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个鲁光照相馆,以为就是那个写《中国姑娘》的鲁光开的。</h3><h3>2004年非典时,我釆写的一篇关于卢广用镜头记录非典的文章获全国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h3><h3>2009年,我作为永康日报记者跟随卢老师拍摄24小时永康,我拍下了一张卢老师拍老农的照片。</h3><h3>卢广不工作时,很文艺,很有文化味。卢广,是永康的,也是世界的。<br /></h3> <h3>徐洪涛2009年10月1日12时摄于黄染店</h3> <h3>2009年10月1日,涛哥随卢广拍摄24小时永康</h3><h3>10月1日零时至24时,他用镜头记录家乡国庆节,用他的眼睛观察变化中的永康,他走遍永康的角角落落,以其敏锐触觉,发掘不同题材,把永康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风习俗等用镜头拍摄下来。他用24小时全程拍摄的纪实性手法,组成永康社会经济发展画卷……</h3><h3><br /></h3><h3>对话卢广</h3><h3>涛哥:24小时来了解永 康,够吗?</h3><h3>卢广:你肯定以为我会说不够,其实不是这样,了解一个城市的常态和花多少时间并不一定要有密切的联系,对我来说,对我的这次拍摄来说,够了。</h3><h3>涛哥:永康最能引发你拍摄冲动的是什么?</h3><h3>卢广:不知道。空谈没有什么意义,我会用照片来说话。只要用心,很多司空见惯的场景,也能拍出让人激动的效果。</h3><h3>涛哥:你从你的镜头中,看到了永康的什么?</h3><h3>卢广: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细节上都很丰富、生动,这取决于摄影者本人的视角和感受。用某种标准来衡量的话,这还是一座年轻而有生命的城市,一切都还在成长之中。通过影像,观察这个城市,真的可以这么仔细,这么认真。</h3><h3>涛哥:在拍摄过程中,你发现永康人最大的特点是?</h3><h3>卢广:自信!永康人非常自信!忙碌!永康人有一股子拼劲!</h3><h3>涛哥:你为什么总是将镜头对准城市里已经为数不多的破旧与残缺?怎样才能拍出一个城市的灵魂?</h3><h3>卢广:对旧建筑的依恋,是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其中,分外熟悉。其实你只看到了我镜头中的破旧与残缺,没有注意到它们身后正在发生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正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我认为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摄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喝茶,比如旅游,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首先要领悟这一点!</h3><h3>画外音:</h3><h3>拍摄家乡巨变的想法卢广已有多年,四年前他到北京闯荡,完成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也称"荷赛")一等奖的梦想后回到家乡,再次被家乡的巨变所感动。这次拍摄,除了捕捉这个城市的生动和鲜活,他也记录下了这个城市不和谐的一面。他所拍摄的这些作品将会编辑出版摄影集。此外,也将举办图片展览。此后,每隔五年国庆节,他都要再次24小时聚焦永康,最终汇集成家乡发展的历史画卷。</h3> <h3>卢广早期作品</h3> <h3>拍摄艾滋村专题</h3> <h3>拍摄吸毒女专题</h3> <h3>拍摄吸毒专题</h3> <h3>拍摄污染专题</h3> <h3>拍摄雾霾专题</h3> <h3>卢广与鲁光</h3> <h3>卢广与台湾龙应台</h3> <h3>卢老师为专题題字</h3> <h3>卢广自画像</h3><h3>1980年我开始拿着相机拍照。那时候拍照不是现在所谓去创作,拍照就是想学门手艺,多赚点钱。1979年以前我是在农村干活的,1980年就到工厂上班了,我母亲为了我能上班提前退休,让我顶职。我在农村是天一亮就拿着锄头到自留地干活去,到了七八点钟,生产队集中了,到生产队去干活,中午休息、下午下班了又到自留地里去,所以很充实。上班后感觉没事情干,八小时干完就闲着了。这时候偶然碰到一个搞摄影的朋友,开始学拍照。我从小到现在也是这样,就是闲不住。</h3><h3></h3><h3>老家有一个农村的海员,跟着国外人闯,世界各地跑,工资又很高。他带了一架非常漂亮的德国生产的相机,我们到他家里去摸这个相机,跟国产相机差距太大,羡慕极了。摄影学技术在哪里学呢?一般都是照相馆,这是基本技术,但是思想上的东西根本没有。学了手艺之后,我从单位出来了,在单位拿几十块钱一个月,不可能让我发展。我自己开照相馆,到1993年已经挣了十万块钱。