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弦月是光影心的知名老师,我等虽敬仰,但不敢轻易接近。没想到老师主动向我布置作业:一个月,每天拍一个不同的鸡蛋照片。我是等不及一个月的,理解成三十个不同的拍法。</h3><h3> 一个一个发,没有连续性,也没有整体感,于是想到借助于美篇的格式文本。很多人都知道,我做的美篇不少,但一点也不美,纯属记录。这篇,也算作是记录用的作业本吧!</h3> <h3> 我想,老师叫我拍鸡蛋,绝对不是像老师让达芬奇画鸡蛋,也就不单是一个不同形状的问题,而是主要在利用光影上花功夫。于是,我的拍摄就开始了。</h3> <h3> 这是第一张,利用倒影表达出鸡蛋的模样。老师没提什么意见,我只能理解成老师未想到第一张我就这么拍。</h3> <h3> 这一张深了一步,从两个角度表达:一是鸡蛋的影子,还有是鸡蛋的倒影。我拍了两张同角度的,另一张对焦了影子,故鸡蛋不清晰,原因我是知道的。这张,弦月老师说我过曝,这可能是的,因为开始用“美图秀秀”,掌控不好。</h3> <h3> 这是正式提交的第三张。下面是诠释。</h3><h3><br></h3><div> 鸡蛋作业之三说明:</div><div> 时间:20161228下午一时半左右。</div><div> 地点:家中。</div><div> 拍摄环境:有散光,且相对亮。特意用黑色盒子创设相对暗的小空间,支架鸡蛋的小瓶也覆盖了黑布。用充电宝灯作为背景灯,以确保光源相对比较集中。光源贴近鸡蛋的背面仅一公分左右。</div><div> 拍摄要点:因背景的局限性,手机画面适当放大;对焦鸡蛋,因光源无强弱变化,未发现鸡蛋有变化。</div><div> 结果:背靠灯越集中越强,鸡蛋的通透性越好。鸡蛋的清晰度较好,故本次拍摄是相对成功的。</div><div> 存在问题:鸡蛋悬空后,余光没办法消除,故有点像人影的两个肩膀,成为干挠视觉的亮光点。</div> <h3> 这张与上一张相比,是光源不同,这是左侧投光。</h3> <h3> 这张是自然光源,没有给予控制,只是置在窗户有阳光的沙发上。虽没有特色,但一定是真实的,没有经过艺术处理的鸡蛋。</h3> <h3> 这张,只是从上面和右侧打光而已,并没有什么创新。</h3> <h3> 这,应该是我比较满意的一张。用光,仍然用的是背景光。由于光源集中,鸡蛋的通透性比较满意。也由于当时感觉到背景光没有办法进行合理封闭,也就故意允许其存在,形成了通透的鸡蛋,以及斜射在黑布上的比较强的光,形成了一幅光影的画面。我向光影心投稿了,但未被采纳。</h3> <h3> 我开始使用白背景,光源仍是逆光。发现,黑背景与白背景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黑背景由于鸡蛋自身的通透性,与黑背景之间有明显的分界,但白背景与鸡蛋的分界线非常模糊,这是亮度没有反差的缘故。</h3> <h3> 仍然使用逆光,但不同的是允许留下隐影。这张片子意义不大,因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下面一张也是类似的。</h3> <h3> 这张片子,弦月老师可能会指出两个问题:一是对焦不清,二是别人看不懂是鸡蛋。我要说明的是,对焦不清是距离过近,而且我要的是朦胧的感觉。关于别人看不懂是鸡蛋,但我想未必要让人看懂,一看就明白的作品,也就缺少了想象空间。这可能是强词夺理,但我应该实话实说,表达自己那怕错误的观点。</h3> <h3> 大家一定对下面的两个蛋光的通透性感到惊讶。事实的确如此,光的客观存性,鸡蛋本身的档光性,决定了通透性。为了通透,我把蛋的内容取走了,现在看到的只是空壳。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因为摄影追求的是结果,不关注过程,所以过程是可以“不择手段”的。</h3> <h3> 经过弦月老师的同意,我不限制每天拍一个,可以这样尽兴拍摄。</h3><h3> 史会长关注我拍鸡蛋,并提出拍摄静物的哲学观点:“建议拿一本哲学书,随便翻到任何一页,看完后用鸡蛋表达这一页书的理解。”这是极高的要求!</h3><h3> 所以说,摄影不只是“反映客观世界”,更是主观世界的创造性反映。