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吃饭慢悠悠不着急,写作业能等就等,办起事来拖拖拉拉……孩子的这些表现是不是经常把你激怒,而后歇斯底里地冲孩子大吼:你怎么这么磨蹭!可是家长往往发现,“吼叫、催促“其实没有多少实际作用。别急,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深入了解”拖延症“,更没有做到对症下药。</h3><div> </div><div> 其实,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div><div><br></div><div>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拖延症并不是朝夕形成,拖延的习惯有可能是从小养成的。</div> <h3>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到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h3><div><br></div><div> 孩子拖延症的原因:</div><div><br></div><div> 1.先天因素: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分心,这样的孩子不是故意要慢,而是生理决定;</div><div><br></div><div> 2.反抗心理:不仅容易分心,还容易跟爸妈唱反调,爸妈越催促他越慢悠悠;</div><div><br></div><div> 3.缺乏时间观念: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全,本身对时间、快慢的概念就比较模糊,这就需要家长引导;</div><div><br></div><div> 4.没有兴趣,责任意识不强:孩子对做的事情没有兴趣,往往会觉得乏力,无聊;</div><div><br></div><div> 5.受父母影响:父母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孩子有样学样,也变得磨磨唧唧。</div><div><br></div> <h3>每个拖延症患者的脑袋里都住着一只猴子</h3><div><br></div><div> 为了了解拖延症的人脑袋里都装了些什么,让我们首先从“非拖延症人”的脑袋开始:</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挺正常的对吧?好的现在让我们看看拖延症患者的脑袋:</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有没有注意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div><div><br></div><div> 好像是在拖延症患者脑子里面,除了理智之外,还有一个宠物————即时满足猴子。</div><div><br></div><div> 其实“理智”先生如果知道如何饲养猴子的话,这个宠物还是挺可爱的。可惜的是“理智”没有经过饲养猴子的训练,所以有时候猴子会开始干扰他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div><div><br></div> <h3>拖延症这种坏习惯的发生并不是毫无理由的。想要解决它,光是“自律“或者”改掉坏习惯“这种没用的字眼都是不够的。它问题的源头深深植根于它们的犯病套路中。</h3><div><br></div><div> 所以要想改掉拖延症,就必须遵循以下几点:</div><div><br></div><div> 培养专注力:</div><div><br></div><div> 做一件事情时,如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那么,外界的就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当孩子回过神来,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做事的效率自然低了。</div><div><br></div><div> 由于孩子好奇心强的天性,如果学习环境干扰太多,诱惑太多,孩子是很难集中精神做一件事的。所以,家长应该尽量排除外界环境的这些干扰,给孩子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div> <h3>舒尔特方格训练法</h3><div><br></div><div> 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 1cm × 1cm 的 25 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 1 ~ 25 等共 25 个数字。训练时,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 1 ~ 25 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父母在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 25 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每次数字顺序都打乱重新填写)</div><div><br></div><div><br></div><div> 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中国自古就有很多劝人珍惜时间的诗句、寓言,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珍惜时间的故事,还可以在孩子的卧室里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来提醒孩子。使孩子们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它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快又最慢,最容易丢掉却无法复得,它买不着借不到,留不住,回不来,你要磨蹭它就会悄悄溜掉,只有珍惜它,抓紧它,才会“延长”它。</div> <h3>让磨蹭付出代价</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虽然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延症”的坏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很快地帮助孩子,纵容孩子。其实,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是有必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果承担法。</div><div><br></div><div> 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业,一而再再而三,这种情况家长就不要催,让他尝尝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苦头。早上不起床,出门磨蹭很久,不妨任由他去,孩子如果真的迟到了,老师肯定会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几次以后孩子自然就会自己加快速度。</div><div><br></div> <h3><br></h3><div> “时间银行”的游戏</div><div><br></div><div> 如果孩子通常起床需要30分钟,那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能够将时间缩短到15分钟,那么多余的15分钟,就能换取一张时间银行的支票。</div><div><br></div><div> 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他自由兑换,比如看动画、玩iPad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管理与效率的重要性。</div> <h3>让孩子体验”快“的好处</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起来。有的时候,孩子在抓紧时间完成一件事后,家长反而给孩子增加了额外的任务,在孩子看来,做事“快”对自己没有好处,长此以往,孩子只能用磨蹭来表达心里的不情愿。</div><div><br></div><div> 所以,不要老对孩子层层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孩子,在孩子较快完成了任务之后,孩子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div> <h3>做个懒爸妈</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现在的孩子大多依赖性很强,很多事情不用开口,父母就已经帮他做好了。这样其实很难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所以,家长要学会“偷懒”,不要事事亲为。学会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去“放手”,如收拾书包,收拾碗筷,清洗自己小内衣等等。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div><div><br></div> <h3>计划一起做,Deadline一起定</h3><div><br></div><div><br></div><div> 对不少“拖延症”患者来说,“deadline(最后期限)”就好像第一生产力。的确,不少人都体验过在最后期限前灵感迸发、效率惊人的巅峰状态。</div><div><br></div><div> “该写作业了。”“到练琴时间了,别看电视了!”“该洗澡了!”很多家长总是这样替孩子安排时间,心血来潮自己定计划。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生物节奏,对于打断节奏的突发事件,他有拖延权。</div><div><br></div><div> 真正的任务计划,必须是所有参与者一起制定。要让孩子理解并接受既定的日程,并了解到为什么违背deadline的后果很严重——dead!</div><div><br></div><div> 比如孩子作业的时间,从上床睡觉时间倒推,考虑洗漱时间,睡前阅读时间,还有跟作业相关的要考虑家长协作时间,要留出作业检查签字时间。这些节点跟孩子一起讨论,让他了解计划的来由。</div> <h3>一旦拖延导致deadline被突破,会有什么后果?让孩子提前了解,自己承担!</h3><div><br></div><div> 那些可以随意突破的deadline且并没有dead的后果,就是无效的,不要随便说出口。</div><div><br></div><div> 教育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家长首先不能急躁。面对孩子做事拖拉的问题上,发现唠唠叨叨、反复催促都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不妨静下心来探究原因,改变方法,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