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视界~马街书会花絮

邢爷

<h3>今年一月去了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位于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每年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各省成百上千的民间艺人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场面壮观。转眼又到了马街书会的日子,做成黑白片与朋友们分享。因为有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这个民间艺人的大聚会。</h3> <h3>一进村口,马街人早已在路两旁摆起了货摊,各种早点摊位也一家挨着一家。</h3> <h3> 2月12日,马街书会会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h3> <h3>  700余年来,在这片田野上,无论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书会却生生不息,顽强的延续发展至今。每年的这个时候,上千名说唱艺人,负鼓携琴,无论阴晴雨雪,艰难困顿,一路唱着而来,赏者自赏,然后一路唱着离去。</h3> <h3>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道情等。这就是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quot;马街书会&quot;。</h3> <h3>上午10点左右,各个摊位相继开始表演,没有规定曲目,不限制什么曲种,一时间锣鼓家伙齐登场,南腔北调同开唱,说唱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h3> <h3>远近的人们扶老携幼、乘车步行、投亲靠友,蜂涌而至。商贩摊点、风味小吃、琳琅满目,热闹非凡。</h3> <h3>演员在后台候场。</h3> <h3>60岁的河南宝丰县农民张满堂花光家底自建12间房组成&quot;草根艺人之家&quot;,每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前后免费接待上百名草根艺人。这是在院里搭的帐篷供艺人们住宿。</h3> <h3></h3><h3>艺人们到马街从不担心吃住。马街人是不过年的,只过十三,正月十三才是&quot;年&quot;。艺人来了,虽然素不相识,但家家抢着往家接,尽管吃、尽管住,再穷家里都有客。艺人们宁住百姓家,不住旅馆。大家都住到一块儿,晚上互相交流切磋。这样的氛围,让艺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念叨。700年马街书会因此长盛不衰。</h3> <h3> 马年正月十二,还未到张满堂家,吹拉弹唱之声已传入耳际。在一个大帐篷里中间过道两边是席梦思床垫铺成的地铺。</h3> <h3>铁桶也能当乐器。图中有点残疾的小伙甚至敲到了国外。</h3> <h3>在千把胡琴,万双简板的颤动中,艺人们演奏着世代相传的音律。他们以麦田、民房为舞台,风餐路宿。就是为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他们说三年不挣钱也要来捧场,看了让人为之动容。</h3> <h3>一片麦地,吸引天南海北的艺人?无人组织,马街书会700年不断。</h3> <h3>风沙中的坚守</h3> <h3></h3><h3>马街书会是众多艺人吹拉弹唱,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一种农民文化盛会。</h3> <h3>在这神奇的乡音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听时神采飞扬,无人听时自得其乐。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风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台书摊汇成一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h3> <h3>台上说古论今精彩纷呈,台下人山人海听众如潮。</h3> <h3>有不少唱独角戏的艺人,他们有的在地上栽一根木杆,绑上一个小扬声器,便自拉自唱起来。</h3> <h3>书会真正的主角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儿艺人,汇聚一堂,粉墨登场,喧闹非凡。</h3> <h3></h3><h3>艺人们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己的艺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他们的东西。</h3> <h3>这是艺人自制的土乐器,艺人在打简板说唱时,一边拉板胡,一边用腿上绑着的可拉动的木锤,击打木鱼似的木管,随着说唱内容,感情的变化,艺人可用脚牵动木锤可快可慢地进行敲击。这一独特的演唱形式,简直就像一个小说唱团。</h3> <h3>算掛的先生</h3> <h3>在这块土地上更多的是基层的说书艺人。他们衣着朴素,音响效果也很一般,但依旧唱得荡气回肠、凄切哽噎、有板有眼。周围的人们扶老携幼,蜂拥而至。饿了旁边有羊肉冲汤,累了就席地而坐,并不耽误听书听曲。</h3> <h3>马街书会悠久的历史,是曲艺艺术发展史的重要篇章。反映了马街书会在长期的沿革过程中,无数穷苦艺人的悲惨生活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h3> <h3>马街书会以&quot;曲艺之乡&quot;的美名和热情迎接着全国曲艺界的朋友们,举办着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