这也就说明,摄影不只是技术的追求,主流的追随,更是一条独立行走充满坎坷和浪漫的远大征程。</h3><h3> 有诗,但在远方。</h3><h3> </h3> <h3> 应该搞一个段落了。用自然光源拍鸡蛋,不是我的追求,因为我相信,只要会用相机咔嚓的人,都是会拍出鸡蛋的。一个独立鸡蛋置于光线下,虽说会有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顶光、背光、左右侧光,或正面投光。这对于一个摄影人来说不是拍鸡蛋的追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布光技术。拍婚纱肖像特别讲究布光,而拍鸡蛋深究布光术能起到什么作用,产生何等效果,我不敢想像,因为人们没有关心鸡蛋由于用光术而美不美的问题,我为了拍鸡蛋而深究用光术,可能贻笑大方。但不排除鸡蛋在不同光源环境下所产生的不同有趣味的效果,因为摄影追求趣味。</h3><h3> 所以,下阶段的拍摄,应换个角度思考。</h3> <h3> 中午,去星辰学校拍完上午的教职工排球比赛后回到家,看到爱人炒了一盆鸡蛋。这不是我预设中的双曝拍摄吗?于是完成了。</h3><h3> 我的oppor9手机是自带双曝功能的。作品好像不会上光影心,因为光影心不准拼图。虽然我这不是拼图,是手机功能,但小编不认。不过作为完成作业好像是没有关系的。</h3><h3> 我用snapseed做了后期,也加了HDR滤镜,觉得有些变味,究竟怎样用此功能还不清楚。听说这虽能让拍摄物清晰,也能太清晰,人像不合适。还有,它与魁力光影是矛盾的,有没有必要避让,也不很清楚。</h3> <h3> 怎样理解用哲学思想来拍静态的鸡蛋?可能是可以多元解读的。我想到的首先是“静”与“动”的辩证关系。</h3><h3>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宏观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静”,但微观无时不在“动”。我们且首先不考虑分子结构等微观发生怎样的变化,但鸡蛋外壳的“静”,掩盖不了鸡蛋内容物的动。</h3><div> 把鸡蛋打开,便是由静变动;内容物流出,这是绝对的动。蛋白和蛋黄虽是液体,但与水又是绝然不同的。从拍摄的角度,我首先需要的就是这种胶质的效果。</div> <h3> 这张片子的鸡蛋还是上面那个,但区别的是打的裂开程度更大,能清楚地看到蛋白和蛋黄。需要说明的是,这只蛋,我是对焦蛋壳,让外壳清晰度更高。</h3> <h3> 这张与上张比较,虽然形状没有什么变化,但哲学思想是不同的。哲学上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在一定的条件下,问题成为当时重点的时候,也就成为了主要矛盾。但当时过境迁后,可能原先的次要矛盾就上升到主要矛盾。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h3><h3> 运用哲学思想拍摄,这里是主体的变化。前者是拍摄开裂后的蛋壳如何判断开裂的程度导致内容外泄的程度,而后者主要观察内容物在光的作用发生怎样的变化。因此,对焦就发生了变化。前者对蛋壳,后者对蛋黄。这里又论证了一个观点,作品的主体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作者心里想表达的主要方面。因而,评价一张照片的主体,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辩证考量。</h3> <h3> 鸡蛋,是一个现实的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通常想到的鸡蛋,就是那个简单的,有正常思维的人无人不知的,不需要思维便能认知的物质。人们看到鸡蛋,便熟知蛋中的内容,这是司空见怪的缘故——世界上有没吃过的人吗?</h3><h3>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要拍鸡蛋,无须一定要拍真正的鸡蛋的外形,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表达。