</h3><h3></h3><h3>我拿着十万块钱也不想买房子,我想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因为我13年的摄影过来了,技术是没有问题,但是有些问题自己是不知道的,总感觉不够。我从摄影杂志上看到,北京有个人大一分校,专门办摄影班,班里这批人出来在各个媒体拍照,影响很大。我是1993年8月1日来北京的,想来就来,也没联系谁,揣了10万块,带了两套美能达相机就过来了。</h3><h3></h3><h3>结果一分校说开学要8月底,后来我找到新华社的《摄影世界》杂志。我告诉总编我是哪里来的,我以前在《摄影世界》发过照片,又带了很多照片给他看,他看不错留了几张。他问我来干什么,我说准备到人民大学学习,结果那边还没开学。他说韩子善那里在招生啊。我认识韩子善,韩老师那时候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工作,1987年他到浙江来准备开一个全国基层摄影经验交流会,我是永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负责接待。一说是韩子善我激动了,马上赶过去。本来我是住在复兴门那边15块钱一天的地下室,后来把房间退了,住学校的地下室去。</h3><h3></h3><h3>在永康的13年时间是一个段落,到了北京开始上学是一个新起点。韩老师除了自己教课,还请了北京的解海龙这些有名的摄影师来讲课,上课也有很多分类,有新闻的,有广告的,有风光的。也就在到了北京之后,我发现我的相机有严重的问题,拍的质量就完全不一样。美能达相机那时候是两千来块钱一套,当时感觉已经非常好了。可是在北京一交流,一拍照,别人拿的都是佳能和尼康,特别是尼康,清晰度特别高,它的专业程度更高,镜头又更大。我不是带了10万元吗,一买买了多少?两个机身三个镜头,花去4.5万。一弄进去我就开始更加节约,因为每天只有出去的钱没有进来的一分钱,出去拍照更费钱,怎么办呢?每天吃方便面,也不到饭馆去。</h3><h3></h3><h3>上课期间我每天早晨天一亮肯定骑自行车出去拍照,非常勤奋。拍北京宫墙外的故事,用天安门两边的红色的墙做背景,表现市民们的生活状态,比如说有些市民拿着鸟笼在那里遛鸟,有的人在宫墙边上打太极拳,有的在宫墙边上睡觉,有些人戴着红袖套在治安,看见有人扔垃圾了喊"罚款"!五块,十块。经常有人打架,这些镜头我都拍了。</h3><h3></h3><h3>有一张照片我自己感觉影响很大。在天安门广场那个位置,我拍了两个骑自行车的老外,男的骑在前面,女的骑在后面,但是他们在天安门那里停下来了。干什么呢,前面那男的拿着相机在拍照,后面那女的往后面一看,一个往前一个往后,两辆自行车距离很近。我拍了两张照片,后来参加北京市的一个交通摄影比赛,拿了一等奖,我的题目是《后顾无忧》。那个时候就是为了比赛不断地去拍照,也不断地训练抓拍,不断地去感受和训练对事物的认识和感觉。</h3> <h3>卢广,自由摄影师,全国摄影艺术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第47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当代热点类组照金奖获得者。</h3><h3>1980年开始从事摄影,沉迷其中,视摄影为第二生命,当过工人、职员,后下海创办照相馆和广告公司,曾在清华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摄影。2001年在北京创办阳光聚焦图片网。擅长社会纪实摄影,主要作品多是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西部大淘金、吸毒者、小煤窑、艾滋病村、京杭大运河、青藏铁路建设、非典、血吸虫病、地雷村、奥运改变中国、关注中国污染等。其中《艾滋病村》获第47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当代热点类组照金奖,并参加了中法文化年法国年在巴黎的展览;专题《金三角吸毒者》参加了2004年第16届VISA国际摄影节展览。</h3><h3>2005年5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访问美国;2008年获德国亨利·南恩摄影大奖、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助研奖。</h3><h3>2009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被授予"2009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h3><h3>2010年获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奖。</h3><h3>2011年获第54届荷赛突发新闻类组照三等奖。2013年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奖。</h3><h3>2015年获第58届荷赛长期项目类三等奖。</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