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31集 五‘’胡‘’简史

阿沃亚斯

下面两集,我们讲讲古代蒙古高原及其周边的游牧民,或者说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 <div> 搞清楚内陆欧亚的游牧民族,以及古代的城邦绿洲民族,是非常复杂的。正是因为复杂混乱,也才需要我们去耐心研究。这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帮助我们正确处理与蒙古、中亚五国、俄罗斯、土耳其、阿富汗这些国家的国际关系,尤为重要。<div> 按照这些民族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大致年代、区域,进行归纳,大致有这么多:</div></div> 一、秦汉南北朝时期内陆欧亚东部: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包含鲜卑的分支柔然和吐谷浑)<div> 二、秦汉南北朝时期内亚西部:居住的河西走廊及中亚的欧罗巴人——乌孙、月氏、大夏、大宛、康居、贵霜、吐火罗、塞人、粟特、呼罗珊</div><div> 三、秦汉至大蒙古国:西域城邦诸国,最多达61个</div><div> 四、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突骑施、葛罗禄、都播、仆骨、契苾、骨利干、同罗、拔野古</div><div> 五、南北朝隋唐时期:中亚地区的呼揭、悦般、厌达、厭宾、难兜、伊列等融合民族</div><div> 六、宋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div><div> 七、契丹蒙古时期:中亚地区的突厥民族萨曼王朝、九姓乌护、拔汗那、黑汗、塞尔柱、花剌子模、吉慈尼、康里</div><div> 八、后蒙古时代:东西突厥斯坦形成的现代民族——浩罕、月即别、叶儿羌、布哈拉、希瓦、维吾尔、哈萨克、撒拉、裕固等等(现在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和中亚各个主要民族) </div><div><br></div> 秦汉时期,大秦国是汉族的地区。<div> 大秦的东北是通古斯人的扶余、肃慎人,这部分人是女真、渤海、满洲、高丽人的祖先,后来基本没有发生变化。</div><div> 大秦的北方是匈奴和东胡,他们是蒙古人公认的祖先,后来出现的部落是突厥、鲜卑、契丹、回鹘、蒙古人。</div><div> 大秦的西南,青藏高原是羌人、吐蕃人、氐人(融入汉羌)。</div><div> 大秦的西部河西走廊是乌孙和月氏人(欧罗巴人种),后来迁到中亚。</div><div> 大秦的更西方,塔里木盆地周围是西域的城邦诸国,都是印欧白人的小国,后来融入到了汉人、突厥、维吾尔人、蒙古人当中。</div><div> 在帕米尔高原西边,包括中亚地区,是操伊朗语的塞种人等白人,后来和匈奴、突厥、蒙古融合成为现在的中亚五国、阿富汗人等。</div> 汉朝开始的民族融合大概是这样的:<div> 中原西边的地区,氐人、羯人基本融入汉族中。部分匈奴、突厥人融入到汉族中,大部分的鲜卑、契丹人融入到汉族中,部分成为后来的蒙古人。</div><div> 匈奴和柔然是第一批黄种人西迁到中亚,突厥是第二批,契丹蒙古是第三批,他们到中亚和白人混血成了现在的中亚民族。</div><div> 我按照这个脉络来理清楚各个游牧民的历史:</div><div> (1)、时间与区域</div><div> (2)、人种、语言、文字</div><div> (3)、简史</div><div> (4)、兴衰原因</div><div> (5)、古今关联</div><div> (6)、特别亮点</div><div> 本集,我们讲讲著名的五胡乱华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div> <div> 1、匈 奴</div><div> (1)、时间与区域 </div><div> 匈奴正式的出现时期是从公元前300多年到公元460多年(周朝到南北朝),大概共800年左右。</div><div> 匈奴最早的核心活动区域是黄土高原北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阴山南北(内蒙古高原中西部)。</div> <h3><font color="#010101"> 匈奴立国后鼎盛的帝国时代(前209-前128年),范围大概是东西突厥斯坦北部、蒙古高原、西伯利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西迁康居(今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南匈奴内附东汉,居住于内蒙、山西一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290年,匈奴西迁,先到康居(上图),后来继续往西到阿兰国(俄罗斯顿河流域)地区活动,350年灭阿兰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374-463年,匈奴在东欧与哥特人大肆征战,阿提拉建立帝国,阿提拉死后,匈奴败亡,匈奴人融入当地民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利用甘英出使大秦图,可以绘一个北匈奴西迁图:先是到了七河流域的康居,再到顿河流域,最后到东欧。(台湾版本的地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欧洲人制出来匈人的阿提拉帝国地图,汉语的匈奴,在英语里就是Huu,和现在的蒙古语“人”是一样的读音。Huu,汉译就是“胡”、“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帝之鞭——阿提拉,有很多不同版本的造型,应该都是根据文字记载描述的,其特点非常接近现在的蒙古人,身材不高、粗壮、小眼睛高颧骨。</font></h3> (2)、人种、语言、文字<div> 匈奴的人种确认,有两个方向:一种是说匈奴是黄种人,一种说他们有白种塞人的血统。</div><div> 上图,典型蒙古人种面貌的匈人造型</div> 上图, 有塞种人遗存的匈奴人<div> 根据考古化验:南匈奴基本处于古华北人种和古北亚人种的过渡区间内,北匈奴则包括&nbsp;欧亚混血的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种的&nbsp;塞种遗存。</div><div> 我的观点:以上结论正确。