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封面照片】浙江余姚<b>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的布展场景</b>,表明河姆渡人<b>已学会用火</b>,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个巨大的<b>质的跨越</b>。</h3> <h3> 本集内容主要回顾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考古挖掘现场、渡口遗址、博物馆的游览过程。</h3><h3> <b>2015年4月3日上午11时许</b>,我结束了在余姚市区<b>通济桥、舜江楼、王阳明故居</b>的参观游览之后,便转往该市在全国都享有盛名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h3><h3> <b>余姚河姆渡遗址</b>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我国<b>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b>遗址,位于余姚市<b>河姆渡镇</b>(1954年前属<b>慈溪市</b>),东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西离余姚市区25公里,由遗址现场展示区、文物陈列馆两部分构成,因<b>第一次(1973年)发现</b>于余姚河姆渡村,因而命名。</h3><div> <b>河姆渡文化</b>是中国<b>长江下游地区</b>古老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b>杭州湾</b>南岸的<b>宁绍平原</b>及<b>舟山岛</b>,它的年代约在<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b>,是新石器时代<b>母系氏族公社</b>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b>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b>。</div><div> 河姆渡遗址曾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b>第一次</b>是在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b>第二次</b>是在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b>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b>,陶片几十万片。当时轰动国内外,并被命名为“<b>河姆渡文化</b>”。</div><div> 河姆渡遗址<b>博物馆于1993年5月12日落成</b>开放,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桥村,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造型根据7000年前河姆渡“<b>干栏式”建筑“长脊、短檐、高床</b>”的风格特点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的榫卯木作技术。馆内分3个展厅,配以现代的声、光、电的自动控制技术,全面而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div> <h3><b>【版权所有,侵权必究】</b></h3> <h3>河姆渡口遗址。</h3> <h3>河姆渡遗址碑石。</h3> <h3>看来,河姆渡口还在使用中!</h3> <h3>河姆渡考古发掘现场象征性的石门。</h3> <h3>柱石上刻着“河姆渡遗址”。</h3> <h3>水乡风情。</h3> <h3>有人上岸!</h3> <h3>渡畔人家。</h3> <h3>发掘现场入口。</h3> <h3>用稻草木构筑成的屋形门楼,尽显原始风味。</h3> <h3>遗址现场导览图。</h3> <h3>现场里,满是变黑的木桩。</h3> <h3>现场2。</h3> <h3>现场四周搭起的木栈道,方便游人游览。</h3> <h3>栈2。</h3> <h3>7000年前的草屋(仿)。</h3> <h3>低而窄的入口。</h3> <h3>生殖崇拜。</h3> <h3>屋2。</h3> <h3>刀耕火种(雕塑)。</h3> <h3>雕2。</h3> <h3>大有收获!</h3> <h3>团结合作!</h3> <h3>屋3。</h3> <h3>屠宰猎物。</h3> <h3>孕育(雕塑)。</h3> <h3>造屋。</h3> <h3>加工木材。</h3> <h3>抬起来!</h3> <h3>打桩基。</h3> <h3>雏形。</h3> <h3>沼泽地。</h3> <h3>小码头。</h3> <h3>各司其职。</h3> <h3>阳鸟。</h3> <h3>翱翔(雕塑)。</h3> <h3>遗址石碑。</h3> <h3>锦绣(雕塑)。</h3> <h3>哺育(雕塑)。</h3> <h3>遗址博物馆。</h3> <h3>主体造型。</h3> <h3>火!</h3> <h3>火2。</h3> <h3>火3。</h3> <h3>火4。</h3> <h3>火5。</h3> <h3>河姆渡人头盖骨复原模型。</h3> <h3>海鲜排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