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硇村地处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太行山东麓。四面环山,地形隐蔽,以前上山的路只有北侧的一条羊肠小道,随着近几年的开发,王硇村已经修好了盘山道,交通比较便利。王硇村距地级市城市邢台约100公里,距县级市城市沙河约57公里,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自驾。
全村有300余户人家,村民都姓王。王硇四面环山,地形隐蔽,山上长有茂密的森林,村落隐蔽山洼之间,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相传,原明朝镇京总兵、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王得才在建北京紫禁城时,奉命往北京押运黄纲,行至河北邯郸黄粱梦时遇土匪抢劫,黄纲丢失。因畏惧官府追查,灭门九族,他才带领家人逃至沙河市。最初在现市区周边尚贤、正招一带定居,因这些村紧邻官道,怕被发现,后才迁至现在的山区王硇村定居,至今已24代,有600多年历史。 穿行王硇,你会发现,整个村落,没有一条笔直的街道,虽然按照房屋设计可以有直的街道,但是设计者故意把它们弄成弯曲的,为的是和来犯者周旋,利用有利地势来打击进犯者;整个村庄俨然是一座攻防兼备没有城墙的城堡。 长长的的红石板铺成的小路,静静的延伸至远方,像一位历史记录者,默默地记录着王硇村发生的一切,守望这些善良而又勤劳的村民,直至永远! 而再走下去,你就会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到处可见的东南缺建筑,每一排石楼,不是左右对齐成一排,而是自前向后均闪去东南角一块,错落而建,这是为了遵循"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也是在把好的风水留给乡邻。 风雨600年,也让这座美丽的山村充满了典故和传奇:从"让人三尺又何妨?"的伸屈巷,使人不禁对几百年前王硇前人的大度感到赞叹;拐弯抹角的来历,又让人不得不佩服王硇村前人的聪明,为了让拖着货物的犟驴在小巷中穿行,他们竟然专门把拐弯处的红石打磨成半圆的,也由此有了"拐弯抹角"的说法。 王硇村这种易守难攻的位置,也赋予了其浓厚的革命色彩:抗日战争时期,它曾是沙河县抗日政府所在地,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德生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村里至今还保存有抗日县政府、抗日独立营、抗日高小等旧址。村内人家的门楼上还保存有邓小平、刘伯承题写的牌匾。足见其革命色彩之浓厚。 细细回味,王硇村,就像是一部历史通卷,建筑赋予了其文化,历史的沉淀又使其建筑底蕴更加深厚,南方与北方文化的融合,更让它独树一帜,从而为我们展开了一部建筑与文化、与历史相交汇的美丽川寨形象,带给了我们知识与风景的无限享受,使人留恋不舍,终生难忘。 不经意间,一座迷宫般的寨子转到了头。我们驱车南行,越走越陡峭,越走风景越别致,终于来到了王硇村正南的红枫山,这才想起进村时向导所说的王硇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分别是红枫山(南面,北坡尽是红叶)、官印山(东面,山形类似官印),笔架山(西面,山形类似放笔的架子),一条河是北面村下面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的。登至山顶,俯瞰王硇,四周一块块梯田像一幅幅展开的画卷,方方正正,错落有致。远处的山脉,被薄雾缠绕,若隐若现,似仙境一般。而山下的王硇,一座座石楼错落有致,刚刚收获的玉米金黄金黄,红枫山北坡的红叶在太阳光照射下显得更加浓烈,红黄相衬,王硇村就好像是印在一幅丰收的画卷中一样。难怪其先祖王得才会选中这么好的地方来定居。 峡沟村位于邢台市沙河柴关乡以西,距离邢台市区80公里,开车两小时车程;
峡沟是个特别的地方,因为修峡沟水库,把峡沟村封闭在深山内,没有出路,而大山的人们开凿了2公里隧洞,峡沟的风光非常漂亮,附近还有南奶奶顶、罗汉洞等。罗汉洞我不知道在哪里,没有去过,有去过的同学希望能帮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