匈奴和我们后面谈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代的其他游牧民一样,总体都是的蒙古人种,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非常广,也有一部分和金山、西域的塞种人混血。</div> 关于匈奴语仍有很大分歧,主要观点如下:<div> 1、认为&nbsp;匈奴语是许多语言的混合</div><div> 2、认为匈奴语属于一种西伯利亚地区的叶尼塞语言</div><div> 3、&nbsp;突厥语说.</div><div> 4、&nbsp;蒙古语说</div><div> 匈奴、东胡、鲜卑,和后来的契丹、蒙古都属于同一种语言大类——蒙古语,只是有细微的口音区别,大范围包括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历史上在这片区域活动的人群,语言基本一致,类似现在的突厥语族,从土耳其到东亚,大部分可以听懂,细微有区别)。</div><div> 匈奴人没有文字。</div> (3)、简史<div> 王国维在《&nbsp;鬼方昆夷&nbsp;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nbsp;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的匈奴。</div><div> 匈奴与战国时期的赵国有多次征战,著名的李牧、赵武灵王就是和匈奴打。</div><div> 公元前215年,大秦帝国蒙恬将匈奴逐出河套地区,秦在鄂尔多斯和河套设郡县。</div><div> 公元前209—前218年,西汉前期,匈奴在三任单于统治下达到了鼎盛时代(冒顿、老上、君辰)</div><div> 汉武帝开始,汉匈发生多次战争,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160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div><div> 东晋16国时期,匈奴及其别部建立了后赵、北凉、夏三个国家,最后一个夏国于433年灭亡,此后463年,欧洲的匈奴帝国也灭亡了。</div> (4)、兴衰原因<div> 匈奴的盛兴原因:</div><div> 一是时代给予了他们积蓄力量的机会,也就是秦末汉初中原王朝的内部征战,使匈奴繁衍人口,积蓄了实力。</div><div> 二是首领统一部落,也就是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div><div> 三是西汉初年的修养和亲政策,也就是为了积蓄力量修养生息,西汉采取和亲送礼的政策,换取与匈奴的和平。匈奴借机征服了其他草原部落,同时向西击败乌孙月氏,使游牧民的领域扩大到了祁连山。</div><div> 匈奴的衰亡原因:</div><div> 一是草原上可怕的自然灾害</div><div> 二是内部争权导致战争分裂</div><div> 三是大汉帝国的军事打击</div><div> 四是其他游牧民和国家趁虚而入,打击匈奴(鲜卑、乌孙)</div> (5)、古今关联<div> 北匈奴西迁后,还有50万左右的人留在了蒙古高原,他们加入鲜卑人的队伍中,经过互相通婚,称为“铁弗匈奴”。铁弗匈奴的后人刘勃勃,在16国时期建立的夏国,改姓“赫连”,也就是赫连勃勃。夏国被北魏所灭,铁弗匈奴融入到山西陕西内蒙等地人中,这些地方的人,现在应该有部分匈奴的血统。</div> 南匈奴的后人,皇室宗亲都姓了刘,随了他们大汉公主母亲的姓氏。16国时期,南匈奴后人刘渊灭了西晋,恢复了汉国,也叫刘汗。后来改国名为赵,也叫前赵或汉赵(灭于后赵)。这些匈奴人汉化程度比较高,基本上与汉人一样了。<div> 匈奴有一个别部,叫做卢水胡,是匈奴人进攻祁连山的月氏人之后,大部分月氏人西迁,少部分月氏人留在原地,与匈奴通婚后形成的部落。(按照游牧民的传统,很可能是月氏人逃亡过程中,妇女被匈奴人大肆劫掠,专门为匈奴人生儿育女,以此迅速增加游牧民的人口数量)</div> 卢水胡的首领沮渠蒙逊建立了北凉国(397-439),占据甘肃新疆宁夏青海一带,最后被北魏所灭。其后人继续建立高昌北凉国,直到460年,被柔然所灭。卢水胡的后人去向不详。<div> 北匈奴西迁康居之后,继续西迁到顿河,灭阿兰国,进攻欧洲。阿提拉的故事非常之多,我们就不详说了,有兴趣可可以自己去看。虽然有些人对匈奴和匈牙利人的关系存在很多争议,但应该肯定的是,按照匈奴当时的军事力量和武器的先进程度,进攻欧洲的确实是北匈奴。但匈牙利人并不是的匈奴后裔,他们是欧洲人的后裔,匈奴血统应该只有很小很小的成分。</div> <h3><font color="#010101"> 北匈奴还有一个别部,叫做呼揭。居住在阿尔泰山附近,有可能是白种人血统,北匈奴征服了他们之后,混血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font></h3> 后来,在七河流域,有一个叫做悦般的国家,学者们对他们的来历有很多争议,有厌达、贵霜、匈奴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匈奴呼揭部的可能最合理。<div> 悦般联合柔然瓜分过乌孙国,也联合北魏打击过柔然国,最后被柔然打败,被迫西迁,成为后来哈萨克人里面大玉兹的祖先。<div> 从匈奴和周围东胡、鲜卑、柔然人的交流、融合等方面看,他们的语言和习俗很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才能迅速的融合。</div><div> 现在中国的姓氏里面:呼延、刘、独孤、虞、赫连、金,是有匈奴的血统的姓氏。</div></div> (6)、特别亮点<div> 匈奴是蒙古人的祖先,是第一个建立帝国的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div><div> 匈奴的正确称呼是“匈”,“奴”是汉人的蔑称。</div><div> 秦汉以前,匈奴以荤粥、鬼方等名字出现的中国的史书中。</div><div> 考古发现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处,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西沟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沟;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新疆托克逊县阿拉沟等处。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装饰品,以草原上常见动物为题材,如牛、羊、&nbsp;马、&nbsp;鹰、狼、虎等。