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简明诗说》</h3><div>【引言】 本说只说中华古典格律诗之格律。给读者一把钥匙,开启诗库,理清系统,讲明规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不会莫名其妙,无须死记硬背。</div><div><br></div><div>(一)字</div><div> 我们研究的是汉字。汉字有万千个,个个都有它的读音。中华古典诗词读音,不是普通话,而是古音平水韵。古音已远,尚自流传。我们泰州话,较多接近,读者试可用之。</div><div> 万千汉字,万千读音,但声调只有五个。不是普通话,四个声调。</div><div> 汉字的声调,就是读音的高低强弱弯转顿促的变化。这变化是平、上、去、入。平有阴平和阳平。所以汉字的声调计有五种,阴、阳、上、去、入。这五声调不但是声调的名称,也是声调的特质。普通话,一二三四声,缺少入声,且不代表声调持质,纯属名称而已。</div><div> 这五个声调,我们将每个声调的读音拉长几秒钟,进行研究,体会它们各自的声调特质。“阴”,读音拉长,它的开始-中间-结束全音程中,没有高低强弱转上前冲顿促下沉的变化,仿佛在一条“水平线”上延伸,始终保持平稳悠长,这种就是阴声调。“阳”,读音拉长的三阶段,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比“阴”在高一些的“水平线”上延伸而已,这就是阳声调。“上”(音赏),全音程中读音发生向上弯转,这声调是上声。“去”,读音前送渐强,声调是去声。“入”,读音拉长不了,短促顿浊而下沉,是入声调。</div><div> 每个汉字的读音,各字的声调,对照这五类,与哪类雷同,就属该类声调。我们在确认归属哪个类时,可以将该字的读音,仿五声朗读,每转一调记一相应的汉字,其中必有一字是其本字声调。举例图示如下:</div> <h3>第一图,四个角分别表示五声的字位,方块中部标注要调声的汉字。第二图,“O”表示有声而无相应的汉字。在上声位是“简”,是调声字的本字所在位,即表明“简”字是“上”声字。第三图,明字的声调是阳平。其余图,读者依理可自解,故不赘说。</h3><div> 五个声调是汉字读音本身特质所成,也是人们对汉字读音认识规律的钥匙,从而更有利于识读汉字。这五声是否是声调的最简分类呢?还不是。我们的先人,把“阴平”和“阳平”归为一类,因为这两个声调有共同的品质,都没有变化,保持平稳清长,故归纳于一类,称为“平”;而“上”、“去”、“入”这三声,也有共同品质,声调都有变化,或转上或强弱或前送或顿浊或下沉,故合併一类,称之为“仄”。</div><div> 声调从五个,简化成两个,“平”和“仄”。是否可以再简化呢?不可了。这是根据它们的特质,简之又简,不可再简的最简化分类。仼何一个汉字,它的声调,不是“平”,就是“仄”。</div><div> 现在电脑,复杂纷繁的大千世界数字化,简单到只用两个数字:0和1。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就将中国的汉字,进行高科技的数字化研究和处理了,这数字就是一平一仄。 </div><div> 平仄给我们认知和使用万千汉字,特别是创作对联和诗词这类声律文学,带来极大的便捷。平仄是声律文学的命根子,不通平仄莫为诗、词、联。品质迥异的平仄两类 声调,进行有规律变化的交递组合,就是美妙的乐章。如何组合?以下讲述。</div><div><br></div><div>(二)词</div><div> 我们分别用符号表述平仄。符号“一”,表示平声调;符号“丨”,表示仄声调。</div><div> 我们把“一”和“丨”,进行组合,可有:一 一、l 丨、一 |、丨一、一 一 Ⅰ、一 丨 |、一 l 一、丨 | 一、还可以四个、五个、……无穷个组合。但是,最简组合,只有两个。它们是:“一 一”和“l Ⅰ”。我们把这种简之又简,不可再简的最简声调组合,称之为声调组合单元,或声调组合细胞,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div><div><br></div><div>(三)句</div><div> 汉字声调两大单元,“一 一”和“l l ” 。我们将其进行组合,成为:</div><div><br></div><div>一 一 Ⅰ l 一 一 | l 一 一 ……(甲)</div><div><br></div><div>这是平仄交递组合法,既是唯一也是定则。这是从“平单元”开始组合,同理可从“仄单元”起,进行组合,成为:</div><div><br></div><div>l l 一 一 l l 一 一 l Ⅰ ……(乙)</div><div><br></div><div>有没有第三种组合呢?没有。句型也就只有这(甲)、(乙)两种。</div><div><br></div><div>(四)联</div><div> 我们把(甲)句与(乙)句,进行组合,并置如下:</div><div><br></div><div>(甲)一 一 l l 一 一 l l ……</div><div>(乙) l l 一 一丨l 一 一 ……(a)</div><div><br></div><div>并置后合称,就是对联了,编号(a)。</div><div>我们把(甲)、(乙)句位置互调,即成:</div><div><br></div><div>(乙)l Ⅰ 一 一 l l 一 一 ……</div><div>(甲)一 一 l l 一 一 l l ……(b)</div><div><br></div><div>这也是一副对联,编号(b)。有没有再组合出第三种联呢?不可能。联,也只有这(a)、(b)两种。</div><div><br></div><div><br></div><div>(五)诗</div><div> 我们把(a)、(b)这两种联,进行并置组合。