剥开了煮熟的鸡蛋,露出了凝固的蛋白,一定不影响人们对蛋的判断。但从摄影的角度表达作为作品的鸡蛋,至少暂时我还不行。</h3> <h3> 这个画面是乱了点,没有纯粹的鸡蛋让人接受,但从知觉的整体性原理可知,元素再分散,也不影响人们对鸡蛋的认识。偿若要问这是什么,回答一定是鸡蛋,不会说这是蛋黄,那是蛋壳。</h3> <h3> 切开蛋黄,是哲学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浮的原理。这也是人们只要见到树木便能理解森林的缘故。当人们深入鸡蛋内层的时候,不难发现这鸡蛋的内部世界,比鸡蛋丰富得多得多。蛋黄是伟大的,是新生命的载体,但摄影表达不出来。</h3> <h3> 只有蛋黄,没有其它鸡蛋的元素,人们照常说是鸡蛋,即便是蛋黄,头脑里反映的仍是鸡蛋,这是知觉的恒常性原理。所以人们很多时候可以拍局部反映整体,只拍两只脚,便知人存在;只拍倒影,便知大树存在。</h3> <h3> 把鸡蛋打开,首先外溢的一定是蛋白。蛋白是胶状的,不可能像水那样一下子流出,而是慢慢地下掉。这下掉的过程非常美,拍摄下来很有味道,是半透明状态。摄影很少有人把一样的作品投稿,也很少有人拍这样的微距,但作为科研型拍摄是极为需要的。</h3> <h3> 蛋黄下掉的速度更慢,说明更稠。这是壮观的微观世界,有非同凡响的美感。上头还在蛋中,下面已经掉成美丽的花样。我只能说,很美!</h3><h3><br></h3> <h3> 蛋液放空后的蛋壳还是很美,有特殊的光影。这是因为它与水不同,有晶体状的感觉,因此,具有特别的美。这时候我想,如果一只小鸡从蛋壳里爬出,那是该多美啊!</h3> <h3> 接下来,我又要换一种思路拍摄了。待续!😊😊😊</h3> <h3> 这不在于两个蛋,还主要是光影,但两个光影排列在一起,便有另一种感觉。我想,如果是一长条鸡蛋,有比较壮观的光影,也就是不一样的拍摄与效果了。拍鸡蛋是追求光影效果,在正确布光的条件下,多个鸡蛋的效果绝对比单个好。</h3> <h3> 把十几个鸡蛋一字排列,在暗室操作,用微光补给,真的还拍了一张有朦胧感的鸡蛋列队。友友说最好拍清一张,这是灭对的,但光线暗,拍清了一个,朦胧的感觉就没有了。</h3> <h3> 这只蛋视觉效果不好,这是光线不足的缘故。在一个没有丝毫光线的暗室里,我将充电宝插灯在距离较远的地方给予折射散光,这样拍出的鸡蛋自然没有视觉效果。</h3><h3> 摄影是光影的世界,没有光就没有摄影。所以,认识光影,是摄影的基本功。</h3> <h3> 这两只鸡蛋我给予了斜射的光,所以形成了弧线的光点。但我没有对焦,是纯自然的光影效果。</h3> <h3> 这两只是点对焦的,且是点的最亮处,整个画皮就暗了。点暗处,画面就亮,这是有比例关系的自然规律。</h3> <h3> 这蛋,我是让白瓷砖的反射光给光,所以鸡蛋的画面更暗,因为白瓷砖的光比鸡蛋的反射光强得多。</h3> <h3> 这是经过后期处理的光效,是我比较喜欢的那种。</h3> <h3> 我把镜头对准了整小篮鸡蛋,没有采取光影的控制,只是常态中的鸡蛋。我用oppor9手机自带功能尝试双曝,事实上产生了奇幻的现象,好像增加了鸡蛋的个数,产生了幻影。</h3> <h3> 再次用双曝功能拍鸡蛋油煎的过程,先拍鸡蛋,二次拍煎蛋,拍是拍成了,但蛋液掉到油里时按快门,蛋黄和蛋清如同当初,这是一个真实的结果,过程很难表达。</h3> <h3> 还是用双曝拍荷包蛋,结果成一个样子,一个蛋变成两个了。</h3> <h3> 可以小结一下鸡蛋的拍摄了:</h3><h3> 从单个鸡蛋拍摄的角度看,形状,这可能不是拍摄的主要方面,主要应该是用光。用光的角度又主要是六个方面,即上下左右前后,就像正方体的六面体,再有变角度的斜光。光的角度与强弱,对主体的摄影效果变化很大。这方面还要深入下去。</h3><h3> 从单个鸡蛋到鸡蛋群体的集合,这对于摄影,是不是会有生动的效果,自己还没有认识清楚,有待下阶段的努力。</h3><div> 从静态的鸡蛋给予动态的变化,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化,我能认识到哪一步还不清楚。