</div><div> 还有鹰首狮身的格里芬神浮雕,说明匈奴受到了西亚的塞种人的影响(应该是受到乌孙和月氏人的影响最大)。</div> 上图,匈奴墓出土的虎噬鹿银牌<div> 匈奴人发明了短裤短衣——胡服,便于骑射(汉人和欧洲人当时都是穿长袍)。</div><div> 匈奴人发明了马鞍和马镫,其影响可能比发明汽车还重要。有了马鞍和马镫,骑马射箭就容易多了,在那个时代,这是军事大革命。尤其是逃跑时转身回头望月的射箭(有了马鞍马镫就掉不下来),到蒙古人的时候还是威震欧洲的战斗技术(逃跑不是溃败,是一种诱敌战术)。匈奴的马鞍马镫完完全全的被他们的后代蒙古人继承下来,就是现在的木头蒙古马鞍。</div> (小插曲:匈奴被汉军击败,势力撤出祁连山,还写了一首著名歌曲悲伤一下: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实,要是较真起来,祁连山是月氏和乌孙人的故地,中亚五国人民要是也学韩国人,应该把甘肃算成他们国家失去的领土)<div>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和亲战争史非常有趣,喜欢军事和战争史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汉匈战争史,喜欢政治的朋友可以看看胡汉和亲史。这两个,一个是军事武力的对抗硬干,一个是思想文化的和平演变以及大量的合纵连横策略,和现代的很多政治、军事、经济事件极为类似,有很大的借鉴意义。</div> 2、氐<div> (1)、时间与区域</div><div> 氐人的历史说起来和汉藏羌人一样,自古就有。登上历史舞台大概是西汉到东晋这个年代,公元前108年到到公元580年,大概700年的时间。</div><div> 氐人发源和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陇南地区,也就是甘肃南部、四川北部、陕西西部这一带。</div><div> 氐人的辉煌历史就是东晋十六国时代(351-443年),建立了仇池、前秦、后凉三个国家,其中的前秦是十六国时期最牛的国家之一。</div><div>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氐人逐渐融入到汉人当中,民族消亡了。有人研究说氐人的余部有些人一直往南跑,跑过四川云南,到了现在的缅甸。现在的缅甸人里面的一个族,就是氐人的后裔。(研究颇有根据,我觉得也可信,毕竟氐人是最靠近西南高山的接近汉人的部落,去西南的可能性很大。羌人不一样,羌人生活的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有地方躲藏,不用跑)</div> (2)、人种、语言、文字<div>氐人是黄种人,介于汉藏之间,容貌接近汉人。</div><div>氐人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大部分氐人都通汉语。</div><div>氐人无自己的文字,氐人后期汉化程度较高,使用汉字。</div> (3)、简史<div> 氐人起源没有定论,是否和汉、羌、三苗同族,也各有说法。按照我的理解,秦人、氐人、羌人、藏人是一个从东到西的过度,其人种无疑是一样的,只不过,从东往东西,海拔越低高,高原特征越明显(肤色黑,鼻子高)。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是类似的,秦人最早华夏化了,汉化了,氐人紧跟着汉化。而羌藏则保留了高原的文化特色。</div> 春秋战国时代,氐人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里,他们是以农耕为生的。<div> 西汉和东汉,氐人被大汉帝国强令搬迁两次(补充战争损失的人口),后来又陆续迁氐人进关,使氐人的分布扩大到中原地区,人口鼎盛时期近百万。</div><div>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氐人唯一的闪亮时代,他们建立了三个国家:</div><div> 前秦(351-394)是氐人苻健建立的国家,一度统一北方,并与东晋打了著名的淝水之战,最后衰落,亡于后秦。</div> <h3><font color="#010101"> 前秦大将吕光征服部分西域国家,建立后凉国(396-403),亡于后秦。</font></h3> 氐人杨氏早在296年就建立了仇池国,称为前仇池,371年被苻坚灭亡,归顺了前秦。前秦灭亡后,苻坚的女婿杨定回到仇池复国,称为后仇池国,直到443年才被北魏所灭。<div> 杨氏的氐人继续在仇池生活,直到北周时期,因为帮助北周声讨杨坚,580年被杨坚派兵剿灭,这支氐人的后代应该就是现在陇南文县氐族人。</div> (4)、兴衰原因<div> 兴盛:</div><div> 首先是时代背景,西晋灭亡,五胡乱华的大环境,群雄并起,有实力的可以建国。</div><div> 其次是因为后赵羯人残暴,大肆杀戮汉人,氐人借机充实京师,移民到了陕西河南的中原地区。后来看到民心思晋,就打着晋国的旗号攻打后赵取得胜利。</div><div> 第三是优秀的领袖苻坚,崇尚儒学,重用汉人。吸取羯人杀戮汉人的教训,废除“胡汉分治”的制度,把氐人分散到各个方镇居住,以汉文化的继承者自居,主动汉化。</div><div> 衰亡:</div><div> 第一是移民政策,前秦的征伐过程中,多次将鲜卑、羌等战败或投降的部族移民到中原地区,这些部族心存不满,为日后的反叛埋下伏笔。</div><div> 第二是连年征战,尤其是淝水之战,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财物。(上图,陇南氐人类似萨满的舞蹈)</div> (5)、古今关联<div> 氐人生存的传统区域,被汉藏羌等包围,注定了他没有发展和立足的空间。<div> 前秦统治下的氐人早已分散到了中原各地,前秦灭亡后,这些人迅速融入汉人当中。</div><div> 仇池国的氐人数量很少,虽然前后仇池国和仇池氐人存在了近300年,但一旦被大隋的杨坚灭掉之后,就逐渐悄无声息了,虽然现在还有文县氐人,但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div></div> (6)、特别亮点<div> 其实氐人这个名字,也是汉人给予的称呼,应该是谐音“狄”“荻”。氐人最早自称“盞稚”,魏晋以后,才逐渐接受了氐人的自称。</div><div> 其实苻坚他们家以前姓蒲,是因为居住在一个叫蒲的地方,后来汉化程度高了,就改为“苻”(读音,仆)。(上图,陇南氐人后裔)</div> <h3><font color="#010101"> 后凉(国号大凉)的建立者吕光(上图)是西汉皇后吕雉的后人,与前秦皇帝苻坚是同族同乡。他是奉命前往征服西域的,当时带领了7万多军队,由各种民族组成。