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浙大三分部无线电岁月

严加法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节录于网络黄恭宽教授口述资料)</h3><h3>编者按:黄恭宽老师1958年于浙大电机系发电专业提前毕业。退休前长期从事《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兼职担任“浙大分部与信电系”党总支书记(1988-1996)。本文通过整理黄恭宽老师口述材料,部分还原无线电系在浙大三分部的办学历程。</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三分部篇</h3><h3>1955年,我从福州高级工业学校毕业后,考入浙大电机系发电专业。当时浙大只有电机、机械、化工、土木四个系,刚从大学路搬到玉泉新校区,只有教一、教二、教三,三座教学楼和五幢学生宿舍,校园主干道是黄泥煤渣路,食堂是毛竹支架茅草屋顶。从1955年入学的开始改为五年学制。</h3><div><br></div> <h3>图摄于浙江大学正门口,左2为黄恭宽</h3> <h3>1958年大跃进,学校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增办很多新专业,师资不足,就从在读的55级学生中挑选一部分提前毕业。电机系第一批提前毕业的有十多人,我也在其中,报道后分配到新办的无线电专业和筹办的电真空、半导体专业。随后于1959年、1960年又有几批提前毕业的分配新专业。1959年还安排大批海岸部队转业到各专业实验室。1960年3月电真空专业从筹办时6个人(周文、储璇雯、凌世德、秦程如、周林保和我),猛增至30人(包括半导体短期合并过来的教师)。</h3> <h3>图为周文老师带我们到“花港观鱼”搞活动的全体电真空教职工合影。</h3> <h3>1960年,国家正处在苏修、美帝的威胁,全国都动员起来,“深挖洞、广积粮、积极备战”。考虑到“各自为战”的情况,浙江省也需要“两弹”,周荣鑫校长承接在浙大培养《两弹》的科技人才。于是,在全校各专业抽调教师(我也在其中),筹办工程物理(原子弹)和工程力程(导弹)两个系,对外称10系、11系。为转移外界注意力,全校其他各系各专业名称也一律用编号代替。比如无线电系为8系,801为无线电专业。802为电真空专业,803为半导体专业,804为自动运动专业;电机系为6系,等等。</h3><div>钱塘江边,月轮山下,在解放前有一所教会办的之江大学,解放后撤销,改办浙江师范学院,浙师院搬到城里后,改为省委党校。省委、省政府对浙大培养《两弹》人才十分重视,将党校迁到文二路,校区转给浙大10系、11系,构成浙大三分部(浙大原有总部和二部),保密邮箱为杭州市140信箱。浙大副校长王谟显担任三分部总负责人,并全家搬到上红房居住。三分部成立后,公安厅白厅长亲自到学校来作保密工作的报告,派人建立保密科(一科),派部队到三分部站岗巡逻。我们控制组也在1960年底从浙大教五搬到三分部。整个校区封闭式保密,各教学楼、实验室的大门口都有值班人员,不许无关人员进入,教师备课借出的参考资料每天晚上11点之前交给一科保管,教学楼之间不能随意串门,会客一律到校门口的传达室。</div><div>11系没有任命系主任,有三个副系主任,分管三个方面。马元骥老师主持系务会并分管结构与动力;朱自强老师分管材料与燃料;姚庆栋老师分管控制。“控制”有4个专业,分别为1105专业(无线电制导)、1106专业(惯性制导)、1107专业(红外制导)和1108专业(计算机)。现在看来,姚庆栋老师确实远见卓识,如今计算机已发展成各高校几乎都有计算机系,惯导已发展为利用卫星控制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红外制导已发展为激光精准制导。</div><div>“控制”4个专业的教师都是从电机系和光仪系抽调过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都有差距,有关“制导”的实用知识都是从零开始。周荣鑫校长请来导弹之父钱学森给我们开几个讲座。听后感到问题很多,困难重重,但是大家都表示,祖国需要,我们拼命也要上,决不后退。紧接着我们到航空院校学习取经一个星期,回来就给从各专业三、四年级调拨过来的学生上课。1960年10系11系开始正式招生,加上上海科大送来委培的学生,三分部在校学生达两千多人,学校又增派一些教师,包括刚从苏联学习回国的韩祯祥、陈仲仪等老师。另外还调来一些技术水平高的金加工、木工、电工、玻璃工、泥工等老师傅。三分部的师资队伍、实验室、加工厂都已初具规模。</div><div>10系11系在三分部办学三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贯彻国家的调整政策,于1963年7月停办。63届毕业生分配到航空航天单位,60-64班的学生到学校相近专业继续学习。物理系和无线电系同时搬迁到浙大三分部。</div><div>1963年秋季,我回到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并被安排到微波技术组。我原来担任的《真空技术》课的教学和实验都已经有教师、实验员和技工。无线电系各专业都已有条不紊,步入正轨。我在11系担任的几门课的教学工作(包括“自动调节原理”、“微积分”、“变分法”、“陀螺原理”等)只能放下,重新趁这过渡时期补修“电子管”、“束管”、“离子管”和“微波管”等电真空的主干课程,比较全面地掌握电真空专业的知识,以适应新的教学、科研工作。1964年电真空专业接的一项军工科研任务,一Q波段炮瞄雷达的最重要器件——“8mm反同轴磁控管” 。是由华东局科技处组织协作研制炮瞄雷达的最关键一环,经费达25万元,在当时是学校较大的科研项目。该项目负责人周文老师、季敬川老师组织专业教师、实验员集中力量、分工负责,还积极与校外单位合作解决8mm检波管、冷测热测设备,磁钢以及多种特殊材料。根据华东局科委的部署,研制成果将移交上海灯泡厂生产,所以上海灯泡厂是最主要合作单位。</div><div>1964年秋,周文老师、陈曾济老师和我被抽调去参加肖山县新江岭公社的社会主义教育(四清),完成后又转到肖山县径游公社搞社教。但是华东局科委经常来校督促检查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并要求各个协作单位必须按时完成相应的配套协作任务,抓得很紧。社教与军工任务,权衡轻重,1965年春上级领导决定把我们从径游公社“四清”工作组调回学校参加“8mm磁控管”研制。周文老师和季敬川老师两人配合默契,全教研组齐心协力,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尽管后来受到“文革”冲击,但“8mm反同轴磁控管”的研制任务还是按时完成。据说此项目所完成的毫米波炮瞄雷达正赶上运抵“珍宝岛”前线。</div><div>电真空专业完成“8mm磁控管”研制,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高校同类专业接受这种理论和工艺都很高要求的课题,还是第一次。研制成功为日后继续研制其它类型磁控管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争取同类课题创造实验和工艺的良好条件。</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