯越陡直,角度越大,最后逼近90度角。</h3> <h3> 信徒在攀爬中不但要手脚并用,五体投地,而且必须专心一意,不能分心,如稍有怠慢便可能掉个粉身碎骨,如果退缩,也会头晕目眩,不能自持。在通向信仰的路上必须如此诚心专一。也许人们会想,这样陡峭的高梯会不会常有人翻滚下来,但是据说,从没有虔诚的信徒从石梯上坠落过。</h3> <h3> 吴哥寺庙就是为信徒而设计的,不是为游客而设计的。当年有一位法国女游客攀登这天堂阶梯时因为失足而死,后来其丈夫在一侧添加了铁杆扶手梯,后来被称为爱情阶梯。</h3> <h3>最让人惊讶的是,吴哥的全部建筑都是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仅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吴哥可以说是高棉建筑学上最值得夸耀的成就了。</h3> <h3>吴哥时期,国王认为石头坚硬,只有高贵的人才可以住石头砌的殿宇,平民只能住草房。直到现在,在柬埔寨都常见当地农民所住的草屋。</h3> <h3>音乐和舞蹈代表一个民族灵魂,在东南亚不少国家的舞蹈都是脱胎于宗教,柬埔寨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从吴哥庙宇群上的雕像上就可见一斑。</h3> <h3>在古代信教必重舞,在皇族和各郡的寺庙里举行的宗教仪式中,音乐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舞蹈家被认为是人间神女,备受荣宠。</h3> <h3> 吴哥窟中有一千多尊造型优美、舞姿纷呈的舞蹈女神-阿普撒拉的浮雕,从这些雕像中足可见宗教与舞蹈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h3> <h3> 高棉古典舞手指是最精彩的。舞者的手指非常柔软,可以自由向后弯,手指的兰花指意为莲花,向里是花苞,向外是花朵,意为一个生命的花开花落。其实她们不是在跳舞,而是在说法传教,以舞说法,中国的古典舞戏曲中的兰花指据说也是由此而来的。</h3> <h3> 古代的高棉,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也有说法他们的舞蹈是在模仿蛇的动作,人的手是蛇的头,脚是蛇的尾巴。</h3> <h3> 他们为么喜欢模仿蛇的呢,其实在印度神话中有好多关于各种各样动物神话的故事,而蛇被称为蛇神,又叫“那伽”。</h3> <h3> “那伽”是印度梵语蛇的意思,也指一种人首蛇身的神,所以在高棉古典舞里那柔软的肢体既有蛇神之意又有莲花花开花谢之意。</h3> <h3> 后来佛教传入了中国,为了突显本土文化,便把“那伽”翻译成龙。而所谓的龙,是一种神物,是一种造化,是一种不可见的生灵,所以古人云:“龙大小变异,隐现而不定”,便有了这句:“神龙见首不见尾”。</h3> <h3> 在印度教中他们相信世间的动物都是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印度教中最神圣的动物是牛,象征着富绕和仁慈,而牛也是印度三大神之一湿婆的坐驾。所谓的坐驾即是他们的化身。(印度三大神坐驾分别是:孔雀、牛、蛇)</h3> <h3> 在吴哥石壁上可见到在撹拌乳海传说中,有许多猴子也来帮忙,因为在众神之中它是力大无穷的。</h3> <h3> 还有印度其中一神哈奴曼,它在印度史诗中是一只神猴,它可以飞腾于空中,身躯可随意变化,能移山倒海,力大无比,其身体毛色金黄,或许这就是中国吴承恩写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h3> <h3> 搅拌乳海是印度著名神话之一,为了夺取长生不老的甘露,进行了一场神与魔的战争。</h3> <h3>故事大意:据说在须弥山下藏有长生不老甘露乳海,善神(天神)和恶神(阿修罗)达成协议,以神蛇的身体为杠杆,合力搅动乳海。乳海经过千年翻腾,终于干涸而露出甘露。随后善神与恶神为争夺甘露而进行世纪大战。</h3> <h3> 所谓的乳海是一种生命的源泉,传说中人都是有海底生长而来的,而其中的海,并不是真正的海,而是一种乳汁,所以称作乳海,也是孕育人生命的一种乳液。</h3> <h3>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柬埔寨人的服饰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而纱笼,筒裙,凤尾裙,紧身衣是柬埔寨人服饰重要的元素。</h3> <h3> 因为柬埔寨常年属于高温地带,所以衣着较单薄,古代的高棉人无论男女都是袒胸露腹、赤脚、把头发束于头顶上,下半身以布围绕。