苻坚死后,吕光自立,因为地处凉州,国号大凉。大凉并没有多少氐人,而是各种民族混杂的国家。所以,后来在与北凉南凉的混战中,投降了后秦。并没有太多氐人后裔的关联留存。</font></h3> 3、羯<div> (1)、时间与区域</div><div> 羯人的历史很短,只是在16国时期建立了一个赵国,史称后赵;</div><div> 时间是319到349年,羯人居住区域是山西上党郡一带(上图)。</div> (2)、人种、语言、文字<div> 羯人是西域胡人,所以叫羯胡或杂胡,是白种人,高加索人种。 羯人当时是康居(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部落,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粟特人之一。(西晋的时候,康居国还一直存在,到了东晋时,康居国已经没有了,粟特的小国开始出现)</div><div> 羯人不是传统的从事农耕和商业的粟特人,而是游牧民。在匈奴征服西域的时候,跟随匈奴迁到了蒙古高原,作为匈奴的一个别部,壮大匈奴的力量。</div><div> 南匈奴内附之后,羯人也跟着迁入中原,在山西上党郡居住。</div><div> 后赵的皇帝石勒,根据他的姓氏推断,他是粟特人里面的石国人。石国的都城叫拓枝城,也就是现在的塔什干。</div><div> 上图,石勒想象图</div><div> 如果肯定了羯人的来源是粟特,那么他们操印欧系东伊朗语,早就创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一般称之为粟特文。</div> (3)、简史<div> 羯族的活动见于记载的仅有石勒为并州刺史司马腾卖于河北、山东做奴隶。其后石勒先召集王阳等八人为“骑盗”,后又为“二十八大盗”。</div><div> 匈奴人刘渊起兵后,石勒率所部响应,归附刘渊转战于并州。汉国刘聪继位后,两度授石勒为并州刺史。石勒由并州坐大,后又受命都督冀、幽、并、青四州杂夷,受封为上党郡公,并州、平阳、上党是他的主要根据地。</div><div>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石勒反刘曜,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以河内等24郡为赵国,拥有民户29万,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div> 石勒为巩固其统治,重用汉族人赵郡张宾为谋主,采用汉族的一些统治政策,国力日强。参照魏、晋王朝的法规,建立各种政治制度,设立学校,提倡经学,阅实户口,劝课农桑,对安定社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法政严苛,杀人甚多。<div> 实行“胡汉分治”,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称汉人为汉人;纵容羯人欺压异族。朝廷设有专门官吏门臣祭酒,管理羯人诉讼。</div><div> 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夺取政权,施行暴政,民不聊生,于349年为冉闵所灭。羯人最后主要同化于汉族之中。</div><div> 上图,粟特文</div> (4)、兴衰原因<div> 羯人能够建国的主要原因和其他16国差不多,一是五胡乱华的大环境造就的,二是有优秀的领袖石勒,算是一方诸侯建国吧</div><div> 羯人衰败的原因首先是胡汉分治的政策,导致了大量的民族仇恨</div><div> 其次是石勒死后,石虎继位,于公元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石虎残暴,迫害臣民,在邺城大建宫室,筑楼台高阁,众役繁兴,加之征辽西、征东晋的穷兵黩武,终于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强烈反抗。</div><div> 公元349年,梁犊率边兵起义,打击了后赵的统治者。石虎病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帝位,自相残杀,后赵大将军冉闵(汉族人)乘机利用民族矛盾,攻杀后赵皇帝石鉴,夺取政权,国号魏,史称冉魏,仍都邺城。</div> (5)、古今关联<div> 羯人是第一批迁到中原的白种人,他们和汉人、匈人、鲜卑人等在山西地区混血通婚同化。现在的少数山西人里面,高鼻子、肤色白、黄头发等外貌特征很多是源于粟特人。</div><div> 不止是羯人,到了唐朝时候,大量的粟特人迁移到中原居住,形成了一些粟特人的聚落。粟特人逐渐汉化,史、安、石、康、米、曹这些姓氏的山西、河北、河南人,会有粟特白种人的遗传</div><div> 上图: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的石勒雕像(也算是出过皇帝的地方了)</div> (6)、特别亮点<div> 除了是白种人之外,就是胡汉分治的政策了。因为后来还有蒙古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满洲人其实也采取了轻柔的胡汉区别的政策(给予了满洲人丰厚的待遇)。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存在,必须把所有的国民全部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民身份,而没有民族身份,更不应该搞区别对待(哪怕是看似的优待)。</div><div> 大唐后来虽然很强大,征服了几十个周边国家,但大唐没有给予他们平等的国民待遇,而是用羁縻州和都督府来区别管理,也导致这些国家自始至终没有纳入大唐帝国的真正版图内。</div><div> 上图,北朝时期迁到中国的粟特人形象</div> 4、羌<div> (1)、时间与区域</div><div> 羌人从来没有消失过,而且,是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民族。</div><div> 甲骨文中唯一出现的少数民族就是羌,羌人的历史记录开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至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第一个著名的羌人就是大禹,他后来当选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div><div> 羌人在历史上的活动区域在甘肃南部。西汉时期,整个大汉帝国的1/4人口都是羌人,约1200多万。