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2月28日下午两点半,在龙岗区实验学校新校区四楼物理实验室进行了龙岗区首届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专项现场命题(原创)比赛,比赛时长90分钟,参赛教师可以携带教材、作图工具进行比赛。</h3> <h3>本题检测学生选择观察工具的理由,符合科学性的要求,比单纯的考"昆虫盒"这个名词更侧重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昆虫盒"其中的科学道理,而且图文并茂适合学生的认知</h3> <h3>紧扣蚂蚁的生活,从多角度考查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是本题的亮点。建议:既然是活动的蚂蚁,观察它的顺序就不应该是静态的观察方法,而应当结合它的起居活动情况进行设计。或者根据此题考查要求,可以回避此考点。</h3> <h3>本题联系生活,使应用性和科学性突出,并且对学生体积的掌握不是落在笼统的比较谁多谁少的模糊层面,而是精确到了具体的数据上。这样的题有引导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获得精准的证据,这正是探究的最基本要求。配图降低了学生读题的难度。从图来看,本题命题者把右图的"量杯"可能误写成了"量筒",可见参赛老师紧张有余,检查不够。</h3> <h3>本题直观形象,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对体积正确读数。看到本题的插图,三年级小学生能很快回忆起自己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应该要平视才能正确读数的要求,这样的考试同时起到了学生学习和再一次回忆巩固的作用。由于这三幅图的数据差异接近,所以比那些差距甚远的题有意义。</h3> <h3>本题紧扣命题要求:恰当的使用实验材料,用学生易于理解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原创、科学、新颖、应用性结合较好。</h3> <h3>本题清晰明了的呈现了命题要求:按照多个特征准确分类</h3> <h3>命题符合命题要求,情境合理</h3> <h3>命题符合命题要求,情境合理</h3> <h3>本题紧扣题目要求:解释并呈现数据和推理的过程,设计了集体表征的坐标图,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数据进行推理的能力。特别可以提出来的是,命题者还设计了异常数据,考虑周全。</h3> <h3>此题有两大亮点:1.有带入感的情境设计。情境化的引入,故事性的串联,使整个题目设计浑然一体;2.有层次感的考点设计。根据学生的探究习惯,充分照顾知识、技能、学科素养等方面的能力要求。</h3> <h3>此题采用"配图备选答案"的方式,直观形象,不教条,不繁琐,既达到了考察学生控制变量实验能力的目的,又减轻了学生的答题负担。</h3> <h3>从此题的设计,看得出作者意图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兼顾考察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条理性极强。</h3> <h3>本题能紧靠题目要求,具有科学性,体现三个科学素养的要素: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预测,选择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运用事实证据来回答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建议:选择相关材料进行实验验证时,最好用图画的方式来表达,这样更适合学生。</h3> <h3>本题长颈鹿的情景设置较好,有原创性、新颖性,图画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建议:继续用长颈鹿的情景进行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预测、收集相关证据(环境变迁、低矮灌木变成高大乔木等)来回答问题,认识到是"谁选择了它们",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结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