(a)上(b)下,并置组合如下:</div><div><br></div><div> 一 一 l Ⅰ 一 一 l l ……</div><div>(a) l | 一 一 l Ⅰ 一 一…… </div><div> | | 一 一 丨丨一一……</div><div> (b) 一 一丨l 一 一 l l……(A)</div><div><br></div><div>二联合成编号(A)。我们再将(a)(b)颠倒并置组合如下:</div><div><br></div><div> l l 一 一 l l 一 一 ……</div><div>(b) 一 一 Ⅰ Ⅰ 一 一 l l ……</div><div> 一 一 | Ⅰ 一 一 I l ……</div><div>(a) Ⅰ l 一 一 l 1 一 一 …… (B)</div><div><br></div><div> 二联合成编号(B)。</div><div>(a)(b)两联并置组合,只有这(A)(B)两种组合,不可能有第三种组合。</div><div> 这(A)(B)两种组合,就是诗谱。如果截取前四字,就是四言诗。截取前五字,就是五言诗。截取前七字、前十字……,都是诗。</div><div> 今截取前五字,(A)成为:</div><div><br></div><div> 一 一 Ⅰ l 一 ,</div><div> l l 一 一 l 。</div><div> Ⅰ Ⅰ 一 一 Ⅰ ,</div><div> 一 一 l Ⅰ 一 。 </div><div> </div><div> (B)成为:</div><div> l l 一 一 Ⅰ ,</div><div> 一 一 l l 一 。</div><div> 一 一 l l 一 ,</div><div> Ⅰ | 一 一 | 。</div><div><br></div><div>这就是五言初步“诗谱”。验证平仄交递规律,仅横向也就是在本句内这样做了,纵向句间还待进行。按诗规,纵向奇数句脚应为“l”,偶数句脚应为“一”。(A)第二句句脚“ Ⅰ ”,应该为“一”。怎么办?要做调整。这个句脚“ l ”,原来也是完整“ I l ”单元,被人为截断,放单了。于是我们把这个放单的“ | ”,调到本句“ l 丨”单元与“一 一”单元之间,(A)谱成为(A1):</div> <h3>(A1) 一 一 l l 一,</h3><div> Ⅰ Ⅰ l 一 一。</div><div> l l 一 一 l ,</div><div> 一 一 l l 一。 </div><div><br></div><div>(B)的问题在第三四句。将第三句脚“一”,第四句脚“l”,各自调前一个单元。(B)谱为(B1):</div><div><br></div><div>(B1) l l 一 一 l ,</div><div> 一 一 | l 一 。</div><div> 一 一 一 l Ⅰ ,</div><div> | | Ⅰ 一 一 。</div><div><br></div><div> 这样奇数句脚都是“ l ” ,偶数句脚,都是“一”了。首句脚可平可仄。诗要求押韵。同平声不等于同韵。比如东、枝、微三个字,都是平声,但它们不同韵,这还成不了诗。加上押韵。最后的诗谱调整如</div><div>下:</div><div> 一 一 Ⅰ l 一 * ,</div><div> l l l 一 一 *。</div><div> | l 一 一 l ,</div><div> 一 一 丨 l 一 *。 (A2)</div><div><br></div><div> l l 一 一 l ,</div><div> 一 一 l Ⅰ 一*。</div><div> 一 一 一 l l ,</div><div> l Ⅰ l 一 一* 。(B2)</div><div><br></div><div> 这(A2)、(B2)是五言绝句诗正谱。*表示韵。关于韵有《诗韵》等工具书可查阅。</div><div> 我们考察诗谱,总结两点: </div><div> (1)句与句的关系,一二句 </div><div>是对句,二三句相同,称为黏句。三四句是对句。这就是“黏对法则”,无论多少句,上下句就是“黏对” 关系。</div><div> (2)首句脚可韵可不韵,偶句脚必押平韵。</div><div> 同理如法可得七言绝句诗谱,两式。</div><div> 一 一 Ⅰ l 一 一 丨,</div><div> l Ⅰ 一 一 l 丨一* 。</div><div> l | 一 一 一 l 1 ,</div><div> 一 一 丨 l | 一 一 * 。 (C)</div><div><br></div><div> Ⅰ l 一 一 l Ⅰ 一 ,</div><div> 一 一 l l Ⅰ 一 一:*。</div><div> 一 一 | 丨 一 一 l ,</div><div> l 丨一 一 丨 | 一*。 (D)</div><div>【实例】:</div><div>1.唐-杜甫《春夜喜雨》</div><div> 好雨知时节,(丨丨一 一 |)</div><div> 当春乃发生。(一 一l l 一*)</div><div> 随风潛入夜,(一 一 一 l l)</div><div> 润物细无声。(丨l l一 一*)</div><div>2.张执中《绝句偶谈》</div><div> 绝句如芯片,(丨 丨一 一丨)</div><div> 储情胜大江。(一 一 l丨一*)</div><div> 涛声循节奏,(一 一 一丨 |)</div><div> 浪复震肝肠。(丨丨 丨一 一*)</div><div>3.唐-李端《听筝》</div><div> 鸣筝金粟柱,(一 一 一 l l )</div><div> 素手玉房前。(丨 l 丨一 一*)</div><div> 欲得周郎顾,( l 丨 一 一 l )</div><div> 时时误拂弦。