从西汉内附定居开始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大量羌人从甘肃南部迁入中原地区,最终被汉人同化。(唐朝时期,吐蕃强大,羌人为避祸入籍大唐的很多)还有一部分羌人南下到了四川西北部定居至今,现在中国的羌族人都在四川,只有30多万人。</div><div> 唐宋时期,党项羌人建立西夏,也使大量的人口迁移到黄河北部流域,随着蒙古灭西夏的战斗,羌人的人口损失严重,并大量同化到汉人当中。</div><div> 上图是西周时期的地图,当时,羌是用来泛指西北各地的异族人,所以我们看到的北羌、羌方这些名字,并不是羌人,而应该是匈人。</div> (2)、人种、语言、文字<div> 羌人是黄种人,近亲是氐人和藏人,尤其是相貌最接近藏人。</div><div> 羌人的语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历史上羌人建立西夏的时候创立过西夏文字,现在已经失传。</div><div> 羌人大部分通用汉字,1990年代,羌人制定了拼音为基础的现代羌文(估计没几个人用)</div> (3)、简史<div> 羌人的历史从大禹时代到三国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可说的印记。羌人只是经常作为雇佣兵参与中原的战斗,并且不断的迁入中原汉化。</div><div> 16国时期,五胡之一的羌人也建立了两个国家:成汉和后秦</div><div> 羌人从陇南故地往两个方向发展:</div><div> 南下的羌人李雄在304年在成都建国,国号成。后来他的儿子李寿即位后,改国号汉,所以叫做成汉。347年被东晋的实际统治者桓温灭亡,期间一直在四川活动。</div> 另外一个羌人部落先是东迁陕西,后来跟随后赵的羯人石虎混,为了填补中原人口的空缺,又迁到了河北。后赵不行了,这些羌人就归顺了东晋,东晋和前秦打了一仗(不是淝水之战)失败了,他们就又投降了前秦。<div> 等到前秦和鲜卑人的燕国打仗的时候,384年羌人姚苌(上图)趁机建立了一个小国,也叫秦,史称后秦。后来趁燕人北返的机会,占据了长安,定都长安。</div> <h3><font color="#010101"> 后秦灭了前秦,杀了苻坚,又灭了后凉南凉等国,也曾经盛极一时。尤其是皇帝姚兴(上图),算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了。他开始的时候以儒教兴国,后来又改成佛教。大量的佛教寺庙建筑和布施,浪费了后秦大量的财力,导致衰败。</font></h3> <div> 417年,后秦亡于东晋刘裕。唐末,党项羌人拓拔思恭建立夏国,到1227年被蒙古所灭,史称西夏的国家存在了346年,这段历史,我们在后面的党项人里面专门讲。</div> (4)、兴衰原因<div> 羌人政权的兴旺原因还是五胡乱华的大背景,不多说了。</div><div> 失败的原因一个是自己不争气:</div><div> 比如后秦的姚兴太大度了,收留的赫连勃勃壮大后反咬了他好几口。姚兴为了一点小利把河西四郡给了南凉,南乡十二郡还给了东晋,最后被东晋的刘裕灭了。当然,当时的东晋也是非常强大的。衰败的另外原因也包括皇位争夺战了,以及大兴佛教浪费了大量的财富。</div> (5)、古今关联<div> 羌人最早就有150个以上的部落,各种羌的名字非常多,五颜六色(喜欢用颜色来区分部落),比如后世的党项羌,就是崇拜白色。</div><div>羌人作为汉化程度较高的部族,在吐蕃兴起后,一直作为汉藏之间的缓冲和沟通的纽带。</div><div> 羌人从1200万到现在的30万,有几个原因:</div><div> 一是当时的羌和现在的羌,概念不一样,1200多万的羌包括西北地区的各种民族,比如氐、匈等等</div><div> 二是羌人和汉族接触时间太长,几千年的过程,大量羌人迁入中原,融入汉人当中</div><div> 羌族人现在主要在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上图为羌族的碉楼。</div> (6)、特别亮点<div> 羌人建立的成汉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可说的地方,只是在货币上发型了一个“汉兴”钱,把中国的铜钱从重量钱改变到了年号钱,以后的货币,都是按照年号制作的了。</div><div> 后秦的姚兴攻灭后凉后,大兴佛教,迎奉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上图)为国师,鸠摩罗什是著名的印度佛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的佛经。</div> 5、鲜卑(柔然、吐谷浑)<div> (1)、时间与区域</div><div> 鲜卑人主要生活在西汉到唐朝的阶段,大兴安岭和蒙古高原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16国时期,鲜卑人共建立了10个政权,最后一个吐谷浑国,于公元663年亡于吐蕃。但是鲜卑人并没有消失,现在的中国锡伯族就是鲜卑人的后裔,还有鄂伦春人,拥有和鲜卑人最近的基因。</div><div> 内蒙古满洲里考古发现,鲜卑的墓葬从公元前900年到东汉时期,持续了1000年的时间。从东汉开始,他们开始南下蒙古高原。</div><div> 上图,内蒙古额尔古纳出土壁画 北魏 室韦马</div> 按照中国的历史记载,西周的时候,鲜卑就出现了。那时候是周王宴请,邀请了东部的夷人部落,叫做鲜卑。所以有人说鲜卑人是从山东一路北迁到大兴安岭的。(此说法实在是不靠谱,从一点历史记载的几个字就大胆推断,实在够能忽悠的。大量研究从体貌、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已经公认了,鲜卑和匈奴蒙古契丹是同族的蒙古人)<div> 鲜卑人的近亲柔然和吐谷浑,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一并介绍。<br></div> (2)、人种、语言、文字<div> 鲜卑人是典型的黄种人,亚洲蒙古人种。鲜卑人的语言是阿尔泰语系的,和蒙古语几乎一样。鲜卑人没有文字。</div><div> 关于人种,有人根据历史记载说鲜卑人“黄发、黄须”而断定鲜卑人是白种人,或者说大兴安岭地区自古就有白种人居住。甚至还有人说是印度那边迁过来的,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幼稚。</div><div> 上图,鄂伦春人。</div> <div> 头发和胡须的颜色偏黄,主要原因是高冷地区的气候造成的。这种特征在突厥人蒙古人当中非常普遍。游牧民总说的“林中百姓”就有这种特点,包括皮肤偏白,都是因为寒冷和冬季漫长相对缺少阳光造成的。