但这种变化只能停留在一级传递上,譬如说,鸡蛋孵化出小鸡,小鸡长大是另一回事了。</div><div> 摄影很难反映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至多考虑鸡蛋开裂后的可能性。当然我们还可以考虑鸡蛋所处的位置可能在拍摄效果上产生哪些变化。譬如在水中,甚至在水温中等等。也可以把鸡蛋当作热水瓶的盖,在开水作用下,我们拍摄可能的变化。</div><div> 越拍越难拍一定是真的,越难,就越逼着寻求出路。“学习生活工作着”老师说,摄影,只有拍陌生的才有出路。</div><div> 价值在于创造,应该永远铭记。我自己看了别人的上榜作品,嘴上不说,内心在说:“这片,我拍小菜一碟!”我们应该时刻想到别人也会这么说。要做到,别人上榜了的题材,我坚决不拍,除非我拍的水平非同一般,这样才可能有出息。照片的高品质,创意,稀缺性,可能是我当下应该追求的。</div><div> 只有一句话:坚持下去!但如果找不到路,可以停下来找路。</div> <h3> 我的鸡蛋作业在五群发布后,尘砂老师为我点赞了上一张,说“这张把鸡蛋拍成月球的效果,真的非常赞”。于是,我便朝着这个方向再做后期,做成了这个样子。可能更像月球了;也可能连鸡蛋的影子也找不到了。这也是属于哲学的范畴。</h3> <h3> 继续拍。</h3><h3> 还是盯住光影,我喜欢那通透的亮光和温柔的影子,这才叫“光影心”呢!</h3> <h3> 特别喜欢那实事求是的品格,要么亮得过曝,要么暗得出奇,中间区域更美丽!</h3> <h3> 左边的那束光,形成一个亮点。其它地方,都是那样的动人。特别是那阴影处,能让人宁静。当代人难能可贵的是那份宁静。</h3> <h3> 佩服光的魅力,要么幽静,要么热烈,而且把细节都呈现在众人面前。</h3> <h3> 我的心理期待,是在那蛋与影子的边缘。我是以敬仰之心拍鸡蛋的,因为里面具有生命的力量!</h3> <h3> 虽然露出了一点儿蛋壳,但人们只要见到影子,便知道鸡蛋在。</h3> <h3> 用手机双曝功能这样拍。</h3> <h3> 做成这样。</h3> <h3> 也可以做成一样。犹如看到了鸡蛋中的蛋黄。这是玩鸡蛋。</h3> <h3> 无论怎样拍,总是离不开光。玩光影,一定是拍摄的方向。</h3> <h3> 从具象走向抽象,就是这样一个过程。</h3> <h3> 这已经不是什么像不像月亮的问题了,而是抽象成宇宙中的一道光。</h3> <h3> 鹌鹑蛋里有一个鸡蛋,从卖家的角度是不可能的。还是留点让人解读的余地吧。</h3> <h3> 蛋上不小心溅了点水,也就顺手拍带汗的吧。</h3> <h3> 这些鸡蛋需要后期吗?做得好吗?</h3> <h3> 这张与昨天拍的不大一样。</h3> <h3> 这张是一个鸡蛋及其倒影,是我比较满意的一张,今日投稿了。我佩服自己竟能拍成这样。</h3> <h3> 不要以为又是双爆的。</h3> <h3> 鸡蛋也能拍成这样!</h3><h3><br></h3> <h3> 一个鸡蛋为啥能拍成两条弧光呢?</h3> <h3> 这张更奇特了!</h3> <h3> 又不一样!</h3><h3><br></h3> <h3> 老师安我拍一张无背景鸡蛋,我真的没有理解。</h3> <h3> 这算无背景吗?不也有白墙吗!即便是天空,也是背景啊。</h3> <h3> 是我听错了,我把鸡蛋拍成无背景的。后来我才知道,老师要的是背是背景于净的。</h3> <h3> 换一种思路,让鸡蛋的蛋清慢慢滴,因为它是稠的,滴成水滴模样,我再拍“水滴”。-就成了这样子。</h3> <h3> 背景是吊兰,吊兰进了“蛋滴”,多清晰啊!根据我拍微距的经验,水滴里的物映拍清晰不难,难就难在意境,也就是主体与背景的协调性。</h3> <h3> 换了个仙人掌类做背景,当然同样清晰。需要说明的是,我将蛋放在一个瓶口,我是隔着拍的,当然不能与直接拍比较。因为我只是个人工作室,没有助手。如果叫爱人帮忙,一定会被骂“痴鬼!”</h3> <h3> 的确不是水,但“蛋滴”里出现了“水”字,真好笑,也很好玩。今天我要将此投稿了。我明知小编看不上,但投稿也是一种自信的心情。或许小编可怜我的认真,偏让我的作品上榜呢。</h3> <h3> 这是前院冬日仍开的凌霄花,不是没本事拍清晰,是由于蛋清不是水,还隔着两层玻璃的缘故。</h3>