</h3> <h3> 衣着虽简单,也是有讲究的,纱笼属于便服只在家中穿;筒裙和沙笼式样相同,只是色泽较深些,可以在公开场合穿;凤尾裙男女可穿, 一般在喜庆或重大节日穿;紧身衣是妇女最喜爱的一种上衣,衣长到腰间,可以衬托妇女优美的上围。</h3> <h3>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叫水布,一般有一米长,用途最广,可纱笼围下身,又可做包袱外出装东西,还可以当头垫,就是常见柬埔寨人用于头顶顶东西,起到保持平稳和分散压力的作用。</h3> <h3> 到达柬埔寨后,首先看到市区内的脏乱差的环境,可能难以对这个地方产生什么美好之感,也想不到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背后,竟然曾有过如此伟大文明之邦存在过。当你走进吴哥城的废墟间,脑中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号。</h3> <h3>你首先会想到偌大的一个邦都是如何建起来的?它又是如何被荒弃的?千年之前是谁在这里建都的?他们宗教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如此壮观的一个城邦,一个宗教庙宇为何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了一个废墟?</h3> <h3> 吴哥文化如此深厚悠久,可是吴哥没能为自己光辉的文明留下他们自己的《史记》,婉惜之余又庆幸,多亏有我们元朝周达观这位大使留下最珍贵的游记,详细记录当时的场景,也是吴哥唯一一本的考古化石。</h3> <h3>有时想想挺滑稽的,最伟大的印度教建筑却生在印度本土之外的柬埔寨吴哥,而吴哥所有的历史文字记载是源于中国,最后将吴哥的推向世界又是法国人。</h3> <h3> 吴哥建都之时是信印度教的,最后为什么转向佛教的,吴哥起源于印度教,后来关于印度教的一切又在这消失无影无踪,最后连建筑都不再是印度教风格。吴哥的文明消逝,成了一个“东方之迷”。</h3> <h3>吴哥的开国之王,真腊时期的伊奢那跋摩一世,那时还是信奉佛教,此时扶南国的沉没由于真腊的兴起强大而结束。</h3> <h3> 阇耶跋摩二世,是一位统一真腊,开创吴哥王朝之王,也是吴哥文明的奠基人。国王的名字后面都加“跋摩”二字,表示尊敬意思,在梵语中也是“保护人”的间思。</h3> <h3> 吴哥在苏耶跋摩二世进入最鼎盛时期,抵抗外族的入侵,并大量建造寺庙,他们认为这样的建筑是对神的奉献。</h3> <h3> 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位吴哥的拯救者,他经历了王朝帝国由高峰跌入低谷,再由低谷走新的高峰历史进程,这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国王,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国王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最后一次,在他近六十岁时,因为外敌入侵,国土沦陷,他不得不扛起重振帝国兴盛才登上了帝王台。</h3> <h3> 在他的统治之下高棉领土比以前扩张得更多,今天吴哥遗迹的大部分建筑是他修建的,把吴哥引进王朝的黄金时代,他将国教由原来的印度教改换为大乘佛教,根据考证巴戎寺几十座四面雕像都是伟大的国王者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为蓝本所刻。</h3> <h3>吴哥最后的衰落随着阇耶跋摩七世的逝世一同而去,一次又一次受到泰国瑜陀耶王朝的军队进攻,吴哥从此失去安宁,泰军进城疯狂杀人,堆积如山的尸体,传染病快速蔓延,最后连侵略者也不敢留,从此吴哥成了弃城。</h3> <h3> 几百年用心血建起宏伟壮观的王城,因为不抵侵略者从此没落,那血流成河的血水成就了这里草木疯长,被遗弃的王城慢慢的被森林淹没,沉睡了几百年才被人发现。</h3> <h3> 19世纪一个研究热带昆虫的法国学者,带着对周达观所写的《真腊风土记》进行了吴哥的探索,他披荆斩棘在层层包围的森林中发现了吴哥。从此震惊了欧洲人,引发探究者,抢猎者一起前往,从此吴哥出现不安宁一面。</h3> <h3> 因为发现所以法国人开始对柬埔寨进行差不多一百之久的殖民地,90年在法国统治期间还重建了吴哥庙宇群也在这里搬了大量珍品运回法国。</h3> <h3>柬埔寨最初受到了暹罗人的入侵,后来柬埔寨成了法国殖民地,二战中又被日本夺走遭日军占领,战后宣布独立的柬埔寨又遭越南侵略,而柬埔寨本国又经历了长达近三十年的内战,民不聊生,千年古城得不到很好保护。<br></h3> <h3>伤痕累累的千年文明古国,因为被遗弃、法国粗暴的猎取、入侵者枪林弹雨的破坏和民众为了生计不惜折除而换来一家人好几年的生活费用,战后带来的贫穷落后,使得当地政府财力人力不足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当地的农民因为生计也不惜下手,只要10-50美元就能将雕像取下来进行买卖。