</div><div>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雅库特人(上图)和楚科齐人(下图),就是这样的“林中百姓”。</div><div> 而一旦进入广阔的大草原,因为太阳强烈和风沙大的原因,眼睛越来越细小,颧骨越来越高,脸庞越来越宽,成为现在蒙古人的特征,这都是自然条件造成的。</div> <h3><font color="#010101"> 俄罗斯的楚科齐人,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游牧渔猎部落,和中国现在的鄂温克、鄂伦春族最接近 。他们就是皮肤偏白、头发胡子偏黄的,应该是鲜卑人的近亲。</font></h3> <div> (3)、简史</div><div> 西汉的时候,匈奴东边部落的兄弟,被汉人称为东胡,他们挑衅欺负了几次匈奴后(要钱要肉要老婆),最后要土地,匈奴单于不让了,同时也积攒够了实力,就把东胡这个部落联盟打败了。</div><div> 东胡人往东南跑到乌桓山(辽河上游,今内蒙赤峰通辽)的,后来被叫做乌桓,这帮人折腾了几百年,也没形成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或国家,历经汉、魏、晋,一会投降一会造反、一会通婚、一会当雇佣兵,最后,在内蒙古河套到辽宁这一线上,都有分布并融入到了鲜卑和汉人之中,少量逃到朝鲜一带。</div><div> 东胡残余一部分往东北大本营跑,跑到大鲜卑山,被叫做鲜卑(这是汉书的记载,其实鲜卑人早就居住在大兴安岭了,只不过是加入了一些东胡部落的人罢了)。</div><div> 东汉:公元91年,大汉和南匈奴联合攻打北匈奴,北匈奴西迁,鲜卑人走出山林,到蒙古大草原上游牧,并收拢了50万留守的北匈奴,力量一下子强大起来。</div> 鲜卑人向着不同的方向南迁,根据不同的部落分成了三大部:<div> 正北的叫北部鲜卑,也叫拓跋鲜卑,他们又分成了两支,</div><div> 南下的拓跋氏后来建立了代国和北魏,融入到了汉人中。后来的北齐、隋唐皇帝都有拓跋鲜卑的血统。</div><div> 北边留守的叫柔然,因为分家不均和拓跋氏结仇打了上百年,他们也建立了柔然汗国,最后部分西迁到欧洲去了。</div> 西边的西部鲜卑,也分了几支。<div> 慕容鲜卑的一支从东部鲜卑那里因为兄弟吵架而赌气出走,他们一路西迁,最后到了青海,建立了吐谷浑国。</div><div> 有一部分鲜卑人和匈奴通婚,成为铁弗匈奴,后来建立了夏国。</div><div> 有一部分鲜卑人和敕勒人通婚,成为乞伏鲜卑人,后来建立了西秦。</div><div> 最后一支叫做秃发鲜卑,其实应该也是拓跋鲜卑,他们建立了南凉国,最后被北魏收拾了,赐姓“源”。</div> 东部鲜卑也分了三支:<div> 段氏建立了段政权,后来被后赵灭了,融入汉人。</div><div> 宇文氏一直和慕容鲜卑打仗,建立了辽西和宇文两个政权。后来还是被慕容鲜卑灭了,不过其后代宇文泰后来掌握了西魏实权,其子建立了北周。</div><div> 剩下一支就是著名的慕容鲜卑,他们建立前后南西四个燕国</div> 代国:338-376,拓跋绮卢建立,拓跋什冀建亡于前秦苻坚,都城盛乐(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div> 按照北魏的历史,代国的第一任皇帝是220年称代王的拓跋力微。如此说来,代国的历史有156年,拓跋鲜卑的北魏的历史也可以上溯156年。</div><div> 代国和北魏的始祖是拓跋力微,也就是公元220年称代王的。他活了104岁,是中国历史上寿数最长的皇帝。</div><div> 拓跋力微时期的代国主要是依靠三国和西晋,大树下乘凉,同时开始逐步接受学习汉文化。到了拓跋绮卢和拓跋什冀建的年代,则是16国时期的混乱局面,拓跋氏不断的和周边的匈奴、鲜卑等部交战,基本上都是战争史。</div> 北魏:386-557年,加上代国的历史,拓跋鲜卑建立国家的时间有337年,无疑是鲜卑史上最长的。北魏建国的皇帝是拓跋珪,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div> 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div><div>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div><div>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div><div>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div><div>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div><div> 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div><div> 西魏恭帝三年(557)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div> 北魏的战争对手很多:蒙古草原南部离他们最近的是铁弗匈奴,也就是赫连勃勃的部族。东面有慕容部的燕国,也是争斗了很久。北面还有高车和柔然两个游牧部落,高车当时比较弱小,很快被北魏征服了。柔然则一直和北魏对着干,是北魏最大的敌人。<div> 柔然汗国在北魏衰败的后期,也被打败了,打败他们的就是高车部落联盟,高车联合了不少小部落比如铁勒、敕勒、突厥等等,最后用突厥的名字建立了汗国。</div><div> 北魏的历史我们比较熟悉,兴佛灭佛,汉化改革等等。</div> <div> 前燕(337年—370年),东部鲜卑族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为“燕”。为区别同期的慕容氏诸燕,历史学家把它称为前燕。历三世三主,共三十四年。370年,前秦灭前燕。</div><div> 国号为燕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历史传承,在河北一带,历史上只有战国的燕国,所以叫燕国,多少有点由头。</div><div> 前燕刚开始在龙城为都,也就是辽宁朝阳,臣属于东晋,属于自治国。击败后赵,羽翼丰满后,迁都河北邺城,脱离东晋正式建国。再后来与东晋桓温等展开大战获胜,但著名将领慕容垂被侄子皇帝猜忌,没办法投奔了前秦苻坚,最后,前燕被前秦所灭。</div> <div> 西燕(384年—394年),十六国时期慕容泓继前燕亡国以后建立的政权。