(一 一 丨丨一*)</div><div><br></div><div> (六)变通</div><div> (1) 具体作诗时,有时用字难以合谱,特有变通规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句中单数位的字,可平可仄,符号“十”表示。偶数位不可,必须分明用平。</div><div> (2)句中该平声位字,不得已用了仄声字,可在与其相关的字位处,補用一个平声字。这叫“拗救法”。</div><div> (3)每句除句脚而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这叫“孤平句”,绝不可以。</div><div> (4)每句句尾不可以三个平声相连,这是“三连平”,绝不可以。 </div><div> </div><div>【实例】</div><div>1.王之涣《登鹳雀楼》</div><div> 白日依山尽,(Ⅰ l 一 一 | )</div><div> 黄河入海流。(一 一 ! | 一*)</div><div> 欲穷千里目,(十一 一 | 丨 )</div><div> 更上一层楼。(| l 丨一 一*)</div><div> 这首诗第三句声调与正谱有差,首字正谱是“一”,这儿是“l”。首字可变通,可“一”可“ l ”。以下读者自行对照变通条例,恕不逐句一一细说。</div><div><br></div><div>2.李白《清平调词其一》</div><div> 云想衣裳花想容,</div><div>(十丨一 一 十丨一*)</div><div> 春风拂槛露华浓。</div><div>(一 一l 丨 i一 一*)</div><div> 若非群玉山头见,</div><div> (十一 十丨一 一 丨)</div><div> 会向瑶台月下逢。</div><div> (l |一 一丨 | 一*)</div><div>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div><div> 人间四月芳菲尽,</div><div>(一 一丨|一 一丨)</div><div> 山寺桃花始盛开。</div><div>(十丨一 一丨丨一*)</div><div> 长恨春归无觅处,</div><div>(十丨一 一 一丨丨)</div><div> 不知转入此中来。</div><div>(十一丨 | 丨一 一*)</div><div> (5)如用仄声韵,则句脚平仄对调。奇句脚用平声,偶句脚用仄声而且要同一韵部。</div><div><br></div><div> 【实例】王维《鹿柴》</div><div>空山不见人,(一 一 l 丨一)</div><div>但闻人语响。 (|一 一l 丨*)</div><div>返景入深林,( l 丨 丨一 一)</div><div>复照青苔上。 (l l 一 一 l*)</div><div>第二句按正谱应为 l Ⅰ 一 一 丨,现在是 l 一 一 丨 丨,第二四字声调换位,变通,平仄数量没有增减。</div><div> 余者,读者可依规自解,恕不赘述。</div><div><br></div><div>(七)律诗</div><div> 律诗是八句四联,是绝句的一倍。四联称谓是首联、颌联、颈联和尾联。颌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其谱可用绝句谱重置组合,结合黏对法则而成。变通原则亦如前。今取平起五绝谱重置组合成五律为例。</div><div><br></div><div> 一 一 | 丨一*,</div><div> | 丨 l 一 一*。</div><div> 丨 l 一 一 丨 ,</div><div> 一 一丨 | 一*。</div><div> 一 一 一丨 丨,</div><div> l l l 一 一*。</div><div> l 丨 一 一 丨,</div><div> 一 一 丨 l 一*。</div><div>【实例】:</div><div> 1. 唐·王维《山居秋暝》</div><div>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div><div>(一一一|丨,十| l一 一*)</div><div>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iv><div>(十 l一 一丨,一 一丨 l一*)</div><div>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div><div>(十一 一丨 丨,十 l 丨一 一*)</div><div>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div><div>(十 | 一 一 |,一 一 | 丨 一*)</div><div><br></div><div>2.张执中《致女诗人蔚蓝的海》</div><div> 北地有胭脂,(丨丨 |一 一*)</div><div> 淮东访古词。(一 一丨 丨一*)</div><div> 白山依瘦水,(十一 一 丨 |)</div><div> 青瓦傍香栀。(十丨 丨一 一*)</div><div> 信步桥亭慢,(丨 | 一 一 丨)</div><div> 观鱼花洞迟。(一 一 十丨一*)</div><div> 自怜清影月,(十一 一 | 丨)</div><div> 野趣黑猫知。(丨 | 丨 一 一*)</div><div> </div><div>其它诸律诗,读者依法同理可自解,恕不赘述。 </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 张执中</div><div> 2016.12.25.-26.27.29.</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