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亲爱的战友们:当我们的军队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不禁回忆起军旅生涯的难忘岁月。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回首40年前,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一瞬间,然而,对于一个曾经的军人来说,却有着特殊的内涵,因为它使我们具有了一份荣誉感。正是这份荣誉感,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font></h1> <h1> 40年前的12月25日,我们穿上军装, 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南下的列车,载着一群稚气未脱的青年,在那个瑞雪纷飞的日子,走进了这座军营,开启了我们军旅生涯的光荣与梦想之门!</h1> <h1> 40年来,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那段火热的生活场景;多少回梦中追忆,我们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教室、球场和战火纷飞的南疆。</h1><h1> 今天,让我们跟随镜头,再看一眼我们熟悉的营房。亲爱的战友,还记得您的宿舍吗?</h1> <h1> 我们曾经是热血青年,我们有过青葱岁月,虽然时光已过40年,然而军营生活,尤其那些朝夕相处的战友,都永远留在了我们生命的记忆中。</h1><h1> 让我们随着画面,再次体验那段美好的时光!</h1> <h1> 当我们用脚趾头玩自拍的时候,现在玩自拍的青年人还没出生呢。</h1><h1> 当我们在军营嬉笑打闹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理解直线加方块的韵律中竟还有如此的欢乐和惬意?!</h1> <h1> 难忘战友情!这是2001年部分青岛、潍坊等地的战友"难忘江山,情系军营"活动重回老部队时合影。</h1><h1> 下图是战友们接待在青岛疗养的三营老营长王鲁光。</h1> <h1> 我们总参第七通信团(58017部队)是我军第一支电子对抗作战部队,也是当时唯一一支信息化作战部队,曾参加过抗美援越、1979边境自卫还击战和1984年收复"两山"作战。尤其两次对越自卫还击战,战绩辉煌,奠定了电子对抗部队在我军发展序列中的优先地位。如今,电子战部队发展规模空前,已遍布我军各大军兵种和集团军。</h1><h1> 我们青岛籍战友不仅有幸成为这支彪炳史册的光荣部队的一员,而且大部分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我们的荣誉,也是我们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h1> <h1> 让我们跟着镜头,去回忆那段历史,再次感受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h1><h1> 这是1984年参加收复"两山"的参战人员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庄严宣誓。(陈铁骊摄影)</h1> <h1> 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部分战友,左起第一人为青岛籍战友宋林。</h1> <h1> 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部分战友,前排右起第一人为青岛籍战友律殿毅。</h1> <h1> 1984年参加收复"两山"作战出发前,前指部分人员合影留念。左起第二人为青岛籍战友陈铁骊。</h1> <h1> 下图为青岛籍战友陈铁骊(左起第一人)陪同刘化学主任(中)看望部署在芭蕉坪前沿的小分队。战后刘主任率部分参战人员奉命赴京,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二支电子战部队,并担任部队政委。</h1> <h1> 陈铁骊与80年入伍的青岛籍战友孙宗超在芭蕉坪前沿合影,此地距越军边境仅500米。。。</h1> <h1> 战火中结下的友谊固然弥足珍贵,那毕竟是短暂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战友情更多的还是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凝聚的。今天,当我们回首40年的风风雨雨,更加怀念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们。</h1><h1> 这些在全国各地的战友们,你们好吗?我们因军营而结缘,并在生命的基因中留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让我们相伴到老,永远不朽!</h1> <h1> 以下是部分青岛籍战友,虽然还有部分战友没有照片,但战友情已成为我们彼此认同的符号,成为永恒的记忆。</h1> <h1>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聚首,当年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满头华发,但我们初衷未改,感情依旧。</h1><h1> 举起我们手中的酒杯,斟满40年的情怀凝成的美酒,释放我们全部的激情吧!</h1> <h1> 今天的我们,依然像青春年少时那样活泼、轻狂、张扬。——只有战友情,才会有这份理解与包容。</h1> <h1> 以下是网上搜到的部分外地战友聚会的照片,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家:总参第七通信团(58017部队)。</h1> <h1>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我们的生命中保留了军旅生涯的共同基因,从此我们就拥有一份不可分割的战友情。这份情谊,是所有物质价值都不可衡量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富有意义。生命可以终结,战友之情永恒!</h1> <h1>编辑 制作:陈铁骊</h1><h1>特别鸣谢:战友律殿毅、宋林、黄宏伟、李宝滨、李志胜为本次纪念会的辛勤付出。感谢所有为纪念会提供照片及资料的战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