西燕王国国都古城址位于今山西省长子县</div><div> 西燕慕容泓与后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慕容垂是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的弟弟,而慕容泓是慕容恪的从祖兄弟,故言慕容泓是前燕的疏族﹐遂产生法统之争。</div><div> 394年,后燕击败西燕,西燕灭亡。</div> <div> 后燕是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国。383年,前秦淝水之战大败后,384年,原前燕贵族、前秦冠军将军慕容垂集合鲜卑叛秦复国。385年起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394年,灭西燕。后燕极盛时期统治范围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407年,后燕被北魏取代。历七主,共二十六年。</div><div> 395年,慕容垂命太子宝率军八万进攻北魏,在参合陂大败。</div><div> 396年,慕容垂亲率大军往攻,病死征途。</div><div> 北魏拓跋圭以步骑四十万来攻,夺取晋阳, 进围中山。十月北魏攻下中山,河北郡县尽为魏有,后燕被分截为两部分。</div><div> 407年,汉人冯跋等杀慕容熙,拥立养子慕容云(高句丽人,本姓高氏)为主,后燕亡。</div> 后燕的南支——慕容德建南燕(398-410),被东晋大将刘裕所灭。<div> 后燕的北支——北燕(汉人冯氏燕国,著名的北魏文明冯太后家)在北魏破柔然之战期间,曾经骚扰过北魏边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436年,领军灭亡北燕。</div> 西部鲜卑建立的西秦和南凉<div> 西秦(385—400,409—431年),十六国之一。陇西鲜卑族酋长乞伏国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br></div><div> 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又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div><div> 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立,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 </div><div> 400年国灭于后秦,409年复国,改称秦王,迁都苑川。乞伏炽磐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最盛时期,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南部,青海部分地区。历四主,共三十七年。431年被夏国所灭。</div> <div> 南凉(397-414),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所建。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历三主,共十八年。</div><div> &nbsp;秃发即“拓跋”的异译。汉魏之际,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长统率,从塞北迁到河西,被称为河西鲜卑。在此居住约两个世纪,部众渐盛,务农桑,修邻好,境内安定。至秃发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初附于后凉吕光。</div><div> 397年乌孤与后凉决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史称南凉。</div><div> 414年降于西秦,南凉亡。</div> (4)、兴衰原因<div> 我们先看看16国的乱世和民族大融合的成因: <div> 汉末战乱,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内地统治者强迫或诱招大量游牧民部落内迁。</div><div> 西晋统一前期,相对强盛,西北各族慕化,降附,请求迁入内地。外族大量居住在中原:关中——氐人,东北华北——鲜卑,太原——匈奴19部,甘陇——羌人与羯胡</div><div> 西晋中后期,试图解散军事力量,导致士兵失业,贩卖武器给边地部落。</div><div> 西晋的大王公氏族拒绝解散军事力量 ,导致军镇雏形初现。大氏族占有土地人口,封建割据(关中、河套南部和宁夏、陇右甘南、河南、西域)导致战乱——多国建立——人口减少——争夺人口——迁徙到自己容易控制的区域——各族大融合</div><div> 西晋瓦解后,继承者无法担当可靠的庇护主,以满足游牧民的需要。胡人汉化,使其首领野心勃勃,准备自己统治中原</div><div> 这是大的环境,那么鲜卑人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打败各个游牧民族,统一了北方呢?</div></div> 普遍的原因就是:具备战斗力的游牧民族、几个伟大的领袖、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主动汉化)。<div> 特殊的原因就是</div><div> 第一:从人数上来说,比其他部落要多。鲜卑结合了留守匈奴,虽然分成了好几个鲜卑,但是整体人数依然不弱。比起羌人、氐人、羯胡、匈奴别部,总体上占据优势。</div><div> 第二:时机和地域把握的好:羯胡的后赵、氐人的前秦、慕容的燕国、甚至羌人和铁弗匈奴都一度在中原舞台上大打出手,尤其是把长安作为目标,数次争夺。而北魏前期大部分时间里,是以呼和浩特地区的盛乐和山西的大同为根据地,发展积蓄力量。虽然也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但是都没有倒下,终于在各个国家相互斗争到伤痕累累的时候,准确出手,征服各国、统一北方。</div> 鲜卑人的衰亡原因:<div> 鲜卑人其实不叫衰亡,而是汉化了。从孝文帝强制汉化开始,鲜卑人彻底汉化了。北魏后来分成东魏西魏,还是鲜卑,而北周也都是有鲜卑血统的宇文,后来的隋唐皇帝,还是鲜卑人血统,只不过大家都以大汉继承者自居,毕竟文明程度高啊。</div> 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当时的汉文明、西方文明相比起游牧民的文明来说,是何等的让人仰慕:<div> 16国时期,很多国家建立之前,都还是先投靠东晋,比如前燕、后秦等,都是先追随晋国的正统。羌人姚苌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卑心理,他说:“中原无主,自古以来从未有戎狄作天子者”。