</h3> <h3> 据说吴哥的文物被盗贼的搬走的频度是一天一件的速度,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个伟大的建筑将会消毁,1993年联合教科文组织终于出台保护吴哥建筑的批文,后来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现在好多个国家都加入免费帮扶修复的队伍中去。<br></h3> <h3>我想信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对吴哥详细的记录必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法国人的发现,将它展现于世人眼中,到底是褒是贬呢?如果一直深藏深山中,也许现在吴哥不会支离破碎得那么严重,当年的守护者选择弃城迁都,吴哥这座宗教灵宇的周围的树木迅速成长,形成密密集集的森林,很好自我保护了几百年。</h3> <h3>人类既是世界上的创造者也是地球上的毁灭者,法国人把吴哥展现于世,最后引发各种贪婪者进入猎夺,当地群众为了解决生计,也加入粗暴挖掘的队伍中去。</h3> <h3> 暹罗人侵城,猎夺者粗暴挖掘,还有大自然的自然摧毁,吴哥成了伤痕累累的一座废城,我走在昔日华丽今日已成荒烟蔓草的地方漫步徘徊,我总是想努力在想象当年生活的场景,可是眼前,满目葱绿,安静得异常,这些横七竖八的残瓦破片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已逝去的伟大帝国。</h3> <h3> 来吴哥的人多数都是冲着吴哥城华美雄俊的建筑而来,着迷于精细繁复的雕刻,满眼看去都是艺术,和欧洲的古罗帝国有得比,只不过这里有点支离破碎,没有欧洲的雕像保留得完整,可是这里一尊尊微笑的感染力毫不比一尊大伟的裸照感染力差。</h3> <h3>在这里印度教和佛教交叠着,拼贴而成一个又一个遗址,这些遗雕教人神迷,不住赞叹。</h3> <h3>我总觉得我每到一个地方,好像有神灵的招唤,你今生和谁相见又和谁擦肩而过,都是冥冥之中,吴哥之见,不但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也是我人生中一种智慧之行。</h3> <h3>你需要修道心灵?我想说除了西藏还有柬埔寨吴哥。</h3> <h3> 游走于在吴哥窟这若有若无的梦境,感受繁华退却后留下来的苍凉和悲怆,这里一切比起当年一切都物是人非,唯独这束光千万不变。</h3> <h3>吴哥,我来过,也感受过佛面下的一颦一笑,从那镇定从容的嘴角上扬中,我也从中得到一份宁静,一份力量!这一程也刻成我的印记,我的回忆,我的历史,更刻就了我的人生。</h3> <h3>很喜欢吴哥的光影,吴哥窟素色的建筑,在朝霞和晚霞的照射,有一种佛光普照的感觉。这里因为光而变得有灵性了。</h3> <h3>吴哥之美,美在哪里?如果你是一位历史爱好者,你会对这里的建筑赞叹不已,如果你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你会对这里光折射出的美,拍个不停。吴哥历史深厚又久远,主要你来了,总会找到你眼中的美。</h3> <h3>如果你要找光影,小吴哥的日出巴肯山的日落绝不能错过。</h3> <h3>我穿过一条又一条的廊道,看到了柱子;看到了横梁;看到了屋顶;看到了雕塑,看到了那一道光穿了进来,我在想,这里虽然经历过千苍百孔,可是佛一直都在。</h3> <h3>看,廊的尽头是一道门,长方形的,用重复的细线凹槽修饰的门框,这是强调门的什么意义呢?</h3> <h3>我知道了废墟之中,有过生,有过死,有过繁华,有过人去城空,更有过疯狂猎取,残破不堪的遗址看似什么都没有了,其实并非什么都没有。</h3> <h3>一个个断头的佛像,一座座被推毁雕墙,血诉着吴哥往昔和今生,辉煌和堕落,不管世间的烦忧,它依然端坐着,似乎在沉思,似乎在冥想,虽然肉身己逍逝,可是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他神一般的力量,也许这才是佛的真正意义吧!</h3> <h3>在吴哥,你常见而长达数千米的回廊,饰满了十分精巧的浮雕,精细绝伦,主题全是印度神话。 </h3> <h3>行走吴哥间,我看到不仅仅是美景,更多的是感悟。</h3> <h3>我被吴哥那一尊尊冥想的微笑所感动了,我感受到那是从现世萦绕的苦难卑微里升华出来澄净的美!我被那绝美的光影震慑服了,我感受到那是佛的旨意,不管乱世多么惨烈,佛,一直都在,从未离开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