</div><div> 匈奴有个别部在中亚建立了悦般国,接触了一些西方文明(当时影响中亚地区的主要是希腊文明和波斯、罗马文明)。听说东方有个柔然挺强大,想主动交好柔然。他们一个王子,经人(西域小国中间商)介绍见到柔然人,看见他们从来不洗衣服,不绊发,不洗手,吃完饭还用口舔器物,气的说:“汝曹诳我,将我入此狗国中,乃驰还”。悦般与柔然从此交恶。</div> (5)、古今关联<div> 慕容鲜卑一个赌气出走的王子,带领部众一路西迁,到了青海,他的名字叫吐谷浑,所以这个部族就叫了吐谷浑。起初他们依附于各个国家,被封为各种王,后来自己称可汗,建立国家。吐谷浑前期一直在青海甘肃一带活跃,与吐蕃、隋唐等等互相攻守,打斗激烈。最后在663年被吐蕃征服。</div> <h3><font color="#010101"> 部分吐谷浑人回归了鲜卑老家,纳入到了契丹本家的制下。少部分留在青海,现在青海的土族,算是他们的后代(土族被蒙古人统治融后,风俗语言基本蒙古化,其实也差不多,本来就是一家人)。吐谷浑人养马不错,龙马、青海骢大大有名。</font></h3> 柔然也是鲜卑人的一支,当然他们也融合了匈奴、突厥、高车等等部落,从这些部落融合的程度看,又可以证明这些游牧民都是一家人的说法。<div> 柔然是北魏拓跋鲜卑的最大敌人,北魏不但修了长城抵御柔然,拓跋焘打不过气得不行了,就把他们叫做“蠕蠕”,就是肥胖的蠕动的虫子。花木兰就是去打柔然的。</div><div> 柔然人建立的庞大的帝国,统治整个北方草原,他们征服了很多部落,其中一个特别会打铁,叫做锻奴。没想到养虎遗患,欺负人狠了,锻奴居然联合其他受压迫的部落造反了,居然把柔然汗国灭了。这个锻奴就是——突厥。</div> 柔然是部落联盟的汗国嘛,首领被灭了,大部分被征服的部落留在原地,谁强大就听谁的,这就是草原游牧民的做法。柔然的核心王族不能留下,留下就被杀光了,于是他们往西迁移,和几百年前的匈奴一样,先是去了中亚,后来去了俄罗斯,蛰伏待机。<div> 最后,在混血白人部落变得力量强大后,进攻欧洲,赶跑了哥特人,哥特人跑到罗马,假装难民实则强盗,罗马帝国灭亡了。这部分柔然人被欧洲人叫做“阿瓦尔”人,强大到还有人冒充他们,叫假阿瓦尔人。阿瓦尔人最后融入到东欧人里,捷克人有一部分认他们做祖先。</div><div> 上图,欧洲人发行的阿瓦尔人纪念币。</div> 鲜卑人在内蒙古阴山南北设置军镇,抵御柔然,这些掌握兵权的人逐渐形成了关陇贵族,其中之一的杨坚最后建立了隋朝。这种军镇模式延续导致后来的唐朝和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造成自西晋16国以来,北方地区第二次大乱,五代十国割据建国,杀戮频频。北方地区人口损失严重,又一次民族混血大融合产生。<div> 鲜卑人后来融入到汉人之中,但现在的锡伯族(东北和新疆,他们留在故土很少融合其他民族,所以与古代鲜卑接近)(新疆的是清朝从东北迁去戍边的)是鲜卑人的直系后代。</div> (6)、特别亮点<div> 北魏时代,佛教几度被禁,也几度繁荣。云岗石窟、莫高窟、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始修建的。当然佛教兴衰的原因不是因为信仰问题,主要是为了统治和经济利益。维护统治需要给国民一种信仰、同时赋予统治者一种神灵护佑的超能力,经济利益主要是因为寺院是一个财富的汇聚地,除了标准配套的房屋土地佃农外,还有大量捐赠和布施金银,当战争需要的时候,北魏的统治者就灭佛,其实是为了到寺庙抢劫敛财。</div> 拓跋鲜卑是第一个主动彻底汉化的民族,主要原因当然是汉文化比较发达,鲜卑人没有文字,更没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另一个主要原因或影响就是从匈奴开始的和亲起到了作用。昭君出塞换来的是短暂的和平,但北魏有个汉人公主冯皇后,她当了太后以后,对她孙子北魏孝文帝影响巨大(前面讲过了)。<div> <div> 455年(北魏太安元年),波斯萨珊王朝遣使来华。此后直到西魏,信使往来不断。 通过友好往来,大秦等国的石棉布、水银、琉璃、药材和汗血马等输入到中国。中国的丝绸、铜器等输出到大秦、波斯等国。6世纪末,中国的养蚕术通过波斯也传入大秦。(上图是波斯银币)</div><div> </div><div> 鲜卑时代,由于国家众多,国际关系非常复杂。16国自己不算,北方还有柔然、高车、西方还有更多的国家。这其中柔然与西域的嚈哒、乌孙、悦般以及东北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契丹等均有一定联系,柔然还和北魏、东晋、高昌、于阗,以及后来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等国家,发生过很多互相交好、翻脸、利用、战争的历史,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div></div> 总结五胡<div> 五胡可以分为三组</div><div> 第一个是羯人,这是白种人的塞人(粟特人),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影响较小。但是有一点也要引起重视,他们是白种人团队。他们胡汉分治和屠杀汉人,以及灭国后被汉人屠杀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因为人种问题,而产生的种族矛盾。这是唯一的一次,白种人的西域国家(部族)进入中原建国的时代。其他的中国西方、北方、东北的游牧民族,虽然和中原的汉人王朝有过无数次的战争,但种族灭绝这样的事情还是少有发生,毕竟从人种上看,都是黄种人(清末回乱算一次,而且更猛烈)。白种人的入侵,要到清朝末年才有,但那不能和羯人统治了中原的概念比。</div> 第二个是氐人和羌人,这是西北介于藏汉之间的部族。代表着青藏系的团队,这也是青藏系融入中原的第一个时代。说他们是介于汉藏之间,因为他们不是纯粹的雪域高原民族,生活的海拔没有那么高(现在的氐羌生活在青藏高原边缘,也是后来往高海拔迁移的结果)。<div> 而真正的雪域高原民族藏族,虽然曾经强大一时,但始终没有接受中原的汉文化,也没有走下高原生活。羌人的后继者还有党项羌,党项之后,除了藏族外,西北民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div> 第三个是匈奴鲜卑,这是最大的家族中的两位带头大哥。这个最大的家族就是内亚腹地,蒙古高原游牧民——蒙古人家族。作为最早登上舞台的两个部落,匈奴和鲜卑的历史进程及其相似——战争、立国、汉化、西迁(柔然)。<div> 本集完,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